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秘网    > 工作心得

《百家讲坛》与“文化时潮”之我见

作者:jnscsh   时间:2022-03-04 08:46:29   浏览次数:

[摘要]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在近两年所引领的文化时潮,有一定即时的存在需求与价值。但也潜在着不容忽视的社会文化弱症乃至弊端。因之,如何站在当前历史大背景下,全方位审视与把握目前整体的社会文化状态,进而实现健康多元的当代文化建构,应引起注意。

[关键词]百家讲坛;文化时潮;健康多元

[中图分类号]G1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0981(2008)08-0007-03

在某种程度上,中央电视台的全部节目构成了中国当代主流社会的缩影,而《百家讲坛》作为其中特定文化内涵的栏目,则可以称之为当代主流文化的特写。

近两年来,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率先垂范,各地电视台的同类节目乘势携风,于是,东西南北中,在中国大地掀起了一场热烈喧嚣的普及古典、张扬“国学”的文化时潮。

对此,社会各界褒贬不一,乃至针锋相对、甚或不共戴天。赞扬其丰富了学术路径、传播了传统文化、提升了观众品位者,有之;批判其亵渎了学术的神圣、歪曲了传统精髓、取媚于世俗消费者,有之……凡此种种,说法不一。

笔者则以为

这种文化时潮的出现,首先是好事,要给予相应的支持与认可。

比如中央台百家讲坛近来大获好评的几位专家的讲座:易中天的品三国,以近乎评书的形式,旁征博引、探幽解析,确实有趣;刘心武的红楼解梦系列,虽纯属个人的探讨揣摩,也果然另辟蹊径,饶有兴味;阎崇年的清史探微、悬案揭秘,更适合普通观众的猎奇之心与消闲需要;再如王立群的“读史记”、纪连海的“说和坤”等系列,亦精彩纷呈,幽默独到。至于更为火爆的于丹“论语心得”、“庄子心得”,更将深奥难懂、远离世尘的儒家经典通俗化、趣味化、实用化,如盏盏“心灵鸡汤”,使听众如醉如痴,大快朵颐。……再看跟踪而上的北京台“中华大讲堂”正在热播的韩兆琦的《史记》人物讲述、郭英德的三国人物解读等,亦以通俗的近乎评书的方式,讲述古典作品中的人与事,使观众在轻松愉悦中,获得了历史信息、增加了认知兴趣……

总之,以开讲古典、张扬传统的各个电视台的种种“学术讲座”为龙头,以诸如“超女”、“红楼选秀”以及充斥荧屏的“宫廷戏”及其他娱乐消闲类电视节目为呼应的这种文化时潮的出现,首先应视为时代的一种进步。试想,堂堂中央最高档次的讲堂,竟开始纯为老百姓做消闲性开讲了,倒退三十年,可敢梦见?!世界最大的传播平台上,竟然允许“超女”招摇、“红楼”作秀、帝王扬威、大批娱乐类节目火爆登场,纵然在二十年前,可容放肆?!……因此,在某种程度上,不该视为大众文化的胜利?娱乐消费的回归?多元品格的体现?改革开放的缩影?!

因之,一味指责、挑剔:或指责刘心武们的亵渎学术,或嘲笑于丹们的读解硬伤。或指斥超女现象的庸俗,或蔑视红楼选秀的造作……均不必,也不当。至于嫉妒别人的轻易成名、愤恨自己的怀才不遇,更等而下之了。因就其每个节目与讲座自身而言,无可厚非。其应运而生,也自有各自相对的价值与意义在。

在此,只想从另一角度、别种层面做一点思考,请大家参考。

如果“跳出三届外,再入五行中”,不仅仅局限于个案的评说裁判,而从宏观大视野,以当代全球化大背景为参照,以当代中国文化应有的历史趋向为标尺,以现在中国的整体社会现实为根基,再对目前的这种文化时潮做一番清醒审视,又当如何?

就难免有一种令人警醒、扼腕的感觉了。

当代中国的文化构成,或日以中央电视台为龙头而张扬与“忽悠”出来的这种文化时潮,若唯有上述一种品格与层面的内容与成分,得当么?

再深入一层沉思:这种有关方面有意无意支持与纵容、且自我感觉甚佳地“忽悠”起来的这场文化时潮,到底具有怎样的潜在内蕴?是谁、出于什么目的在“忽悠”?又是谁、在怎样的处境中被“忽悠”?这场声势强劲的“文化忽悠”,对当代中国整体的文化进步与社会发展,将起怎样的作用?

就要审时度势一番了

当代中国社会是怎样的现实状态?人民大众的生存与生活有哪些根本性症结?当前国民最关心的问题有哪些?处于历史性转折时期的时代如何?目前牵动国家中枢神经的最主要的物质层面与精神层面的存在是什么?当前民众最感兴趣与最不感兴趣的是什么?最满意与最不满意的是什么?……国家各方面与层面的体制改革问题,社会经济的两极分化与社会文化的严重失衡问题,对城乡差异与隔离所应有的历史反省与现实把握问题,对建国以来重大党与社会事件的历史总结问题,对当前社会边缘人群、城市弱势群体与中国农民状态的人文关注问题,以及腐败现象、法制建设、自然环境、不安因素等等,所有这些,构成了当代社会生活的整体状态。

而这,则是当前社会文化必须面对与体现的问题,应该“零距离”接触与解决的问题,是当代文化“铁肩担道义”所不能回避的现实、所应承担的使命。

但是,目前这场以“国学热”为台风中心的文化时潮,是如何反映上述当代现实的?又如何引领的呢?

一言以蔽之:既缺少形而下的真正的直面关注,也缺失针对性的形而上的文化启蒙与终极思考。

相反,更多体现的却是疏离、回避、滞后、错位、逆反的种种态度,世俗(庸俗)、混沌、茫然、病态、畸形的种种现象。大多讲座,或沉湎在历史旧闻间回避现在,或钻入狭窄把玩中消磨精神,或浮泛地做心理开导与抚慰,或极端地以猎奇来娱乐人间;收视率最高的电视剧中,满眼尽是的宫廷戏、君臣秀,使得当下的国民、公民似乎重新认同了奴才、臣子的身份;各种各样的“选秀”、“梦想”、“幸运”、“开心”,则营构着五彩迷离的美丽与梦幻……传媒界如此,社会活动也不甘寂寞:打着继承国粹的旗号,名牌大学纷纷开办企业家、董事长、总经理交重金便得以参加的国学班,彼此招摇于市;一些中小学校在某些名人的指导下,开办纯授“四书五经”的特殊班,以捍卫传统;不少地方大员更施展创意,峨冠博带或长袍马褂地举行声势浩大、万人顶礼的祭孔、谒陵、朝拜等种种大典……中华大地,果然兴起了一股研习古典、张扬国粹的时代浪潮。

有论者正襟危坐,大讲在某种意义上,这可称为中国的“文艺复兴”。

果真如此么?

文艺复兴是十四世纪在意大利兴起,于十六世纪在欧洲盛行的一个思想文化运动。当时,资本主义关系已在欧洲封建制度内部逐渐形成,从而在文化艺术上也开始出现了反映新兴资本主义势力的利益和要求的新时期。新兴资产阶级认为中世纪文化是一种倒退,他们以复兴希腊、罗马古典文化为名,其实是一次对知识和精神的空前解放与创造。文艺复兴并不是真正要全盘“恢复”古典的文化,而是借此抨击当时的文化和制度,为建立新的社会制度体系造舆论。文艺复兴时期的作品,反对中世纪的禁欲主义和宗教观;提倡科学文化,反对蒙昧主义,摆脱教会对人们思想的束缚;肯定人权,反对神权,摒弃作为神学和经

院哲学基础的封建权威和传统教条;集中体现了“与时俱进”的人文主义思想。因之,西方的文艺复兴是以复兴古典为名,在于推动时代文化的历史进步。

而我们当前的国学热或曰“文化热”,则貌同质异、恰恰相反。

现如今各种讲坛上所说的“国学”与“文化”究竟是哪种层面?怎样品格?什么内涵?

静心审视:大都或是普泛的伦理传播、道德自律与精神引导,或是“白头宫女在,闲话说玄宗”式的宫廷探秘、市井评书,或是封建体制内的游览观光、重新体验,还有就是“抵御西学”、反击侵略的文化自卫……

而当前中国,要认真考虑的应是

当代整体社会文化的健康构成应如何?主流应是什么?根基应是什么?趋向应是什么?时代文化的症结何在?当前,最需要的是怎样的文化引领?而苟安时下、疏离现实、乐不思蜀、掩耳盗铃、御用布道、戏谑把玩、杂耍消闲、甚或倒行逆施、复古抱残……纵然不能一概否认其即时的政治需要与民间的市井拥戴,但当前更重要的文化宗旨应是坚决的现实立场,科学的批判态度,与严肃的启蒙精神。

在改革跃进的新世纪之初,在“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今天,文化与文化人的使命要真正的“奉天承运”,张扬健康的时代文化主流,而不能一味地满足“与世浮沉”,乃至屈从于“随风俯仰”。

再回到文章的源头处

自2006年以来,以《百家讲坛》为龙头的文化时潮,越来越明显地开始带起一股浓烈又茫然、热闹而畸形的复古倾向。自然,诸如刘心武的市井探秘,易中天的学术评书,于丹的心灵开导与抚慰等等文化现象,就其个体存在而言,不该否定,甚至应给予一定的鼓励。但就当代中国整体的社会文化建构而言,就当代中国文化的历史趋向而论,止于上述,不作升华,或只此一类、别无分号,甚或只容一家、打压别店,就大不当、可质疑了。

目前的社会状况,确实需要做大力的“文化振兴”。但虚泛地复古布道、囫囵地张扬“国学”,能从根本上解决么?我们当然应该继承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但问题是,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相应的文化尺度和人生意义。目前人类更已进入崭新的信息时代,必然要求一种与其相适应、真正具有时代价值的文化体系。于是,为什么就不能像我国春秋时期那样,通过实现多元的言论自由,使当代中国能够在不断的争鸣中发现、聚合、创建m符合历史发展趋向的时代文化体系,进而实现真正的民主与法制,推进全方位的健康的人文升华?

审视目前的这场文化时潮,从利害得失论:真正的得益者,谁人?

百姓真的因之可以“得大快乐”、“得大自在”?还是在暂时的“乐不思蜀”中“过一把瘾”,然后“娱乐至死”?

有关部门真的可以因此种时潮所呈现、维持的“祥和、热闹、稳定”而长治久安,陶然自在?

恐怕,在一时的文化大厦因强大震动而坍塌时,双方都会是受害者吧。

总之,适当的消闲与娱乐,必须;适度的平浅与世俗,容许;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也本无绝对的高下。多元文化的健康构成应该共荣共存,相得益彰,甚至在某个特定时段、某一种成分具有反拨性、发泄型的片时称霸(比如当前大众消费文化的滥觞),也不可全盘否定。但要注意:凡事不可绝对。否则,无论在时间上还是空间上,都会因“过犹不及”而适得其反。

至于当前的文化明星、名人,则应有全局性时代省识及清醒的自我文化定位,不要仿鲁迅笔下的“聪明人”,只图一时的褒奖。否则,纵物质层面衣冠显赫,而时代的精神家园何在?!还是要有“铁肩担道义”的精神,做真正的“大文化人”,而不应满足于缺乏宏观视野、只迎合片刻时潮的“小知识分子”身份。

本文最后,两言以蔽之

对整体社会文化而言:呼唤有健康主流的真正多元时代的到来。

对当前的知识分子而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推荐访问:我见 百家讲坛 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