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秘网    > 党政政务

嫩江流域经济带协调耦合发展模式的构建

作者:jnscsh   时间:2022-04-03 09:15:52   浏览次数:

摘 要:流域作为区域经济持续发展的空间载体,呈现出城市、人居、产业相对集中的地域特点,集聚和辐射等经济空间组织功能举足轻重。嫩江流域作为东北亚经济圈内的一支潜在经济力量,其经济带的协调、可持续发展不仅对东北部沿江省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起到重大带动作用,更对促进沿江省市的经济合作、缩小区域发展差距、实现优势互补、实现人与自然协调发展有重大意义。本文在总结嫩江流域经济发展“三类优势”的基础上,对流域经济带协调耦合发展的正向经济效应进行可行性分析,最终构建嫩江流域经济带多维发展模式,包括空间协作模式、产业带建设模式、制度协作与整合的一体化模式。

关键词:嫩江流域;“三类优势”;协调耦合;发展模式

中图分类号:F2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7)01-0096-03

近年我国经济崛起的实践证明,依托沿江沿河特殊优势发展起来的流域经济已成为促进人类经济活动起步与发展的特殊类型的空间经济载体之一。嫩江作为我国北方渔猎民族的摇篮,自古为沿江居民的生产与生活提供大量的资源和环境条件。树立嫩江流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战略观、培育嫩江流域良好的经济环境是我国东北部地区造就区位竞争软实力的有效途径,是提升东北区域竞争优势、提高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环节。有效发挥嫩江流域比较优势、建构嫩江流域区域的组织单元,综合开发流域资源、合理进行分工并有效保护生态环境,是实现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理性选择。

一、嫩江流域经济带协调耦合发展“三类优势”分析

作为我国七大江河之一松花江北源的嫩江,发源于大兴安岭伊勒呼里山中段南侧,正源名南瓮河,流域面积达28.3万平方千米,地跨三大省(自治区):黑龙江省黑河、齐齐哈尔、大庆、绥化、大兴安岭地区;吉林省白城地区;内蒙古自治区的呼伦贝尔市、兴安盟,行政区划呈现多元化特点。

嫩江流域丰富的资源优势和区域条件为其经济带协调有效发展提供契机,使其具备走向一体化的现实基础和可能。表1将嫩江流域经济发展诸因素进行多维度整合、分析,归纳影响及促进其发展的“三类优势”,具体如下:

(一)绝对优势:嫩江流域经济带协调耦合发展的基础

1.平原为主体的地貌特点是区域内地缘经济联系的基本条件。从嫩江流域的地形与地貌看,其主体部分为分布在大兴安岭以东松嫩平原的北半部和大兴安岭以西的呼伦贝尔平原地区,平原区域约占整个流域面积的四分之三;其次分布于大兴安岭东、西麓的丘陵及山地约占流域面积的四分之一。以平原为主的地貌特点是区域内地缘经济联系密切而广泛的必要条件,使流域各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并形成地区经济发展的互补性效应。

2.要素资源禀赋是嫩江流域经济良性发展的坚实基础。嫩江流域是我国重要的资源型地区,水力资源、矿产资源、森林资源、文化旅游资源在我国乃至世界都具有重要地位,为经济协调发展提供有利的条件。表2列出各类资源分布概况可见一斑,由资源开发的产业构成情况可见,在合理开发多类资源的基础上,利用其资源分布的具体情况对该地区进行合理的产业布局,不仅有利于扩大该地区资源的使用效率,而且对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有积极作用。

(二)竞争优势:嫩江流域经济带耦合发展的契机

1.独特的地理区位优势。嫩江流域位处中国东北经济圈的西北部,地域辽阔,总面积达40.5万平方千米,占东北经济总面积的三分之一,是中国经济向北开放的前沿、向南辐射的腹地,在加强各省(自治区)的经济合作、资源供给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嫩江流域作为东北亚经济圈中的一支潜在力量,其城市结构体系中包含北端水路口岸城市黑河、西端陆路口岸城市满洲里,这些口岸城市是重要的商品进出口基地和商品集散地,是重要的对外贸易窗口和桥梁,肩负着促进中俄中蒙经济友好合作关系、加强外经贸往来的重大任务。

根据《黑龙江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提出“大力推进同‘龙江丝路带’有关国家和地区开放合作,着力构建对外开放新体制,推动对外交流合作向宽领域、深层次、高水平发展,打造全国向北开放重要窗口。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大力培育外向型经济增长点,加快拓展外部发展空间”的要求,发挥嫩江流域独特的地理区位优势带动整个东北经济区发展无疑是使东北地区经济彰显生机与活力的最优举措之一。

2.多维立体的交通区位优势。嫩江流域交通区位优势的功能正逐渐挖掘,铁路、公路、水路运输能力不断增强,形成多维立体运输网络。连接嫩江流域各城市的铁路交通网为促进该地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可靠的运力保障;对外延伸至俄罗斯的黑龙江公路、铁路大桥为中俄经济、贸易与文化的交流发展提供“黄金通道”;公路修建速度也不断加快,贯穿东西的绥芬河满洲里国道,南北相连黑河至大连公路等公路交通网络密集,形成纵横交错的国道、省(区)道、县(旗)道公路交叉布局;夏季时期水路运输大动脉的功能明显,嫩江支流与干流的水上交通畅通无阻,与松花江相连,机动船可在嫩江县至哈尔滨市区域内自由航行。交通区位优势不但为流域各地区产业转移、经济发展提供服务,而且在与俄罗斯、蒙古两国贸易、文化发展方面也實行了有机连接。

3.地域分工轮廓清晰,互补性强。从嫩江流域各地区城镇职能看来,其结构特点各有不同,如:有以齐齐哈尔、白城、北安、海拉尔和加格达奇为代表的综合型城镇;以大庆、乌兰浩特、伊敏等为代表的工业型城镇;以黑海、满洲里、室韦、黑山头等为代表的中俄边境口岸型城镇;以五大连池等为代表的旅游疗养型城镇及绝大多数的农副产品加工及集贸型城镇等。

由此可见,嫩江流域各地区城镇职能结构多样化、互补化,产业发展的主导职能分工轮廓清晰,而石油开采及石油化工、机械、冶金、森林采伐及加工煤炭、建材、轻纺,动力工业等类型除一些综合型城镇外,许多城镇仅具其中一项,或具几项不等,表现出各地区分工明显的特点。因此,区域城镇之间存在着互为条件、互相依赖的经济关系,为经济技术协作奠定了基础,也为区域间经济带耦合发展提供动力。

(三)赢得优势:各流域经济带耦合发展的经验积累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流域开发实践的不断深入,国内从事流域经济研究的学者逐渐增多,对于流域经济带合作发展的经验也有一定研究,如:总体研究流域经济的特征、流域开发模式和管理体制,在介绍国际流域开发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探讨我国流域经济合作发展;重点研究我国某一流域的合作发展问题,国内以淮河流域、长江流域、珠江流域为多;专门围绕流域经济带合作发展中的某一类重点问题提出空间开发的路径或策略等等,这些经验的总结与归纳为展望嫩江流域经济未来发展、设计嫩江流域经济带协调耦合发展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二、流域经济带协调耦合发展的效应分析

根据嫩江流域经济发展的各类优势,研究经济协调发展的正向功能与效应是构建经济带协调耦合发展的基本前提,其具体分析如图1所示。

(一)流域内成本降低的福利效应与规模经济效应并举

所谓“成本降低的福利效应”是指:参与区域经济合作后的各地成员生产的产品可自由进入区域合作市场内部,并生成因贸易量递增形成的生产量扩大、边际生产成本递减效应。这种福利效应的产生主要来源于区域合作后的通行与交易壁垒降低、自由流通政策,从而使优势资源达到有效流动,原材料、产品等价格的下降,交易规模扩大,各企业生产成员获利增加,带动流域内所属各省份的财政收入上浮。从流域内消费者角度来看,经济合作可获得因市场扩大所产生的规模经济效应和大批量生产的利益,容纳更多企业,使消费者以较低的价格获得更丰富的商品。

(二)流域内要素禀赋的协调互补与资源配置优化效应突显

流域经济带合作协调发展会有利地促进要素禀赋的协调互补与配置优化。如流域内各地区间产品及生产要素的有效自由流通、超省界的共同市场的建立,意味着市场范围已逐渐向更大更广的方向延伸,市场一体化目标逐渐实现。流域经济带的协同发展对各地区的资金、技术、人才、自然资源、能源、劳动力等生产要求达到优化配置、推进政策一体化的实现、规避负面作用的出现有着积极有效的作用。

另外,从嫩江流域各区段看,上下游地区之间资源禀赋优势有所不同,呈现出很强的互补性。如上游地区自然资源丰富;中游地区石油产量高居全国前列,水能资源及各类矿藏可充分利用与开发;而下游地区对人力、能源等要素的需求随着经济的日益发展明显增加,但上游地区丰富的资源优势并没有转变为现实的经济优势和产业、产品优势,相反却显得匮乏,成为制约下游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而流域經济带协调发展模式的构建则是合理利用各地区先进技术、资金,联手开发当地的优势资源,提高产品加工增值能力、延长产业链的有效途径。

三、嫩江流域经济带协调耦合发展模式建构

针对嫩江流域经济带协调耦合发展“三类优势”的效应分析,本文在以可持续发展为理念、地区政府相保障、各区域主体协调发展的思路下,构建嫩江流域经济带协调耦合发展的基本模式,即:这一模式中内含着可持续发展的先进理念、权威机构的合理调控、市场经济的有效引导、城镇区域的创新发展等各方面协调、配合、指导、选择等动态要求,具体分析下文阐述。

(一)以点带线、以线带面的空间协作模式

流域经济发展一般均囊括多省、区的不同经济特征,因而依托中心城市的经济联动和辐射作用,带动上中下游经济发展,已经成为发展经济带的有效途径。嫩江流域经济带协调耦合发展模式中的“以点带线”,是指以齐齐哈尔地区作为经济发展的基本点,以嫩江上中下游地区为中轴,在齐齐哈尔这一中心城市的经济辐射作用下带动中轴地区经济发展,形成核心层、中间层、外围层三层结构的空间发展模式,发挥对整个流域经济承接、转化、共进发展的骨干和纽带作用,产生经济带梯度开发效应,同时在提供金融、技术和人才等支持条件之下,促进三者之间的互利、均衡发展,建立友好合作关系。

“以线带面”即发挥嫩江中轴地缘优势、资源禀赋优势,建立以水路、陆路辐射整个嫩江流域的发展模式,建成畅通、高效、平安、绿色的水运、陆路体系及网络。

近几年,随着高速铁路的开工建设,齐齐哈尔中心城市的辐射作用将进一步增强,“点-线-面”模式功能的发挥日益明显,以旅游业为例,嫩江流域丰富的旅游资源被广大民众认识,如以齐齐哈尔为中心开展的“中东文化旅游产业联盟”吸引众多中外游人的眼球;扎龙自然保护区丹顶鹤的故乡;扎兰屯卧牛山湿地景色壮观;“成吉思汗边堡”金长城;呼伦贝尔辽阔的大草原以及大兴安岭、黑河地区的大森林、大火山,其边境文化、历史文化和民族文化的旅游资源更是魅力无穷。作为嫩江流域中游重要城市的齐齐哈尔市北连黑河、大兴安岭,南接大庆、哈尔滨,已成为该地区重要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技、商贸和交通的中心,构筑辐射整个嫩江流域的经济空间模式,齐齐哈尔中心地位必须牢牢巩固。

(二)城市群为主体的重点产业带建设模式

城市群是区域空间结构网络化、产业结构均衡化、高级化的进一步拓展,城市群间的经济关系不是依据区域内的行政隶属关系来运行,而是以经济要素合理配置为依托。嫩江流域经济带产业结构的优化发展应依据国家及地区经济及社会发展纲要指导内容确定产业带发展框架,以中心城镇作为增长极,结合各城镇优势产业,带动其发挥作用,形成城镇群体效应,在地域上构筑水平与垂直分工的产业带结构体系。如:根据石油储量资源优势,建设大庆—白城—齐齐哈尔为主体的“石油化工走廊”;根据最小成本原理,发挥大兴安岭林区自然资源优势,建设以乌兰浩特—齐齐哈尔—牙克石—加格达奇为主体的“林产品综合加工走廊”;发挥农业、畜牧业、渔业的优势,积极开发新产品,提高深加工能力,建设以北安一嫩江—齐齐哈尔—海拉尔为主线的“农牧渔产品加工走廊”;发挥丰富的煤炭和金属矿产资源优势,建设以乌兰浩特一白城—齐齐哈尔—海拉尔—满洲里为主体的“煤炭电力冶金机械工业走廊”。这些城市群根据自身优势,充分发挥经济中心聚集和扩散的功能作用,对区域产业结构演进的方向和发展的速度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成为区域主导产业培育的“基础摇篮”。

(三)地方政府制度协作与整合的一体化模式

嫩江流域是一个以经济联系、社会文化联系以及生态联系为核心的一体化区域,由于它并不是一个完整的行政地域单元,因此在推进经济协调进程中,其发展还有赖于跨地区、跨地方政府的协调与合作。因历史地理及行政区划等社会原因形成的制度体制“碎片化”,使嫩江经济带之间的矛盾比较突出,被侵害者之间的联系难以有效整合,因此在构建协调发展经济的契机下有必要对已经被行政体系“碎片化”了的市场关系进行重新梳理,对相互冲突、相互内耗的政策体系、分散制度进行重新协调与整合,提高制度安排的一体化水平和效率,促进嫩江流域经济带协调耦合发展。

在整合地方政府制度一体化过程中,特别要发挥经济发展的“累积效应”和“扩散效应”,建立城市布局合理、市场高度开放、制度协调水平高、产业结构互补、信息资源共享、交通体系完备的区域经济共同体,增强整个区域的综合竞争力,在空间形态一体化、市场一体化、交通设施一体化、产业一体化、信息一体化、制度一体化、生态环境一体化方面加大力度。而其中制度一体化的最大障碍在于行政壁垒,不同行政主体的政策和制度之间往往存在冲突和矛盾。这也是交易成本居高不下的重要因素,因此必须加强户籍制度、就业制度、住房制度、教育制度、医疗制度、社会保障制度方面改革,协调行政关系,消除矛盾和冲突,实现区域制度架构的整合,有效克服“政出多门、各自为政”的倾向,从无序恶性竞争走向有序良性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苏醒.嫩江流域经济空间优化开发浅议[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2013(5).

[2]金翼.嫩江流域城镇结构与产业结构初探[J].地域研究与开发,1992(6).

[3]徐庆.珠江流域经济合作发展模式探讨[J].水利经济,2010(7).

[4]刘志彪.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5]黑龙江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N].黑龙江日报,2016-02-15(1).

推荐访问:嫩江 耦合 流域 构建 协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