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秘网    > 组织人事

百年李锦记的爱国心与创新路

作者:jnscsh   时间:2021-07-22 08:55:20   浏览次数:

1888年,诞生在广东珠海南水镇的李锦记,最初不过是一间小小的茶寮。经过131年的发展,不仅构建了一个跨越全球的酱料王国,更以多元化经营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从20世纪80年代至今,是李锦记飞速发展的40余年,恰恰与中国的改革开放同步而行。回溯这一段风雨历程,处处展现了这个百年家族的一片赤诚的爱国之心与永远创业的精神。

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变

1978年12月,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实行改革开放的决策时,刚刚接掌李锦记6年的李家第三代长子李文达正在美国全力推进熊猫牌蚝油。当时的李锦记仍然停留在传统的手工煮蚝油的生产方式,使用大铁锅,柴火加热,人工搅拌,生产效率有限。同时,对应的生产行销和管理方式也很粗放,几乎没有符合现代企业生产经营要求的管理体系。

到20世纪80年代,随着第四代相继回归家族,这一状况开始转变。

1981年对于李锦记来说是个特别的年份,就是从那时开始,李锦记在蚝油生产中开始使用蒸汽锅炉,从“使用烧柴”到“使用蒸汽”,蚝油制造完成了现代化改造的第一步。他們以几乎是废铁的价格淘回一款二手机器,按照传统熬制蚝油工艺中的关键点,改装成一套生产和灌装蚝油的半机械化设备。它不仅有助于改善生产条件,还大大提高了蚝油的生产效率,在产量大增的同时,还极大地减轻了员工的劳动强度,可谓一举三得。

这在李锦记家族事业发展史上是重要的一页,它开启了以现代化方式加工传统酱料的大门,使李锦记的技术能力得到了关键性的积累,同时也积累了创新的经验和信心。生产方式的改变,使李锦记的业务得到了飞速发展。

李锦记家族第四代成员、中国民营经济研究会家族企业委员会创会会长 李惠森

与此同时,李锦记家族意识到公司规模扩大,需要建立现代管理体系,随着第四代学成后逐一加入家族企业,他们开始在管理制度和手段上下功夫。一边注重管理方式的转变,一边又不过于迷信管理规则和制度条文,在结合业务实际的同时,制定出的管理制度更具有实用性和针对性。

凭着持续改善的决心和信心,李锦记家族不断地发现问题,不断地对制度修补完善,将现代化管理模式逐步纳入这个传统行业,并力求在管理上的盲区越来越小,精细度不断提升。在这个生产技术与企业管理向现代化转变的过程中,自美国留学归来的第四代长子李惠民和次子李惠雄发挥了很大作用。

危中见机,大埔建厂逆势而为

1985年前后,随着北美及其他市场逐渐理顺,李锦记原有的田湾厂房已无法满足生产需要,李锦记开始考虑再建设一个现代化的新的生产厂房。他们将目光投到了当时香港政府为发展高科技产业在大埔建设的工业邨。但是李锦记的第一次申请并不顺利,他们得到的回复是:生产调味品的食品工厂不属于高科技产业。

1987年,香港出现移民潮。而恰在这段时期,大埔的招商工作处于不利境地。李锦记在这样的情况下再次向政府提交申请,这一次不仅获得允许,而且可以优先选地,李锦记最后选择了靠近开发区的主要公路,有利于未来物流规划的一块地皮。

得知李锦记进驻大埔工业邨的消息,有朋友向李文达发出了善意的劝告,建议他在形势不明的情况下,保留选择权,而不应贸然在香港投资,以免将来进退两难。但李文达却对中国政府的改革开放政策非常看好,因此对香港回归的前景充满信心。他不仅坚定要在大埔工业邨里面建厂,同时也考虑找机会到内地投资。

大埔厂房规划中设计了十分先进的生产间,整个酱料生产从选料、蒸煮、灌装冷却、装箱、入库完全是现代化流水线操作。李文达向设计人员提出要求:厂房生产线设计时要全程密封。这是对制药企业的要求,一般来说没有必要这样做,但如果把眼光向后看二十年,甚至更长时间,这样做将会一劳永逸,可以生产出一流的产品,保住其在行业中的领先位置。

同时又要求在厂内开出一定空间作为实验厨房,所有生产出来的新产品要在实验厨房中试用,只有在这里过关了,才能推向市场。

可以说,李锦记在当时的很多决定称得上高瞻远瞩,为后来的业务发展提供了非常便利的基础和条件。

李锦记的举动,在当时的香港企业中并不多见。但是出于对国家的信任,李锦记家族下决心留在香港,也正因此导致了第二次家变。在第一次家变中曾经并肩站在父亲李兆南身后的兄弟不仅拆分家产,甚至对簿公堂。当时大埔厂房的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而李文达父子却要拿出在当时称得上是巨资的八千万现金回购弟弟李文乐手中的股份。大埔厂随时面临着因现金流断裂而停工的威胁,这直接关系到李锦记家族事业的生死存亡。李文达父子低价变卖了数间物业,咬牙坚持了下来。他们深信,只要国家的前途光明,香港的未来就一定可以得到保证。

1988年8月8日,在李锦记家族事业创业100周年之际,大埔生产出第一罐蚝油,并在厂门前的一块石头上,刻下了李文达亲自撰写、题为“基业永昌”的铭文。时至今日,李锦记在大埔工业邨的工厂仍是酱料集团设在香港的总部。

回首李锦记家族的发展历程,恰是国运与家运紧密相连的历程。在这40多年里,除了家族成员持续努力打拼的因素之外,重要的外在因素还在于国家的大政策和大环境为李锦记提供了历史性的机遇。而李锦记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在于他们把握住了那些千载难逢的机遇。当很多香港人移民离开的时候,李锦记家族坚定地选择了留下。当有些人对改革开放政策有所迟疑的时候,李锦记家族则坚定地投身于中国人渴望富强的历史洪流之中。

爱国爱港“重新定义”家族事业

在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后,李锦记就通过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即“广交会”)等途径,让产品进入内地市场。随着改革开放初见成效,社会购买力逐渐增强,李锦记开始考虑进入面向普通大众的市场。但是一开始在香港销售十分看好的酱料产品投入内地市场后并未获得预期的反应,有些同事开始不看好内地市场,李文达却信心十足。他拟定了一个发展计划:先考虑建一个生产基地,同时再培育市场,等待它慢慢成熟。

香港固然有一流的国际贸易环境和金融服务条件,但香港毕竟太小了,无法承载起一个国际级的制造企业。内地的舞台够大,只要有能力,就有机会实现家族的梦想。

经过谨慎的考虑,李锦记选择了广东作为进入内地市场的落脚点,以与香港总部形成相辅相成的格局。1989年,李锦记家族在广州黄埔的经济开发区选择了一块厂房的建设用地。6月5日,第四代长子李惠民从香港到广州签约。在这个日子,他的出现颇令大家奇怪。和大埔建厂一样,这又是一个大家都不看好的时间。因为刚刚发生过众所周知的政治风波,很多外资和香港人对改革开放的政策持观望或悲观态度,投资的节奏慢了下来。李锦记始终相信中国政府改革开放的决心,更加相信中国有广阔的市场,大有可为。李锦记家族的战略眼光,令他们能够看到遥远的机会。不久,邓小平的“南方谈话”为中国的经济发展翻开崭新的一页,李锦记以爱国爱港的拳拳之心为他们贏得了腾飞的先机。

李文达鼓励大家:“中国人的生活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现在确实比较低。如果我们仅仅看到这一点,就是短视的。中国人的勤劳举世闻名,用不了多久,他们就会有足够的支付能力,去餐馆里吃蚝油生菜,买我们的卤水汁。所以,我们要有耐心,等待中国市场的成长。”

在等待市场成熟的过程中,李锦记重新定义了家族事业,致力于成为一家中国本土的酱料公司。1993年,广州黄埔厂房的投产,完成了“重新定义”李锦记的第一步。在内地建厂,贴近客户进行生产和行销,不仅免去了进口的关税,更有助于了解内地市场的特性,提高产品在国内的知名度。

众所周知,李锦记是以蚝油开创了家族事业,到20世纪90年代初,已稳稳占据了欧美、中国港澳台和东南亚市场。但是李锦记并没有满足,在1993年,这个酱料世家迈出了“重新定义”的第二步。他们认为,李锦记不能固守蚝油等经典产品,而应该以创业的心态在更宽泛的酱料领域谋求突破。他们提出了一个新的发展目标:做酱油。

李文达提出:我们应该搞出中国最好的东西。李锦记要做最好的古法酱油,研究出适应现代化生产工艺的酱油,但更重要的,还是要保持我们中国做酱油的传统。

李锦记在香港靠近内地的一个名为古洞的地方开始尝试按照现代工业的方式来生产古法酱油,其生产设备基本都采购了具有国际顶级品质的产品,连胶桶和胶盖都是从英国买来的。试验用的原料也都是精挑细选最好的,李锦记不仅要创造世界级的中国品牌,让生产出来的酱油达到国际上一流的品质标准和卫生标准,更重要的,还要为以后在内地大量生产酱油定下一个高标准。

古洞厂生产出来的优质酱油,既保留了传统工艺下的营养和风味,又极大程度地提高了酱油的生产效率,牢牢地稳定了李锦记产品在国际市场中的品质和声誉。在蚝油制造的基础上,李锦记进一步探索了传统工艺与现代化生产设备相结合的有效途径,为其后在新会投资建设更大规模的酱料工厂做出了宝贵的尝试。

酱油生产成功以后,李锦记并没有停止创新的步伐,紧紧围绕着不同时期消费者的口味和需要,开发出了众多系列产品,包括“精选生抽”“草菇老抽”“蒸鱼豉油”“薄盐生抽”等等。20多年来,李锦记不断推陈出新,又先后研发出XO酱、辣椒酱、鸡粉等酱料以及豉油鸡汁、卤水汁等一系列方便酱料,产品由原先的两种增至现时的200余种。

从2012年起,李锦记调味品被国家航天局选为“神九”“神十”和“神十一”飞船的航天员佐餐酱料,令李锦记调味品飞入天空,达到“无人的地方也有李锦记”的境界。

“谷底投资”,黄埔、新会相继建厂

到广州黄埔厂房竣工投产时,李锦记已有了四个生产基地,其总部设在香港,便于开展全球性的市场规划、业务联络和获得金融支持,但香港人力资源和土地都非常昂贵,最符合李锦记长期战略要求的地点无疑是广东的沿海地区,李文达经过反复权衡最终决定回到故乡——新会区七堡镇。

李文达曾经说过:“从情感上说,李锦记的业务在全球不断发展,但新会毕竟是李锦记家族的家乡,我希望建设家乡,回馈祖国,所以,我们回来了。同时,回家乡的另外一个目的,就是为了把家带回来。如果我不回来,孩子们大多受的是美国教育,越往后,他们也许就越不会回来了。

现在建起了厂房,在教育方面我又捐了学校,就使李氏家的后人们一定会回来寻根了,这样,他们就永远离不开这个家乡了。”

按照李锦记方面的规划,未来厂区的规模应该不会少于1000亩,这在当时是一个令人难以置信的规模,远远超过了当时地方政府可以审批的上限。尽管当时的政府官员并未意识到这个投资究竟意味着什么,但他们还是非常努力地为李锦记的投资项目创造了条件,给予了极大的支持,并在规划上为李锦记的后续发展预留了空间。

今天李锦记新会生产基地的用地数量已达1700亩,大约是158个标准足球场大小,是国内同行中规模最大的一个。进入厂区,排列整齐的生产车间和晾晒酱油的缸群,场面蔚为壮观。

李锦记的新会生产基地从1995年11月开始大规模建设,第四代中的三子李惠中在新会基地开创时期担任董事长和法人代表,全面主持设计、建设,以及投产的有关工作。1996年4月,新会生产基地的虾酱生产间正式投入使用。1997年8月,酱油生产间建成投产。当年年底,芝麻油生产间投入使用,同时建成了占地5500平方米的中央仓库。

当新会生产基地建设完毕后,李锦记家族对调味品事业的整体布局也进行了调整。香港大埔厂成为经营指挥和营运中心,广州黄埔厂除了继续生产蚝油,大部分业务迁往新会生产基地,新会生产基地成了李锦记最重要的生产制造中心。新会生产基地的二期工程完工标志着李锦记家族成为立足本土的、名副其实的“酱料王国”。

回望20世纪90年代李锦记先后在黄埔和新会投资建厂的历史背景,是非常值得深思和感叹的。在大多数商人眼中,当时的中国内外经济环境处于谷底,并非适合立即投资,而李锦记所完成的,恰恰是所有商人最羡慕的“谷底投资”,这不仅显示出李锦记家族对于国家的坚定信念,更显示出这个百年家族的商业智慧。

“100-1=0”,恪守品质安全

在一百余年的发展历程中,李锦记淬炼并恪守着“100-1=0”的质量理念。為了确保产品的每一个环节安全可靠,李锦记人追溯到每一种产品的源头,无论是酱油使用的黄豆,还是辣椒酱的主要原材料辣椒,或者是制造蚝油的生蚝,李锦记都要精挑细选,甚至未雨绸缪。在2003年,当法国公布在印度原产的辣椒食品和饲料中发现含有致癌物质“苏丹红”时,李锦记就立刻意识到必须要在自己的产品中防止出现类似情况。年末李锦记实验室便具备了对辣椒原料和制品进行全面检验和监控的能力。2005年,中国内地出现了“苏丹红事件”,很多跨国公司都未能幸免。广东省的抽查中,只有两家企业的产品没有查出苏丹红成分,其中的一家就是李锦记。李锦记以谨慎的态度和危机感保证了产品的品质。

同样在健康产品的生产制造过程中,他们注意到随着市场对中药材需求的增长,中药材原料的品质和供应问题日益凸显。2015年李锦记健康产品集团成立了天方健(中国)药业有限公司,以“正本清源,推动中药行业健康发展”为使命,专注于中药材、中药饮片及药食同源健康产品的种植、生产与销售。天方健按照独创中草药种植管理模式标准在全国各大产区建立了种植基地。通过现代化、规范化、标准化的中药材种植与管理,实现全程可追溯,保障产品的品质与功效,构建产业生态圈,推动中医药行业的健康发展。这是李锦记家族的又一创新举措。

思利及人、永远创业的家族精神

李锦记在中国改革开放40年中取得丰盛成果。在这个过程中,李锦记的家族治理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关注。越来越多的人知道李锦记,不仅仅是因为它的产品,还因为其独特的家族委员会、家族宪法、家族办公室等机制的设置,他们对年轻一代的培养和部署,以及思利及人、永远创业的家族精神等。

思利及人,提炼自中国传统文化精粹。修身岂为名传世,做事唯思利及人,商人思利,但也同时要充分顾及他人(特别是客户及民众)的利益。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思利及人,恰是中国“兼善天下”的传统美德的体现,李锦记努力把它贯彻到从家族到企业行为的各个方面。

无论是在弘扬中华独特的饮食文化的过程中,还是在弘扬中华优秀养生文化的道路上,李锦记家族都遇到了诸多挫折和危难。包括这个家族也曾经历过两次“家变”,受到亲情不在的惨痛教训。但在思利及人的精神影响下,他们小中见大,危中见机,最终都能克服困难,转危为安。甚至每一次严重的危机都令他们反思自我,获得新的感悟,进一步丰富和提升了家族精神的内容。

在1998年无限极身处“两刀切”的困境时,因与董事局意见不统一,李惠森曾经痛苦迷茫过。他用了3个月的时间进行“长考”,终于领悟到“我们大于我”和“直升机思维”的含义。李惠森通过换位思考,不再仅仅局限于自我努力和付出,从“我大于我们”转变为“我们大于我”,更多地想到了家族的整体利益,从更高的层次解决问题。他调整好心态,决心和家族一道来处理当时的乱局。这是李惠森的涅槃,也是李锦记家族的一次涅槃。几经努力,无限极终于走出困境。而由这次“长考”领悟出的“直升机思维”“关注对方感受”“换位思考”,成为思利及人的三大要素,为健康产品集团在日后逐步发展成形的企业文化,以及派生出的系列管理模式和理念奠定了基础。

李锦记家族精神的另一个重要内容是“永远创业”。

李惠森曾经说过:这个世界唯一不变的就是变。这世界上就没有可以“守”得住的东西,无论处在哪个阶段,都需要永远创业。只有主动适应变化,不断进取,才可以在变化中实现可持续发展。

要永远创业,就要学会抓住机会。很多机会是稍纵即逝的,也有很多机会存在于变化之中,甚至是在危机当中。于是,李惠森提出了“六六七七”理论,即不要等到十拿九稳,这时的机会往往已经很少,在有了一定的把握,也就是六七成把握时就开始行动。环境是变化的,在行动中随着变化不断调整、不断完善,从而找到最合适的机会。

“六六七七”是对“永远创业”的补充和延伸。如果说“永远创业”是对变化的不断探索,那么“六六七七”则是对把握机遇、采取行动的进一步指导。很多重要的决定,实际上都是在“六六七七”的状态下确立和开始执行的。

为保持家族永续和基业长青,李锦记家族不仅在企业生产经营中创新,在家族治理、文化传承中更是保持着永不止步、不断突破的创新精神。他们从“治未病”出发,创立了家族委员会,将家族成员放到同一平台上沟通、交流、分享,促进了解,减少摩擦,缓解矛盾,推动家族成员间共同以家族利益为主,彼此间更容易达成共识,确保家族成员目标一致、行动一致,以保证家族事业持续发展下去。

在企业经营过程中,李惠森受《道德经》启发,独创了“自动波领导模式”。并成立了自动波实验室,开设工作坊,与更多的人分享“自动波”的理论,在分享和讨论中,又进一步碰撞出新的思想风暴。

作为家族企业,近年来,李锦记始终关注着中国家族企业群体的传承与发展,并以此作为承担企业社会责任的创新与突破。李惠森作为全国政协委员,连续12年递交关于家族企业的提案。李锦记家族乐于分享家族的成败得失,希望自身的经历可以对家族企业群体有所帮助;他们成立了独特的家族企业群体事务部,推动家族企业群体间的交流与分享,探索中国家族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之路,为推动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和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健康成长做出努力。

思利及人、永远创业,推动着这个百年家族40年来的高速发展,成为这个家族基业长青、家族永续的基石和保障。

李锦记家族始终具有浓浓的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感。他们提出了三项家族宏图,包括:第一,延续李锦记家族;第二,为中华民族创造历史;第三,成为家族企业典范。

在2015年出版的《家族精神》中,李文达对李锦记凭什么“成为家族企业典范”回答了八条理由,它们依次是:

①我爱我的家人,爱我们的家族;

②我爱我的先辈,爱他们创下的产业;

③我爱我的企业,爱我的员工;

④我爱我的祖国,爱香港,我要为之做贡献;

⑤我看好我们家族的前景,看好企业和李锦记品牌的未来;

⑥我信任同心同德的子孙们;

⑦我相信自己的气魄和勇气;

⑧我相信传统家族可以蜕变成现代家族。

李锦记这个百年家族至今已传承到第六代,第五代成员业已于近年加入家族委员会,参与家族事业的核心管理。在很多华人企业还在以“百年企业”“百年品牌”为目标时,李锦记家族已放眼至千年,开始考虑传承千年的计划和部署。在近40余年高速发展中,危难与机遇总是同时并存,正是在攻克艰险的过程中,李锦记家族以对祖国未来和香港未来的坚定信心,抓住机遇,为自己插上腾飞的翅膀。现在,国家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全力推动“一带一路”建设及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李锦记与香港一同迎来前所未有的商机。在新的机遇面前,这个传承了131年的家族,正在翻开崭新的历史篇章,谱写更多的家族传奇。

(本文摘编自《中国家族企业生态40年》,有删节)

推荐访问:爱国心 创新 李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