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秘网    > 范文写作

着力提升城市品质城乡建设 提升城市品质建设精致扬州有关提升扬州城市品质调研报告

作者:   时间:2022-05-23 09:30:07   浏览次数: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着力提升城市品质城乡建设 提升城市品质建设精致扬州有关提升扬州城市品质调研报告,供大家参考。

着力提升城市品质城乡建设 提升城市品质建设精致扬州有关提升扬州城市品质调研报告

提升城市品质建设精致扬州关于提升扬州城市品质

的调研报告

Last revision date: 13 December 2020.

提升城市品质建设精致扬州

——关于提升扬州城市品质的调研报告

市“提升城市品质”课题调研组

(2009年11月)

根据市委的统一部署,9月下旬以来,围绕“加快城市建设管理转型升级,进一步坚持和彰显扬州人文、生态、精致、宜居城市特色,提升城市品质”主题,我们采取问卷调查、部门联动等方法,对城市品质的内涵、扬州城市品质的现状、城市品质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以及提升扬州城市品质的目标定位、基本原则、路径选择等进行了深入研究、分析和思考,并提出了提升扬州城市品质行动计划。

一、提升城市品质的重大意义

城市品质,是城市精神品位和城市发展质量的统一体。城市品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改革开放的程度、市场体系的完善、人民群众就业和生活水平的提高。提升城市品质,既是城市化进程中必须着力解决的重要课题,也是城市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城市空间拓展、产业发展、生态保育、构建和谐的战略之举,是顺应人民群众提升生活水平、提升生活质量新要求的迫切需要。

(一)提升城市品质,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城市是人们生活居住的空间和精神的家园。早在2000多年前,亚里斯多德就说过,“人们来到城市是为了生活,人们居住在城市是为了生活得更好”。2004年,联合国人居组织发布的《伊斯坦布尔宣言》强调,“我们的城市必须成为人类能够过上有尊严的、健康、安全、幸福和充满希望的美好生活的地方”。2010年上海世博会主题就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纵观人类城市发展历史,城市发展大致经历了从最初以高墙深池、重城壁垒为基本形态,以安全为本的阶段,到之后以商业贸易、工业生产等为基本功能,以经济为本的阶段,再到当前凸显人的全面发展在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中的核心地位,以人为本的阶段。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以来,中央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全局出发,提出了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科学发展是以人

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和谐社会是以人为本的社会。提升城市品质,是以人为本的具体体现,是推进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我们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既关注人们衣食住行等物质生活的提高,又关注人们心理满足、价值实现等精神生活的丰富;既关注人们的日常生活,又关注人们的创造生活;既关注量的“更多”,又关注质的“更好”,推动城市发展从以物为主向以人为本的转变,更好地满足和适应人的全面发展需要。

(二)提升城市品质,是顺应城市发展规律、科学确立城市发展定位的战略选择。城市是具有完整而先进的社会、经济、文化功能的区域和基本社会单元。在不同的经济社会发展阶段,人们对于城市的建设发展有着不同的要求。世界各国城市的发展经验表明,当一个城市或地区人均GDP超过1000美元之后,人们的消费结构将由重视衣、食消费的温饱型消费向谋求住、行条件改善的享受型消费转变;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一个城市或地区则进入新一轮产业结构、需求结构的调整升级期和城市化快速扩张期;人均GDP在1万美元以上,城乡发展基本实现一体化,因人们追求生活品质而会出现一定程度的递城市化现象。当前,扬州正处于工业化加速、城市化提升、市场化转型、国际化拓展的关键时期。2008年,扬州人均GDP已突破5000美元,这不仅意味着扬州经济开始从工业化中期向工业化后期转型,也标志着人们生活进入追求生活质量,更加关注城市功能的完善、人居环境的舒适和文化事业的发展的新阶段。我们必须顺应城市发展规律,科学确立城市发展定位,自觉推动城市发展由粗放经营向集约发展转型,由量的扩张向质的提升转变,由单纯满足生产需求向生产、消费并重转变,由满足人们基本生活需求向更加注重满足人们的享受型、发展型需求转变,促进城市发展步入良性循环轨道。

(三)提升城市品质,是进一步彰显扬州城市特色、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的迫切需要。城市特色是一座城市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一种文化积淀,是城市居民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城市的核心竞争力和发展后劲,也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保证。扬州是一座有着近2500年建城史的历文化名城,历史上几度繁兴,人文积淀深厚,生态环境优美,“烟花三月下扬州”、“绿杨城郭是扬州”、“人生只合扬州居”等经典诗句,无不生动揭示和高度概括了扬州“人文、生态、精致、宜居”的独特个性与城市魅力。近年来,我们坚持以人为本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着力挖掘独具地域特色的城市内涵,积极推进城市功能完善和品质提升,城市发展成果惠及市民百姓,城市面貌变化得到广泛认同,城市和谐发展进入全新境界,古今辉映、水绿相依、精致和谐的城市个性进一步彰显。先后获得

了“国家卫生城”、“国家环保模范城”、“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先进市”、“国家园林城市”、“中国人居环境奖”城市和“联合国人居奖”,一系列的荣誉奖项和各界的广泛认可,大大提高了扬州城市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也标志着扬州城市建设已经跃上了一个新的平台。立足新的起点,推进城市建设实现新突破,我们必须以提升城市品质为目标,明确城市建设发展新的标杆、新的要求、新的定位和新的路径,系统谋划,整合资源,全面推进,重点突破,努力使我们的城市规划更精当、建设更精致、管理更精细,城市的个性与特色更加彰显,城市的活力、魅力、吸引力以及核心竞争力进一步增强。

二、城市品质评价指标体系

当前,城市品质正主导着城市发展的方向,而评价体系则是城市发展的“指挥棒”、“动力源”和“校正器”。构建以提升城市品质为主导的评价体系,把提高城市品质作为衡量城市发展的中心内容,是科学发展观在城市评价领域的具体体现和生动实践,对引导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已有研究成果的评价

虽然目前城市品质尚未形成明确统一的衡量指标,但学术界和地方政府都对城市品质的评价指标体系进行了深入研究和积极探索,如宜居城市评价指标体系、中国城市软实力评价体系、杭州生活品质评价体系、“幸福江阴”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等,可供我们借鉴参考。

1、宜居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由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宜居城市课题组”研究并提出。课题组指出,宜居城市是具有良好的居住和空间环境、良好的人文社会环境、良好的生态与自然环境和清洁高效的生产环境的居住地,并结合中国文化的特点,以“居”为中心,将宜居概括为易居、逸居、康居、安居。宜居城市科学评价指标体系是导向性科学评价标准,共为分社会文明度、经济富裕度、环境优美度、资源承载度、生活便宜度和公共安全度等六个方面、27个子项,每个子项又包括若干指标。此外,还有4个综合评价否定条件。

2、中国城市软实力评价体系。2009年,《了望东方周刊》联合复旦大学国际公共关系研究中心、中国市长协会,在全国范围内首次进行了中国城市软实力调查,其调查对象为中国城市竞争力前50强城市,调查内容包括文化号召力、城市凝聚力、形象传播力、

政府执政力、社会和谐力、教育发展力、商务吸引力、科技创新力、区域影响力、信息推动力等十大指标,每项指标又包括若干子项。

3、杭州生活品质评价体系。杭州市第十次党代会明确提出把“建设覆盖城乡、全民共享的‘生活品质之城’”作为今后五年杭州的奋斗目标,并将奋斗目标化为各级党委、政府的具体实践,成立课题组进行专题研究,提出杭州生活品质评价体系,并开展年度测评。杭州生活品质评价体系共分为经济生活品质、文化生活品质、政治生活品质、社会生活品质、环境生活品质5大维度、20个领域、50项指标。

4、幸福江阴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江阴市第十一次党代会提出了“和谐创新实现可持续发展、凝心聚力建设幸福江阴”的奋斗目标,将建设幸福江阴作为该市“十一五”期间的中心工作,并建立了幸福江阴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幸福江阴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分为客观评价指标和主观评价指标,其中,主观评价指标为江阴百姓话“幸福”民意问卷调查,设定了5个方面的指标,下设若干个二级指标;客观评价指标围绕个个都有好工作、家家都有好收入、处处都有好环境、天天都有好心情、人人都有好身体等“五个好”设立了5个子系统,共38个指标。此外,江阴市委、市政府还专门制定了《建设幸福江阴行动纲要(2008—2010年)》。

城市是一个巨大的系统,其要素、结构、层次、功能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决定了城市品质的多元性。通过对上述四个评价指标体系的考察与分析,我们可以看出,“经济富裕度”,“商务吸引力”、“科技创新力”和“经济生活品质”以及“个个都有好工作”、“家家都有好收入”等侧重于对城市产业、经济发展水平的评价;“环境优美度”、“资源承载度”和“环境生活品质”以及“处处都有好环境”等侧重于对城市生态、环境品质的评价;“社会文明度”、“公共安全度”,“文化号召力”、“城市凝聚力”、“政府执政力”、“社会和谐力”和“政治生活品质”、“社会生活品质”以及“天天都有好心情”等侧重于对城市文明、和谐程度的评价;“生活便宜度”和“文化生活品质”以及“人人都有好身体”等侧重于对城市生活保障服务水平的评价。简言之,即大家普遍认为城市品质主要包括产业品质、环境品质、社会品质和生活品质等四个大的方面。

(二)扬州城市品质评价体系的初步构想

考虑到城市品质的全面性、完整性以及扬州的实际情况,我们认为,扬州城市品质评价指标体系应包括产业品质、建设品质、环境品质、社会品质、生活品质等五个方面(共19个子项、60个指标,详见附表一)。其中,产业品质既是城市发展的物质基础,也是城市品质提升的重要内容。提升产业品质,必须注意产业结构与城市发展阶段相一致,与城市特色相融合,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匹配,与市民创业、就业需求和收入水平提高的要求相适应。建设品质既是人们生产生活的空间载体,也是城市品质提升的突出标志。提升建设品质,必须重视生产生活功能的配套和完善,重视城市独特个性与品位的彰显,尤其是重视并处理好规划的精当、建设的精致和管理的精细等问题。环境品质既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也是城市品质提升的直接体现。提升环境品质,必须重视产业发展与环境承载力的匹配,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重视自然生态与人文生态的共生。社会品质既是城市的活力、凝聚力、核心竞争力的集中体现,也是城市品质提升的关键因素。提升社会品质,必须坚持以人为本,重视民主民意,关注民生民安,立足于维护社会公平、完善社会保障、提高社会安全、提升社会文明,努力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生活品质是城市品质的核心内容,也是城市品质提升的最终目标。提升生活品质,必须从人们日常生活的衣食住行等各个方面着手,提供各种高质量的服务并且使得这些服务能够被方便地享受。

三、扬州城市品质的现状分析

围绕产业品质、建设品质、环境品质、社会品质、生活品质等五个方面的内容,我们通过资料分析,并委托扬州统计调查队、市旅游局分别对200名市民、200游客进行了随机问卷调查,力图对扬州城市品质的现状有一个总体把握和清醒认识。

1、城市经济快速发展,但总体竞争力不够强

近年来,扬州经济得到了长足发展。2008年,全市实现GDP1573亿元、工业总产值近5000亿元、财政总收入266亿元、一般预算收入105亿元,与2002年相比,主要经济指标实现了“翻两番”。但人均GDP、人均财政收入、人均收入等指标与周边城市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2008年,市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7398元,列长三角16城市第15位、全省第7位;人均消费支出11562元,列长三角16城市第15位、全省第7位,低于全省平均水平400多元。此外,扬州支柱产业以配套产品为主,龙头企业不多,科技创新能力不强,新兴产业链条不够粗壮;旅游资源整合不够,产业化提升不快,旅游产品开发的深度和广度都有所欠缺。这一点从游客回答“最初知道并想进一步了解扬州”问题可以

反映出来,选择瘦西湖等旅游景点的占76%、历史文化名城占58%、唐诗“烟花三月下扬州”占50.5%,而认为扬州城市经济比较发达的只占6%;27%的游客对扬州的旅游商品感觉不太满意,居所有选项的第一位。

2、城市外在形象认可度较高,古城保护还需进一步加强

近年来,我市坚持以人为本,加快推进城市建设,城市“人文、生态、精致、宜居”特色得到彰显。市民对名城的自豪感、认同感、归属感大大增强。调查显示,市民和游客对扬州城市大环境认可度较高,市民认为城市建设高度合适的在70%以上,游客和市民对街景设计的满意率分别达79.5%、93.5%。

与此同时,古城成为扬州最大的城市亮点。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古城保护工作,投入巨资整治古运河,修缮了一批老街老巷和名人故居,新建、改建和修缮了一批博物馆。据调查,当被问及对扬州的第一印象时,74.5%的被调查游客选择“富有文化气息的古城”;82%的市民、87.5%的游客认为扬州城市的总体建筑风格“古色古香,很有特色”,市民认为扬州城最有特色的街区是“东关街、东圈门,国庆路、甘泉路、广陵路及古运河沿线的老城区”。与之相对应的是,大家认为城市建设中最有必要的也是古城保护。据调查,当被问及当前城市建设最需要做的事情时,本地市民回答位居第一位、第二位的是古城保护与更新和老小区、城中村整治,分别为52.5%和29.5%;外地游客为城市新区建设和古城保护与更新,分别为31%和27%。

3、城市环境有了较大程度改善,仍需进一步提升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城市环境质量的改善和城市环境的打造,启动“绿杨城郭新扬州”工程,新建了200多个公共小游园,老百姓出门走300米到500米就能进入一个绿色休闲空间;启动瘦西湖活水工程和瘦西湖扩容工程,为整个城市打造了一片大“绿肺”。许多市民反映,与几年前相比,现在扬州的水更清了、空气更清新了,城市更美了。连续几年,市民对城市环境的满意率达97%以上。调查显示,市民和外来游客对整个城市的大环境比较满意,其中市民和游客对扬州空气质量的满意率分别达到88%、96%,对扬州水环境的满意率分别达到65%、93%,对扬州绿化情况的满意率分别达到91.5%、

95.5%。

虽然市民和游客对城市大环境满意度较高,但从具体公共场所和居民生活场所等小环境来看,仍然存在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特别是对支路、背街小巷等的管理和环境卫生评价不高。在调查中,认为居住地附近环境“一般”的市民比例最高,占被调查人数的41.5%。

4、市民具有较高文明素养,但距文明优雅尚有不小距离

市民文明素养支撑着城市的发展,城市品质也需要通过市民的行为习惯、素质品格得以表现。提升城市品质,最终落脚点在市民,关键是要培育文明优雅的扬州人。近几年来,市委、市政府在加大城市建设力度的同时,大力推进文明城市创建工作,着力加强城市“软环境”建设,市民文明素质和城市文明形象有了极大提升。市民公德意识不断提升,市民对公益事业、弱势群体的关心扶持不断增强,涌现了刘应启、徐兆华等一批“扬州好人”。调查显示,市民所在社区都不同程度地组织过各种活动,在提高居民归属感的同时,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他们的公德意识。

部分市民文明素质亟待提高。随着扬州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的加速,部分外地居民涌入扬州发展,部分城郊居民成为市民。但是,其中一些人进入城市后文明素养并没有随之提高,一些地方不文明的顽疾仍未根除。调查显示,市民认为文明水平提升最需要帮助的群体是“拾荒、摊贩等无固定职业的外来人员”、“外来务工人员”和“‘城中村’的农民”,市民认为最需要改进的排在前五位且选择率都在50%以上的不文明行为分别是:“随地吐痰”、“棋牌室太多”、“乱丢垃圾”、“乱涂乱画、乱贴牛皮癣”、“占道经营、马路市场”;其中,棋牌室和占道经营问题除与市民素质相关外,还与城市管理密切相关。游客认为扬州市民存在的不文明行为名列前三位的是“行人闯红灯、随便穿马路”、“出租车拒载、乱掉头、乱停车”和“车辆过斑马线不让行人”,这三个选项恰恰都不在扬州市民最关注的不文明行为前五位,说明扬州市民的法规意识总体上还不高,有必要对全体市民强化交通法规方面的宣传教育,同时进一步提高行政执法人员的素质,加大执法管理力度,切实提升扬州人的形象。

市民缺乏足够的进取精神。繁华富庶的古扬州在给现代扬州留下名园古宅,留下“扬州三把刀”等休闲文化的同时,也给扬州人留下一种小富即安的思想。在扬州人身上,最缺乏的是一种勇于创业、敢于创新、善于创优的开拓进取精神。调查显示,外地游客认为扬州人最典型性格为温文尔雅、精致生活的达66.5%,认为是开放包容、时代感强的只有

19%。扬州市民最为看重的城市精神排在第一位的就是“敢为人先的开拓进取精神”。在最近一次关于“扬州需要什么样的市民精神”的调查中,47%的市民认为需要“开放”精神、37%的市民认为需要“创新”精神。此外,在首届“市民论谈”中,大家把“开放”和“创新”放在新时期扬州市民应具备的市民精神的前两位。

市民民主参与意识和参与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近年来,我市在城市公共服务上不断加大硬件投入,在城市公共服务的科学化、规范化、信息化上作了一些积极探索,城市公共服务水平不断提高,市民对政府的创新力、执行力给予了高度评价。然而调查显示,知晓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数和决策程序的市民分别只有38.5%和19.5%,这一方面说明老百姓的主人翁意识和民主参与意识有待进一步增强,另一方面也说明党委、政府民主决策公众参与方式和程序有待进一步完善,基层民主化建设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

5、城市功能比较健全,但城市服务设施有待进一步完善

城市的主人是生活在这个城市的市民,市民评价他们所生活的城市,最重要的标准是安全不安全、方便不方便、舒适不舒适。这几年,市委、市政府把城市发展的重点放在功能完善上,城市建设从基础设施建设为主向提升功能为主转变,从拉开框架、拓展空间为主向优化布局、提升形象转变,既完善城市功能、改善了投资环境,又提升公共服务功能、满足了民生需求。

畅通扬州需要进一步加强。调查显示,虽然89%的市民认为居住地周边交通“很方便”或“较方便”,但是,扬州市区一些公共交通设施和一些路段(如文昌中路京华大酒店至老市政府段)的交通状况尚不能令人满意。在被问及对扬州最满意的地方时,仅有6%的游客选择“公共交通”,居所有选项的最后一位;62%的市民认为扬州的公交系统一般,46.5%的市民、56%的游客认为扬州公共停车位不足。就目前市区道路拥堵的主要原因来说,40.5%的市民认为是“车多人多”,其余60%均认为是城市管理和市民素质方面的原因,说明道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还需进一步改善,交通管理亟待加强。

舒适扬州需要进一步完善。据调查,95%的市民认为扬州现有的商业设施服务能力“能满足”或“基本满足”日常需要。但是,在已经感觉比较舒适便利的同时,外来游客和广大市民认为城市的功能性设施还存在一些问题。市民认为日常生活中不满意、不方便之处主要有“看病难”和“缺少体育锻炼场所”,认为扬州最缺少的公共设施排在前三位的是

“老年人活动中心”、“青少年活动中心,包括大型游乐场等”、“图书馆、文化馆、科技馆”,这说明城市医疗卫生资源合理配置和公共体育文化设施的配备已成为当务之急。

宜居扬州需要进一步改进。2008年市区人均住房面积达到37.7平方米,近年来有3000多户特困居民、近2000户危房户住上了新房,居民的住房条件、居住环境明显改善。但是,一些居民小区和一些住房的功能尚不够完善,大部分居民实现了安居但尚不能称为“宜居”。据调查,市民认为居住地附近急需要配套的公共服务设施是“公共厕所”、“邻里中心”、“广场绿地”,可见一些社区的基本功能仍有待进一步完备,市民对当前城市建设首选老城区、老小区和城中村进行改造的占62%。

四、提升扬州城市品质的目标定位、基本原则和路径选择

提升城市品质,必须着眼于城市的长远发展,遵循城市发展规律,高点定位、塑造特色,务实推进、做优做强。

(一)提升城市品质的目标定位

城市品质的分化,始于城市定位的分化,始于城市规划的分化,最终取决于所吸纳人群的分化。建设什么样的城市,就会吸纳什么样的产业、集聚什么样的人群。扬州谋求城市品质的提升,必须围绕“功能完善、特色鲜明,和谐宜居、创新宜业”来展开。

一是功能完善。城市功能是指城市在社会经济发展中所起的作用,通俗地讲就是为城市内部和外部活动所提供的各种服务,包括经济功能、政治功能、社会功能、文化功能、生态功能,等等。城市功能,是城市品质和价值的表现。近年来,扬州的城市基础设施和功能性设施建设突飞猛进,特别是一批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取得历史性突破。但是,按照一个现代化城市的标准来衡量,按照高品质城市的要求来比照,还有较大差距。下一步,我们除了加快普通城市功能的配套外,要加快建设机场、地铁、城市轻轨等立体化、现代化的快速交通体系,加快发展高端的商业、宾馆业、娱乐业,加快建设高水平的图书馆、美术馆、音乐厅等,以不断满足人的更高发展需求。

二是特色鲜明。这是一个有品质城市的外在表征,差别化的、不可复制的,才是最具竞争力的。近年来,扬州的快速发展和知名度的大幅度提升,得益于“人文、生态、精致、宜居”的城市特色日益彰显,得益于“富裕、文明、秀美、法制、和谐”新扬州的打

造,下一步关键是要使优势更优。人文方面,重点是进一步推进古城保护和复兴;生态方面,进一步加强水环境整治,大力提高森林覆盖率,强力推进节能减排;精致方面,进一步强调“细节决定成败”,强调精益求精、不留遗憾;宜居方面,狠抓城市管理、社会管理不到位、不周严的环节;产业方面,顺应科学发展的新要求,牢牢把握工业经济的主攻方向,推动产业高端化、集聚化、链式化、自主化发展。

三是和谐宜居。安居乐业,顾名思义,就是人人有适合自己的住房和工作;在更高的层面上,应当有比较好的社会保障,能够安全地生活、有尊严地工作生活。要坚持以人为本理念,通过促进城市经济活动的高效化、基础设施的现代化、生态环境的优质化、信息通讯的快捷化等等,让生活在这座城市的人生活安心、工作舒心。

四是创新宜业。提升扬州城市品质,必须把建设创新创业文化摆在重要的位置,精心培育创新创业文化,着力营造激励民众创新创业的社会氛围,最大限度激发群众强烈创新创业意识。要在全社会倡导敢为人先、敢闯敢试的开拓精神,不尚空谈、埋头苦干的求实精神,不畏艰难、不怕挫折的吃苦精神,永不满足、百折不挠的进取精神,同舟共济、宽容的合作精神,重诺践约、尊重规则的诚信精神,造福桑梓、回报社会的奉献精神。

(二)提升城市品质的基本原则

一是以人为本。坚持以民为先,着眼于满足市民“衣食住行、生老病死、安居乐业”需求,塑造充满人文精神和人文关怀的城市空间,进一步增强市民的安全感、归属感和幸福指数,增强城市对创业者、外来人员和高层次人才的吸引力。

二是彰显个性。以“今天的建筑、永恒的地标”为总体要求,对于城市建设的每一项工程,始终坚持“高起点规划、高强度投入、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坚持“多元素共生、多元素融合、多元素和谐”,坚持“独特性、差异性、唯一性”,全力打造“专家叫好”、“百姓叫座”的精品。

三是注重保护。牢固树立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就是最大的政绩、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就是保护生产力的理念,坚持多予少取,多做减法,少做加法,采取逐步迁出居民、政府机构、医疗机构、教育机构等措施,减少居民回流,减轻古城负荷,降低古城损耗,营造和保持古城特有的人文生态。

四是生态优先。坚持可持续发展理念,把生态效益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着力寻求“经济、社会、生态”三个效益的最佳平衡点和最大“公约数”,实现三个效益的最大化、最优化。特别是在未来景区建设、广陵新城建设上,要坚持“最小干预理念”,尽最大努力保持水域、湿地、地貌、植被的原生性,打造清洁、亲水、清静、绿色、生态的特色旅游区和城市新高地。

(三)提升城市品质的路径选择

一是着力提升城市产业品质。牢牢把握国际产业发展的新趋势,以产业结构优化为主要抓手,以产业结构提升为衡量标准,坚定不移地推动产业从劳动密集型向知识密集型、技术密集型、资本密集型跨越,不断调高、调优、调轻、调绿产业结构。大力发展低能耗、低污染、高附加值的产业,把发展以太阳能光伏为代表的新能源、以半导体照明为代表的新光源、以碳纤维为代表的新材料以及智能电网等新兴产业,作为加快自主创新步伐、建立与城市特色相适应的产业结构的着力点,通过强势推进产业链招商、加强产学研结合、大力实施人才工程等有效措施,全力以赴加快发展。大力发展信息、软件、文化创意、金融、总部经济、会展、物流等生产性服务业,实现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的互动发展。大力发展旅游、现代商贸等消费性服务业。当前,适应旅游消费大众化、个性化、休闲化的趋势,扬州景区建设和旅游业发展正处于转型升级的重要当口,进一步整合旅游资源,创新旅游产品,完善产业体系,“打造大产业,发展大旅游”是扬州旅游业发展的当务之急。一是优化旅游产业布局。大力做强区、县重点旅游景区,发展乡村旅游。二是全力打造核心景区。加强创意和策划,加大投入力度,打造具有区域号召力、差别化的重大旅游项目。以蜀冈-瘦西湖景区为投资主体,进一步整合力量、整合资源,给足发展平台,给足运作空间,给足扶持政策,给足职能权限,通过区划调整、旅游资源整合、部门整合等措施,集中力量、集中资源打造地跨景区、茱萸湾、凤凰岛等、以古运河为串连的“生态文化旅游产业板块”。三是充分发挥古城效应。在充分保护古城的前提下,研究古城资源的社会化保护、功能置换和开发利用模式,借鉴中外古城利用的成功经验,有计划地进行试点,精细整修部分原汁原味的老街区,选择与老街区契合、与现代人休闲消费方式契合的经营业态。近期,要完善提升“双东”二期整治工程,实施街南书屋、冬荣园、谢馥春等项目,保护修缮汪鲁门故居、湖北会馆、小盘谷等,建成南门遗址展示馆、北门遗址公园。四是强化城市的形象策划和营销。要创新营销方式,积极整合资源,强化区域

协作,打好“扬州牌”,加快旅游城市向“城市旅游”的转型;提炼号召力强、朗朗上口的城市营销口号,在中央电视台等主流媒体推介。

二是着力提升城市建设品质。建设品质是展示城市外在形象的重要因素,也是扬州当前提升城市品质需要强化的重点领域。扬州城市具有鲜明的个性特色,要在区域竞争甚至在全球竞争中脱颖而出,就必须保持、发展和创新城市的个性特征和优势特征,摆脱工业化发展阶段的趋同模式,力求使古城富有历史文化气息,新城体现扬州现代文明元素,实现古城和新城和谐共生、相得益彰。

要深化细化规划。根据“一体两翼”概念性规划所明确的城市发展方向和空间结构、交通体系安排,进一步修编城市总体规划和城乡统筹规划,编制、完善各开发园区以及新城区的控制性详规,力求使城市总体规划覆盖规划区每平方公里,控制性详规覆盖各开发园区以及新城区的每一块土地,老城区的修建性详规覆盖每一栋房屋。

要改善城市形态。按照“一体两翼”概念性规划的要求,科学确定江都、中心城区、西部新区、南部新城、仪征等五大中心的功能定位,深入研究扬州老城区、新城西区、广陵新城、蜀冈-瘦西湖景区、维扬生态城各板块之间的交通体系组织和区域内功能配套,打破行政壁垒、加强资源整合、推进组团发展、促进集约开发。各功能区之间要按“结构有序、功能互补、整体优化、共建共享”原则进行组织,避免城市空间连片扩张和无序蔓延,着力打破城市单中心格局,使得规模效应、集聚效应、辐射效应和联动效应达到最大化。同时,要优化城市道路主干网络,严格控制文昌路沿线重大项目、重大功能性设施、大型住宅区的落户,深入研究瘦西湖水下通道的建设,加快推动新宁通高速的建设,在文昌路南北两侧各增加一条真正意义上城市东西向主干道,以快速干道连接城市的各个组团。

要合力打造精品。一是加快打造精品区域。着力打造蜀冈-瘦西湖景区板块、新城西区人工湖板块、广陵新城“京杭之星”板块、开发区“二城”板块、蒋王片区板块等城市特色精品区域。二是着力打造精品建筑。建筑是凝固的音乐,是城市打开的历史和可以阅读的文化,建筑的品位直观地反映了一个城市的总体品质。要加强对城市重点部位重点地标性建筑的研究,科学布局。三是倾心打造精品环境。重点加强门户节点、主次干道、河道沿线的景观塑造。加快推进友谊路、扬子江路、大学路、江都路、江阳路、运河路等路

段两侧街景整治。城市设计要体现专业化的精神、人文化的情怀和国际化的视野,充分体现出建设者对这座城市的热爱、对生活在这座城市市民的尊重。

三是着力提升城市环境品质。保护“江、湖、河、城、园、林”相融相生的城市格局,发挥水系丰沛、江河湖密布的天然优势,提升扬州城市的自然品质,加快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城市。重点要以创建“国家生态市”和“国家生态园林城市”为抓手,进一步做好“水”“绿”两篇文章。

要继续实施城区河道环境整治和景观建设。水文化,是现代城市独具魅力的赋情景观,也是城市生态品位的重要载体。要在今年实施乌塔沟分洪河道工程的基础上,加快实施古运河南门广场至通扬桥、大王庙至五台山大桥、大王庙至京杭运河环境整治和景观建设,综合整治沿山河东段、沙河等。2011年前完成北护城河的景观建设、环境整治和功能提升,打造充满古典韵味的文化艺术长廊;2014年前完成小秦淮河景观及功能整治,使之成为古城宁静幽雅的滨水休闲街;初步完成二道河、蒿草河步行系统和沿河景观打造;完善古运河风光带,并使之延伸到三湾地区及扬州闸地区,再现“碧水清波”的怡人胜景。同时,加快推进垃圾焚烧发电厂、六圩污水处理厂二期工程。

要加大城市绿化建设力度。实施扬子津生态公园、廖家沟生态公园、蜀冈风光带连接、润扬森林公园完善等项目建设,提升现有河道、道路、园区绿化水平,每年新增绿化面积100万平方米以上,着力营造“路在绿中、居在园中、人在景中”的自然生态格局。同时,加快实施蜀冈西峰西延工程,进一步拓展瘦西湖景区生态空间。

要加快国家森林城市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品牌的知名度越来越高,城市之间申报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据了解,目前我省无锡市已获得“国家森林城市”称号,南京、常州、宿迁等市都在积极申报。今年11月,我市被国家林业局列入国家森林城市创建计划。当前,我们要对照目标,深挖潜力,通过强力的组织、科学的规划、扎实的措施,大力推进创建工作,全市每年新增造林面积15万亩以上,争取早日进入国家森林城市行列,打造青山绿水、花果飘香、和谐宜居的自然生态人文环境。

要进一步加强城市管理。针对目前城市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在完善数字化城市管理的基础上,切实加强城市管理全覆盖,提高城管案件的处置速度和结案率,对严重影响城市环境的背街小巷管理不到位、车辆乱停乱放、违章建设等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办

法。加快城市基础设施的配套和完善,并实现归口管理;推进市区主要道路保洁管理市场化运作,不断提高背街小巷市场化保洁水平,认真落实门前“三包”等责任制;形成较为完整的“城市家具”管理体系,按照公共设施增量化、非公共设施减量化、便民化、美观化原则,用5年左右时间对“城市家具”进行全面规划改造,打造扬州城市管理新品牌。

四是着力提升城市社会品质。社会品质是城市品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核心内容是“和谐、创新、有序”,涵盖城市的创新精神、管理效能和保障品质等内涵。

要提升市民参与公共事务决策的范围和水平。坚持把群众呼声作为第一信号,建立健全民意表达渠道、社会舆情收集管道、矛盾化解平台,着力提高市民对公共事务管理、决策的参与度,让市民广泛参与政策制定、城市规划、决策咨询、民主监督等,增强市民城市主人翁意识,提升城市的凝聚力向心力,让城市更稳定更和谐。

要构造稳定、和谐、创新的社会结构。扬州要打造高品质的精致城市,必须着眼于社会结构问题的超前研究,重视推进中产阶层人群的扩大,打造橄榄型社会结构。从引进的角度看,要重点引进高端、高素质、创新型人才,重点引进投资、技术、文化创意等领域的高端人才。从产业的角度看,要着力调优产业结构,通过产业选择,吸纳以高校毕业生、职技校毕业生为主体的产业工人。

要培育文明、优雅、大气的市民群体。重视市民文明习惯和文明意识的养成和强化,着力涵养与城市历史风格相一致的市民素质。一是重拳出击。在加大宣传教育力度、提高公众对文明规范知晓度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开展月度专项整治活动,严管重罚、强行入轨,革除各种不文明的陋习,培养文明、健康、规范的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二是加强创建。开展各类创建活动,以单位和社区为主体,巩固突击活动成果,多途径提高各类人群的综合素质,促进政务文明、职业文明、社区文明、校园文明、工商户经营文明、外来人员生活文明等。三是全面提升。扎实开展市民素质提升工程,把“文明、优雅、大气”内化为广大市民的群体性格,为提升城市品质奠定坚实广泛的群体基础。

要营造浓郁、经典、高雅的文化氛围。一是扎实推进文化博览城建设。编制实施《扬州文化博览城建设专项规划》,加快完成马可·波罗纪念馆、扬州学派纪念馆、扬州书院博物馆等12个新(扩)建项目。二是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加快建设北护城河“绿色文化休闲长廊”、双东、教场“商贸民俗风情文化街区”和“唐城、宋夹城文

化展示区”。鼓励身怀绝技的老一辈艺术家和工艺大师收徒传艺,使地方文化和特色技艺得以延续光大。三是认真办好“扬州讲坛”、“新知学堂”、“扬州非物质文化遗产讲堂”等。要通过以上种种努力养成全民阅读习惯,打造“书香扬州”和学习之城。

要塑造开放、包容、创新的城市精神。历史上,扬州就是一座勇于开放、善于接纳、崇尚创新的城市。在全球经济一体化不断深入、竞争与合作不断交融的今天,这种城市精神显得尤其可贵。我们要充分利用鉴真、崔致远、普哈丁等先贤名哲的深远影响力,加强与亚欧各国城市的友好联系和经济文化交流;不断放大“烟花三月”国际经贸旅游节和世界运河名城博览会的品牌效应,拓展扬州走向世界的广度与深度。

要打造高效、廉洁、勤政的政府团队。城市公共服务品质是城市品质的重要构件。塑造以“廉洁高效”为特征的政府形象,推进服务型政府建设,健全民主,完善法制,畅通公众参与渠道,能够有效提升城市的管理品质。要继续推进干部能力作风建设,打造高素质的干部队伍,提高行政决策的科学性,建立和完善行政执法机制,重视政府服务平台建设,加强机关内控体系建设,建立健全干部考核机制和责任追究制度,努力使行政的过程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要创新政府执政理念,提高政府科学决策水平和政策执行能力,提高政府服务发展、服务群众的效率,建设责任、法治、阳光、服务型政府。要确立高效服务的宗旨,将群众满意不满意作为政府服务民众的根本,大力整合部门行政资源,简化办事程序,减少办事环节,缩短办事时限,实现政府服务“便民、高效、规范”。要按照社会化、市场化、专业化的要求,进一步规范发展行业组织和中介机构。

五是着力提升城市生活品质。提升生活品质,核心是以人为本,给人创造更好的工作环境、居住环境、生活环境、生态环境,使人发挥更大的创造力。

要加快推进城市更新。一是加快老小区改造。目前全市有300万平方米的老小区改造任务,房管部门要会同相关单位加快制定改造计划,多途径筹措资金,确保在5年内全部整治到位,力争提前完成。二是加快城中村的改造。我市城中村面广量大,近几年要重点整治城市主干道周边、景区周边和城市核心区内的城中村,迅速改善城市环境。城中村改造要实施项目化管理,与经营城市结合起来,以便筹措资金,加快实施进度。要用5年左右时间,完成全市主要区域的城中村改造任务。2010年重点围绕规划局列出的26个地块推进整治。三是狠抓城郊结合部环境整治。结合推进农村“三集中”,推进农民居住进社

区,主要采取农民公寓、农民新村和老庄台综合整治三种形式。科学编制城郊环境整治规划,加大城郊环境综合治理投入,加强城郊生活污水处理、河道清淤、改厕、垃圾集中处理、绿化造林等工作。四是加快城区工业企业“退二进三”。2014年前,老城周边所有老旧工业企业全面实施“退二进三”,对宝塔湾、太平闸、沙北等区段的企业要重点研究、重点突破。适度推进市经济技术开发区、邗江开发区北区的城市形态和功能更新。

要进一步畅通城市交通。对于城市内部顺畅通达的交通体系建设,要遵循这样的原则:能用管理方案解决的问题,不用技术方案解决;能用技术方案解决的问题,不用硬件建设方案解决。针对扬州交通的拥堵特别是上下班高峰期的拥堵和东西向交通的拥堵的状况,从管理的层面看,必须着手研究实行机关事业单位“朝九晚五”制度,迅速改善上下班高峰期的拥堵情况。从技术的层面看,交警部门要加强对重点交通拥堵中段人流情况的定量分析,研究科学的、系统化的城市交通管理技术方案,特别是要对红绿灯进行科学设置,条件合适的商业街区十字路口,可借鉴目前新出现的对角线通行法。从硬件投入的层面看,一方面,加大公交优先投入的力度,完善公交网络,加快公交车投放和车况改善;另一方面,按照完善内环、沟通二环、打通三环的要求,加快城区路网体系建设。至2014年,完成文昌路东延、扬江路改造、328国道辅道改造;向西改造实施扬仪路(仪扬河路),加强与仪征的交通联系。

要加快城市功能设施建设。城市的主体是人,满足人的全面发展需求是城市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要加快图书馆新馆、美术馆、音乐厅、游泳馆、演艺中心建设,积极推进科技馆、青少年科技活动中心以及健康保健中心建设。要加快实施“无线扬州”二期工程,争取2—3年内实现全城无线上网。要大力推动“市民卡”整合资源、数卡合一,让市民有一张卡不仅可以乘车、游园、购物消费,而且可以社保缴费、公用事业缴费,甚至可以储存个人信息,作为身份认证。

要完善社区组织、配套社区功能。一是建设社区组织。健全以基层党组织为核心的社区组织体系,发挥各类组织和居民群众在社区管理中的积极作用;以社区居委会规范化建设为抓手,组织和发动社区居民进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服务;大力培育和发展社区民间组织,鼓励各类社区民间组织参与和谐社区建设。二是构建便民服务体系。以街道为单元,重点建成一批大型便民服务中心,配套商业网点、医疗中心、中小学、图书馆、体育活动中心等功能性设施。结合市区街道布局,2011年前各区建成大型便民服务中心

两个以上,中心用地规模控制在20亩左右,建筑面积约2万平方米。同时,建立完善社区便民服务中心网络,市区三年实现“全覆盖”,将其建成具有基本服务职能、居民使用便利的社区功能中心,配套社区医务室、便民超市、警务室、图书馆等功能设施。三是完善社区服务。坚持以人为本,关注全体居民,发展覆盖广、功能全、质量高和管理优的精细化社区服务。积极推进以就业、社会救助、社会治安、医疗卫生、计划生育、文化教育、体育等为主要内容的政府公共服务覆盖到社区,实现“一门式”、“一站式”、“一卡通”服务。积极动员社区中的党员、公务员、专业技术人员、教师、青少年以及身体健康的离退休人员开展社区志愿服务活动。鼓励各类组织、单位和个人兴办社区服务业,构筑方便、就近、舒适的便民服务圈,加快形成政府公共服务、居民自愿互助服务、市场提供服务相衔接的社区服务体系。

五、提升扬州城市品质行动计划

在本次调研中,我们看到上海、广州、南京等相当多一线城市在提升城市环境质量、提高市民素质、推进创业就业、建设健康城市等方面,实施了扎实有效的推进举措,制定了具体的可操作的行动计划。调研组建议,市委、市政府应加紧出台《提升扬州城市品质行动计划》,由相关部门组织实施,以群众为参与主体,每月一个重点,持续开展包含以下十二项主题在内的系列活动,以实际行动提升城市品质,共建美好家园。

(一)“碧水蓝天”关爱环境行动

1、环境综合整治。重点突出水环境治理、大气环境治理、城郊结合部环境治理三个方面,制定治理规划,完善环保设施,加大治理力度,落实长效措施。

2、争创国家级品牌。积极推进国家生态市、国家森林城市、国家生态园林城市等创建工作。

3、倡导绿色生活。深入开展绿色环保宣教活动,让市民自觉养成家庭生态化、消费绿色化、垃圾分类化等良好生活习惯,争做生态文明的实践者和传播者。

(二)“装修家园”市容美化行动

1、城市管理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建设一批小贩中心,引导流动摊点入室经营,集中

推荐访问:扬州 品质 提升 提升城市品质建设精致扬州关于提升扬州城市品质的调研报告 扬州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