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秘网    > 应用公文

创新对农广播节目构架

作者:jnscsh   时间:2022-03-05 08:38:21   浏览次数:

[摘要]南阳人民广播电台对农节目《春来茶馆》,以茶馆的形态在“三农”内容中揉进娱乐元素,以艺术的形式创新对农节目的新架构。经过六年多的发展和探索,《春来茶馆》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 成为南阳当地乃至周边湖北的襄阳等外省广大地区农民心目中的品牌栏目。

[关键词]茶馆形态 艺术对农 实践先行

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的推进,广大农村的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农民角色的构成和比例也因地域的不同而有所变化。对农广播应与时俱进,针对农村的不同群体进一步设置更加细化的节目。然而,现实的情况是大部分地市级电台很少有专门针对农村所设立的对农广播频率,很多农业节目还是存在于综合广播中,节目内容因为要照顾所有的农村听众而不能做到类型化。

纵观一些传统的对农广播节目,大部分还是介绍一些相关的农业政策、农资信息、种植、养殖或者致富经验,这样的对农节目缺乏趣味性和娱乐元素,直白的教化形式已经不能满足新型农民日益增长的多元收听需求。南阳人民广播电台对农娱乐节目《春来茶馆》,以茶馆的形态在“三农”内容中揉进娱乐元素,以艺术的形式创新对农节目的新架构,经过六年多的发展和探索,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 成为南阳当地乃至周边湖北的襄阳等外省广大地区农民心目中的品牌栏目。

作为《春来茶馆》节目的主创之一,我个人觉得,《春来茶馆》应该说在全国广播界的对农节目中做到了三个首创:第一,在对农主体受众和主题内容不变的前提下,首创“三农”内容和文艺内容相揉和的形式,以茶馆的形式使节目立体化,以“老板娘”和“店小二”的角色扮演来传递资讯,服务“三农”。第二,在节目中以茶馆情景剧的形式来演绎农村新变化、农村新课堂中模拟老师(农业专家)、学生(提问题的农民)课堂互动,生动形象地解决养殖、种植等农事问题。第三,模拟茶馆开门营业、中场转换、茶馆打烊之情景剧的形式作为节目的开篇、小栏目之间的转化和节目结尾。《春来茶馆》让对农服务内容以艺术的形式使单一的“三农”内容生动化、多样化,充分运用艺术化的构思让听众来享受这个节目并慢慢受其熏染,好听,耐听,具有一定的欣赏价值。

根据《春来茶馆》几年的运行,我觉得该节目的成功得益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节目设置艺术化。

茶馆在河南南阳有着悠久的历史。3000多个茶馆遍布城乡,“有什么事到茶馆”是当地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南阳石桥的田汉茶社和始于北魏、兴于唐宋、有一千余年历史的南阳邓州茶馆,在当地老百姓心中享有极高的盛誉。节目以茶馆的形式出现,让当地农民倍感亲切,用当地听众的话说“就像找到了自己的家”。

从发挥广播的特点来说,诉诸听觉的节目要想吸引人,应多在艺术上下功夫。传统的我说你听的传播方式过于单一而影响传播效果。空中虚拟的茶馆节目形态用与众不同的场景设计,对直播室各种音效设备最大限度地综合使用,将广播的声音特性发挥得淋漓尽致。

二、节目名称艺术化。

“春”寓意希望的田野,代表农。茶馆是聊天的地方,代表节目的风格。而“春来茶馆”则取自于戏曲《沙家浜》,代表文艺内容。

三、节目提示艺术化。

在节目开始前有一个节目小提示,根据季节和时令的变换常变常新。举个例子:村头大喇叭响起来了,村长(使用当地方言的南阳小品演员党铁久扮演村长):“喂、喂,乡亲们、乡亲们,俺是村长,天也不早了,人也不少了,《春来茶馆》马上要开门营业了,赶紧走呀,抢个好位置去。”伴有乡亲们的吵闹声、说笑声、走路的嘈杂声等音效,就像一个微型的情景剧。然后接节目大片头。

四、节目片头、片尾艺术化。

节目片头用京剧《沙家浜》中阿庆嫂的唱段:垒起七星灶,铜壶煮三江。摆开八仙桌,招待十六方……的音响资料开头,接着有茶馆开门声、倒茶声、小跑堂呼喊老板娘上场等声效。结尾有收工、打烊情景,就是一个微型的小品。

五、节目场景转化艺术化。

每个小栏目之间的转换都是老板娘和小二在精心地进行场景表演。

六、主持人形象艺术化。

角色定位(一)茶馆老板娘,语言定位:评书式。(二)店小二,语言定位:幽默诙谐的南阳本土方言。[1]老板娘在具有舞台效果的锣鼓声中出场,艺术地亮相顷刻间便把听众还未集中的收听意念收拢,形成节目的首次“聚合”效能。接着,老板娘一阵评书式的开场白:以平等的老乡身份,道出“茶馆”的内容:喝茶、聊天、听段子、学农技,气氛马上轻松起来,形成节目的二次“粘合”效能。而且中间有店小二插科打诨的帮腔应答,随着节目艺术性的推进,听众在没有收听负担的轻松娱乐中学到了有用的农事,节目的长久“吸纳”效能便形成了。

七、农事专家团队出场艺术化。

专家团队在节目开始以老板娘介绍,配着出场音乐依次登场亮相,每个专家根据自身的特点都有一个标志性的符号,比如养殖专家会在鸡鸭鹅叫声中出场说“可爱的小东西们,有我某某在,什么妖魔鬼怪都不敢来”;种植专家会在麦浪滚滚的歌曲声中出场说“南阳,中州粮仓,我某某,为农业丰收保驾护航”,再配以合适的音效,也俨然是一个情景剧。

八、节目内容艺术化。

将相对枯燥的科教内容进行艺术化改造,即通过戏剧化、 娱乐化、故事化来完成节目形态。

(一)节目开始用锣鼓齐响、鞭炮齐鸣的音效烘托出茶馆的热闹氛围,然后店小二喊“挂对联喽”。对联内容根据季节、时令、天气、新农村新变化等每期都有所区别。对联可以是听众电话直接参与,也可以是事先录制好的,可以以快板、说书的形式出现。

(二)天气预报形式艺术化。 天气预报的小片头是店小二用南阳当地的大调曲的形式唱出来的,内容是连线气象局播报人员,老板娘和小二会以聊天的形式和气象局播报人员共同播报天气。

(三)农事提醒形式艺术化。农事提醒是根据季节、时令等,用评书、快板和南阳当地农民耳熟能详的河南坠子、鼓儿哼等曲艺形式录制而成。

(四)致富典型用故事形式播讲。茶馆致富角环节,老板娘用讲故事的口吻和插科打诨的看似东拉西扯实际是用疑问的方式推动故事前行的店小二一唱一和地讲述新农村建设中涌现出来的致富典型。有时根据情节的需要,两个人还进行角色的演绎,加以适当音效的运用,非常生动形象,极具感染力。

(五)“三农”内容和文艺元素巧妙融合。栏目由传统的30分钟单元扩展为90分钟,每期节目根据对农内容严格选取文艺内容,使其巧妙地融合成整体,力避两种内容脱节的老对农套路。比如,对农内容是养猪致富的,文艺内容就选取河南曲剧《小两口卖猪》;对农内容是反映婆媳关系的,文艺内容就选取《周末的烦恼》这样的小品;对农内容是介绍外出农民工的工作生活的,就选取《打工奇遇》这类小品等。内容不是生搬硬套,是经过老板娘和店小二的串联语艺术地过渡。两种内容的结合减轻了对农节目语言的乏味,在轻松中提高了节目的接收度,增强了对农节目的可听性,照顾到了农民受众的不同群体。

(六)像“农村新课堂”这样的子栏目也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种植、养殖的科教解说,而是把“农村新课堂”设在田间地头,进行体验式的现场互动,专家会针对某一个问题现场分析、解答,农民可以现场提问,有时还有辩驳和争论。这个时候,茶馆的老板娘和小二会现场同行,进行实况录音,除了为专家和农民牵线搭桥外,会积极地以角色的形式加入到“讲课”中,适当地插科打挥,诙谐幽默地调节气氛,真正做到寓教于乐。

(七)政府颁布的一些惠农政策,每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我们当然更是用快板、说唱的形式来做宣传。[2]

娱乐对农、艺术对农、茶馆结构,很显然是一种新的对农广播形式,它是新形势下广播节目的新实践。我国的广播电视发展一直延续着实践先行的规律,其节目的发展更是跨越式的。因此,中广协近期在政府奖评奖中把对农广播节目定为形式不限、时间不限,其探索的意味相当明显。南阳电台《春来茶馆》栏目正包含着这种探索的有益实践。今年,我们的《春来茶馆》节目也将有资格参加优秀节目的评选,原先在参评时定位到底是对农节目还是娱乐节目的尴尬将不复存在。

运行六年来,这个空中虚拟的茶馆,[3]已成为当地农民朋友午后必“去”的休闲场所。大批的“茶客”被“茶馆”的氛围所感染,相继组建了许多“茶馆听评会”、“联谊会”。随着节目进村入镇现场直播,其感染力日益增强,有两个乡镇相继注册了“田汉茶馆”、“老舍茶馆”等真正的实体茶馆。它植根于乡镇文化大院,以休闲娱乐为主,并与广播“茶馆”空中对接,每天午后组织前来喝茶娱乐的村民定时收听节目,并收集村民有关种养加和娱乐方面的相关需求,反馈到节目中,使广播节目更具针对性。这种虚拟茶馆与实体茶馆进行的空中对接,是在农民受众被感染、被吸纳的自主意识中完成的,它也许正是今天对农广播节目以受众为第一需要的一种体现吧。

注释:

[1][2][3]李云朝:《艺术对农 重新思考综合对农广播的模式——南阳电台《春来茶馆》栏目的启示》,《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9年第7期

(南阳人民广播电台)

推荐访问:广播节目 构架 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