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秘网    > 心得学习

“统体”思维在古代战略研究中的运用

作者:jnscsh   时间:2022-03-23 10:01:37   浏览次数:

摘 要:“统体”有整体之意,强调事物内部联系的统系性、发展的全程性以及人们对客观事物认识的统观性。“統体”思维在古代战略研究中有广泛的应用,本文拟从谋全胜、重系统、计环周三个方面做一简要论述。

关键词:“统体”思维;战略研究;运用

“统体”一词与近代出现的“整体”一词涵义相近,有“一体”、“合体”、“统体”等意。“一体”强调的是矛盾诸方面的一致性,“合体”则侧重于讲矛盾双方的结合、交合、调和和融合,“统体”除含有整体的内容外,还重点强调事物内部联系的统系性、发展的全程性以及人们对客观事物认识的统观性。中国传统思维一个重要特征是强调把握整体,着眼统系,统览全程,故我们把这种思维方式称之为“统体思维”。

中国古代统体思维在古代战略研究中有广泛的应用,举其要者,可概括为谋全胜、重系统、计环周三个方面。

1 谋全胜——不战而屈人之兵

众所周知,《孙子兵法》提出了著名的“全胜”战略思想,孙子的“全胜”思想追求的是全局上的胜利。它包括两个层次的内容,一是不战而屈全国之敌的理想目标;二是以小破求大全的实际操作理论。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理想目标是方向,是动力;实际操作理论是手段,是方法。孙子和先秦其他诸子一样,在自己的理论中,提出最高的理想追求,这是无可非议的;但他又是一个现实主义者,他认识到理论与实际之间的距离,认识到“全”与“破”的辩证关系,主张在实践中实行“全”、“破” 结合,以小“破”求大“全”,将敌我双方的损失减少到最小限度,这一认识是很可宝贵的。历史上,许多高明的将帅也多以这一理论指导自己的行动。如西汉时,赵充国平羌,主张“以全取胜”,剿抚并用,获得成功;三国时诸葛亮采取了马谡提出的“用兵之道,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的建议,取得了平定南方少数民族政权反叛的胜利。司马昭平毋丘俭、文钦、诸葛诞之役,施行了“以全策糜之”的方略,也取得了成功。这些理论和实践,既包括万全周密的考虑,也包括全、破结合的实际行动,都符合孙子的“全胜”思想。

2 重系统——着眼系统整体性

古人进行战略基础理论研究和战略对策研究时,都自觉不自觉地运用了系统论的观点,着眼系统整体,注重认识和掌握国家及军队建设规律及战争指导规律,研究出指导全局的系统的战略理论和完整的战略决策。

孙子是最早具有系统论思想的战略理论家之一。他自觉地将战争放到人类社会这个大系统中进行考查,既考查国内因素,也考查相关国家因素。《孙子兵法》开宗名义第一句就是:“兵者,国之大事。”强调战争是整个国家的大事,而不仅仅是军事问题。他在考察决定战争胜负的因素时,也不仅仅着眼于军事,而是对战争整个系统进行考察,提出决定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是道、天、地、将、法。在考察将帅条件这个更小的系统时,也是综合考虑,整体把握,这就是智、信、仁、勇、严五者兼备,缺一而不可。

在军事外交斗争上,古人也主张全面考虑,系统思维,反对片面性或只顾眼前不顾长远的思维方法。如唐朝安史之乱后,周边少数民族政权吐蕃、回纥、南诏、党项、大食、天竺等,在唐边境构成了一个互相矛盾的系统。李泌认为,对这些周边势力不应一概排斥,而应具体分析,并提出了“北和回纥,南通南诏、西结大食、天竺”,以困吐蕃的边防战略,从而陷吐蕃于孤立,唐边境得到相对稳定,为其积蓄力量,削藩平叛创造了条件。

在国家和军队管理方法上,古人强调按系统、分层次管理。陈平不知狱粮之数,被传为美谈;诸葛亮事必亲躬,则受到批评。同时古人又强调使各系统、各层次既互相制约,又互相维系。处理问题时,强调抓纲掣领,认为纲举则目张。在军事改革上,不但重视人事上的调整,而且强调军队内部结构上的变化。在进行重大战略决策时,注意各系统之间及系统与环境的关系,在解决某一系统问题时,注意与之相联系的其他系统乃至整个环境的反映。

3 计环周——遵循循环往复规律

古人意识到,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遵循一定的规律循环往复的发展变化,这种发展变化有一定的周期性,人们必须认识这种周期性,并依据和利用这一演变规律制定自己的政治战略和军事战略。在这方面,古人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一是认识时势,探讨规律。古人对人类社会发展所出现的周期性循环十分重视,以期从中找出发生这些循环的内在原因和规律特点,做出顺应时势、夺取胜利的战略策略。综观古人在这方面的论述,其对国家盛衰兴亡之循环规律探讨尤多,认识尤深。“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正是对这种社会现象的形象描绘。古人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与变化,大系统有大系统的循环,小系统有小系统的循环,高层有高层的循环,低层有低层的循环,大、小、高、低系统之间也会发生循环。事物的每次循环虽因时势变化,情况都有所不同,但又大都有“惊人的相似之处”。

二是因势定策,合时而变。不同阶级的人们认识到物极则反的规律后,各自制定出适合自己的不同的战略策略。《老子》为统治者们制定的基本战略是贵柔守雌,防止把自己推向极端,以保持其既得利益;荀子也为他们策划了所谓“持满之道”,这就是守之以愚、让、怯、谦(《荀子·有坐》);孔子则主张“克己复礼”;一些兵书,如《六韬》、《三略》受道家思想的影响,也提出了以柔克刚的战略思想。

三是作战艺术变化无穷。孙子认为:“战势不过奇正,奇正之变,不可胜穷也。奇正相生,如环之无端,孰能穷之?”在孙子看来,奇正相生,变化无穷,所遵循的也是物极则反的循环原理。以此类推,中国古代所有关于战争指导的对偶性范畴之互相转化都同此理,如虚实相生,专分相变,安危相易,难易相转,长短之较,高下之倾,以屈求伸,无中生有,利而害之,损之而益等等。

综上所述,中国古代“统体”思维具有丰富的内容,在中国古典战略研究中得到了广泛运用,发挥了指导性作用。但中国古代的这种思维方式也存在着难免的局限性,如重整体把握,缺精确分析;重思虑万全,缺奇险进取精神等。我们研究中国古代传统思维,需要用批判继承的精神,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并虚心吸取其他国家思维之所长,补己之不足,使我们的思维方式不断得到优化和完善。

推荐访问:战略研究 思维 古代 统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