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秘网    > 范文写作

课堂教学反思 高校教学反思

作者:   时间:2022-05-24 17:10:07   浏览次数: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课堂教学反思 高校教学反思,供大家参考。

课堂教学反思 高校教学反思

课堂教学反思

孔凡哲

国家基础教育实验中心副主任

东北师范大学教师教育研究院副院长

东北师范大学南湖实验学校校长

东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博导

吉林省数学教育研究会理事长

在这个专题中,我们将围绕这课堂教学反思的含义、课堂教学反思的作用和价值、课堂教学反思的基本类型、课堂教学反思的基本渠道和常用方法,以及课堂教学反思与教师的专业成长,展开阐述。

一、引子:教师专业成长与知识结构变化

1. 教师专业成长

教师的发展是一个连续的谱系,伴随着教师的专业成长,教师的知识结构也会发生变化,特别是实践智慧的提高,主要体现在专业知识结构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

教师的专业知识基本分为三大类,即:

原理知识(学科的原理、规则,教育教学的一般知识);

案例知识(学科教学的特殊案例、个别经验);

策略知识(运用原理于案例的策略,核心是反思)。

初职教师的知识结构以原理知识为主,包括学科的原理、规划,还有一般教学法的知识,我们称这种可以言传、可以用文字表达的知识为明确知识(书本知识)。

经验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逐步积累案例知识,主要是学科教学的特殊案例、个别经验。

专家教师则还具备丰富的策略知识,也就是运用教育学、心理学原理于特殊案例的策略,其核心是对教学实践的反思。

案例知识和策略知识很大部分是教师的亲身体验,我们称这种不能言传的、不能系统表达的知识为默会知识,人类的默会知识远远多于明确知识。

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教师专业成长阶段越高,默会知识占的比例就越大。这种能力除了要有坚实的明确知识作为基础外,最主要的是须具有丰富的案例知识和策略知识。这种知识只能产生于处理不确定性和不可预测的教学情境进程本身,特别来自“行动中的反思”。这对个人而言是一个逐渐积累和发展的过程。

因而,教学反思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动力源。只有经过反思,使原始的经验不断地处于被审视、被修正、被强化、被否定等思维加工中,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使经验不断得到提练和升华,才可生成强大的理性力量,才能成为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有力杠杆。

2. 教师的专业特点

首先,教师的工作完全是为了学生;其次,教师的工作需要专业知识、专业经验、专业判断;再次,教师必须经过长期的培训、严格的资格考核,第四,教师的工作需要有充裕的专业自主空间,第五,教师的工作必须有足够的监察与纪律,最后,教师的社会地位在于教师的不断学习。

而教师专业本领的核心在于,经验基础之上的反思、积淀和升华。这主要是因为,教师的课堂教学的显著特点所决定的:一是课堂教学情境的不确定性,二是教学对象的复杂性和差异性,三是教学决策的不可预见性和不可重复性。

为此,美国学者泽兹纳和雷斯顿 (Zeichner & Liston) 提出了反思型教师的 5 个特征:

首先,观察、提出并能试图解决课堂教学中的两难问题;

其次,能有意识地将解决问题的方法运用到教学中去,并在教学实践中进行检验;

再次,能密切关注制度和文化背景对教学的影响;

第四,能积极参与课程建设和促进学校发展;

第五,能承担起自己专业发展的责任。

总之,目前,国际上达成共识,这就是,反思型教师应当是这样一种教师:

( 1 )能够对自己的实践及实践发生于其中的背景进行分析,能够对教学情境作出评估并对自己下一步的行动承担起责任,即不盲从没有经过批判的实践或原则。

( 2 )教学反思:教师专业发展的“ 催化剂” ,正所谓,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难以成为名师,但如果写三年反思则有可能成为名师。教学反思是教师成长的“ 催化剂” ,是区分经验型教师与学者型教师的重要衡量标准之一。这正如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所认为的: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多只能是肤浅的知识。他提出了教师成长的公式:成长 = 经验 + 反思。他的研究表明,

如果一个教师仅仅满足于获得的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地反思,那么,即使是有 20 年的教学经验,也许只是一年工作的 20 次重复。即

教师成长=经验+反思。

而顾凌沅教授的研究表明:教师成长=经验+反思 + 行为矫正。

我们的研究表明:

优秀教师成长 = 丰富的教学实践 + 及时反思 + 行为矫正 + 及时提炼。

二、课堂教学反思的含义

反思通常是哲学研究的范畴,对此,不同的学者的理解有所差异:

洛克认为,反思指对自身心灵状态的知觉或指对心灵运作的注意,是对思维的思维。

布莱克认为,反思是立足于自我之外的批判地考察自己行动及情意的能力。

黑格尔认为,反思是自我运动,是把握事物内在本质的方式。

杜威认为,反省思维是思维的一种形式,是个体在头脑中对问题进行反复、严肃、执着的沉思。

一般意义上的反思,一般是指行为主体立足于自我以外的批判地考察自己的行为及其情景的能力。

熊川武认为,教学反思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以自我行为表现及其行为之依据的“异位”解析和修正,进而不断提高自身教育教学效能和素养的过程。

所谓课堂教学反思,是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针对自我的课堂教学行为表现及其依据进行“异位”解析和修正,进而不断提高自身课堂教学效能和专业能力的过程。

课堂教学反思具有实践性、针对性、反省性、时效性和过程性等主要特征。

三、课堂教学反思的特殊意义和价值

1 .特殊意义

教师成为反思者,是现代教育发展的需要。教师成为反思者,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必然。教学反思是教师自我发展的重要机制,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

第一,教学反思有利于促进教师的自我教育。

所谓教师的自我教育,是指作为教师主体的个人,自己对自己的教育。自我教育的过程,是自我认识、自我改造的过程,是实践内化为意识的过程

教学反思的过程,是教师以自己的教学过程为思考对象,对自己教学行为、教学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从而改进自己的教学实践,并使教学实践更具合理性的过程。教学反思是教师自我成长的重要途径。

丽莲· 凯兹曾指出,教师“专业化的起点,在于愿意思考问题,并尝试提出自己的改进方案”。

教师的专业发展,应该把重点放在如何提高教师教学反思能力上。

特别地,在课程改革实施中,需要我们站在现代教育理念的高度进行教学,只有充分尊重学生(经验、个性、情感),感悟和践行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的观点,反思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才能让学生更好地学会与会学。

第二,教学反思有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理论素养。教学理论素养是构成教师素质的核心内容。而教师的理论修养有外显的与内隐的之分,而二者的关系是:

外显的倡导理论→教学反思→内隐的应用理论。

第三,教学反思有利于促进教师由经验型教师向反思型教师转变。

社会呼唤着反思型的教师。后现代课程观认为,教师不再是知识的权威,教师与学生之间需要的是平等的交流和对话,教师应是学习共同体中的一个平等的成员,是“平等者中的首席” (first among equals) ,是与学生一起探究知识的顾问。

因此,教师与学生之间是一种新型的反思关系,一种平等交往与对话的关系。

2 .教学反思的存在价值

首先,教学反思的根本目的在于改进教学,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学生发展。

其次,教学反思的基本出发点是探究和解决课堂教学,因而,教学目标、内容、组织、教学策略、师生互动等,就成为教学反思的主要对象。

第三,教学反思采用的方法是教学行为的研究法,也就是通过教师自身的实践进行研究。

第四,教学反思也是教师的专业学习和全面发展的过程,从而,教师角色变成了学习型、研究型。

最后,教学反思可以改变教师自己的生活方式、体会存在的价值与意义,从而,思维质量得以提高。

3 .反思的新作用

在当前的中小学课堂教学中,反思具有一些新作用:

( 1 )反思可以更好地凝练自己的教学特色和风格

所谓教学风格,是指教师在长期教学实践中逐步形成的一种稳定的教学心理品质,它体现着教师对于教学技能、技巧和教学理念的一种理解和运用状态,反映着教师一贯的教学观点、教学作风,以及对于教学语言、教学方法、教学风度、教学机智等方面把握的稳定特性。

教学风格产生和形成需要有一个相对漫长的过程。教师从开始教学,到逐渐成熟,最后形成独特的教学风格,是一个艰苦而长期的教学艺术实践过程。这个发展过程又可分为摹仿性教学阶段、独立性教学阶段、创造性教学阶段和有风格的教学阶段。这些阶段各有其特点,从一个阶段发展到下一个阶段,都需有必要的主客观条件。在这种顺序的发展过程中,教学的摹仿性因素越来越少,而独创性因素越来越多,有独创性因素的一定量的积累,才可能引起质变,从一个阶段发展到另一个阶段,最后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教师的教学特色和教学风格属于典型的个人知识,而教师“个人知识”的形成主要靠对经验的反思,教师需要在教学实践中更好地理解一般的教育规律,逐渐形成自己对教育教学规律的理解和把握,进而形成自己的“个人知识”。为此,在我们自己的教学风格形成过程中,我们必须回答如下问题:

?我的教学语言特点属于哪一类?

?我的板书设计更接近哪一类风格?

?我所理解和执行的师生关系属于哪一种?

?我的教学设计属于周密型还是豪放型?

?我的课堂氛围属于哪一类风格?

?……

对这些问题的回答,对这些问题的思考过程,正是我们凝练自己教学风格的过程。

( 2 )关注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实效性

教学反思不仅具有传统意义上的作用,诸如改善教学设计的状况,提高教学设计的能力、水平,提高教师个人的能力水平,而且具有一些新的作用,特别是,教学反思有助于改善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实效性,更加关注有效、高效的课堂教学。因而,可以从有效的提问反思教学的设计,从有效活动时间反思教学设计,从有效的课堂参与反思教学设计、实施,从课堂教学结构反思教学设计,从课堂的随机生成反思教学预设的实效。

( 3 )加速自己的教师专业化进程

在教师的成长历程中,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与能力是发展的前提和基础,而反思是其发展的助推器,教育教学实践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载体。课堂教学的设计、反思、实践和再研究,不仅是提升课堂教学效益、凝练教学特色和风格的有效工具,更是提升教学水平、加速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形式。为此,可以

?对比预设教案与生成实况看新的学生观。特别需要从以往“以教促学——教师如何教学,学生就该怎样学”的传统观念,到“以学定教——学生怎样学的方便,教学就应该怎样进行”的转变,这也是教师从内心世界中真正转变的心路。

?对比预设与生成看新的课程教学观。对此,我们不仅需要反思我们潜在的课程教科书观、教学观、学生观,这些内容在很大程度上控制着我们的设计风格和设计效果,而且需要反思师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实际状态,这些状态集中体现在:师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的状态(尤其是参与程度、参与面)、师生交往互动的实际程度,以及师生共同发展的状况。

?对比预设与生成看好课的分析目的。除了关注课堂教学中体现出来的教育教学观念,而且也要反思好课的标准、反思评课的目的,这对于我们更好地把握教案、课堂教学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反思好课的标准,不仅是思考什么样的课是好课,而且在于,通过对教案、课堂教学的分析、评价,实现更为全面的评课目的。

?关注典型教案到案例知识与教学智慧——教师教学知识分析。教学的设计、实施、反思为主要活动形式的教研活动,其根本目的在于不断积累和不断丰富教师的案例知识,进而有效提升教师的教学实践智慧,促进其专业成长。

为此,有针对性地开展典型案例的积累活动对于年轻教师的成长十分有利。对此,我们认为,两个基本策略是十分有效的。一是开展相应学科的典型案例的系列研究。二是开展“同课异构”、“一题三课”。

四、课堂教学反思的基本流程

课堂教学反思要求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反思实践的内容和结果,分析其背后隐含的理论知识,提出解决问题的假设,并在实践中检验假设,周而复始,循环往复。教师对教学经验和实践的反思可分为四个环节(如图所示),

其基本流程为:

1. 确定内容,提出反思的问题。教学反思的起点是发现教学的问题,这个阶段主要是确定反思的内容。

教学反思不是简单地回顾教学情况,而是通过对实际教学的感受,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教师不仅想知道自己教学的结果,而且要对结果及有关原因等进行反思,并产生研究这些问题的欲望。当然,有的问题来自教育教学改革中出现的两难问题,而更多的问题来自自己教学实践中的困惑,也有来自自己想改变现状的愿望。

2. 观察分析。反思的问题一旦确定,就要进入观察分析阶段。在这个阶段,教师既是各种信息的收集者,又是冷静的批判者,同时也是经验的描述者。通过观察分析,将会为下一阶段寻找解决问题的新思想与新策略奠定基础。

3. 重新设计。在观察分析的基础上,教师必须重新审视自己教学活动中的所作所为,积极主动地吸取新的信息,并寻找解决问题的新思想和新策略,在此基础上重新设计(包括提出新的假设,制订新的实施方案),力图解决所面临的问题。

4. 实践验证。这一阶段是将新的教学方案付之于教学实践,并根据实践的结果验证上阶段提出的新的教学方案的合理性,将从验证中发现的新问题作为新一轮教学反思的内容,如此反复,直至问题的解决。

由此可见,教学反思过程既是一个从发现问题、提出教学问题并加分析问题到解决问题的循环往复的过程,也是一个教师素质持续发展的过程,更是经验型教师走向学者型教师必须经历的过程。

五、课堂教学反思的类型

课堂教学反思应贯穿于教学的整个过程之中,教师在教学前、教学中、教学后三个阶段都要进行反思。

首先是课前反思——思之不慎,行而失当。教师在课前思考如何组织教材以呈现给学生,课堂中应重视的内容,作业针对性等。

其次是课中反思——预设与生成。教师面对课堂上突发的问题,思考如何应对使得事先设计的课程能如期完成。如,新课题的生成,尴尬场面的处理,学生学习情绪的改变等等。特别地,没有课前精心的预设,哪来精彩的课堂生成。

最后是课后的思考——对弈后的复盘。在一堂课或一个阶段的课上完后,对自己已经上过的课的情况进行回顾和评价。如,思考本节课原先预定的目标是否达成,如何改善原先的教法,如何进行下次教学的准备等。

1. 课前教学反思进一步明确教学目标,确定教学起点,检验预设方案

作为备课(教学设计)后期工作的一个环节,课前的教学反思,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首先,反思教案的编写与学生实际水平的吻合程度,是课前教学反思的首要内容。其目的,一方面在于进一步明确教学目标,对自己的教案进行查缺补漏、吸收、内化,重新审视这个教案的利弊得失;另一方面的目的则在于,关注学生的需求,准确把握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使教案更加符合学生现实。

其次,反思教案的重要工作还在于,检验预设方案的可行性,有意识地增添必要的备用方案。其实,精彩的课堂生成,来自于课前的精心预设。

最后,课前教学反思还可以促进同伴互助的开展,这就需要教师主动与同行沟通、有针对性开展专题讨论,听取他人的“高见”,即,在课前,利用教研活动时间,围绕自己备课中的某一问题,进行聚焦式研讨,取长补短。

其实,无论是反思预设方案与学生实际、教学实际的吻合程度,还是有针对性地开展反思性的专题研究,其核心都在于,检验预设方案,进一步明确教学目标,确定教学的起点。

2. 课中反思——预设与生成

反思教学过程,可以反思目标达成状况,反思学生的发展,如学生状况(如,课堂参与,情绪状况、注意状态、交往状况、思维状况、生成状况);反思教学的得失(优点、缺点、精彩的案例 - 教学细节、教学机智、学生的发现);反思教师的课堂表现 - 教学基本功,还可以反思我的教学特色、教学风格。

(1) 反思教学的课堂组织

要学会自我评价与改进,从不断追问中提高课堂教学组织、管理能力。例如,通过反思教学的课堂组织,增强教学的组织意识,管理能力;通过反思,对教师的角色重新定位——教师是教育者,也是管理者。同时,针对课堂教学组织的反思应贯穿课堂的始终。

(2) 教学是师生共同参与的活动

在教学反思中,将师生的课堂参与作为反思的对象之一,是改善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策略。通过反思活动,旨在强化师生积极互动的层次与参与的质量,提高学的质量和效率,促进学生的认知结构的完善和情感、意志、人格的发展。在这里,所谓课堂教学中的参与,是指师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心理活动方式和行为努力程度,包括了三个基本方面:行为参与、认知参与和情感参与。

毕竟,课堂是师生共同活动的场所。教师的教是为了建构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如何诱发学生的课堂主动参与,主动思考、积极配合,就成为课堂反思的重要关注点,因而,在关注学生智力因素的同时,也需要关注学生非智力因素的作用(兴趣、信心、意志力……)。

(3) 反思课堂教学目标的达成

教师要反思自己的教学设计是否切合实际,行之有效?教学行为是否符合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是否能解决现实问题?教学效果是否达到预期目标等等。

(4) 反思课堂教学的激情投入

只有充满激情的教师,才能有充满活力的课堂。因而,需要教师对课堂教学充满着责任,对教育教学的忠诚和热情,更需要善意地对待学生出现的问题。正如文中所言,最好的学习是在差错中学习,教师要将重点放在分析差错的正确方面和出现差错的原因上,让敢于发言的同学不带着任何遗憾坐下,老师的功夫恰恰体现在对差错的认识及利用上。

(5) 反思教学设计的落实

教学的课后反思,必须对比教学的实际过程与事前的设计:教学目标是否实现、任务是否完成?重点是否突出?难点是否突破?

而教学过程设计,特别是教学顺序、教学问题的安排、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安排,是否符合实际?是否达到了理想的效果,都需要重新思考。

3. 课后反思——提炼亮点,激发智慧

课堂是教师实践教育活动的主阵地,在讲课技能技巧、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等方面,教师进行课后的及时反思,寻找自己教学中的漏点、遗憾、及亮点,及时地积累教学的经验和体验,进而提炼亮点、激发智慧。

特别地,教师的专业自信和自我认同,是促进教师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因而,在课后反思中,作为学校组织者、专业引领者,帮助教师在进步中获得职业自信和自我认同,鼓励教师在看到自己进步的同时,收集成功案例和反例,并进行提炼和升华;同时,对教学中的热点问题进行再思考,诸如如何改变角色、教学方式的新变化、课堂教学课程资源的发掘和有效利用,引导和促进学生探究、自主、合作的学习等等。正是作为个体的教师,通过分析和评价自己讲课中的心路历程,在反思中发现自己内隐的教育观念,进而能更为清楚地看到自我成长的轨迹和内在专业结构的发展过程,进而为更好地实行专业发展的自控和调节奠定坚实的基础。同时,也正是通过课后反思,才能在教师已有的案例知识中凝炼出教学智慧,不断提升教学专业能力,实现课堂教学的高质量和教师个体的不断发展。

特别地,谈到备课与名师的成长,不得不想到上海著名的语文教师于漪老师。华东师范大学叶澜教授、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的顾泠沅教授将其成功的成长经验总结为“一篇课文,三次备课,两次反思”。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于漪老师为自己拟定了一个基本的备课模式,这就是“一篇课文,三次备课,两次反思”,即

第一次备课——在认真研读课程标准和教科书的基础上,不看任何参考书与文献,全按个人见解准备教案。

第二次备课——广泛涉猎,仔细对照,“看哪些东西我想到了,人家也想到了。哪些东西我没有想到,但人家想到了,学习理解后补进自己的教案。哪些东西我想到了,但人家没想到,我要到课堂上去用一用,是否我想的真有道理,这些可能会成为我以后的特色”。

第三次备课——边教边改,在设想与上课的不同细节中,区别顺利与困难之处,课后再次“备课”,修改教案。

不难看出,于老师的这种模式其实就是我们前文所分析的教案的预设计、课前反思、课堂验证、课后再备课,不断反思、不断调整。

其中,三次备课所关注的侧重点有所不同,即:第一次备课集中关注自我经验,强调真实的我、实在的我;第二次备课其实就是我们前文所分析的课前反思,其关注点在于文献资料,特别是别人已有的经验和教训;第三次备课就是我们前文所述的课后再备课、课后反思,其关注点在于课堂现实。

在顾泠沅等老师看来,于老师在三次备课的同时,有两次反思,一次是围绕经验与理念的反思,另一次是围绕设计与现实的反思。

因而,顾泠沅等老师总结出教师专业发展的新模式,即以课例为载体,在教学行动中开展包括专业理论学习在内的教学研修活动的改革思路,简称“行动教育”( 2003 年),基本模式如图 1 所示。

这种模式的一个基本出发点在于,以课例为载体,构建教师与研究者的合作平台,通过理论学习、情境设计(即备课及其相关活动)、行为反省,保持同伴间的互助指导,注重纵向的理念引领,保持侧重讨论式的案例教学,包含行为跟进的全过程反思。这正是“在课堂拼搏中学会教学”,突破解决理论向行为转移的问题,一种基于教师教学实践的教师成长模式。

4. 反思一天后的“得”与“失”

教学是门遗憾的艺术,教学活动是一组没有底片的照片组成。因此反思应成为教师的工作常规。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必须善于总结,发扬优点,改正缺点。

同时,要有意识地研究“同课异构”的不同教案,总结规律性的内容:一是同类内容的结构;二是同类课的结构;三是自己的特点、教学风格。

5. 反思明天要做的工作

课后的教学反思,必须对比教学的实际过程与事前的设计教学目标是否实现,任务是否完成。与其同时,还要反思明天要做的工作协调和安排好?各种任务讲究工作的计划性和有序性如何?同时,也要提高工作效率,减少工作压力。

特别地,教师每日“八问”:

?课前还有哪些方面没有准备好?

?课堂上我组织教学情况怎么样?

?课堂上“教”与“学”的氛围怎么样?

?学生在这堂课后有了什么收获?

?课堂上我恪尽职守,投入激情了吗?

?教学设计在课堂中落实的怎么样?

?今天我的“得”与“失”在哪里?

?明天我有哪些工作和任务?

六、教学反思的方法

教学反思的方法多种多样。要提高教学反思的效率,必须讲究科学的方法。

教学反思常用的方法主要包括反思日记法、教学后记反思法、录像反思法、教师成长档案袋(也叫教师成长档案)、科学(课题)研究法、案例分析法等各种方法。

1 .日记反思法

日记反思法指教师对所教内容感受的记录。可达到二个目的:为日后教学留下教学过程和思考材料,可引发对教学的思考。其中,教学日记的主要内容包括:对课堂或学校所发生事情的个人感想,对教师中问题的质询与观察,对教学有意义方面的描述,需要思考的问题和所要采取的措施等等。

写教学反思日记能为反思性的教学提供最真实和原始的材料。课后写 5 ~ 10 分钟的教学反思日记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这种方法的操作程序为:

首先,教师可以对课堂或学校所发生的事情谈个人感想,记录对教学中的问题的质询与观察。

其次,一段时间后,教师通过前后对比作更深层次的反思。

最后,在对日常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作必要的追踪和设计的基础上,写出反思性教学总结。

对于教学日记反思法,许多学者给出新的见解,如巴莱特认为,教学日记应记录:

?课堂常规性的和有意识的行为。

?与学生的交流

?教学中的重要情节

?教师个人生活情况

?我们对教学的认识

?对教学有影响的课堂以外的感情

?我们对于语言教学的观点

这些观点值得借鉴和参考。

2 .教后记反思法

一节课结束以后,对自己这一节课的总体设计是否得当,教学手段的运用是否充分,重点、难点的突破是否达到预定目标,哪些地方需要调整改进等等,都需要作一个简单总结,为搞好教学工作打下坚实基础。这种工作就是教后记。

教后记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之后,在考察自己的教学行为的基础上,经反思而形成的有关教学活动的文字记录。它是教师对自己课堂教学过程、教学情况和教学效果等方面做出的回顾、总结与反思,既包括对教学实践活动的总结和教学行为的体会,也包括对教学工作理念中出现问题的深入分析和寻求解决的对策。

教后记对于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具有重要意义。事实上,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和发展的过程,实质上就是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记录、反思和总结的过程。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的研究表明,“如果一位教师仅仅满足于获得的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的思考,那么,即使是有 20 年的教学经验,也只是一年工作的 20 次重复,除非善于从经验反思中吸取教益,否则就不可能有什么改进,永远只能

推荐访问:课堂教学 反思 课堂教学反思 课堂教学反思简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