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秘网    > 工作心得

贵州少数民族服装装饰艺术探析

作者:jnscsh   时间:2021-08-11 08:51:24   浏览次数:

摘要 走进贵州省,人们不仅会被这里明山秀水的风景和醇厚质朴的民俗所吸引,更会对少数民族百态千姿、多彩瑰丽的服饰发出由衷的赞美。无论是刺绣、挑花、织花还是蜡染,各种制作和装饰手法均以日常实用为主要应用目的,服装本身就是劳动创造的艺术品,它的和谐美由表及里,来自于人们内心深处对祖先的崇敬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来自于人们乐观、豁达、知足常乐的生活态度,来自于人们的刚毅、顽强、不畏苦难的性格。

关键词:贵州 少数民族 服饰

中图分类号:J523 文献标识码:A

中国西南部的贵州省是一个拥有十多个少数民族的省份,境内沟壑纵横,山峦起伏,众多的少数民族世代居住在这里,走进贵州,人们不仅会被这里明山秀水的风景和醇厚质朴的民俗所吸引,更会对少数民族百态千姿、多彩瑰丽的服饰发出由衷的赞美。因受到不同的历史发展和不同的居住环境以及不同气候的影响,使这里的人们养成了相异的生活习惯和审美情趣,这些差异和特性反映在他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同时也在他们的日常生活用品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记。作为少数民族艺术宝库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原

生态手工制作的服饰,充分体现了贵州这片神奇土地上的少数民族劳动人民无穷无尽的艺术创造力,它和其他艺术形式(如民间文学、民间歌舞等)一样,成为了当地少数民族表达艺术感受的重要手段。

贵州少数民族原生态手工制作服饰的主要方法有两种:织和染。其中织包括刺绣、挑花和织花三种表现手法,染则指蜡染和扎染。

中国的刺绣拥有三千年以上的历史,明清之后工艺技术基本定型,在各地形成不同的流派,除苏绣、湘绣、蜀绣和粤绣四大风格各异的名绣外,值得一提的就是少数民族刺绣。在贵州的苗族、布依族、水族等少数民族中,都完好地保留着女子刺绣的传统,刺绣被广泛应用于服装的装饰,尤其是衣服的领子、袖子和下摆,图案大多简单对称,颜色非常艳丽,可以说是实用性最强的刺绣艺术。挑花是刺绣的一种,它借助现成的平纹织物,按照织物的经线和纬线逐渐施针交织成花纹,因为行针方向大多以十字形为主,所以又称其为“十字绣”,在我国其他地区亦称为“挑绣”或“区域刺绣”,而在贵州少数民族地区则把这种在数纱之后再进行刺绣的方法统称为“挑花”。挑花在贵州分布较广,贵阳市的花溪、安顺、紫云、织金、普定、黄平、威宁等地都有,而苗族、回族、彝族、布衣族、侗族、水族等少数民族也都有自己的挑花手工艺,这当中又以苗族挑花最为丰富,以其特有的经洗、耐磨、结实、方便制作而受到大家的喜爱,并且世世代代相传,在服饰当中广为应用。贵州织花多用丝线、麻线、纱线和毛线等各种线材,先在织布机上用竹片工具拨数清楚纱线,然后穿梭编织成有花纹的织物,以色彩经纬线的沉、浮来构成有奇妙花纹的图案。

众所周知,染是指使用各种方法,将不同颜色的染料或者颜料在织物上着色的加工过程,蜡染和扎染在古代分别被称为蜡缬、绞缬,因其工艺需要全手工操作,且其印染效果为机器印染所不及,所以现在基本上只在西南少数民族聚居地区使用。贵州的少数民族服饰制作中主要运用的是蜡染的方法。蜡染实际上应该叫作“蜡防染色”,它不仅仅是对织物的单纯着色,而是用黄蜡或蜂蜡液作为防染层,用铜制的画刀进行绘制,以蓝靛为主要染色,经过点蜡、染色、去蜡等工序而完成的印花织物。由于贵州少数民族多元而散居,加之文化和地理环境相对封闭,蜡染在贵州虽已产生有两千多年,但依然保留了朴素、单纯、原始感很强的风格。蜡染在贵州的产地分布比挑花更加广泛,制作和使用蜡染的民族比比皆是,镇宁、贵定、织金、丹寨、大方、郎岱、黄平等地的苗族、彝族、瑶族、布依族等均在蜡染制作上有着极高的艺术造诣,其中尤以苗族和布依族的蜡染工艺最具代表性,他们所居住的地方被称为“蜡染之乡”。

作为一种实用性文化产物,服饰在发挥多种功能的同时也具有多种价值,象征着一个民族的民族精神和审美意识。在贵州的少数民族服饰中,单单苗族服饰的款式就有一百多种,服饰的装饰类型和图案也很多。在满足实用功能的基础上,苗族服饰均在最容易磨损或最引人注目的部位加上了图案丰富的绣饰,如此,既增强了服装的耐磨性,也增加了装饰性。在装饰手法上,大致有锦纹式、几何适合纹样、团花纹、二方连续、四方连续、色彩自由构成、定位花纹循环构成以及均衡式等,大多数单独图案纹样是中心对称或轴对称,其中轴对称图案中最具代表意义的是“蛙纹”;多个单独图案重复即可构成复合图案,例如,几何图案中“十”字纹、“卍”字纹经过不同的组合就可变幻出很多不同类型的复合图案。这些装饰手法结合贵州各少数民族所偏爱的色彩,在服饰上形成了一幅幅充满生命活力的“画面”。如地处贵州中部贵阳市郊的花溪,苗寨掩映在如诗如画的清山秀水中,百姓以农业和种植果树为生,服饰的装饰手法不论在色彩还是在纹样上都呈现出淡雅、清秀的风格,花、鸟、虫、鱼的图案和粉红、蓝、白、黑等清新淡雅的色彩,粉而鲜亮的调子被称为“桃花色”,尽显温婉细腻的性格;地处贵州西北部乌蒙山区的威宁,当地的回族、苗族百姓以放牧为主,他们的服饰纹样有着朴素而厚重的色彩,喜用白、红、黑色,图案呈现出强烈而鲜明的效果,轮廓粗直、简练、有力,体现了当地人开朗、豪爽的性格;花溪苗族挑花底布喜用蓝色,而威宁苗族挑花的底布喜用黑色,图案用正红色,给人以庄重、富丽之感,这也许与生活在高寒山区的人们希望自己的生活里多一些热烈的气息有关吧;与花溪相距仅20多公里的乌当苗族服饰,尽管纹样均由蜡染演变而来,生存条件和地理环境亦相差不远,但是人们的审美情趣却相去甚远,花溪的苗族挑花在各色底布上用彩线挑成图案,很显然是以色彩为主,色调清雅,而乌当苗族的挑花则以黑白取胜,图案工整、严谨,节奏感鲜明,以朴素见长,线条的力量感与节奏感反映了苗族人民在进行图案的创造时极为注重塑造图案的整体意境。

同是贵州少数民族服饰中喜用的刺绣和织花,各地风格亦有显著差异。在贵州少数民族中流行的刺绣手法大体上分为平绣、辫绣、绉绣和打籽绣。平绣往往与剪纸结合在一起,按照纸样以平针走绣,单针单线,针脚排列均匀,纹路平整光滑。使用平绣的地区主要有雷山西江、台江施洞、榕江平永以及丹江雅灰等地区,平绣成品细腻、平滑而光亮。辫绣是先将彩色丝线按六根、七根、八根,最多不超过十五根为一组,编成辫带,再按照稿样将彩色丝辫按照图案的需要钉在绣布上,贵州清水江流域苗家女装袖子上的彩色花卉、鱼、虫、龙等,都是由辫绣法绣成。绉绣是苗族独有的刺绣技法,从辫绣发展而来,是用辫绣的丝辫按图样需要折绉成形,再用丝线钉在绣布上,完成的图案有凸出感,极富立体装饰效果。打籽绣是用缠丝线钉在花纹的边缘,形成形状轮廓的框架,然后在这个框架中用丝线缠绕袖针二至三圈后插入绣布进行刺绣,形成丝线结,使绣面呈现颗粒状。贵州凯里少数民族女性盛装的刺绣花纹多采用这种绣法,集中在衣领、两肩和袖肘处。打籽绣的花纹以红、绿、白三种颜色间隔。平绣、绉绣和打籽绣是贵州少数民族的典型刺绣工艺手法,成品厚实而富于浮雕感。

刺绣多运用五彩之线,表现以圆滑曲线为主的一个个栩栩如生的图案,如象征苗族先祖、生命繁衍的“蝴蝶纹”;象征生命不息、流动不止的“水涡纹”;象征山路崎岖、树林茂密的“山路纹”、象征太阳光辉、生命轮回的“水车纹”等纹样,多见于头巾、衣领、衽襟、袖口、围腰、裤口与鞋上。这些刺绣一是可以起到装饰性作用,二是刺绣的位置可以加强服装的韧性,使其更耐穿耐磨,三是绣花使重力加大,可以使服装看起来更加平整,便于折叠与存放。

在织花工艺中,虽然同样使用织机,采用的纹样也多为几何纹样,但居住在威宁一带的苗族与黔东南清水江一带的苗族的织花风格截然不同。前者喜欢用麻线和毛线织花,织成后再用补花的手法添补上白色的机织布图案,纹样以羊变形为主,红、白、黑三色集中布局,图案均衡分割;后者则以自捻自染的黑色纱线来织花,不似前者那样善于夸张而概括,黑色底露出较多,点缀色为粉绿、黄、紫红、玫红、蓝等,纹样写实精细,朴实而典雅。因为生活习惯以及远古时期自然与宗教崇拜物的不同,织花的题材内容也不尽相同,牧区多采用牛、羊等动物题材,活动在江河之畔的少数民族则多喜犀牛、水牛、龙、大象、蛇等题材,高山苗家多用石榴、牡丹、豆花、桃以及在苗族的诞生神话中占有重要地位的枫树等植物题材,清水江一带的苗家还经常用罗汉等人物题材。

挑花的基本针法分为十字、双十字、人字、顺纱架纱、齐针等,挑花工艺在贵州少数民族服装装饰中呈现出以直线、阶梯线、斜线和锯齿线为主的、高度夸张和概括的几何形纹样,效果缺乏刺绣那样的圆润光滑和平整。而从挑花的完成手法可以看出,它是按照织物的经纬施针,通过穿透绣而成的,就这个意义上来讲,它也应该是刺绣的一种,只不过刺绣所包括的范围更为广泛罢了。

相异于刺绣、织花与挑花,蜡染是用蜡把花纹点绘在麻、棉、丝、毛等天然纤维织物上,然后放入适宜在低温条件下染色靛蓝染料缸中浸染,有蜡的地方染不上颜色,除去蜡即现出因蜡保护而产生的美丽的白花。蜡染的灵魂是“冰纹”,是一种因蜡块迸裂而导致染料不均匀渗透所造成的带有抽象色彩的图案纹理。贵州少数民族擅长纺麻织布,多穿用蜡染衣料,贵州蜡染的图案大致分为三类,一类是古老纹样,如与贵州铜鼓有关的光纹、锯齿纹、线纹、云纹、瓜米纹、花纹、花瓣纹、鱼纹和鸟纹等,另一类是与汉族文化交融后形成的纹样,如石榴纹、蝙蝠纹等,第三类是取自大自然的美好景物,如树木、鸟兽、鱼虫和花草等。贵州少数民族蜡染以蓝色为主,其“冰纹”类似于瓷釉的“开片”效果,极具艺术性,裂纹的大小及走向都可由制作者掌握,能恰到好处地表现描绘对象。

贵州少数民族服饰在纹样装饰上的一大特点就是它的幻想与真实的交织、具象与抽象的互补,而这些一般都是通过对某种情境的描摹来表现的。无论是刺绣、挑花、织花还是蜡染,各种制作和装饰手法均以日常实用为主要应用目的,除各少数民族以及各地区有自己极特殊的传统用法外,一般都多用于各民族妇女、儿童的服装装饰。

蜡染的主要手法是染,属于印染艺术,织花、挑花和刺绣的主要制作方法是织,属于编织艺术。从触觉肌理来看,最具凹凸不平手感的是辫绣和绉绣,其凸起的图案甚至超过布底本身的好几倍厚度,其次是织花,再就是起伏不大的平绣和疏密不一的挑花,手感最为平滑的是完全平面造型的蜡染;从视觉肌理来看,刺绣、织花和挑花具有浮雕效果,在大面积的布底上布线,很容易产生凹凸的对比,特别是刺绣中的辫绣和绉绣,像平原上矗立起的山丘似的,在服饰上具有飘动的微型高浮雕的感觉。而蜡染的纹样轮廓圆润,加上蜡液冷却后形成的自然多变的“冰纹”,带给人一种神秘莫测的空间感。另外,从制作手法来看,刺绣和挑花需分成多个步骤制作完成后,最后才缝制到服装上,而织花和蜡染则是一开始就可以直接制作成衣装的一部分,然后缝合成衣,所以,用挑花和刺绣装饰的服装比用织花和蜡染装饰的服装厚重,前者收藏时可以一块一块拆分开来分别包好存放,而后者则无需劳神,可以直接成套存放。

贵州少数民族服装及装饰的最大特征就是手工缝制,从种植棉花、纺线、织布、染色、制衣、绣花、装饰再到穿着,服装本身就是劳动创造的艺术品,它没有城市的喧嚣与浮躁,有的只是勤恳、耐心、智慧与关爱。它的和谐美由表及里,来自于人们内心深处对祖先的崇敬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来自于人们乐观、豁达、知足常乐的生活态度,来自于人们的刚毅、顽强、不畏苦难的性格。

注:本文系“湖南省社科规划办课题,编号:11YBA249”。

参考文献:

[1] 李当岐:《服装学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2] 戴平:《中国民族服装文化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3] 钟茂兰:《民间染织美术》,中国纺织出版社,2002年版。

[4] 吴安丽:《黔东南苗族侗族服饰及蜡染艺术》,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作者简介:吴晓,女,1967—,湖南长沙人,本科,副教授,研究方向:艺术设计、美术史论,工作单位:怀化学院。

推荐访问:民族服装 探析 贵州 装饰 艺术


[贵州少数民族服装装饰艺术探析]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