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秘网    > 心得学习

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全面推进基础教育科学发展

作者:jnscsh   时间:2022-02-25 08:43:04   浏览次数:

基础教育是科教兴国的奠基工程,对提高中华民族素质、培养各级各类人才、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全局性、基础性和先导性作用。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办好学前教育,均衡发展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合理配置教育资源,让每个孩子都能成为有用之才。这为我们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进基础教育科学发展、办人民满意的教育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需要进一步转变观念,切实抓好基础教育阶段素质教育、均衡发展和教育公平三个重点,以点带面,推进基础教育科学发展。

一、以人为本,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全面加强基础教育阶段素质教育。

服务社会和促进人的发展,是教育的两大基本功能。前者强调教育的社会服务作用,主张从社会发展的需要来确定教育目的,认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在于把个体培养成符合社会发展的公民;后者强调人的自我发展,认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在于充分发挥受教育者的个性,提升受教育者的个人价值,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两个表述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明确规定了中国教育的社会主义性质和方向,指出了培养社会主义建设人才的基本要求,体现了教育促进人的发展与服务社会的统一。

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党的十八大深刻回答了“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这一事关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问题。它抓住了教育的本质要求,明确了教育的根本使命,符合教育规律和人才培养规律,进一步丰富了人才培养的深刻内涵。基础教育是以发展和完善人的基本素质为宗旨的教育,其根本任务是使学生获得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和为培养各级各类人才奠定基础。因此,基础教育在功能和使命上应更侧重于促进人的发展和人格的塑造,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深入实施素质教育。

要把“立德”作为基础教育的根本途径,坚持德育为先,突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通过正面的教育来引导人、感化人、激励人。“德为才之帅。”德是做人的根本,是一个人成长的根基。当今我国正处于开放的国际环境与多元文化的背景之中,而青少年学生又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刻,德育为先更具有必要性和紧迫性。德育为先,要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教育全过程,把理想信念教育作为教育核心价值观的重中之重,把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作为重要内容,引导和教育学生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把德育渗透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贯穿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各个方面。创新德育形式,丰富德育内容,不断提高德育工作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要把“树人”作为基础教育的目的,坚持以人为本,通过基础教育发展人、完善人、塑造人。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类的崇高追求,是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最高目标、最终价值取向。教育作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必须以学生为本,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和谐发展、持续发展、终身发展和健康成长。要向儿童、青少年提供“基本素质”教育,将能力及态度、情感、价值观和行为方式的教育和培养放在重要地位,让学生拥有作为合格社会人的“一般学识”。要培养学生积极的心理品质和乐观向上的品格,让学生学会创造幸福,分享快乐。要关注学生的内心世界,加强学生心理辅导,认真发掘学科中所蕴含的健全人格教育资源,将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结合起来,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得到人格的滋养与孕育。

要把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作为基础教育改革的方向,以提高人的综合素质为目标,加快基础教育改革步伐,推进以人的发展为基点的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积极构建与素质教育目标相吻合的课程体系。要树立新的学生观和教学观,把基础教育从偏重老师灌输的传统教学模式中解放出来,创建充分尊重学生的主动性和个性的教学方法体系,使每一个学生都能获得身心的充分发展,体味学习乐趣,激发其学习的主动性和兴趣,使每一个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关心,学会学习,学会共同生活,学会创造。

二、创新思路,以内涵建设为切入点,推进基础教育高位均衡发展。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教育规划纲要》)提出,均衡发展是义务教育的战略性任务。当前,我国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学前教育公益性和普惠性得到彰显,城乡免费义务教育全面实现,以加大教育投入、实施标准化建设工程为主要方式的办学条件方面的基础均衡迈出了重大步伐。但伴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和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需求的不断提高,面对我国教育资源在区域、城乡等层面存在巨大差距的现实,如何在更高层次上推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仍是当前和今后较长时期教育事业的重要任务。

深入推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破解基础教育均衡发展难题,需要深刻认识教育均衡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就发展阶段而言,教育均衡可分为基本条件均衡和高位均衡。基本条件均衡是指主要依靠资金、物质、学校建设等外在有形教育资源的投入,从而实现区域、城乡、校际间资源配置上的基本均衡发展。高位均衡是指通过深化内部改革、加强文化建设、创新体制机制及推动特色发展等内涵式发展,将外在条件弥补与内在生成相结合,促进城乡、区域、校际教育互动交流、优势互补和资源共享。在基本条件均衡达到一定程度时,教育的差别主要体现在办学理念、学校文化和育人特色上。教育高位均衡追求的是不同区域和类型学校的个性特色发展,更加注重区域、城乡、校际间的资源共享与和谐共生。基本条件均衡是实现高位均衡的前提和基础,高位均衡是基本条件均衡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追求。换言之,基础教育基本条件均衡解决的是孩子有学上的问题,而高位均衡追求的是让孩子上好学,接受更优质、更适合自己发展的教育。

就河北省而言,经过近几年的艰苦努力,义务教育基本条件均衡取得了显著成效。在学前教育发展上,持续推进以政府和集体办园为主、以公办教师为主、以政府和集体投入为主的农村学前教育“三为主”发展模式,学前教育走在全国前列。在改善义务教育办学条件上,2006年以来,全省共筹措资金79亿元,实施了危房改造、寄宿制学校建设、初中学校改造等一系列工程项目,新建、改扩建校舍615万平方米,消除危房198.8万平方米。特别是2009年启动实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累计投入资金299.9亿元,累计开工面积3044.6万平方米,极大地改善了中小学办学条件,有效地促进了义务教育基本条件均衡发展。在推进基础教育高位均衡发展上,河北省也进行了积极探索。一是推进实施农村学区建设规划。2011年以来,我们坚持整合资源,优化配置,着力提升和丰富农村学区改革的内涵,力促农村学区建设再上新台阶。目前,全省已有80%的县(市)完成了学区建设任务。二是积极推广城市区“联合校、兼并校、建分校、新建校”四种模式的均衡发展,促进了校际间的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三是抓内涵发展,提高义务教育质量。总结义务教育课改经验,加强交流研讨,强化教学管理,推广教学成果,探索提高中小学教学质量的实施路径。

河北省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未来之路,将继续加大教育投入,全面推进义务教育学校各项建设工程,努力提高义务教育办学水平,深入推进基本条件均衡。与此同时,以内涵建设为切入点,实现从有形物质投入到注重文化建设与内涵式发展的转型,着力推进基础教育高位均衡发展。一是在学校基础建设中,通过科学规划义务教育学校布局,着眼于教育事业中长期发展,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努力缩小校际差距、城乡差距、区域差距,提高义务教育办学水平,不断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二是大力加强学校文化建设。台湾建筑学学者卢文瑛说:“校园规划所规划的不只是房屋校舍、交通动线,更是规划者一个个教育的梦想与信仰。”从纯粹意义上说,建筑本身就是文化。学校是教书育人的场所,校舍建设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育人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教育基础建设规划与设计,必须坚持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理念,紧紧围绕教育人、培养人、尊重人、塑造人、发展人、提高人的思想,在完善育人功能的基础上,突出教育的人文性,彰显教育特色。要把校园规划与当地实际、城市特色、办学宗旨、校园文化、学校风格等结合起来,既要把校园建设成为富有文化底蕴、充满人文情趣的地方,又要使之与城市建设相互融合,相互呼应,相得益彰,成为一个系统和整体。三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师德水平和业务能力,增强教师教书育人的荣誉感和责任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要坚持把教师队伍建设,特别是农村和边远山区教师队伍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推进师德师风建设,建立健全师德考评与激励机制,广泛宣传教书育人楷模先进事迹,大力弘扬新时期人民教师的高尚师德。加强农村教师省、市、县、乡、校培训工作,发挥“国培计划”的示范引领作用,推进师范生免费教育,深入实施“硕师计划”,扩大“特岗计划”,继续组织实施好“万人支教”工程,鼓励更多优秀人才到艰苦边远地区农村任教,全面提升农村教师的整体素质和能力。四是加快教育信息化建设。2013年,我省将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的3802个教学点配备数字教育资源接收和播放设备,利用信息技术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更好地服务农村边远地区适龄儿童就近接受良好教育的需要;通过继续实施“班班通”项目建设,因地制宜地解决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宽带入校;积极研发与中小学教材改革同步的和具有河北省地方特色的数字化课程资源,实现所有宽带接入的中小学全部配备使用数字化课程资源。

三、促进公平,以关注弱势群体为重点,让每个孩子都能成为有用之才。

接受教育是每个人获得发展的基本前提。平等享有受教育的权利,是人们平等享有生存权、发展权以及其他各项基本人权的首要基础。正基于此,我们说,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是最基本、最重要的公平,是实现社会公平“最伟大的工具”。《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财产状况、宗教信仰等,依法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机会。”“受教育者在入学、升学、就业等方面依法享有平等权利。”《教育规划纲要》明确提出,“把促进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指出,“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合理配置教育资源,重点向农村、边远、贫困、民族地区倾斜,支持特殊教育,提高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水平,积极推动农民工子女平等接受教育,让每个孩子都能成为有用之才”。从理念到行动,从政策规定到制度调适,经过多年努力,我国在促进教育公平上取得了巨大成就。随着社会不断发展进步,广大人民群众对通过接受教育提高自身素质、改变命运的愿望更加强烈,对教育公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教育公平包括起点公平、机会公平和结果公平。基础教育是教育公平的基础。基础教育的本质,是要为每一个人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一条公平的起跑线。温家宝指出,对我们这样的人口大国,教育公平的首要任务是要确保所有适龄儿童都能接受基础教育。我们已经在全国城乡实行了免费义务教育,把义务教育经费全面纳入国家财政保障范围。这是我国教育体制的一个历史性变革,从而使几千年来“有教无类”的理想变成了现实。在此基础上,我们下一步的工作重点是要逐步实现基础教育公平问题。

教育不公平问题,可以分为入学机会不均等的“显性”不公平与教育过程、教育结果不平等的“隐性”不公平。基础教育不公平问题的实质是起点不公平,即人学机会不均等的“显性”不公平,同时也伴随着机会和结果的不公平。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由于各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差异,导致的区域、城乡之间基础教育条件的不公平。二是校际发展不平衡以及相当数量薄弱学校的存在,导致校际间优质资源享有不公平。三是农村地区、边远山区、贫困地区适龄儿童以及农民工子女、下岗职工子女、流动人口子女、特殊儿童等弱势群体入学机会的不均等。弱势群体是实现教育公平的难点,也是实现教育公平的关键和重点。在深入推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同时,要把更多努力放在扶持教育弱势群体上,为处于弱势群体的孩子提供公平的就学机会,通过教育途径帮助他们提高就业竞争和社会流动能力,让每个孩子都能成为有用之才。

促进弱势群体教育公平,最主要的途径是建立弱势群体教育利益补偿机制,以补偿其由于处于不利地位而对其造成的损害,包括对教育实践中现实的教育机会不平等以及教育系统对受教育者因财富、出身、社会地位、文化背景等因素造成的差异进行补偿。一是建立区域、城乡统一发展的大格局,合理配置资源,重点向农村、边远、贫困、民族地区倾斜。深入推广“四种模式”改革,加快改造城市区薄弱学校,扩大优质资源覆盖面,开展市域内区县对口支援,尽快形成城乡同标准、一体化的大格局。二是落实好基础教育资助政策,建立起完整的覆盖学前至高中阶段教育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从制度上保障“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落实好学前教育资助政策,实施好义务教育阶段营养改善计划,进一步做好农村寄宿贫困生生活费补助工作,为农村中小学生及城市贫困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完善高中阶段助学金补助制度,为每一个孩子提供接受基础教育的机会。同时,建立健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管理信息系统,加强对资助政策落实情况和资金使用情况的监督检查。三是加强特殊教育。积极研究特殊教育规律,针对特殊教育群体,要特别强调补偿缺陷和发展优势的教育,以满足不同学生的成长需求。加快实施特教学校建设工程,不断改善特教学校办学条件。开展特教学校校长和骨干教师培训工作,提升学校管理水平和教育质量。扩大随班就读和普通学校附设特教班招生规模,促进高中阶段学生增量发展,鼓励发展残疾儿童学前教育,推进特殊教育办学体系建设。四是努力解决好农民工和流动人口子女就学问题。将常住人口全部纳入区域教育发展规划,落实以输入地政府管理为主、以全日制公办学校为主,保障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政策,将随迁子女全部纳入财政保障范围。五是加强对弱势群体受教育者的人文关心与关爱。处于弱势群体的孩子更需要心灵关心和精神的关怀。要加强对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加快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优先满足农村留守儿童的住宿需求,推动形成政府为主、社会共同参与的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建立学校、家长、社会联动机制,关心弱势群体子女的成长。特别是学校,要在弱势群体子女的身心健康和行为习惯培养上下功夫,使这些孩子从小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拥有阳光心态、健全人格和良好的行为习惯,为将来幸福生活和更好地适应、融入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责任编辑 冀晓萍)

推荐访问:贯彻落实 基础教育 全面推进 精神 科学


[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全面推进基础教育科学发展]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