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秘网    > 应用公文

以人为本与大学生素质教育

作者:jnscsh   时间:2020-10-07 08:03:59   浏览次数:
以人为本与大学生素质教育

   摘要: 将“以人为本”的工作理念和思想内涵与大学生的素质教育相结合,要求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教学和管理应该充分尊重个性、个体独立性和创造性,一切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高校的素质教育要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从而使其在高校素质教育的发展上发挥服务、引导、提升的作用。

  

  

 关键词: 大学生素质教育;以人为本;理念

  

  

 现代社会知识经济初见端倪, ___络技术飞速发展, 经济全球化趋势日益明显,竞争日趋激烈。要适应这样一个迅速变化的复杂的转型时期的社会环境, 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的重要性日益凸现。如何进一步提高当代大学生的素质成为高校教育工作者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以人为本是教育活动的一种崭新理念,也是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原则,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引入以人为本思想,是现代大学生素质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1]。

  

  

 第一,高校大学生素质教育与“以人为本”的关系

  

  

 素质教育,是以全面提高人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人的主体性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素质教育的重要职能是发展人的个性,使每一位受教育者的潜能都能得到充分的开发和发展。高校要真正贯彻素质教育的理念,就要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即在管理和教学中要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育人观念,学校的一切工作都是为学生的成长、成才服务的。“以学生为本”包括两个层面的含义,一是以学生健康全面的发展为本,高等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培养社会人的活动,同时也应该不断探索激发学生自觉成长成才的方式和方法;二是要以学生为主体,在学习时间、学习方式和学习内容的选择上,要让学生的主体意识得到最大的张扬,要重视学生的个体需要[2]。

  

  

 然而,作为同龄人中比较优秀的群体的当代大学生,面对不同文化思潮和多元价值观念的冲击,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形成, 面临着选择的多元化、内容的丰富化、背景的复杂化和渠道的多样化的状况。出现了“益利并重”的价值观、“群己相兼”的道德观、现实与未来相递进的理想观以及新的学习观、就业观和择偶观等。在少数学生身上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 表现为政治冷漠、校园宗教活动增加;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淡薄,表现为 ___、恶意欠缴助学贷款和学费,毕业生违约率居高不下;社会责任感缺乏、团结协作观念较差;创新能力及可持续发展能力不足,心理健康状况存在一定问题等。

  

  

 高校的责任主要是三方面, 即培养人才, 知识创新与传播, 为社会服务,其中培养人才最为重要。人才培养中, 能力培养是重要组成部分。教育要提高人的素质, 而素质要转化为人的能力, 所以教育归根到底就是要培养能力。从大量就业反馈信息看, 大学生能力中最重要的前五项指标分别是专业知识与技艺、敬业精神、学习意愿和可塑性、沟通协调能力、基本的解决问题能力。而当前大学毕业生最欠缺的能力前五项指标里, 敬业精神排在第一位, 其后依次是基本的解决问题能力、承受压力克服挫折能力、相关工作和学习实践经历以及学生自身期望值过高。归结起来还是做人、敬业、创造力、沟通等方面的能力问题。

  

  

 西方“人本学”的本义是指研究人类起源和人种演化的科学。费尔巴哈把自己哲学称为“人本学”,是指以自然感性的人为基础和中心的哲学。中国古代“人本”是指以人为根本,肯定人在自然社会中的地位、作用和价值,并以此为中心,解释一切问题;在解释一切问题中体现的人在世界中的地位、作用和价值,便构成一种“人本精神”。较早提出“人本”概念的是管子。管子所讲的“人本”,就是把人当作人看,尊重人格,尊重人的自我意志,满足人的需要,可称为“人本主义”。孔子的“人本精神”不仅在于把人当作人看,尊重人格,而且重在如何做人,怎样做人,关怀人的内在道德修养。孔子仁学充分体现了“人本精神”。他所说的人,是具有人格的人,而不是其他外在要素的附属品或派生者。因为孔子仁学的核心是讲人,所以仁学也可称为人学或人本学。仁之所以说是人的内在超越,首先,在于仁与人在内涵上有互相贯通、圆融之处。如“泛爱众,而亲仁”是讲博爱大众,亲近有道德的仁人。其次,人应该是有仁德的人,无仁德就不是人。仁是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或道德标准。再次,爱人虽意味着由主体而及 于客体,但要求由主体自我做起,树立主体性人格。从内圣仁的自我修养,到家庭仁的实践,再到外王仁行天下,贯穿着爱人而人人互爱的人道(仁道)精神,这是人本精神的血脉和生命。若无仁道精神,人本精神不仅不能实现,而且也不可能实现。战国时,战争频繁,人民苦难。睿智的思想家大都超越国家的局限,从天下人的视角来思考战争问题,墨子提出“兼相爱”的主张。孟子的仁,是人的哲学升华,是人本精神显现,也是人的本质的体现。仁的本质就是人,无人就无所谓仁;人又蕴含着仁,无仁,人体、人的本质便无以表现。“仁也者,人也”,“仁,人心也”。于是孔孟从仁中发现了人及人的本质,从仁学中建立了人学。只有当人超越了自然人、本能人,人的本质才被发现,人本精神才得以体现。荀子继承孔子的“仁者爱人”,而又发现孟子“亲亲仁也”的思想,又接受了墨子的“兼受”思想。

 我们的素质教育更是要把大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加强和管理,使“以人为本”与大学生素质教育更紧密结合起来。

  

  

 第二,“以人为本”就是要突出特色,突出特点,发扬个性,减少任性。

  

  

 当今的大学生,很多是独生子女。对大学生的教育就要把握学生的内存规律,对在某些方面具有突出才能的学生进行个别评价、针对性引导,鼓励其突出才能的发挥和发展。由于学生层次不同,培养目标不同,学生的培养要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培养,增强他们的自控能力,激发个人发展兴趣,培养创新人才。学院的专业设置要紧密结合市场的需求,特色是专业的生命线,要办出一批特色专业,培养特色人才。

 要适应这样一个迅速变化的复杂的转型的社会环境,个体没有良好的综合素质是绝对不行的。

  

  

 现在,由于高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出现师资短缺,教师课时太多的情况,部分教师只靠“光备教材不备学生”,以不变应万变,没能做到以学生为本来因材施教,用老方法来教“大众化”的学生。在一部分学校中,要求学生“师云亦云”,这仍被认为是天经地义的。高等教育的发展始终以“传道、授业、解惑”为己任,要想真正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提高,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坚持教育围绕学生、真正有益于学生、为学生所需要,才能提高教育效果,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增强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当代大学生要想在社会中脱颖而出,必须加强素质教育,最重要的是要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只有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这项“基础工程”抓好,素质教育才能真正落实,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才能实现。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必须把立足点放在以人为本的原则上[4]。

 第三,“以人为本”就是要着眼于激发学生的主体能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华裔学者、美国迈阿密大学的黄全愈教授在分析中美教育的特点时指出,教育培养“考生”(exam-taker)还是培养“学生”(learning-explorer)是中美基础教育的根本区别,也是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的本质区别。“考生”是以“学会”为目的寻找已知世界的现成答案者,“学生”是以“会学”为手段的探索世界者。作为一位大学生教育工作者,就是要立足于学生的内在。创新学习是一种发散式的学习活动,学习者不囿于书本,或受到教师及课内外其它因素的影响,探索愿望开始萌动并付之于实践。

  

  

 树立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充分激发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教师是教学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他们以自己渊博的知识、高尚的人格和丰富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的学习,反对把教学活动中教师的主导作用等同于权威的主宰作用。“以学生为主体“就是让他们由被动接受教育变为主动参与,提高大学生的地位,强化他们的主体意识和能力。以人为本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和运用,要突出针对性、有效性,善于从大学生最关心、与大学生联系最密切的问题入手,以理服人,以情感人,把工作做到大学生的心坎上。在教学方法上,充分利用幻灯、多媒体等现代技术,增强教学的生动趣味性和吸引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育的实效性。创新学习过程是学会学习、学会创设环境、学会质疑探究、寻找独特的方法,是捕捉机会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是学习者自我构建的过程[5]。创新学习的目的之一是学会学习,青少年学生在学校期间所学知识远远不能应对当今社会的信息激增,终身学习才是上上之策;目的之二是拓宽学习广 、加大学习的深度,将继承与发展相结合;目的之三便是创新素质的培养,因为创新能力的形成与多元化的思维方式以及丰富的知识积累息息相关。

  

  

 第四、“以人为本“,促进校园文化的孕育,提升学生素质教育水平。

  

  

 儒墨都强调泛爱众的人类之爱的人本精神,是以普天下所有的人为施爱的对象,而非以亲者、贤者、贵者为先为厚的施爱对象。当儒学在强调“仁”要从自我做起的时候,就确认了个体主体的独立人格和尊严,这标志着个体主体的自觉。个体主体的提升为类主体,并从人性的普遍性说明人的类存在。儒学对个体主体和类主体的地位、作用、价值的独立性、尊严性的肯定,即是人本精神的确立。大学文化的形成,必定与大学的历史沉淀、传统相联,是一种潜在的、具有普遍制约性的、较为稳定发生作用的内在规约,这对大学中的成员如教师、学生必然产生无形而深远的影响。从本质上讲,文化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是人创造了文化,同时,大学文化一旦形成,就成为大学成员成长发展的环境,使大学成员的存在具有本体的意义。学生是大学文化的主要创造者之一,坚持以人为本,就要求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特别是文化环境[6]。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是一个单位和部分人能完成的,学校全体教职工都有责任。要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大学生专业学习的各个环节,渗透到教学、科研、服务的各个方面,形成以学生为本位,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良好校园氛围。

  

  

 教育管理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工作,只有在管理过程中不断创新、不断改革,才能使其逐步完善,高校的综合实力才能上水平、上层次。社会的延续和发展要求高校教育能够培养出具有高综合素质、富有主体精神和创造力的社会人,要求教育能够把当代青年学生培养成人文精神、科学素养和创造能力相统一的一代新人。

  

  

  ___

  

  

 [1] 王文利.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以学生为本”理念探析. 北京行政学院学报,xx, 4:90-92.

  

  

 [2] 黄美煜. 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 求实,xx, 1: 226-227.

  

  

 [3] 郑永廷. 坚持科学发展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xx, 66(6):53-59.

  

  

 [作者简介]何宇红,女, 1969年生于广东湛江,副教授,广东省高等学校“千百十工程” 第五批校级培养对象。1991年毕业于华南师范大学思想教育管理学系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获哲学学士学位。xx年获中山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硕士学位。

  

  

   模板,内容仅供参考

  

 ?

 

推荐访问: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 以人为本 大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