第一文秘网    > 工作心得

清华大学近代折衷主义建筑群

作者:jnscsh   时间:2021-06-27 19:26:22   浏览次数:

关键词:Tsinghua University 水木湛清华 清华学堂 清华早期建筑 工字厅 同方部

清华大学是中国著名的高等学府,座落在北京西北郊风景秀丽的清华园,是一所具有理、工、医、经济、管理、人文、法律、艺术等多种学科的综合性大学。工科的严谨执着、理科的求证探索、文科的醇厚积淀、艺术的色彩浪漫,交融渗透、综合创新,形成了清华大学学科发展的深厚底蕴和独有特色。

回溯历史搜寻缘起

清华大学的前身是创建于1911年的清华学堂。1908年中美两国政府因美国“退还”的部分“庚子赔款”草拟的派遣留美学生规程:自退款的第一年起,清政府在最初的4年内,每年至少应派留美学生100人。如果到第4年派足了400人,则自第5年起,每年至少要派50人赴美,直到“退款”用完为止。被派遣的学生,必须是“身体强壮,性情纯正,相貌完全,身家清白,恰当年龄”,中文程度须能作文及有文学和历史知识,英文程度能直接入美国大学和专门学校听讲,并规定他们之中,应有80%学农业、机械工程、矿业、物理、化学、铁路工程、银行等,其余20%学法律、政治、财经、师范等。在派遣学生的同时,双方还商定在北京由清政府外务部负责设立一所留美训练学校(Training School),如有必要,还准备在中国其他城市设立分校,这就是后来创办清华学堂的起因。

1909年6月,清政府在北京设立游美学务处,由外务部会同学部共同管辖,负责选派游美学生和筹建游美肄业馆。外务部左丞左参议周自齐任总办,学部员外郎范源濂和外务部候补主事唐国安会办。游美学务处最初租赁北京东城侯位胡同民房一所作为办公处,后来迁入史家胡同。1909年8月,游美学务处在史家胡同招考了第一批学生直接留美,最终在630名考生中仅录取了47人,这批学生中有后来成为清华校长的梅贻琦、金邦正,有著名的化学家张子高、著名生物学家秉志等。同年10月由唐国安率领赴美留学,他们是清华历史上第一批留美生。继招考了第一批直接留美生后,1910年,在400余考生中考选胡适、赵元任、竺可桢等70人为第二批直接留美生。

由于第一、二批学生未能完成预定每年100名计划,并且外务部与学部在招生问题上存在分歧。外务部主张招收16岁以下的幼童,从小送美培养,否则对外国语言“绝无专精之望”;学部则坚持招收30岁以上的学生,否则“国学既乏根底,出洋实为耗费”。双方针锋相对,评阅考卷时,外务部所取的英文第一名,在学部一分未得;而学部所取的第一名,在外务部受同样的待遇。于是有了折中方案,游美学务处专设“留美预备学校”,先在国内有计划地训练,以便培养合格的毕业生送美留学。内务府将清华园拨给学务处作为校址。

清华园“与西山诸名胜相距咫尺,”环境清雅,吴宓称之为“世外桃源”,罗素赞扬清华“所见到的任何一件东西,都让我感到完美。”是一处非常理想的读书之地。清华园在清朝时为皇家园林(建于1707年)康乾年间称之为熙春园,是号称“圆明五园”的御园的一部分。道光年间分为东、西两部分,东部仍称熙春园,西部改称近春园,分授皇四弟瑞亲王绵忻、皇三弟悖亲王绵恺,后奕誴继承熙春园,俗称“小五爷园”,咸丰帝取东晋谢混《游西池》诗中“景昃鸣禽集,水木湛清华”之句(意指“夕阳斜照,呜叫的鸟儿归林;清澈的水色与华美的草木,已经淹没在暮色之中。”原为感叹时光流逝之意)将熙春园改名为“清华园”,并为其亲书匾额。1860年,英法联军焚毁近春园外围,但两园并未遭到严重破坏,核心区后被同治帝拆卸修复圆明园,近春园也逐渐荒芜,其中心小岛后被称为“荒岛”,今建为近春园遗址花园。奕誴长子载濂继承清华园后,因庚子之乱容纳义和团设坛而获重罪被发配新疆,赐园为内务府收回,逐渐荒废。外务部选定清华园后,修缮工字厅、建造校门、一院、二院、三院、同方部、北院、校医院,1911年竣工,校园占地450亩。到1913年春,清华学校呈请民国政府,将近春园及其周边并入校园共680余亩,至此两园合为一,而今泛指为清华园。从1909至1911年间,游美学务处在清华园修建了校门、清华学堂大楼西部、二院(在清华学堂以北、电机馆的西边,现已拆除)、三院(在大礼堂以北,现已拆除,在其原址扩建新图书馆)、同方部等一批建筑。其中最早的校门已经成为清华园中一处著名景观,俗称“二校门”。无论远望还是近观,校门造型精美、线条流畅,外形挺拔清丽又不失巍峨庄重,在背后两棵古柏的俯抚下更显得美丽。1911年2月,游美学务处和筹建中的游美肄业馆迁入清华园,正式将肄业馆定名为“清华学堂”。清末兼管学部和外务部的军机大臣那桐为清华学堂题写了校名。学堂设正副监督(相当于正副校长)3人,由游美学务处的总办周自齐和会办范源濂、唐国安分别兼任。清华学堂以“培植全材、增进国力”为宗旨,以“进德修业,自强不息”为教育方针。

辛亥革命爆发后,清华学堂被迫停课。1912年1月,教育部颁布《普通教育暂行办法通令》,遵照教育部令,清华学堂改称“清华学校”,将监督改称“校长”,唐国安任清华学校第一任校长,周诒春为副校长,周诒春并接张伯苓兼任清华教务长。同年5月1日,停顿了半年的清华学堂重新开学。1928年清华学校改为“国立清华大学”。抗日战争爆发后,清华大学与北京大学、南开大学在昆明组成西南联合大学。在战火纷飞、物质条件极度匮乏的岁月里,师生休戚与共、艰苦办学,联大也以名师云集、水平高、学风好而蜚声海外,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抗日战争爆发清华大学与北京大学、南开大学南迁长沙,组建“国立长沙临时大学”。1938年再迁昆明,改名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抗日战争胜利后的1946年,清华大学迁回清华园原址复校。

清华大学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在如火如荼的抗日救亡运动中,在震撼全国的一二·九运动中,在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斗争中,一代代清华仁人志士在探求救国道路、传播先进思想、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斗争中成为后世的楷模。

新中国成立后,经过1952年国家高等教育的院系调整,清华大学成为一所多科性的工业大学,重点为国家培养工程技术人才。1952年1 1月蒋南翔出任清华大学校长,积极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的办学道路,在培养全面发展的工程技术和尖端科技人才方面成绩卓著。迄今为止,清华大学一直是中国培养高层次人才和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

皇家园林影响下的早期建筑

1914年,美国建筑师墨菲(HeyK.Murphy)与丹纳(RichardH.Dana)

为清华制定了第一个校园规划。该规划将校园一分为二;东部仍为留美预备学校,西部以今近春园遗址为中心规

推荐访问:折衷主义 清华大学 建筑群 近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