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秘网    > 致辞范本

安徽省制造业信贷投放放缓的原因及对策

作者:jnscsh   时间:2022-04-09 09:33:55   浏览次数:

[摘要]随着“工业强省”和“创新驱动”战略的实施,安徽省工业经济呈现总量迅速扩张、效益明显提高、结构不断优化的发展态势,然而,随着经济下行和结构转型升级,全省制造业增加值增速出现回落,制造业信贷投放也明显放缓,自2015年以来一直处于低位运行。从制造业自身发展和金融机构两个角度具体分析信贷收缩的原因,并就如何形成合力为制造业“输氧供血”提出政策建议。

[关键词]金融;制造业;信贷投放

[中图分类号]F832.4 [文献标识码]A

随着“工业强省”和“创新驱动”战略的实施,安徽工业经济呈现总量迅速扩张、效益明显提高、结构不断优化的发展态势,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维持在60%左右,制造业成为促进全省经济平稳发展的主导力量。然而,随着经济下行和结构转型升级,安徽制造业增加值增速出现回落,制造业信贷投放也明显放缓,自2015年以来一直处于低位运行。

1 制造业信贷投放放缓的原因

1.1 行业不景气,有效信贷需求下降

一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放缓。近年来,受经济下行、内外需减弱等影响,安徽省制造业增加值增速自2012年起减缓至20%以下,此后逐年回落到2015年的9.3%,2016年前三季度降至8.8%。二是制造业投资增速下滑。受部分行业产能过剩、企业经济效益下滑等因素制约,制造业投资意愿和能力受到一定影响,2011~2015年全省制造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分别为36.4%、19.8%、20.4%、14.6%、13.1%,今年1~8月下滑至8.5%。三是新兴产业拉动力有限。尽管新兴产业发展较快,但规模总体不大,仍难以抵消传统行业增长放缓的影响。四是企业生产经营信心不足。不少制造业企业尤其是传统行业生产经营状况下滑,加之用工、原材料成本上升,企业扩大再生产意愿不强烈,资金需求主要用于日常经营周转。

1.2 部分传统产业受发展周期影响,银行调整信贷结构

从安徽省制造业内部情况看,各行业差异较大,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任务艰巨。之前在房地产业和重化工业快速发展的需求推动下,许多相关行业如钢铁、水泥、有色、建材、平板玻璃等,存在过度无序扩张,导致产能过剩风险不断积聚。在去产能背景下,钢铁、煤炭、水泥、有色等重化工业生产将继续受到制约。为此,各银行业金融机构也加快信贷经营转型步伐,除了加大对重大领域、重点项目、国家产业政策导向性行业等支持力度,对于产能过剩行业以及国家控制类领域实行限额管理。

1.3 制造业贷款质量劣变,银行放贷更趋谨慎

随着承接产业转移类企业风险事件的增多、去产能进程的推进,制造业成为银行业不良贷款上升较为集中的行业之一。为此,出于风险防控考虑,银行加大对制造业企业的信贷管控,对于产能过剩行业或者国家控制类领域实行限额管理,切实防范低端制造企业的信贷风险。此外,尽管监管部门有正向激励机制和“尽责免责”政策,但落實力度不够,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核销处置仍需执行责任认定程序,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信贷人员的营销积极性,因此,往往存在贷款门槛提高、审批流程拉长、审批权限上收等问题。

1.4 制造业“哑铃”格局,信贷可持续增长空间有限

相比传统大型企业和抗风险能力弱的小微型企业,创新型、具有核心竞争技术的成长性制造业企业相对缺乏,制约了安徽省制造业快速发展。总体来说,大型企业由于议价能力较强,融资渠道广泛,对银行贷款的需求量不大;小微型企业,由于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足、信贷风险较大等原因,银行介入较为审慎;对于一些战略性新兴产业,受知识产权评估困难、行业发展不明朗等影响,往往不符合银行的风险评判标准,也难以获得授信,银行优质客户的选择面相对较窄,制造业贷款可持续增长的空间有限。

2 相关建议

2.1 抢抓“一带一路”契机,有效化解产能过剩

“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旨在扩展中国的贸易实力,加大对东南亚国家乃至更远的南亚、非洲地区的基础设施投资,可以说,为化解国内产能过剩、调整产业结构提供了有效路径。安徽的钢铁、水泥、建材等基建相关行业,可借助“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等战略发展契机,充分发挥安徽区位、资源、创新优势,一方面加速转型,努力向高端、节能、环保方向升级,另一方面加快“走出去”步伐,将国内过剩产能转移至“一带一路”的周边国家,双管齐下,提升安徽产业结构升级。如具有“世界水泥看中国、中国水泥看海螺”美誉的安徽海螺水泥,在“十二五”期间,把企业发展与加快转型有机结合,采取世界先进的新型干法窑外分解技术,并在国内率先开发并推广水泥纯低温余热发电,利用水泥窑无害化处理城市生活垃圾,为推动行业技术进步和节能减排作出重要贡献;同时,还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在境内并购多个水泥项目,并积极拓展印尼、缅甸、老挝等海外市场,已经走出了一条依靠科技进步、改造传统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新路。此外,“一带一路”发展所依托的铁路、公路、管道、海运、航线等道路联通,也将助力传统产业扩大投资空间,同时通过与更多周边资源类国家的合作,也有助于稳固和丰富资源的获取渠道。

2.2 差异化信贷支持,增加优质客户储备

对于金融机构,应积极引导其坚持区别对待、有扶有控、进退有序,积极做好支持工业稳增长调结构增效益、化解产能过剩、发展绿色信贷、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金融服务工作,把服务制造业发展作为未来一段时间金融服务的重中之重,合理配置信贷资源,努力向制造业信贷需求倾斜。

一是细分客户,突出金融服务重点,实现差异化信贷支持。进一步调整信贷结构,加强风险管理,在此基础上加强金融改革创新,加快业务转型。坚持将授信规划与地方特色相结合,高度重视和全力满足工业企业合理融资需求。优先支持列入安徽省“调转促”、“中国制造2025安徽篇”的重点项目,如合肥和芜湖两市,在新能源汽车、智能语音、机器人、量子通信、新型显示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发展上已取得一定成效,可以选择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创新能力高、产品附加值高的优质企业,通过信贷资金的跟进支持新的增长点健康有序发展;对传统行业中的优质企业,特别是有品牌、有发展潜力、有订单但暂时出现流动性紧张的企业,要帮助企业化解危机、渡过难关;对“三高一低”企业要限制贷款,促使其加强节能减排,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

二是提高业务管理和服务水平。鼓励和引导金融机构优化审批程序,加快流程改造,提高资金供给效率,避免出现因审批效率低下影響企业生产经营等情况;要改进贷款权限管理方式,在合理范围内,适当向县级下放贷款审批权限,提高贷款审批和发放效率;严禁在发放贷款时附加不合理条件,严格控制中间业务收费水平,切实降低制造业企业融资成本;落实“尽责免责”政策,让客户经理敢营销、敢放贷。

三是加快制造业信贷产品创新。加强对企业日常经营的监测,对于运营良好、有订单、有市场、有前景的企业,可以进行贷款展期;根据企业的生产经营特点、规模、发展周期和风险状况等,量身定制金融产品,合理确定贷款期限,减少企业不必要的转贷成本。随着金融改革与创新,有条件的优质制造业集团或企业可以通过海外融资、上市、债务融资工具等多元化渠道获取资金,商业银行依靠大型企业贷款获取利差收入的传统经营模式和盈利模式难以为继。因此,扩大可贷款对象,重视提高中小微企业的金融服务水平,将成为银行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2.3 提高不良容忍度,加强对企业的精细化甄别

针对制造业贷款不良率高企问题,一是在经济下行周期中,建议金融机构适当提高对制造业不良贷款的容忍度。但对不同的制造业企业,应结合其所在行业的风险特点分类确定,并根据发展趋势,实行动态调整。二是对产能过剩、互保联保等重点风险,加强识别和防控,做好风险处置预案。三是对于符合产业政策、产品具有核心竞争力、长期能够盈利、有订单、有前景、但暂时出现经营困难或流动资金紧张的企业,不宜简单地压贷、抽贷、断贷,加剧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四是对于已经出现风险的企业,相关金融机构要统一步调,加强与政府部门、司法机关和同业的沟通协调,防范逃债,完善风险处置手段,依法维护银行债权,避免风险扩散。

2.4 加大创新力度,重点培育成长性制造企业

我国经济转型需要从“中国制造”转变为“中国创造”,而创造的载体主要是企业,需要一批创新成长性企业的发展作为支撑。创新成长性企业具有高成长、轻资产等特性,需要金融机构突破传统信贷思维,开辟新的服务内容、渠道和方式,并在服务的过程中根据企业需求不断创新。一是在考虑风险的同时,也应具备投行的发展眼光,加强研判,准确分析企业未来的发展前景,在传统制造业企业生产经营出现下滑、风险逐渐暴露的情况下,对于拥有专利技术、掌握创新的商业运作模式、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未来经济发展方向的行业或企业,要早谋划、早探索、早介入。二是在授信和风险评估时,不应严格遵循传统方式,仅盯住财务报表、经营数据、抵押担保物等,而是要根据创新型成长企业不同的发展阶段,提供不同的金融服务。三是建立适合成长性企业资金需求的信贷政策和风险管理模式,当企业需要资金支持时,找准企业风险规律,创新抵押担保方式,定制适合企业的融资产品。

2.5 加强监测预警,严守金融风险底线

政府部门及相关部门要加强经济下行趋势下的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合规风险等金融风险的监测、预警和提示,及时处置各类金融风险事件;进一步健全金融稳定协调机制,推进金融风险监测信息共享,防范风险跨行业、跨市场传导;健全风险预警和应急处置协调机制,建立地方政府、企业、金融机构以及金融管理部门之间的信息沟通交流与预警机制,引导企业、金融机构经营的合理预期,建立区域性风险应急处置基金、应急预案和市场化退出机制,防范风险传染和扩散。

[参考文献]

[l]吴微,金泽虎.安徽装备制造业融入“一带一路”战略的思考[J].沈阳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2(3).

[2]夏战峰,朱洪兴.安徽制造业产业集聚水平研究[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6,38(8).

[3]林毅夫,章奇,刘明兴.金融结构与经济增长——以制造业为例[J].世界经济,2003(1).

推荐访问:安徽省 信贷 放缓 投放 对策


[安徽省制造业信贷投放放缓的原因及对策]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