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秘网    > 论文范文

地表水环境监测进展与问题探讨

作者:jnscsh   时间:2022-02-19 08:39:19   浏览次数:

摘要:水环境监测是水资源管理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通过对水环境中污染物及污染因素进行监测,评价污染物产生的原因及污染途径,对水污染问题进行鉴别和评估,为防治污染提供技术支持。

关键词:地表水监测质量标准分析方法质量控制

水环境监测在防治水污染、制定水环境标准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我国水环境依然处于不断恶化之中,相应的测任务越发重大。水环境监测历经8年的发展历史,已经取得一定成绩,常规监测日趋成熟,水质自动监测正有计划地逐步开展。

我国水环境监测方法可以归为三类:自动监测,按照国家环境保护局批准的水质自动监测技术规范进行;常规监测,执行《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中规定的标准分析方法;应急监测,凡有国家认可标准方法的项目,必须采用标准方法。没有标准方法的项目,采用等效方法进行测定。

在水环境监测领域,针对不同流域和管理需要,一般采取常规监测和水质自动监测有机地结合的方式。早在20世纪70年代初期,美国等发达国家就对河流、湖泊等地表水开展了水文水质同步连续自动监测及污染源水质连续监测,日本则有以流域为主和以污染源为主的两类水质自动监测系统,其特点是只测水质参数而不测水文参数。20世纪80年代末,我国开始从国外引进水环境监测系统,水环境实时动态监测系统的研发逐渐受到重视。自1998年以来,水质自动监测站有了较快的发展。

目前,我国地表水监测网络由260个重点监测站组成,监测250条河流、18个湖泊和10个水库,监测断面759个;全国省控以上站网监测1868条河流、182个湖泊和440个水库,共设置监测断面9000多个。

全国的监测站网主要是以常规监测为主,还未形成水质自动监测网。与发达国家相比有一定差距。美国在各州有水质自动监测网,分为国家水质监测网和州及地区水质监测网,前者主要分布于美国主要河流流域中,后者按照《清洁水法》中规定的目标设立。我国的水质自动监测系统仅限于一些重点流域,数量较少,与水污染现状相背离。

一、水环境监测项目

常规监测项目包括必测项目、选测项目和特定项目,根据不同水体有不同的要求。自动监测项目包括必测项目有。国家环保局公布水中优先控制的污染物代表我国的水环境污染状况,标志着我国水环境监测从宏观走向微观、从监测重金属和综合性指标转向以监测有毒有机物为主的监测技术路线。

国外许多国家很早就注意到这个问题,并开始了水环境优先控制污染物的监测。美国是最早开展水中优先监测的国家,已建立了一套完整的法规、标准和监测体系。

二、水环境质量标准

水环境质量标准是开展水环境监测的依据,没有标准也就无法判断水质的优劣及污染物的超标情况。我国水环境质量标准有:《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海水水质标准》、《生活饮用水卫生规范、渔业水质标准》、《农田灌溉用水水质标准》。在排放标准方面,颁布了《污水综合排放标准》和多个行业的污水排放标准。

三、水环境监测分析方法研究

随着我国对水环境监测的重视,水环境监测技术也取得了较快的发展,特别是有机物监测方面。这不仅与我国目前水污染以有机物为主的现状一致,更推动我国的监测技术与国际水平接轨。目前,我国的水环境监测技术是以物理化学监测技术为主,近几年来重视生物监测,并将遥感技术应用于水质监测之中。

四、水环境监测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在水环境监测的发展历史中,有关人员做了大量工作。先后完成了两次全国性水质调查评价任务;开展了省际(界)河流水环境监测;在淮河流域创造性地开展了水质污染监视性动态监测及上下游污染联防,有效地缓解了污染危害[26]。

在目前水污染严重的情况下,水环境监测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1.缺乏统一管理

以流域为单元对水资源实行管理是当前国际上水资源管理的共同做法,我国环境监测从原来的点源、区域监测转变到流域监测管理。长期以来“分割管理,各自为政”所形成的惯性,一些区域水资源管理者过分注重区域利益,忽视全流域的利益,流域管理的理念还没有被完全接受。实现流域控制与区域控制有机结合,仍然是面临的一个大问题。两者在微观上的结合,就是要建立科学合理的水资源评价体系,根据不同流域、流域内不同河段、不同的水利水电工程对流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程度以及对流域全局的影响程度,划定流域机构的直管范围,做到责、权、利的有机统一。

2.监测站网需优化

国控站点经过两次优化,从宏观上可以反映我国的整体水环境质量状况。但是,依靠现行的水系国控站点不能及时反映“三河”与“三湖”治理效果,还应按行政区划分为省控和市控点。由于我国存在水利与环保两种监测系统,对同一水域出现重复监测的现象,切需要更高的管理层来实现监测站网的优化配置,应该出现以流域管理为中心监测网络体制,根据特定的监测目的布设具有代表性的断面,以求全面反映水质变化状况。对不同水体采用固定一致的布点方法和频率是不够科学合理的,水体的布点兼顾一定的布点原则,如在大量废水排入河流的主要居民区、工业区的上游和下游,湖泊、水库、河口的主要出口和入口,河流主流、河口、湖泊和水库的代表性位置等,监测频率可依水量水情而定。

3.选取监测参数不能全面反映水环境状况

我国城市河流及各大水系均以有机污染为主。监测指标中表征有机物的项目均为综合性指标,不能平等地反映各断面的水质污染情况。

水质监测的主要水质参数有无机、重金属离子、营养物和微生物,传统方法是利用化学分析和仪器分析及生物方法来测定其浓度,其中一些参数只能对水质起描述作用,并不能全面反映水质问题。一方面水环境监测项目缺乏针对性,出现对某一些污染程度较轻的项目进行反复地、重复监测的问题。

4.水环境监测分析方法有待进一步完善

目前,水和废水监测分析方法还没有达到一个项目一个标准分析方法的最低要求。现有的标准分析方法不配套。对于国家重点控制的水中污染物也缺乏简易、快速的现场分析方法,造成在应急监测中对污染事故往往不能及时判断、分析。发达国家在水环境监测分析方法上已经形成了系列化,考虑到一些国外仪器不适合我国水污染严重的国情,摆在企业面前的重要任务是开发出适合我国水质监测的系列仪器,使一些国外仪器国产化。要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仪器的研发仍然任重而道远。

5.水环境监测质量有待于提高

水环境监测站的质量保证是目前存在的一个问题。监测队伍的素质也有待于进一步提高,特别是水环境监测是一种政府行为,更需要有专业水平的技术人员参与。水质监测报告仅是我国水环境的一张“化验单”,没有建立相应的水环境监测数据库,对已有的水环境监测数据综合利用不够,缺乏对数据的深入利用,这是我国的水环境监测数据缺乏权威性的根本所在。由于技术条件的限制,我国水环境数据不能及时上报,造成水环境信息的采集与处理的实时性不强。

五、结论

综上所述,我国的水环境监测总体上已经取得了很大的发展,但距离发达国家仍有一定的距离。通过总结研究水环境监测今后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一步加强:水体的富营养化是最近几年较为突出的水污染问题,在这方面应该要求监测技术的配套研究开发,找出有效的解决途径;建立起网络水环境监测体系,选择有代表性的水质参数进行监测,增强监测数据的代表性、可靠性,保证监测数据的质量;利用遥感及技术,为水环境监测技术提供技术支撑;综合利用水环境监测数据,及时进行水环境标准的修订,使其能够及时反映我国的水环境质量状况;加强突发性水污染监测,发展简易快速应急监测技术。

参考文献:

[1]傅德黔,孙宗光,章安安。我国水环境优先监测的现状与发展趋势。中国环境监测。4003。

{2]国家环境保护局.水和废水监测分析方法.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3]李海英,秦肖生.综合性遗传算法用于水质模型参数估值.中国给水排水.

[4]魏文秋,孙春鹏.色神经网络水质预测模型.武汉:水利电力大学学报.

[5]李致家,谢悦波.地下水流与河网水流的耦合模型水利学报.

[6]周易勇$ 水环境监测的酶学方法.中国环境监测.

[7]王学军,马廷.应用遥感技术监测和评价太湖水质状况.环境科学.

推荐访问:地表水 环境监测 进展 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