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秘网    > 工作总结

WebQuest:信息化时代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新视角

作者:jnscsh   时间:2021-08-07 08:42:46   浏览次数:

zoޛ)jgB笵gB笵gB笵ky总结等几个方面。

关键词:WebQuest;教学模式;高校;公共艺术教育

中图分类号:G43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3-8454(2012)13-0077-04

美国当代著名教育心理学家、认知心理学家理查德·E·迈耶认为运用多媒体学习是基于这样一种观点,即“教学信息应该根据人类大脑的工作方式来设计。”他将人类的信息系统假设为加工语言材料系统和加工视觉材料系统,并经过大量的实验验证,得出“在努力建立语词和画面之间联系的过程中,学习者可以获得比单独学习中从语词或画面中学习更深刻的理解”。[1]这种观点也就是后来著名的多媒体学习认知理论的核心,为当代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提供了重要理论支撑。在当今信息化时代,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与多媒体技术的深度整合已经成为教育改革的一种趋势。《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把“推动信息技术与高等教育深度融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作为一项重要内容,明确提出“加快课程和专业的数字化改造,创新信息教学与学习方式,提升个性化互动教学水平” 。《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发展规划(2001-2010)》也明确要求,广大艺术教育工作者要大力提高艺术教育现代化水平和信息化程度,促进信息技术和艺术课程的整合,拓展教师和学生获取信息的手段以及选择的范围。正是基于上述理论范畴与政策支持,湖南理工学院在开展公共艺术教育的过程中,紧密结合信息化发展趋势,特别是网络等新媒体技术的发展,推动了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与新媒体技术的深度融合。

一、借助WebQuest理念创新高校公共艺术教育

WebQuest是美国圣地亚哥州立大学B.Dodge&T.March等人于1995年开发的一种课程计划。“Web”指“网络”,“Quest”是“寻求”、“探究”的意思。从构词意义上看,WebQuest可译为“网络专题调查”或网络探究。国内学者也将其译成“基于网络的主题探究”、“网络环境下的研究性学习”、“基于互联网的探究性学习”等等。其核心内涵是在互联网络技术的支持下,充分运用互联网络等多媒体信息和资源开展的学习活动。WebQuest 的组织实施必须依靠网络等资源,让受教育者在纷繁复杂的网络资源中,寻求解决目标问题的有效途径,“WebQuest主要关注的是如何运用信息,以帮助学习者锻炼分析、综合和评价等高阶思维能力,而不仅仅是搜集信息”。[2]

WebQuest具有这样几个鲜明的特点:WebQuest有一个切实的中心问题,要求学生理解一个真实世界面临的问题,并对问题提出假设、检验和方案;WebQuest重视利用网络资源来学习,不单依靠书面资料;WebQuest注重通过搭“脚手架”①的方法,帮助学生进行高阶认知活动;WebQuest强调合作学习,学生在学习小组中都承担一定的角色。WebQuest教学模式赋予学生以明确的方向,给学生一个有趣可行的任务,并提供必需的、能够指导他们完成的任务和资源。无论是短期WebQuest还是较长期WebQuest,一般都包括引言、任务、过程、资源、评价和结论等六个组成模块。

学院在开展公共艺术教育过程中,紧密结合信息化发展的实际情况,不断推进现代教育技术与艺术学科的融合。特别是随着网络等新媒体技术的迅猛发展,学校在开展公共艺术教育的过程中,充分调动和发挥网络等新媒体技术的作用,提高公共艺术教育计算机辅助教学水平。一是充分发掘网络公共艺术教育资源。学校在公共艺术教育的教育资源开发过程中,把网络资源作为公共艺术教育的主要资源。网络海量的艺术图片、视频、音频等,为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开展提供了生动的教育资源,丰富了公共艺术教育的内容。二是建立学校公共艺术教育资源系统。学校从2005年开始,着手建立了公共艺术教育的网上及远程艺术教育资源系统,包括世界名曲、世界名画、京剧脸谱、世界著名建筑等二十多个资源库。根据公共艺术课程的特点,研究开发了若干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课件),为公共艺术教育的开展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学习工具。三是把网络媒介作为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主要媒介。学校所有的公共艺术教育教师都具备网络教育教学的能力。教师利用网络技术与应用,改革教学模式,改进教学方法。学校在长年的探索与实践中,形成了以WebQuest为主要内容的基于网络的主题探究教学模式,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公共艺术学习的积极性,改善了公共艺术教育的效果。

二、基于WebQuest理念确立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目标

通过对WebQuest教学模式的特点和对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价值取向综合对照分析,我们可以发现,WebQuest教学模式与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教育目标之间存在内在统一性,两者的价值取向目标趋同。

WebQuest教学模式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教学研究所前所长、教师教育方面的杰出专家J·布罗菲提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动机的内部动机理论,内部动机理论以Edward和Richard Ryan(1985,1991)的自我决定理论为基础,认为自我决定的原型是内部动机行为,这种行为涉及对周围环境的好奇、探索和自发兴趣。“不再需要动机结果,唯一需要的‘奖赏’是我们这样做时的自发兴趣与乐趣。”[3]这种学习动机理论很好地说明了WebQuest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中的作用。WebQuest是一种基于任务驱动的学习方式,提出的问题是需要学习者切实回答的社会真正面临的问题;而且在WebQuest的模式下,给学生提供的网络资源丰富而真实,交互式人机界面图文并茂。学习者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网络等途径让大家进行评价,这种评价方式有利于调动学习者内在的学习热情与学习动机,“人有可能真正达到让学习者主动构建知识意义,实现自己获取知识甚至创新知识的理想目标”。[4]这与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所倡导的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价值取向目标具有一致性。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实质是一种审美教育,是一种融入审美意象中的情欲、观念内容的教育,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使受教育者在意象的形式中满足自己的情感需求,也就是激发一种内在的对美的热爱与兴趣。特别是通过公共艺术教育获得一定的艺术鉴赏和艺术实践能力,能满足学生能力发展的需要,这成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一个重要原因,也正是内部动机理论研究学者所指出的那样:“对于那些与他们现有知识技能水平匹配,并因此为他们发展自身能力提供恰当挑战的活动,人们还常会沉迷其中,并从中得到乐趣。”[3]

WebQuest教学模式充分重视协作学习。WebQuest所期望的是学生解决一些复杂和矛盾的问题,但并不意味着要求每个学生能解决问题的全部。WebQuest把协作学习作为解决问题的根本手段,让不同学习小组在研究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挥个人优势,并相互影响,达到提升自我的目的。这种协作学习也是当前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发展的一个趋势。在国外的艺术教育理念中,协作学习已经成为培养学生艺术素养的一项重要内容。20世纪80年代中期,美国纽约开展的“通过延伸艺术学习项目”(Learning through an Expanded Arts Program,简称LEAP)和“通过艺术阅读教学项目”(Reading Instruction the Arts 简称RITA)两项研究都发现,协作式的学习能促进学生的艺术学习和其他学科的学习。特别是在当前信息化背景下,网络资源的交互性特点使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协作学习特征更为明显。微博、博客、网络聊天等都成为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重要媒介手段,很多人都可以在这里搭建平台,发表和交流艺术教育的观点与学习体会,这种协作式也将成为将来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一种趋势。

WebQuest教学模式有利于提高学生创新思维。WebQuest教学模式要求学生对搜集的信息进行一定程度的加工,如概括、比较、分析、综合和评价等,得到自己具有创造性的观点,从而促进学习者高阶思维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能力。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一个重要功能也是在于诱发和引导人们的联想力,充分发掘自我潜能,通过感知、联想、情感等审美手段,实现创造目的。托马斯·门罗指出:“艺术作为一种技术手段,主要通过对感官的刺激和诱导来控制人类的经验和行为,它在很大程度上仍处在原始的和尚未应用科学方法的阶段。今天,人们还很少了解艺术所涉及的心理因素或艺术是怎样产生效果的,而这些效果常常对人们的个人生活产生深远的,甚至能改变历史进程的影响。”[5]艺术对人的感官经验的刺激、对人的情绪智力的提高、对人的创造能力的激发,一直以来都受到美学思想家和教育理论研究者的重视。高校开展公共艺术教育,其根本目的是发挥艺术对人感官经验的刺激、对人情绪智力的提高、对人创造能力的激发作用。

WebQuest立足于学生全面发展,其模式本身体现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念。基于WebQuest模式下的学习能让学生拓展视野,在良莠不齐的信息源中进行辨别,提高信息分析、处理能力,形成对“真”的追求。在学习的过程中,每个学生的立场、观点、思考问题的角度都不尽相同,WebQuest要求学生形成尊重与选择的意识,这与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所倡导的学生人格培养是基本一致的。感受艺术的陶冶与熏陶,追求真善美的境界,提高辨别假丑恶的能力,塑造高尚人格,这是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目标价值取向与终极追求。对“真”的追求是高校公共艺术教育重要的目标指向。 “真的价值观念是人们在认识领域所产生的价值观念,它做出的价值判断和评价是人们的是非价值观念。”[6]高校公共艺术教育通过“求真”的价值诉求,让学生在真切艺术体验的基础上,通过艺术的想象与创造力,揭示生活的真谛,促使学生探求真知,追求真理,与WebQuest教学模式的价值取向具有一致性。

三、高校公共艺术教育WebQuest教学模式的设计

B.Dodge提出了WebQuest模式的基本原则,即Focus原则②, F—寻找优秀网站(Find great sites);O—有效地组织学习者和学习资源(Orchestrate your learners and resources);C—挑战学习者思维(Challenge your learners to think);U—选用媒体(Use the medium);S—支持学习者达成高水平学习期望(Scaffold high expectations)。在遵循这样的原则的前提下,湖南理工学院在按照《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的要求,在开设的多门艺术限定选修课程中实施WebQuest教学模式,形成了学校公共艺术教育与网络资源的深度融合。本文以湖南理工学院开设的公共艺术教育课程“美术鉴赏”为例,对其WebQuest教学模式进行设计。

1.情景设计。主要是向学生介绍课程的主题。湖南理工学院“美术鉴赏”课程强调基于WebQuest的教学模式,以古今中外经典美术作品的鉴赏为课程教育的直接目的。让学生学会认识绘画、雕塑、建筑与园林、工艺与美术、民间美术等美术门类的艺术语言,了解造型艺术美的法则,欣赏各自代表作的美的形式与内涵,理解其文化价值功能。由此帮助学生提高对美术作品的鉴赏能力、审美水平和艺术修养。

2.明确任务。湖南理工学院“美术鉴赏”课程任务十分明确,主要是让学生认识美术是人类以精神力量来表现、创造世界的特殊载体,美术是人类文明的瑰宝;讲授美术审美的要求、形式美的法则,让学生了解造型艺术美的基本语言和造型规律,懂得如何欣赏、鉴别美术作品等。

3.资源提供。湖南理工学院在“美术鉴赏”课程教学中,让学生通过网络收集、整理完成上述任务的网络资源,在每一个链接中嵌入对相关资源的描述,以保证学习者通过点击网络资源就可以知道将获得什么信息。并对有关网址进行对比、筛选,选择较好的、观点没有冲突的网址。提供全面的、可利用的网络资源清单,可使学生充分利用课堂时间,避免漫无目的地网上冲浪。值得注意的是,老师给学生提供的网络资源,不仅仅受局限于网络,还可以包括一些视频、多媒体等。

4.探究过程。湖南理工学院在“美术鉴赏”课程教学中,根据课程教学内容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分配相应数量学生,根据课程教学任务分别进行资料收集、整理、加工、演示等;每组学生利用网络资源查找与美术鉴赏相关的各种信息,如作者、代表作、种类、特点、意境等;各小组之间将收集的资料按一定类别进行分类整理,以Powerpoint 并辅助口头描述对美术作品作出鉴赏演示;各组合作形成相关作品的鉴赏介绍,用于各组之间的交流,使全体学生对美术作品鉴赏形成全方位认识,老师和学生之间对赏析情况进行评析。

5.评估总结。湖南理工学院“美术鉴赏”课程的总结评价制度比较健全。学校通过创建量规,向学生展示评价标准和方式,评价可以采取自我评价、组内评价、小组互评及老师评价等多种评价方法相结合的办法,对学生的演示成果乃至和小组的演示成果进行评定,总结出主要收获、体会或者经验教训。课程在WebQuest 模式下的评价体系如下图所示:

四、结束语

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是高校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公共艺术课程教学是普通高等学校艺术教育的中心环节。包括教育部指定的8门限定选修课和根据本校学科建设、地域教育资源的优势以及教师特长和研究成果开设的具有特色的任意选修课,使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形态丰富多样。但在当前,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信息化整合还处于起步阶段。传统的教育方法和教育手段,已经不能很好地适应信息化时代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从湖南理工学院的探索与实践来看,学校在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辅助公共艺术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无论哪种艺术教育课程类型都能给学生带来极大的学习兴趣与热情,学校公共艺术教育的实效性不断得到提升。理查德·E·迈耶在对多媒体长期的研究后得出了著名的“多媒体认知原则”(Multimedia Principle),认为学生学习语词和画面组成的呈现比学习只有语词的呈现效果好。[1]湖南理工学院在WebQuest模式下以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切实需要解决的问题为中心,充分利用真实有效的网络资源,激发学生对艺术的学习热情,特别是通过“搭脚手架”的方法促进学生高阶思维的激励措施,让学生在分析艺术知识、解决艺术实践问题的过程中树立审美观念,培养审美品格,提高人文素养,发展形态思维,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了学生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正如B.Dodge所认为的,WebQuest的吸引人之处就在于它给学习者和教师提供了学习活动的整体性结构和活动向导。它表述的是这样一种理想——最充分地利用计算机,让学习者运用高水平思维技能开展学习活动。◉

参考文献:

[1](美)理查德·E·迈耶著.多媒体学习[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

[2]钟志贤.信息化教学模式——理论建构与实践例说.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3](美)J.布罗菲,陆怡如译.激发学习动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4]何雪莉等.浅析WebQuest的作用与局限[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06(9).

[5](美)托马斯·门罗,石天曙,滕守尧译[M].走向科学的美学.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5.

[6]邱正伦.审美价值取向研究[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7.

[7]周伟业.网络美育——艺术教育的媒介视角[M].南京:南京出版社,2009.

[8]冯晓阳.美术教育价值取向的历史与传统[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8.

[9]钱初熹.当代发达国家艺术教育理论与实践[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10]吴疆.调和整合方法与实践[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7.

[11]陆宏,孙月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念与实践[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12]张景中.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编辑:金冉)

推荐访问:信息化 高校 新视角 艺术 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