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秘网    > 技术合同

关于气象科普信息化建设思考和探讨

作者:jnscsh   时间:2022-02-15 08:42:14   浏览次数:

【摘 要】随着信息化和“互联网+”的不断快速发展,党和国家人也把科普信息化定位为一项国家重大的战略举措,并通过发表讲话、写入规划、支持项目等多种方式积极推动和部署。本文主要通过分析我国气象科普工作的现状和取得的成绩,思考我国气象科普工作存在的问题,探讨今后气象科普信息化建设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气象科普;信息化;互联网+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提高和快速发展,信息化工作已经成为全球热点,并在多个领域推动社会前进。而科普信息化就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应运而生的。尤其是在2016年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发表了“科技创新、科學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地位[1]。”重要讲话之后,多位党和国家领导人都发表了如何进一步加强科普信息化工作的重要观点,如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刘云山在中国科协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指出:“要创新科普理念和服务模式,大力推进科普信息化,注重运用互联网技术开展科普教育,增强科普教育的知识性趣味性,提高科普工作的吸引力感染力,推动形成讲科学、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良好氛围[2]。”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在2016年全民科学素质行动实施工作电视电话会议时强调:“大力实施‘互联网+科普’行动,以信息化推动科普工作理念和服务模式的现代化。要以互联网思维改造科普工作体制机制。要强化科普信息落地应用,依托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手段,实现科普精准化服务[3]。”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家副主席李源潮在中国科协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闭幕式上的讲话中也明确要“大力发展科普信息化,实施‘互联网+科普’工程,创新科普理念,科普技术和科普手段,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科学文化需求,推动全社会讲科学、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4]。”除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讲话中指出要把科普信息化当作一项重要战略任务来推进和完成外,我国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中也明确了科普发展的目标任务:到2020年,建成适应全面小康社会和创新型国家、以科普信息化为核心、普惠共享的现代科普体系,科普的国家自信力、社会感召力、公众吸引力显著提升,实现科普转型升级[5]。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制定的《中国科协科普发展规划(2016-2020年)》中指出:“必须牢固树立并且切实贯彻创新、提升、协同、普惠的工作理念,实施‘互联网+科普’建设工程”、科普创作繁荣工程、现代科技馆体系提升工程、科技教育体系创新工程和科普惠民服务拓展工程,带动科普和公民科学素质建设整体水平的显著提高[6]。2015年科普信息化建设专项正式立项,预算金额2.1亿元,是有史以来单个科普项目最大支持力度。无论是多个党和国家领导人的讲话,还是国家层面的规划,包括项目的支持力度,都可以看出党和国家对科普信息化工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

1 我国气象科普工作现状及取得的成绩

气象科普是气象业务,尤其是公共气象服务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气象事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气象现代化建设和气象防灾减灾总体布局中占有举足轻重的重要地位。我国气象科普工作的指导思想就是以人为本,服务生态文明建设,以防灾减灾和应对气候变化为重点,以提高全民科学素质和公共气象服务效益为目标,以科技创新为支撑,坚持政府推动,发挥部门优势,调动社会力量,开展大众化的气象科普活动,提升气象科普基础能力,繁荣气象科普创作创新,提高气象科普质量水平,打造气象科普品牌,构建“政府推动,部门协作,社会参与”的气象科普工作格局,为提高全民科学素质和防灾减灾能力贡献力量[7]。近五年来我国的气象科普工作取得不错的成绩和进步。

1.1 打造出多个气象科普品牌活动

围绕世界气象日、防灾减灾日、科技活动周、全国科普日等重大时间节点,打造出世界气象日开放活动、气象防灾减灾志愿者中国行、气象科技活动周、流动气象科普万里行、中国气象局气象科技下乡等一列气象科普品牌活动,在这些活动中,通过邀请公众走进全国各地的气象科普基地(请进来),进农村、进社区、进学校(走出去)开展展览、讲座、活动体验等多种形式来开展气象科普活动,提升广大人民群众的气象科学意识和科学素养。

1.2 加强了气象科普基地建设

过去五年,中国气象局不断加大对基层基础设施建设支持力度,各级基层气象部门积极从当地政府部门争取经费支持,新建和升级改造了一批功能齐全的气象科普场馆,全国气象科普基础设施水平和科普能力得到大幅提升,截止2016年年底,气象部门共建成气象科普教育基地285个,其中中宣部、科技部、教育部、中国科协联合命名的有17个,中国科协命名的有53个,其余为中国气象局和中国气象学会联合命名。此外,全国已建成1000余个校园气象站,各省、区、市气象部门联合科协、教育部门建立气象防灾减灾科普示范学校1200多所,其中有82所被中国气象局和中国气象学会联合命名为示范校园气象站。

1.3 气象科普工作不断融入气象部门业务体系

2012年8月31日中国气象局气象宣传与科普中心的正式成立,意味着气象科普已经成为了中国气象局气象业务的一个有效组成部分,福建省气象局宣传科普教育中心的成立,使气象科普在基层有了第一个实体单位,更多的省气象局采取的“一套人马、两块牌子”方式可能是未来气象科普业务实体化的表现,如上海市气象局在公共气象服务中心加挂宣传科普中心的牌子,这些单位的建立和运行都为做好气象科普工作提供了坚强的保障。同时,近几年来气象科普宣传在气象为农服务、灾害性天气服务(如“东方之星”沉船搜救、江苏盐城龙卷风等)、重大活动气象保障(如国庆阅兵、APEC会议等)等工作中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1.4 气象科普信息化建设初见成效

近几年,中国气象局完成了全国气象科普资源共享与传播平台、全国气象科普教育基地管理平台、全国中小学气象科技教育交流平台的建设,并大力提高中国气象网、中国气象科普网、中国天气网及其微博、微信和客户端中气象科普内容的建设。截止2016年年底,全国气象部门共开通微博、微信等官方新媒体1600余个,粉丝超过6000万,组建了以国家级和省级为核心的气象科普微博客群。相关单位与新华网、人民网等主流新媒体及新浪网、凤凰网、今日头条等社会新媒体平台进行深入合作,在重大气象事件中实现传播联动,扩大了气象科普的覆盖面和影响力。气象科普产品制作、传播、体验手段不断发展,广泛运用数据可视化技术、VR技术、移动直播技术等手段和渠道,提高气象宣传科普的有效性与公众参与度,气象科普信息化程度不断提升,初见成效。

2 我国气象科普工作存在的问题

虽然我国的气象科普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和发展,但是也面临一些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顶层设计落实和执行力度不够,没有制定相应的实施办法和保障措施。虽然制定和颁布了诸如《气象科普发展规划(2013-2016年)》《关于进一步做好气象宣传科普工作的意见》《全国气象科普教育基地管理办法》等的顶层设计方案、实施意见和管理办法,但在落实和执行过程没有进一步制定可操作的包括检查、监督和评估在内的具体实施办法,好的政策和措施很难落到实处和发挥最好的效益。

(2)气象科普原创产品较少,气象科普内容建设不成体系。目前的气象科普产品内容主要是编辑一些现有的知识点为主,拼凑痕迹较重,部分内容前后说法不一致甚至出现错误的情况时有发生,前沿高端气象科技成果科普化工作较弱,导致原创产品较少,整体气象科普内容的建设缺乏顶层设计和科学体系的支撑。

(3)对气象科普服务对象的定位不清,开发的产品针对性不强,导致公众的参与度不高。目前的气象科普服务对象定位模糊,这也导致了开发的产品没有精分用户,针对性较弱,无法引导和激发公众参与的积极性,导致气象科普工作的社会效益不高。

(4)高新技术在气象科普产品中的应用较少,展示手段传统单一。虽然近几年气象科普产品中也用到了诸如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高新技术,但大部分的科普工作还是通过传统的展板、图文、讲座和参观等为主,互动性和参与性较差,科普效果不理想。

(5)气象科普专项经费投入力度不够,投入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未建立气象科普专项经费稳定增长机制,投入力度与气象科普工作的需求不成正比,社会资金投入气象科普事业的机制未建立,推动气象科普产业化发展力度不足。

3 气象科普信息化发展的建议和对策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不难发现,气象科普工作在取得巨大成绩的同时,还存在着很多亟需解决的问题和克服的困难。发展气象科普信息化对于在未来更好地推动气象科普工作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在新形势下,我们应该在继承传统气象科普优势的基础上,依托气象信息化和现代化建设,不断丰富气象科普内容,建立气象科普原创内容的科学体系、共建共享的气象科普传播和交流平台,兼顾气象业务服务和公众需求,不断扩大和提升气象科普工作的覆盖面和影响力。

3.1 制定气象科普信息化专项规划和实施方案

科学合理的规划是保证工作能够持续顺利进行的重要前提之一。气象科普信息化是一项系统性很强的长期工作,必须结合目前气象科普工作、气象信息化和气象现代化的现实情况和未来发展方向,充分调查研究,制定符合气象部门特点的气象科普信息化专项规划,要明确气象科普信息化的定位、指导思想、工作目标、重点任务。同时,为保证规划能够落到实处,还要制定气象科普信息化专項规划的实施方案,把规划中的工作目标、重点任务逐条分解,变成可检查、可考核的具体工作任务,确定相关的责任单位和人,并为这些工作和任务提供必要的政策、人员和经费保障,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气象科普信息化工作的顺利开展。

3.2 推动气象科普信息化工作纳入气象业务服务体系

气象部门是个业务部门,只有将气象科普信息化工作纳入到气象业务服务体系中,使它成为气象业务服务中一项必不可少的环节,才能真正发挥气象科普信息化工作的作用,也只有和气象监测、预报预警、公共服务等核心业务紧密结合才能提升气象科普工作的价值,才能为气象科普信息化工作争取到更多的支持和保障。

3.3 通过气象科普信息化工作提升气象科普资源整合、共建共享和科学传播能力

充分利用气象科普信息化工作梳理、整合气象部门气象科普资源,并逐步推动分散的基础平台整合、网站整合、业务系统(包括数据库)的整合,在此基础上开展原创气象科普产品的设计和开发,促进资源优化配置、提升资源使用效益,建立资源共建共享、互利共赢、开放合作的气象科普工作机制,推动全国气象科普业务的一体化、集约化和标准化发展。

3.4 加强气象科普信息化人才队伍的培养和创新团队的建设

气象科普信息化工作是一项新的工作,需要有专业的人才来推动才能取得好的效果,因此必须加强气象科普信息化人才队伍的培养,鼓励和激励气象科研人员、业务人员多参与气象科普信息化工作,更要加强专职科普人员的信息化能力提升,在职称评定、岗位聘任等方面给予适当的优惠政策,让更多的人才能够从事气象科普工作。气象科普信息化工作是气象、科普和信息化工作的交叉领域,加大相关理论的研究也非常必要,因此气象科普信息化创新团队的建设也应该成为管理部门积极推动的工作。

3.5 探索气象科普信息化产业化道路,多渠道争取支持

在推动气象科普信息化建设经费纳入财政预算的基础上,积极探索气象科普信息化、产业化发展道路和市场化运行机制,用好的政策鼓励和吸引一些有实力同时又对气象科普信息化工作有热情的企业从事气象科普工作,利用他们的优势开发气象科普信息化产品,多渠道联合各种力量推动气象科普信息化更好发展。

【参考文献】

[1]习近平.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而奋斗——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新华通讯社,2016-5-31.

[2]刘云山.科技工作者要争做创新发展的时代先锋——在中国科协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祝词,2016年5月31日.

[3]刘延东.创新科普理念和服务模式 打造信息化科普新引擎,全民科学素质行动实施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的讲话,2016年6月22日.

[4]李源潮.创新科普方式 更快更有效地提升全民科学素质,中国科协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闭幕式上的讲话,2016年6月2日.

[5]《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2016年3月17日.

[6]中国科协.《中国科协关于加强科普信息化建设的意见》,2014年12月23日.

[7]中国气象局.《气象科普发展规划(2013-2016年)》,2012年12月25日.

[责任编辑:朱丽娜]

推荐访问:信息化建设 科普 气象 探讨 思考


[关于气象科普信息化建设思考和探讨]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