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秘网    > 乡镇农村

清洁能源和中国环境外交

作者:jnscsh   时间:2021-07-04 08:54:23   浏览次数:

摘要:历史上,能源主导权关乎霸权更迭。在未来国际体系主导权的争夺中,清洁能源作为下一代能源体系的主导因素正改变着全球权力的格局。在目前的国际能源体系框架内,避免和美国在石油和天然气等传统能源方面发生正面冲突,争取在清洁能源技术上取得主导权,是中国崛起于国际能源体系的必经之路。

序言

能源链是指发现、占有并充分利用能源及其衍生技术。能源链的竞争,事关以创新能力为核心的综合国力竞争,事关国际体系中的权力转移。在未来国际体系主导权的争夺中,清洁能源作为下一代能源体系的主导因素正改变着全球权力的格局。从历史上看,新兴大国的崛起往往伴随着相应的新一代能源链的崛起,美国的霸权是与其对石油资源的长期垄断密不可分的。下一代能源(清洁能源),对于国际体系的变化和权力更迭至关重要。面对发达国家划分世界能源消费的图谋,面对下一代能源的国际激烈角逐,面对国内节能减排的严峻态势,中国需要尽早实现能源结构的跳跃式发展,争取主导全球清洁能源的能源链。

2007年12月16日,气候变化大会结束,“巴厘岛路线图”提及:所有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缔约方都要有可测量、可报告、可核实的温室气体减排行动,而2009年必须完成后京都减排安排。全球气候变化谈判的压力,传统能源的稀缺,世界各国的经济增长模式必然逐步向低碳经济方向发展。随着低碳经济时代的来临,环境外交由于能源链的变迁而发生变化。

一、国际能源链与国际体系的变迁

现代国家开发利用能源的动力,来自于市场需求和国际竞争。就国际关系而言,如何发现、占有并充分利用新能源及其衍生技术,成为能否在国际体系转型过程中获得利益的关键。从历史上看,古代的强大帝国都能对自然能源充分利用,例如古埃及对尼罗河水的利用,蒙古对马匹的利用。高效率地组织和应用能源,可以使帝国从全国向政治经济中心大量转移“能量剩余”,从而使文明得以发展繁荣。近代以来,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大大促进了人类对能源的需求,其中,最终打破欧洲国际关系平衡的是英国对煤炭的利用以及为采掘煤矿而发明的蒸汽机。巧合的是,英国恰恰是欧洲煤炭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也是欧洲最早统一的扩张性君主立宪制国家,这就满足了对能源占有、利用和控制的一系列条件,进而造就了“日不落帝国”的神话。

德国,拥有鲁尔区这样煤炭资源丰富的地区。在实现统一后,德国能源的开发与控制权迅速由中央掌握,很快,德国就成了英国强有力的竞争对手,甚至在许多能源技术领域超越了英国。但德国毕竟是后发现代化国家,地缘上没有海洋优势,更没有能与英国相媲美的殖民地资源,所以其扩张屡次受挫,直到找到欧洲煤钢联盟这一模式。经过数十年的经营,欧盟已经基本上实现了统一能源链的努力。随着欧盟版图扩张和欧盟自身制度的完善,能源占有逐渐扩大,能源政策渐趋统一,能源技术已经全球领先。遗憾的是,欧盟毕竟是主权国家联盟,各国内部的分歧和新老成员之间的分歧都使欧盟的能源链存在很多隐患。

能完整掌握能源链条并取代英国的只有美国。19世纪末,美国人在北美大陆发现了石油,率先将煤油用于照明,随着产油量增加,还大量出口石油。虽然德国人发明了内燃机,但美国人却将其广泛应用于各种运输工具,尤其是汽车。相比之下,日本则在发展过程中遇到能源瓶颈,为了获得石油和其他能源不惜发动战争。美国的能源占有优势。技术效率优势和逐步加强的国家控制力,使其从二战至今保持了世界超级大国的地位。苏联崛起时,由于国土辽阔、拥有丰富的能源资源和严密的国家控制,因此能战胜德国并且与美国冷战对峙近半个世纪。但是,苏联的计划经济体制导致能源应用效率低下,能源应用技术停滞,最终使苏联的继任者俄罗斯演变为能源出口的依赖国,其全球影响力也随之下降。

美国在20世纪70年代以后,也面临能源链的裂缝。由于美国经济的高度发达和对石油能源的高度依赖,迫使其转向海外,特别是向中东地区获取低价能源供应。中东政治动荡,战争频繁,无疑增加了美国维系能源链的成本。而美国的能源巨头、跨国公司在维持自身超额利润的时候,迟滞了美国能源链的创新与发展。长远来看,不利于美国与欧洲和日本的竞争。在20世纪下半叶,美国之所以发展迅速,成为世界惟一的超级大国,一个重要原因是它不仅拥有丰富的石油资源,而且控制着世界上重要的石油资源产地、运输通道,从而从中东、拉美等产油国获取了大量的廉价石油。

新兴的发展中国家的巨大能源需求,使之成为体系中重要变革力量。这些国家也在加速石油开发与抢滩石油资源,争取在国际能源定价等制度建设中发出更大的声音。印度积极通过外交手段来保障其对能源的巨额需求,扩张境外能源业务:利用与俄传统关系扩大能源合作,积极拓展中亚、非洲、拉美能源市场,改善与孟加拉、巴基斯坦等周边国家关系,实现能源进口多元化。

国际能源生产大国也在积极拓宽供应链条,并以此提高对全球能源战略格局的影响力。俄罗斯通过石油运输管道提升中国、印度和俄罗斯的整合。俄罗斯把中、日、韩作为经济全球化和区域集团化日益发展的主要的能源合作伙伴。俄罗斯利用世界能源市场的新变化,以“突破北美、稳定西欧、争夺里海、开拓东方、挑战OPEC”的方针,全面开展能源外交,扩展对国际能源市场的影响,地位迅速攀升。伊朗和俄罗斯均有意运用“石油武器”与美周旋。

二、清洁能源是中国成为国际体系大国的惟一选择

鉴于清洁能源作为下一代能源体系的主导因素正改变全球权力的格局,中国必须从国际体系的战略高度重视清洁能源和节能减排工作:历史上清洁能源的主导权关乎权力转移和霸权更迭,中国在国际体系中的地位取决于能否在自主创新的基础上掌控下一代能源。

国际体系重大结构性变化的前提和条件是国际能源权力结构的变化,即是否有国家(或非国家实体)拥有了可以挑战现行体制的能源链条或其中的某些环节。这包括:新能源的发现、能源资源的排他性占有、能源应用技术的革命性进展、能源技术的普及与社会经济能源利用率的提高、国家对能源使用的控制力,等等。换言之,目前普遍谈论的中国“和平崛起”,其实就是希望中国在不彻底变更现有国际能源机制的条件下,渐进地改善自身的能源链以实现增进国家利益的目的。因此,清洁能源是中国成为国际体系大国的惟一选择。

1.发展传统能源必然加深体系霸主美国的战略敌视

作为全球第二大能源消费国,中国日益增长的石油需求必然意味着中美两国在争夺世界石油资源上的竞争将日趋激烈。美国学者认为,中国的石油需求必将成为世界所有石油消费大国所面临的严重问题。也有专家认为,能源议题不但不会成为中美建设性合作的来源,反而会加深两国的竞争、误判,成为损害对方利益的借口。

(1)中国石油战略“走出去”的过程必将凸现和美国的矛盾

美国中国问题专家兰普顿认为,在石油这样一些资源方面的竞争可能

会为美中关系带来负面影响。许多和中国扩大石油关系的国家,都是一些美国和西方国家讨厌的国家,如委内瑞拉总统查韦斯说:“中国的出现打破了百年来美国的能源支配。”作为全球第二大能源消费国,中国日益增长的石油需求必然意味着中美两国在争夺世界石油资源上的竞争将日趋激烈。中国希望从外围石油出口国进入中心石油出口国的任何努力都可能遭遇美国的敌视、不满和破坏。中国可以通过“走出去战略”来追求海外资源,但是美国总是以国家安全、违反国际良治政府和人权准则等理由,干涉中国石油企业的海外战略,将市场问题政治化。

(2)美国将中国视为能源战略对手及稀有资源竞争者

小布什总统认为,全球对石油需求的增长远远超过供应,这主要是因为一些新经济体的崛起,例如中国和印度。很显然,美国对中国能源安全特别是由此重构国际石油版图和能源体系戒心日重。首先,在美国政府内硬派人士眼中,中国的“能源饥渴症”使国际能源市场动荡不安,中国石油消费量的猛增破坏了全球能源市场的稳定与安全。其次,美国的温和官员和学者也对中国的能源战略表示警惕,美国助理国务卿希尔认为:中国对资源能源的争夺,将会损害国际社会的持续安全和稳定。此外,美国学者还提出:中国能源需求和全球能源战略日益强大,除战争外惟一的方法就是由美国公司或其他敌对国家掌控中国的石油供应。

2.中国在国际气候变化谈判中将会面临巨大压力

中国传统能源消费急速发展,国际能源机构在2006年的世界能源展望中认为:中国等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和经济均比发达国家增长迅速,“这将会改变国际能源需求的重心。”从2005年到2030年,全球主要能源需求的增长(大约70%)将主要发生在以中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能源问题是防止气候变暖的核心,随着能源需求的迅速攀升,西方利用环境资源和能源问题对中国的压力与日俱增,中国所面临的全球环保压力凸现。欧美等国从舆论上和政策上试图将中国描绘成“世界污染大国”、“环境和粮食危机的制造者”,希望利用全球环境保护牵制中国的和平发展。发达国家多次在其环境外交报告中宣称,中国的煤炭、粮食等资源消耗量已经超过发达国家,其对世界的环境破坏在迅速上升,以迫使中国在全球环境保护中承担力所不能及的责任和义务。因此,发达国家认为环境保护援助会使资金更多地流向发展中国家,流向像中国这样本来就拥有对美巨额贸易顺差的国家。

近年,全球各国越来越注意到气候危机的严重性,以及共同减排义务。“巴厘岛路线图”规定:在2009年左右,《京都议定书》将被新的机制取代,这意味着中国在未来的国际气候变化谈判中将面临更为巨大的压力。

中国要发展,发展需要能源,传统能源拓展阻力巨大,环境保护压力沉重。在这种情况与趋势下,中国应从战略高度看待新能源发展的历史性机遇,要勇于和发达国家站在同一起跑线上,主动参与竞争,而不是被动等待技术转让。中国应该迅速制定应对新形势下清洁能源动力的战略,充分利用后发优势,大胆吸取日本等发达国家在发展新能源中的经验教训,从各个角度跟踪世界能源动力方面的最新技术成果,加大自主研发能力,实现高起点跨越式赶超发展清洁能源,包括大规模开发使用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和水电等可再生能源,同时发展洁净煤技术、燃料电池技术和核电技术。

3.激烈的全球清洁能源竞争

(1)欧盟和美国继续占领清洁能源高地

欧盟在2006年3月就公布了《能源政策绿皮书》,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加强各成员国在绿色能源政策方面的合作与协调。欧盟提出:到2020年减少石油、天然气、煤炭消耗总量的20%,并将温室气体排放降低30%。为实现这一目标,欧盟一方面鼓励以科技进步和创新来提高能源的使用效率,另一方面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风能、太阳能和地热,等等。

美国则大力发展生物能源技术。为推动燃料乙醇业的发展,美国不仅对乙醇原料——玉米种植业者提供税收优惠,还对乙醇混合汽油的生产和销售提供汽车燃油税的减免,该项减免使得乙醇油价能与传统汽油竞争。

日本在风能、太阳能、温差能、废气物发电、燃料电池、生物发电、雪冰热量利用等方面,也具有很高的国际竞争力。

(2)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开发清洁能源的压制

发达国家及其跨国公司把高耗能项目向发展中国家大量转移,一方面形成发展中国家外部依存型的脆弱发展结构,另一方面使新兴发展中大国在全球清洁能源竞争中处于更加不利的位置。如果要解决全球能源和环境的困境,则发达国家必须向发展中国家大量转让清洁能源技术,但是欧盟、美国和日本等发达国家(或集团)仍然希望垄断清洁能源技术。

面对经济不断崛起的中国,美国、欧盟、日本等国(或集团)更不会给中国核心清洁能源技术,他们既要防止核心技术被中国获得,成为其竞争对手,又担心中国不保护其知识产权。此外,美国不希望看到中国能源结构的全面改善提升,如果中国成功走上可持续发展道路。中国发展模式就会对美国的国力构成威胁。

三、中国如何应对能源压力

一般认为,现代化过程经历三个阶段:人力密集型、资本和资源密集型以及知识密集型。目前,中国正在进入资源密集型阶段,不可持续的发展模式是这个阶段的特征。受技术、人才、资金、管理等诸多方面的制约,中国能源利用效率低,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的能力弱,环保技术落后。

面对传统能源在国内和国际两方面的压力,中国扮演着极为重要的双重角色:一方面,中国起到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中流砥柱的作用,其中“中国加77国集团”模式对国际能源环境问题谈判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为发展中国家根据“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争取国际援助和公平发展。另一方面,中国作为世界最大的高能耗国家,不仅面临着全球环境安全的严峻挑战,其自身也是全球环境问题的主要来源。因此,面对不断融合和相互联系的能源环境问题,中国作为负责任的发展中大国:一方面要恪守承诺,为维护全球能源和环境安全做出贡献;另一方面也要在清洁能源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促进能源和环境的协调均衡,实现“又好又快”的可持续发展。

目前,中国正在制定相应的路线图和实施策略,坚持自主开发与引进消化相结合,坚持以最小的环境代价满足能源需求,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清洁能源利用道路。笔者认为,高效、有力的中国政府是实现能源结构突破的关键:在中国经济转型过程中,中国政府一直努力提高政府自身的效率和使用公共资源的效率,也在不断提高和改进政府的能力和加强政府制度建设。展望未来,中国可以通过行政主导来改变国家能源结构。

为了尽早实现主导全球清洁能源链的战略,笔者提出两项建议:第一,在产业政策方面,中国应立足自有能源,多元化能源来源,积极寻找新一代能源,发展能源应用技术,提高能源应用效率,鼓励能源技术改造和创新;完善国家能源制度,加强国家能源控制力,以市场为引导、国家为后盾推进国家能源综合开发能力。第二,在国际环境能源谈判方面,中国通过气候变化谈判为能源转型争取时间和空间。鉴于目前谈判出现政治议题科学化态势,中国应在加强国家气候变化协调委员会的基础上,创立“气候变化知识中心”,用于整合协调各专业领域智库,达到主导气候变化谈判的目的。中国距离成为世界头号碳排放大国的时间已然迫近,应抓紧宣传在适应和减缓气候变化方面的各项努力和工作成效,游说国际媒体与公众,减轻中国谈判压力,并树立中国负责任的环保大国形象。

结语

人类正从信息时代向清洁能源时代迈进,中国作为国际能源体系中新兴的参与者,在国际能源体系变革中扮演着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大国中流砥柱的作用。保罗·肯尼迪的《大国的兴衰》在解释“为什么真正的霸权挑战者从未成功过”时认为,霸权挑战者和秩序维护者的争夺,过多地消耗了本国的资源,终于失败。问题不是霸权挑战者一定失败,而是采取什么策略来避免资源的耗竭并达到改变国际规制维护本国利益的目的。因此,在目前的国际能源体系框架内,避免和美国在石油和天然气等传统能源方面发生正面冲突。争取在清洁能源技术上取得主导权,是中国崛起于国际能源体系的必经之路。

推荐访问:中国 外交 清洁能源 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