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秘网    > 论文范文

稳健前进

作者:jnscsh   时间:2022-04-17 09:42:45   浏览次数:

记者(以下简称记):关于我国的运载火箭,有很多评论。有人认为,我们的火箭在发射重量上和西方的运载火箭还有一定的差距;也有人认为,我们的火箭有很高的发射成功率,在世界处于领先地位。那么,究竟哪些方面可以真正代表一个国家的运载火箭水平?我国的运载火箭究竟处于什么位置?

朱毅麟(以下简称朱):先说说我们国家现在的运载能力,长二捆运载火箭的低轨道运载能力是10吨左右,地球同步转移轨道的运载能力是6吨左右。目前正在研制的“长征”5号,低轨道运载能力提升到25吨,地球同步转移轨道的运载能力达到14吨。一些航天强国的运载火箭,其低轨道运载能力一般都大于20吨,地球同步转移轨道一般都在14吨左右。可以说,这些运载火箭的运载能力和我们正在研制的“长征”5号相当。就运载能力而言,我们稍有逊色。但是我们运载火箭发射连续成功的次数比较高。从1996年10月到今年的9月6日成功发射“环境与灾害监测预报小卫星星座”A、B两颗卫星为止,我们已经连续成功发射65次(编者注:“神七”是第66次成功发射)。用于载人航天的长二捆火箭,连续7次发射成功。所以就成功率而言,我国的运载火箭确实堪称世界先进水平。

至于运载能力和发射成功率哪个更能代表一个国家运载火箭水平的问题,我个人认为,单纯的看运载火箭的运载能力虽然可以代表运载火箭的先进程度,但是并不是证明运载火箭先进性的全部。毕竟,目前世界上对于大吨位的运载火箭的需求不是很高,世界上需求量最大的还是低轨道运载能力为10吨、同步转移轨道6吨量级的火箭。大型运载火箭一般用于发射两颗以上的卫星。因此我们国家的运载火箭技术还是排在世界前列的。

但是,虽然我们拥有发射市场上性能较好的运载火箭,却没有占据世界卫星发射市场的一席之地。之所以出现这样的情况并非是我们的火箭有问题,而是因为有些航天大国在政策上对我们的排挤和打压。比如,美国人就强调,无论什么卫星,只要上面安装了美国生产的部件,就不能用中国的运载火箭发射。多年前,我们也曾经发射过美国卫星,但卫星被完全封闭,甚至不允许中国工作人员靠近。目前我国承担的国外发射任务大都是由中国研制的国外卫星,比如我们发射过尼日利亚星等等。

记: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航天事业始终稳步前进。我国在探月工程和载人航天技术取得突破后,世界普遍认为我国在世界航天领域紧随美、俄,与欧洲和日本共同处于第二梯队。也有人开玩笑说我国是“二锅头”,意思是我们是第二梯队的领头羊。这样的认识是否客观? (注:此处的欧洲指的是欧洲航天局)

朱:笼统的说,中国、欧洲和日本应该同处于第二梯队,但是说我们是领头的,就不大合适了。准确的讲,中国、欧洲和日本在航天领域的发展应该是各有千秋。

在载人航天方面,我们能够独立研制运载火箭和宇宙飞船完成载人航天任务,而日本和欧洲航天员只能是搭载美国的航天飞机或者俄罗斯的宇宙飞船进入太空。

卫星方面,在卫星研发的品种上我们与日本和欧洲的程度相差不多。但是在卫星的长寿命和可靠性方面,我们还要作进一步努力。比如通信卫星方面,国外的卫星的寿命一般在15年,而目前,我们的通信卫星寿命一般只有8~10年。但是,在这方面我们也在逐渐缩小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我国最新的“东方红”4号平台设计寿命就达到了15年。低轨道卫星方面,国外的卫星一般寿命普遍在3~5年之间,我们目前正在向5年的寿命看齐。不过,总的来说在卫星方面我们的差距不大。

在深空探索方面,我们应该说仅是刚刚起步。虽然我们发射了第一颗探月卫星“嫦娥一号”,但是和欧洲、日本相比我们还是有差距的。欧洲早在2003年就成功发射了“SMART-1”探月卫星,这个卫星采用非常先进的电推进方式进行推进。电推进的设计非常节约燃料。此外,欧洲也实现了火星探测,欧洲的火星快车着陆虽然失败,但是它的轨道器还是成功的,现在还在使用。日本的探月卫星“月亮女神”也很先进,它携带着14具观测仪器和两颗“婴儿级”的小卫星。日本也进行过火星探测,只不过没有成功。

可以说,卫星、载人航天和深空探测是航天界中的三大领域,每一个领域中又有很多不同内容。在某一个领域取得突破并不代表着在所有航天领域都具有先进地位。目前世界上只有美、俄两国可以在三大领域中都达到很先进的水平。其他国家也只能根据自己国家国情和战略需求的不同,选择性的在某一个或某几个适合自己的领域中寻求突破和发展。比如印度就在资源卫星和遥感卫星领域中发展得不错。欧洲航天局作为一个国际组织来说,主要以致力于科学研究的深空探测和服务于民的卫星方面为主。法国、德国等国家也有着自己国家的太空发展要求,这些需求不一定被其他欧洲国家所认同,因此这些国家也独立研制和开发了一些航天项目。就载人航天而言,如果欧洲各国取得共识的话,以其先进的技术储备来讲,应该是没有问题的。

记:可以说,今年是我国航天器发射的高峰年。就在“神七”发射前不久,我国于9月6日在太原成功发射“环境与灾害监测预报小卫星星座”A,B两颗卫星。面对安排密集的航天发射任务,中国航天人都圆满地完成了任务。有人说这可以证明我国航天工业质量管理水平已经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是否是这样呢?

朱:应该说,中国航天工业的质量管理还是有自己的特色的。因为航天产品是高技术、高投入、高风险的“三高”产品。所以,从上到下都非常重视质量管理。反复要求“质量是生命”。无论哪一种航天产品都要求“产品零缺陷、发射零疑点、在轨零故障”。一旦发现故障要做到“查明原因、举一反三、纠正措施、验证效果”16个字。此外,我们也有一整套的质量管理标准和规章制度。每年的9月21日被航天系统定为“质量活动日”。用以开展加强质量管理等活动。

过去航天界有一句话叫:“失败不起”。是因为我们过去经济水平不行,国家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研制的火箭一旦失败,这样的损失承担不起。现在我们国家的经济状况好了,可是依然不能失败。因为一旦失败就意味着多年创下的中国航天的品牌和信誉受损。比如一个国家花大价钱买一颖设计寿命是10年的卫星,如果5年就坏了,这就会影响我们产品的形象。此外,航天是体现国家综合国力的象征。尤其是“神一”升空以来,全国的百姓乃至全球的华人都关注着中国航天。万无一失也是对世人关注中国航天的一种承诺。

记:有媒体报道,说我国此次舱外宇航服的造价高达3000万元,其高科技程度可想而知,类似于这样的高科技成果在我国载人航天事业中有很多,如果将其转为民用势必会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中国载人航天中哪些

技术可以在民用领域得到更为广泛的应用?

朱:就载人航天来说,能够直接运用于民用的东西还是很有限的。不像在卫星领域,通信卫星、遥感卫星、海洋监测卫星等等都直接服务于人民的生活。但是载人航天的某些技术转移到民用领域以提高生产力的可能还是有的。比如航天服的耐高温,防腐和抗辐射等等功能.就可以应用到消防和核工业领域。此外,遥测、遥控、遥感也可以应用于民用。尿不湿的发明也是最初应用于航天服中的。美国的“阿波罗”计划中有数千项专利技术应用于民用,使得美国的生产力大幅度提高。

记:因为我们掌握了舱外行走技术,并且成功释放小型卫星。所以有外国媒体担心:既然能够释放卫星,日后我们的宇航员也可以执行“猎星”任务,即在太空中俘虏别国的卫星。您是如何看待的?

朱:我国一贯主张和平利用外层空间。并且践行了这一主张。2001年以来,我们在联合国的裁军会议上,与俄罗斯、加拿大等国家多次提出,要求联合国有关的航天国家共同签订法律一项文书,防止太空武器化和太空军备竞赛。但是有某个航天大国表示反对。

我们如果拥有释放和俘获卫星的能力,并不是为了控制和破坏其他国家的卫星,而是为日后可以在太空进行卫星的在轨维修作技术储备。到那时,我们也可以应一些国家的请求,为其他国家进行航天器的在轨维修。

目前我们国家正在和平崛起,国家强大了就引来别人一些猜测。一些人的猜测是因为他对我们不了解;当然也有一些人是“别有用心”的用“有色眼镜”看中国。我觉得我们只要通过宣传、开放,让大批的外国人来到中国,了解中国,就可以让这样的猜测少一些。我们国家这次成功举办了奥运会和残奥会就是向世界宣传中国的最好方式。美国的航天飞机的机动能力也是很强的,它也经常在轨维修卫星和“哈勃”望远镜,也没有人说美国会猎取他国的卫星。因此我们不必过分担心这样的猜疑,还是要按照自己的方式走自己的路。

记:目前,由于美国的航天飞机老化,而且事故频发。俄罗斯的“联盟”飞船称成为了国际空间站主要的运载工具。不过由于格鲁吉亚问题,美、俄关系日趋紧张。有人认为,这种紧张局势可能影响到两国在航天领域的合作。而中国作为载人航天的后起之秀,在政治环境上有机会参与到国际空间站的建设。从技术上讲,我国的“神舟”飞船是否能够成为国际空间站的运载工具?如果我们加入到国际空间站的建设中,还有哪些技术需要突破?

朱:关于加入空间站的问题很复杂,存在政治、经济、外交等多方面因素,需要有关国家决策层决定。

如果在美国的航天飞机退役后,俄罗斯的宇宙飞船又不能满足空间站的需求,而邀请我们参与空间站的运载和建设的话(仅是一个假设),我想应该有这样几条:首先,我们的交会对接机构要与空间站相匹配;其次,在对接以后,飞船内的大气体制要和空间站的大气体制相一致。当年“阿波罗”和“联盟”飞船对接的时候,“阿波罗”舱内用的是纯氧气体,“联盟”号上用的是氮氧混合气体,这样对接起来互相连通就会有问题;第三,对接的时候,要和空间站有通信联络,这就要求我们要和空间站的通信波段要一致;还有就是轨道面问题。目前我们的飞船轨道倾角是41°,而空间站的轨道倾角是52°。倾角变化的话,我们就要相应的改进火箭,高倾角就要求火箭要增加燃料提高推力。因为在太空改变轨道倾角要耗费大量的燃料,我们运送航天器入轨在倾角上都是一步到位,而轨道高度倒是可以用航天器自身推进系统进行调节。

记:从“神一”到“神七”,七艘飞船就像七个脚印,见证着中国航天稳步向前的步伐。在“神七”成功后,我们要在“神八”中完成哪些任务?突破哪些瓶颈?

朱:“神八”的任务还是要看日后官方的正式公布。目前这个阶段我们要突破的两个关键技术,一是舱外活动,二是交会对接。下一步要做什么,估计还是要看“神七”实施过程中我们取得的经验和验证技术能力的情况才能决定。

记:最后,请您向《航空知识》的广大青少年读者说几句话?

朱:希望中国的广大青少年,热爱科学、学习科学、不断增加科学文化素养,做航空航天的“粉丝”。

责任编辑 新浜

推荐访问:稳健


[稳健前进]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