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秘网    > 典礼主持

含分布式电源的配电网确定性潮流计算

作者:jnscsh   时间:2021-06-29 08:51:51   浏览次数:

工作状态具有随机性和时变性,如何建立准确适用的负荷模型仍未很好解决。在确定性潮流计算中,需对负荷模型进行简化,采用综合预测负荷或某一时刻的真实负荷建立恒功率静态模型,处理成PQ节点。

燃料电池不受外界因素影响,通过理想假设简化模型,通过半经验模型,导出逆变器输出电压关于相角的公式,可以认为通过气体流量控制相角,进而控制有功输出恒定,这与常规发电机通过调节气门来实现有功调节类似。对微型燃气轮机建模时,通常把微型燃气轮机及电气部分当作一个整体来建立稳态模型,当负荷变化时微型燃气轮机转速虽然发生变化,但基本维持在额定转速附近,保证输出功率恒定。

3 算例结果及分析

IEEE33测试系统网络接线图及节点编号方案如图2所示,系统参数见文[22],系统中总有功负荷为3715kW,总无功负荷为2300kvar,基准电压和潮流收敛精度分别取10.5kV和10-5。本文基于改进前推回代法、PV型DG无功采用节点电压偏差和节点电抗矩阵的关系修正,定量分析加入不同类型DG对配电网潮流的影响。

为保证整个配电网络是严格吸收型的受端网络,且需要尽量避免DG加入后产生逆向潮流,DG加入配电网时渗透率不易太高,各类DG具体参数如表2所示。

3.1 PQ型DG单独并网

各表中,方案0表示未加入分布式电源的情况。在表3中比较方案1、方案2、方案3,相同容量PQ型DG接入不同位置时,接入点位置越靠近系统末端,功率损耗减少越明显。通过降低功率损耗、DG直接向配电网注入功率的形式,减少了首端向系统注入的功率,相当于减少了传统发电厂发出的电能,有效减少了电厂排放的污染气体。

比较方案2、方案4、方案5,在一定渗透率范围内,DG渗透率越高,功率损耗越小,首端注入功率越小。这是因为DG渗透率越高,DG向负荷直接提供的电能就越多,相当于就近供电的原则,从首端输送到其他负荷的电能就较少,同时DG加入使节点电压升高,由功率损耗公式功率损耗必然减小。为保证整个配电网络是严格吸收型的受端网络,且需要尽量避免DG加入后产生逆向潮流,DG加入配电网时渗透率不易太高,文中取了5%、10%、15%左右,根据测试系统总负荷功率大小,采用了参数为如表2所示中DG1、DG2、DG3的PQ型DG。

3.2 PI型DG單独并网

表4为PI型DG接入方案及功率分布,可以看出,PI型DG无功注入随接入位置后移而减少,这是因为PI型DG在有功和电流恒定的情况下,注入无功取决于接入点的电压。由于接入点越靠近系统末端,电压越低,注入无功减少。但系统功率损耗并未因注入无功减少而增大,反而减小,说明DG加入位置越靠近系统末端对电压支撑和减少功率损耗更有优势。

3.3 PV型DG单独并网

表5为PV型DG接入方案及迭代次数,可以看出,PV型DG接入及个数的增加并没有明显增加迭代次数,表6中列出了方案10中PV型DG加入节点电压逐次收敛过程,第1次迭代过程中采用无功分摊原理确定初值,未进行无功修正,计算出的误差相对较大,从第2次迭代开始,采用节点电压偏差和节点电抗矩阵的关系修正无功后,节点电压误差逐步变小,逐次收敛到给定的电压值,在第5次迭代中,PV型DG节点处电压幅值已满足收敛精度,但每次迭代修正无功时,均改变了无功注入量,使得非PV型DG节点的电压幅值未满足收敛精度。在第6次迭代过程中,由于节点电压无限接近给定电压,从而修正无功量很小,使得非PV型DG节点也满足了收敛精度。

方案9中,节点10的电压幅值在未加入DG时较低,在加入PV型DG后节点10电压为了达到给定值,DG6注入无功达到了1025.95kvar,若该DG无功不足,极易容易越限。若采用DG7接入节点10,则无功注入降到728.76kvar,但功率损耗更低,首端注入功率更小。为了避免无功越限,PV型DG一般不接入节点电压比给定值低很多的节点,且DG参数选取也很重要。

表7为功率损耗比较,可以看出,方案11有功与无功注入均比方案10多,但功率损耗减少并不明显,这是因为在方案11中大多数无功注入到与系统首端地理距离较近的节点20上,而与首节点地理距离较远的节点10与节点30中的无功注入比方案10略少,说明DG加入到与首节点地理距离较远时,其功率损耗减少更明显。

3.4 PQ(V)型DG并网

表8为功率发布,可以看出,采用异步发电机的风力发电机组,需要从系统吸收大量无功建立磁场,导致功率损耗变大。通常就地安装并联电容器组补偿无功,减少功率损耗,保证风力发电机功率因数复合要求。

3.5 DG混合并网

表9为迭代次数,可以看出,不同DG混合并网,DG种类和数目增多,迭代次数并没有明显增多,说明各种DG修正无功方法可行,改进前推回代法收敛性较好。

4 结 论

本文基于与节点编号无关的改进前推回代法定量分析了各种DG接入系统后潮流,仿真结果表明,DG接入类型、布局方式的改变不影响潮流算法的收敛性能,表明该方法可有效计算DG并网潮流。DG并网并不仅仅改善系统电压,减少功率损耗,更重要的是可以减少首端注入功率,相当于减少了传统发电厂发出电能,从数值上解释了电能更多由清洁高效的DG提供,有效减少了发电厂排放污染气体。通过多组方案的计算结果分析,也可以为分布式电源的选址、容量提供依据。

参 考 文 献:

[1] 王成山, 郑海峰, 谢莹华, 等. 计及分布式发电的配电系统随机潮流计算[J]. 电力系统自动化, 2005, 29(24): 39-44.

[2] 孙秋野, 张化光, 刘兆冰. 配电网模糊潮流计算方法及其收敛性研究[J].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2008, 28(10) :46-50.

[3] 王守相, 徐群, 张高磊, 等. 风电场风速不确定性建模及区间潮流分析[J]. 电力系统自动化, 2009, 33(21): 82-86.

[4] 牛焕娜, 井天军, 李汉成, 等. 基于回路分析的含分布式电源配电网简化潮流计算[J]. 电网技术, 2013, 37(4): 1033-1038.

[5] ZHU Y, TOMSOVIC K. Adaptive Power Flow Method for Distribution Systems with Dispersed Generation[J]. IEEE Transactions on Power Delivery, 2002, 17(7): 822-827.

[6] 陈海炎, 陈金富, 段献忠. 含分布式电源的配电网潮流计算[J]. 电力系统自动化, 2006, 30(1): 35-40.

[7] 王建勋, 吕群芳, 劉会金, 等. 含分布式电源的配电网潮流快速直接算法[J]. 电力自动化设备, 2011, 31(1): 17-21.

[8] 吕学勤, 吴辰宁. 含分布式电源的配电网潮流计算改进方法研究[J]. 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 2012, 40(21): 48-51.

[9] 丁明, 郭学凤. 含多种分布式电源的弱环配电网三相潮流计算[J].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2009, 29(13): 35-40.

[10]NAkA S, GENJI T, Fukuyama Y. Practical Equipment Models for Fast Distribution Power Flow Considering Interconnection of Distributed Generators[C]// IEEE Power Engineering Society Summer Meeting, Vancouver, Canada, 2001.

[11]付敏, 金洪彬. 辐射状配电网潮流的改进前推回代法[J]. 哈尔滨理工大学学报, 2014, 19(3): 105-109.

[12]蔡中勤, 郭志忠. 基于逆流编号法的辐射型配电网牛顿法潮流[J].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2000, 20(6): 13-16.

[13]何仰赞, 温增银. 电力系统分析(下册)[M]. 武汉: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2002: 31-33.

[14]代江, 王韶, 祝金锋. 含分布式电源的弱环配电网络潮流计算[J]. 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 2011, 39(10): 37-41, 46.

[15]杨旭英, 段建东, 杨文宇, 等. 含分布式发电的配电网潮流计算[J]. 电网技术, 2009, 33(18): 139-143.

[16]闫丽梅, 谢明霞, 徐建军, 等. 含分布式电源的配电网潮流改进算法[J]. 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 2013, 41(5): 17-22.

[17]唐小波, 徐青山, 唐国庆. 含分布式电源的配网潮流算法[J]. 电力自动化设备, 2010, 30(5): 34-37.

[18]张立梅, 唐巍. 计及分布式电源的配电网前推回代潮流计算[J]. 电工技术学报, 2010, 25(8): 123-130.

[19]赵晋泉, 江晓东, 张伯明. 潮流计算PVPQ节点转换逻辑的研究[J].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2005, 25(1): 54-59.

[20]陈树勇, 鲍海, 吴春洋, 等. 分布式光伏发电并网功率直接控制方法[J].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2011, 31(10): 6-11.

[21]冉莉莉. 基于燃料电池的分布式发电系统研究[D]. 成都: 西南交通大学, 2013, 49-53.

[22]王守相, 王成山. 现代配电系统分析[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7: 196-198.

(编辑:温泽宇)

推荐访问:分布式 确定性 潮流 电源 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