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秘网    > 会议发言

美术鉴赏教学中不容忽略的几项构成

作者:jnscsh   时间:2021-07-31 08:48:21   浏览次数:

摘 要:美术鉴赏课程是培养学生对美术现象的认知能力、理解能力和判断能力的课程;本文通过对现有美术鉴赏教学中存在问题的分析,创新美术鉴赏教学方法,探讨出美术鉴赏教学中不容忽视的几项构成:重视中国传统美术、美术教学艺术化、艺术综合性教学。

关键词:美术鉴赏 传统美术 美术教学艺术化 艺术综合性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7(a)-0192-02

拉夫尔·史密斯在《艺术感觉与美育》一文中说:“通过提高学生的审美理解力,就能使他们更好地把握艺术的意义,更充分地意识其潜在的意味,以达到丰富自己的生活、使自己的生活更有价值。”美术鉴赏课程是一门提高学生对美术现象的认知能力、理解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自己的视觉感知把过去已经有的生活经验和文化知识对美术进行感受、体验、联想、分析和判断,获得审美感受,理解美术作品与美术现象,同时具有指导美术实践活动的课程。美术鉴赏教学是美术实践活动中重要组成环节,美术鉴赏教学包括美术欣赏、美术批评和美术知识等内容。鉴赏力的培养、训练、提高是构建美术创造力的基础,没有美术鉴赏也就没有美术创作;没有美术鉴赏,也就不会对美术作品或美术现象做出理论分析和价值判断,美术作品最终要通过鉴赏的环节才能实现它的艺术价值和社会价值。

中国作为一个后发现代化国家,在美术领域正经历着传统和现代的撞击与对接。在科学进步的影响下,美术在精神内涵、表达方法、表现形式、艺术风格上都受到了新技术巨大的影响,美术与科技结合更催生出了众多新的美术表现形式和美术流派及作品。如何才能使作为美育基石的美术鉴赏课在继承和发扬传统的同时适应新的变化,实现审美现代性;如何沟通理想美和现实美;如何解读美术越来越丰富的内涵精神,那么重视中国传统美术、美术教学艺术化、艺术综合性教学就成为美术鉴赏教学中不容忽略的几项构成。

1 中国传统美术在美术鉴赏教学中的重要地位

中国有着悠久的文化传统和丰富的艺术资源,从质朴的原始社会艺术文化到绚烂如花的明清艺术文化,几千年的创造、传承、积淀、发展造就了浩如烟海的中国传统文化艺术资源;各民族、各区域独有的特征鲜明的艺术形式更是美术创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

1.1 中国传统美术的功能性

中国传统美术还具有助教化、怡情养性、抒发情怀的作用。首先中国传统美术具有移风易俗、助人向善、社会教育和治理等教化作用。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记载了西晋大文学家陆机对于绘画教化功能的评论:“观画者,见三皇五帝,莫不仰戴;见三季异王,莫不悲惋;见篡臣贼嗣,莫不切齿;见高节妙士,莫不忘食;见忠节死难,莫不抗首;见放臣斥子,莫不叹息;见淫夫妒妇,莫不侧目;见令妃顺后,莫不嘉贵。是知存乎鉴者,图画也。”绘画在中国古代社会中的政治作用、伦理教化的作用,是其他艺术形式不能代替的。其次中国传统绘画还有怡情养性、抒发情怀的意义。唐代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讲到:“图画者,所以鉴戒贤愚,怡悦情性。”

中国传统绘画不仅是助教化,更在于它的审美娱乐的价值。例如,中国传统绘画流派中的文人画。清末著名画家、美术教育家陈师曾评论文人画:“文人画之要素,第一人品,第二学问,第三才情,第四思想,具此四者,乃能空善。”文人画多取材于山水、花鸟和象征品质高洁的梅、兰、竹、菊、松石等;强调气韵生动,画中有诗,诗中有画,文人士大夫将其作为标榜高尚节操、抒发情怀、寄兴托志的手段,同时文人画作品也传达出画家最深切的感受,是画家本人情感、理想和价值观等内在精神需求的体现。

1.2 发掘和继承中国传统美术精华是美术鉴赏教学的重要责任

中国传统美术最大的优势和特点就在于其深深根植于民族传统文化的沃土,体现出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和审美意识,脱离传统文化的美术只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近年,中国传统艺术文化审美精神又被赋予了消解现代性发展危机的功能,带有中国特色的美术创作越来越显示出雄厚的发展力势。中国美术创作是否能发掘中国传统文化精华,使美术作品体现出浓郁的民族风格、特色;能否让中国美术在世界艺坛崛起,归根结底是要加强艺术教育,发挥美术鉴赏教学课堂弘扬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传承载体的重要作用。对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解读亦是美术鉴赏、美术创作活动的有力支撑。

2 提升美术鉴赏教学的艺术性

艺术的审美教育、娱乐作用主要是通过艺术欣赏活动,使人们的审美需要得到满足,更加深刻认识自然、社会、历史和人生,获得精神享受和审美愉悦。

2.1 让美术鉴赏课程回归“艺术”的本质

如果把美术鉴赏课作为一件美术作品来评价,那么衡量其艺术价值的标准应该是这节美术鉴赏课在艺术处理、艺术表现方面所达到的完美程度。但在现实中以培养学生审美能力为主要目标的美术鉴赏课被程序化了:教师在课堂上先是千篇一律地展示图片,再按图索骥般的对照教材上既定的文字进行讲解,学生面对“标准答案”和经久不变的课堂程序,其创造性思维被钝化,情感不能被激发,课程的艺术维度未能得到应有的重视;其次,美术鉴赏课在一定程度上成了其它方面教育的附属手段,主要体现在德育化和智育化两个方面,把艺术完全当成思想政治教育和开发智力的手段。美术的教育功能是通过美术活动,审美主体受到真、善、美的熏陶和感染,潜移默化地引起思想感情、人生态度、价值观等的深刻变化,它不等同于德育。

夸美纽斯在《艺术与学校教育》一文中指出教育的本质是艺术性的,而不是教训性的,课程的艺术功能启示取代了技术修正功能。程序化、强制性这些都是与艺术类课程特别是美术鉴赏课程培养学生创造性、多元化思维的教育宗旨背道而驰。对这种普遍存在的“艺术教育不艺术”的问题,寻求解决使美术鉴赏课艺术化的方法迫在眉睫,这也是提出美术鉴赏课艺术化概念的主要原因。

2.2 提升美术教学的艺术性

由于美术教育家、美术理论家的大量工作,在教育提升艺术性理论研究领域已经取得了诸多成果,包括如何创造艺术的教育环境,使用艺术的教育手段(教学的审美性、表演性、形象性、即兴性、娱乐性、多样性等),采用艺术的教学态度等等。借鉴吸收这些研究成果的同时,针对美术鉴赏类课程的特殊性,可以得出艺术的表现形态是形象、情感和生命精神活动,属于感性世界。因此,艺术的特性是形象性、情感性或美感性,具体表现在审美习惯上。一般把视、听、味、嗅、肤觉等认知性感官肯定性感觉称为美感。李泽厚先生在《美的历程》访谈录中说:“美感搞不清楚,别的也就谈不上了。”据研究,客观中存在的美是相对稳定的物态化,只有将审美主体中的美感唤醒、激发出来,产生审美活动,美感才有其存在的意义。意大利美学家克罗齐也认为,如果一个人只有视觉而没有听觉、触觉、味觉等种种感官的参与,那么绘画对于这个人就毫无意义。由于每个学生的性格品质、经历体验、知识修养不同,对同一艺术现象所唤起的感觉种类、强度也不尽相同。要想提升美术鉴赏课堂的艺术性就需要教师以“美的规律”为前提,分析对象,借助音乐、文学和影视等多种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和审美经验,提高美术鉴赏教学效益,对学生进行有益的引导。

正像艺术家的天职是追求艺术作品的艺术性,美术鉴赏课就是美育工作者追求审美教育艺术性的“作品”,应力求使其在艺术处理、艺术表现上更加完美,让美术鉴赏课充满艺术性。

3 美术鉴赏教学与艺术综合性教学

传统的美术鉴赏教学通常是以单科学习模式为主,然而人们对美的感受很少是以单一形态出现的,而是人体众多感官共同活动的结果。古罗马的拉丁文和现代英语中art一词既有“艺术”又有“美术”的含义,它既可以用来指音乐、舞蹈、文学、戏剧、电影等各艺术门类,又可以用来指绘画、雕塑、工艺、建筑在内的视觉艺术。音乐、舞蹈、影视及戏剧等门类的艺术元素之间既有各自的风格特点,同时又有互通、共融,并且各种艺术元素兼收并蓄组合产生了许多新的艺术品种,这些艺术种类包容、生成了新的美术鉴赏活动。综合不同艺术形式美学元素的教学互动能促使学生调动尽可能多的感官对应对象、调整学生与审美对象相对应的审美心理机能、确定正确的审美观和方法、开阔学生的视野、为其提供丰富的参考资料和灵感来源、帮助学生建立情感模式、使美术鉴赏教学活动更加积极和完全。

3.1 美术与其它艺术形式共生性

美术鉴赏要将审美客体放置于产生它的政治、经济、历史、文化等情景中,审美主体要了解、积累一定的文化背景、相关知识,结合已有的生活经验、审美知识理解作品的内在精神。其它艺术形式作品与美术作品产生的情景与鉴赏方式、方法之中有众多的共同之处,可以说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这也是美术鉴赏教学与各艺术门类之间互助、互补的基础。

各艺术门类与美术活动无论在审美创造的内涵与外延上都有着相含、相通、互补、互促之处。近年来,美术类专科独立的教学模式已渐渐遭到摒弃,跨学科、跨区域的综合性教学更适合美术鉴赏类课程发展的趋势。美术鉴赏课程通过各艺术门类的辅助、补充,能使鉴赏对象的表述更加情景化;各艺术形式亦可通过美术这个载体表达其内在的精神。两者的结合从空间、时间上达到了学生自身所能提供的最大经验范围,达到作品所表现的内容与欣赏者经验世界的交汇,使学生获得更连贯、更生活化的学习经验,从而产生强烈共鸣效果,进一步获得全面、多元化学习经验,增强学生的反思及艺术批判能力。

例如,电影艺术与美术鉴赏教学之间的关系:电影是具有综合性、多元性的艺术形式。电影中的光、色彩、图像等是通过视觉感知与音乐、音响的听觉感知经过一系列技术手段和艺术手段揉捏、整合,形成不可分割的整体。如果单把其中的美术元素强行剖离,势必会造成整部作品的支离破碎;脱离整体的片段性的色彩、图像让学生无法对电影形成深入的讲解,从而对其中的美术现象也只能是一知半解了。戏剧也是高度综合性艺术,调动着欣赏者多元化的感官效应。梅兰芳在《梅兰芳集》中这样评价戏曲:不是一般地综合了音乐、舞蹈、美术、文学等因素的戏剧形式,而是把歌唱、舞蹈、诗文、念白、武打、音乐伴奏以及人物造型(如扮相、穿着等)、砌末道具等紧密地、巧妙地综合在一起的特殊形式。以昆曲为例:昆曲产生流行于江南,是江南极具代表性的文化符号,是中国古典美学精神的载体,蕴含着极为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和浓郁的人文精神,代表了当时物态文化所能达到的最高水平。昆曲游走于茶馆、会馆、厅堂、画舫、园林等地,浸润于优雅的精神情趣之中,物我互化,天人合一。别具一格的舞台布景、典雅华美的服饰、精美的脸谱构筑了昆曲与众不同的审美特征,增添了令人赏心悦目的独特魅力。绘画、音乐、文学、舞蹈等多种艺术元素的融合呈现出昆曲艺术审美创作的完美境界。这些艺术因素综合起来是为艺术表现形式的整体服务的,如果缺少了其中的某个要素环节,看似深然一体的综合艺术形式也必然会断裂、解体。

3.2 科学技术与美术创作相互交融、整合,改变了美术创作思维和表现手法,拓展美术鉴赏活动的领域

首先,科学技术参与或指导美术创作的现象从古到今一直存在。科学与美术有着各自独特的语言形式,而同作为创造性的活动又使二者存在着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如人们将太阳光通过三棱镜分解成七色光谱,建立了光物理学研究,光物理学和舍弗勒尔色彩原理的研究为美术领域的色彩革命揭开了序幕。印象派绘画就是受到光物理学研究成果启示,运用色彩分割理论进行创作。作画时多用光谱上的纯色小点排列,物体的明暗变化让观众的视觉来自我调和,再加上模糊的笔触,使画面上景物产生光色颤动独特效果。印象派之所以能成为现代绘画的起点,就是因为它将光与色的科学观念引入到绘画中,革新了传统固有色观念,创立了以光源色和环境色为核心的现代色彩学。

其次,美术并不单是视觉上的经验,而是涉及了人类的视觉、听觉及文化整体的感受和认知。意大利美学家克罗齐认为,如果一个人只有视觉而没有听觉、触觉等种种感官的参与,那么艺术对于这个人就毫无意义。随着科学技术的飞跃,美术无论在其思想内容、表达方法还是艺术风格上都不可避免地受到新技术的介入和影响,促进艺术形式嬗变、感受认知的提升和审美精神的重构。全新的艺术形式会给人带来全新的艺术体验方式和创新思维。如新媒体艺术就是20世纪数字科学技术给美术领域带来的一次巨大变革。新媒体就是网络媒体,也叫“第四媒体”,它建立在以数字技术为核心的基础上,以光学媒介和电子媒介为基本语言。表现手段主要为录相、计算机、网络、数字技术等最新科技成果作为创作媒介的艺术作品。

在科学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我们要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创新美术鉴赏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对美术现象的认知能力、理解能力和判断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文化素质。

参考文献

[1]郭声健.艺术教育论[M].暨南大学出版社.

[2]廖明君,王宁.昆曲的文化变迁与传承策略[J].民族艺术,2010(1):26-35.

[3]聂振斌.感性的艺术与艺术的理性[M].南京出版社.

[4]张翁伟仪,冯笑娴.课堂上的艺术综合学习[M].教育科学出版社.

[5]陈媛.发展与审美[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6]陈大柔.美的张力[M].商务印书馆,2009.

推荐访问:几项 鉴赏 不容 忽略 美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