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秘网    > 教育总结

国民经济发展条件论文

作者:jnscsh   时间:2020-08-26 10:35:27   浏览次数:

  发展国民经济论文

  发展国民经济论文摘要:会计是事业单位的重要构成,在保障事业单位正常运营、增进其稳定发展方面发挥侧重要作用,特别是随着新经济时期的到来,事业单位面临着更多的发展机遇与挑战,加强会计工作来优化事业单位运营统计、公道分配事业单位资金资源的重要性越发突显。本文分析了新经济时期下事业单位会计工作环境的变化,剖析了新经济时期下事业单位会计工作存在的问题,并尝试提出了加强事业单位会计工作的措施,希冀对事业单位提供参考。

  关键词:新经济时期;事业单位;会计工作;内部控制

  随着社会的发展,老的经济发展模式已没法为市场发展提供强劲动力,通过改革与优化社会经济结构来提高社会生产力,已成为推动经济可延续发展的必定趋势,新经济时期应运而生。新经济时期事业单位会计工作环境产生了重大转变,事业单位会计工作出现的问题不断,亟须探索优化事业单位会计工作的途径。

  1、新经济时期下事业单位会计环境的变化

  (1)会计职能变宽,逐渐向管理睬计发展新经济时期下,事业单位管理者可通过信息化手段来快速访问会计信息,这意味着事业单位会计不但要获得各项财务数据信息,认真核算与分析,并制作财务报表为事业单位决策制定提供参考等,还要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建立财务数据库,并及时更新财会信息。新经济时期下,会计信息化的发展大大提升了会计工作效力,拓宽了事业单位会计职能范围,会计职能逐渐向管理睬计发展,在事业单位经营决策中的影响力愈来愈大。

  (2)会计理论趋于深度化,会计工作局限性缩小随着新经济时期的来临,事业单位会计信息理论被高度浓缩成新的理论知识,并朝着深度化与集成化方向发展。新经济时期来临之前,事业单位会计通常会遭到空间、时间及速度等影响,所提供的财务数据分析报告通常不够客观,不够全面,缺少1定的可靠性与有效性。新经济时期来临以后,事业单位会计人员可依托网络信息技术手段,用鼠标距离来替换空间距离,使会计工作由静态管理向动态管理发展,进而优化会计工作时间,改变了传统事后控制的格局。另外,随着会计信息化的普及,事业单位会计工作效力愈来愈高,在财务数据精确度与整体效力上都得到了大大的提升。

  (3)会计信息功能更强化,会计工作趋于开放化新经济时期下,事业单位对会计信息传递与处理能力要求更高,会计工作的信息结构与功能亦产生了转变,逐渐由封闭系统向开放的综合性系统转变,不但可为事业单位提供财务信息,还能提供与事业单位发展相干的非财务信息与管理信息等,可为事业单位管理决策的制定提供更多的参考。

  2、新经济时期事业单位会计工作存在的问题

  (1)理念过于传统,会计理论滞后新经济时期已然来临,事业单位会计工作环境也产生了1定程度的变化,但很多事业单位财会人员的工作理念相较滞后,现有的会计经验与管理理论已没法跟上新经济时期节奏,在综合能力特别是会计信息化的利用上有待加强。且我国事业单位会计工作仍以传统理念为主要指点方针,会计工作指点思想预会计理论仍处于研究阶段,还没有完善会计工作体系建设,这类滞后的现状不利于会计工作的有效展开。

  (2)管理体系不健全,与制度体系相冲突随着全球经济1体化发展,市场经济环境产生了转变,国家也出台了预会计工作相干政策与方针,但是我国很多事业单位在会计工作方面并未建立健全管理体系,使得现有会计管理体系与制度体系相冲突,发票造假、报销额度超支等问题频发。另外,事业单位在收支结余表与资产负债表管理上也存在漏洞,没有科学考量实际财务状态与隐形收入情况,大大影响了财会数据信息的精确性与有效性。

  (3)会计工作内部控制薄弱,监督体制落实不到位完善的内部控制能大大提升事业单位会计工作的展开效果,但是很多事业单位在会计工作内部控制上的时间、精力投入不足,乃至存在缺失的现象,很多事业单位的会计工作人员身兼数职,同时监管多个工作项目,有的事业单位会计工作人员1人负责所有的财会工作,不但工作效力低下,而且还会增加内部数据丢失与泄漏的几率。在财政资金管理进程中,还没有统1的财会内部控制管理制度,“专款专用”落实不到位,资金非法挪用事件频发,且在会计工作监督与控制上情势主义泛滥,不能有效调动会计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与责任感,会计工作拖拖拉拉,常出现税费缴纳不及时、金额不足等诸多问题。

  3、新经济下优化事业单位会计工作的策略

  (1)转变会计工作理念,培养创新意识时期在变化,市场环境在变化,事业单位应及时转变会计工作理念,重新审视传统会计理论与方法,以会计工作相干的法律法规为基础,不断调剂与优化会计工作理念,结合新经济时期的发展需求培养创新意识,构建契合本身发展需求的会计工作体系,以提升会计工作的有效性,更好地应对发展中出现的各种困难。同时,事业单位还应加强对会计工作的研究,不断优化会计工作理论,结合会计法提高对会计工作的要求,依托超前性研究来推动会计工作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2)完善会计工作管理体系,建设会计报表体系事业单位应严格依照新经济时期市场发展要求及国家相干政策方针,以完善管理体系为突破口,结合事业单位实际情况建立健全会计工作管理体系,为会计工作的规范化展开提供参考标准。第1,事业单位应结合单位内部制度,明确会计工作职责,明确会计工作各岗位的工作范围、工作内容与工作责任,并将责任落实到具体的个人。其次,事业单位应加大对会计报表体系建设与监督力度,不但要加大会计工作统计力度,规范资金流量表的制作与补充,完善投资、筹资等资金活动内容,并将收入种别与支出种别从事业单位资产负债表中去除,以提升事业单位报表的准确性,通过会计工作的展开更好地反应事业单位的财政情况。

  (3)完善内控制度,强化财务工作水平内部控制制度1直贯穿于事业单位管理中,其中也包括会计工作,事业单位应正确认识在会计工作中展开内部控制的重要性,不断完善会计工作内部控制规章制度,以增强震慑性,增进会计工作的规范化,为会计工作提供优良的工作环境,以提升事业单位财务管理能力。第1,事业单位应严格规范会计工作内容与流程,保障会计工作权责分明。第2,事业单位应设立专业的财务部门,实现专人专职,专款专管,全面落实会计工作职能与权利,提升财务管理工作的质量。第3,内部财会信息是事业单位的机密,事业单位应结合单位性质制定会计工作保密制度,以政策方针为根据,科学设置会计信息的访问权限与公布标准,以免会计数据信息泄漏为事业单位带来不良影响。第4,事业单位应加强对会计工作人员的培训与考核力度,为其提供不断优化专业能力与提升信息化水平的机会,提升其会计工作职业道德与其职业发展意识,以更好地调动其工作积极性与责任感。第5,事业单位应加强会计信息化建设,及时更新信息化管理系统,并定期进行保护与升级。

  4、结语

  在新经济时期背景下,事业单位会计工作迎来了发展机遇与挑战,事业单位应正确认识新经济时期的到来对会计工作环境的影响,及时更新会计工作管理理念,以市场发展与国家政策方针为根据,不断完善会计工作体系,优化会计工作内部控制,提升会计工作人员信息化水平与风险意识,通过全方面努力来优化会计工作环境,推动会计工作的进步与发展。

  参考文献:

  [1]冯雪峰.大数据时期管理睬计面临的挑战与对策分析[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7(22).

  [2]曹华天.企业财务管理中会计信息化的影响探讨[J].中国商论,2018(25).

  [3]金永利,曲亦舒.浅谈新时期环境下企业管理睬计的发展趋势[J].纳税,2017(28):28.

  发展国民经济论文[提要]依托机场资源发展而起的临空经济是1种新兴的高端区域经济发展模式。国内外空港经济已获得1定程度的发展,许多专家和学者对此进行研究。本文围绕空港经济与区域经济耦合发展问题,从耦合调和性角度研究动身,对国内外空港经济与区域经济耦合调和相干研究文献进行认真梳理,总结最新研究成果,并分析相干研究的局限性,为今落后1步深入研究奠定理论基础。

  关键词:空港经济;耦合;调和;指标体系

  最近几年来,空港临港经济的研究逐步成为热门,国家和地方在推动空港经济发展的进度上显现差异。空港经济与区域经济的调和发展问题应运而生。1些省市在如何解决空港经济与区域经济的相互增进发展方面,特别是如何增进2者之间的耦合调和发展问题,逐步成为关注的焦点。

  1、对空港经济内涵的研究

  空港经济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空港经济是指布局于机场区内部,与航空运输直接相干的产业经济,而广义空港经济则是依托机场设施资源,区域经济与机场航空运输相互融会构成的新型经济形态。本文所讨论的空港经济为广义层面。国内外的学者将空港经济从产生到发展的缘由与构成机理依照理论背景、适用性研究和利用性研究为主线,对空港经济的内涵进行了解释。Lrwin、Kasarda(1991),Testa(1992),O’Connor(1995),Rovertson(1995),Bowen(2000)等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空港经济的内涵与相干产业特点进行了研究。我国学者从不同角度对空港经济的发展在理论上进行了界定,主要可以分为3个层次,即经济性概念、产业性概念和区域性概念。张雄(1997),曹允春、踪家峰(1999),曹允春、李晓津(2004),刘武君(2005),欧阳杰(2005),李江涛、蒋年云、涂成林和彭湃(2005)分别进行了相干研究。关于空港经济内涵问题,国内外学者进行了大量研究,但国外关于空港经济内涵的界定大多是属于描写性的,我国学者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总结和概括。

  2、对空港经济发展经验、模式、评价方法与模型的研究

  在空港经济的发展经验与模式方面,主要是我国专家和学者进行的总结性研究。杨友孝(2008),周少华(2009),王晓明(2009),曹允春(2009),王为人(2001),包世泰等(2009),施蔷生(2010),孙淑美和黄达海(2010)分别进行了相干的研究。目前已有的研究中,对空港经济的评价方法主利用要有投入产出理论、Malmquist生产力指数、数据包络分析(DEA)法等。张越(2006),赵海波(2006),董志毅、彭语冰、彭峥(2007),刘雪妮(2008),戢涛(2011)分别应用相干方法进行了研究。数据包络分析(DEA)是以“相对效力”概念为基础发展起来的1种效力评价方法。该方法的基本思路是:通过对投入、产出指标数据的分析,肯定有效生产前沿面,并根据各决策单元(DMU)在平面上的投影肯定与有效生产前沿面的距离。Gillen、Lall(1997),Sarkis(2000),Pels(2003),Fernandes(2002)研究了35个巴西机场的运行效力问题,他们对机场的空侧效力和路侧效力分别进行了研究。Massoud等(2003)、Joseph(2004)和BarrosC.P.(2008)对国外1些机场的数据,分别从横向和纵向比较了这些机场的运行效力问题。曹允春(2003),都业富(2006),何艳(2011),于剑、黄燕彬(2011)采取组合评价方法对我国机场的运营效力问题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对空港经济的评价方法研究还处于低级阶段,主要是定性的描写性的方法较多,定量研究较少,方法比较单1匮乏,将其他评价方法和DEA相结合对机场效力进行评价的研究更是少之又少,这是目前研究的严重不足。

  3、对空港经济与区域经济发展关联性研究

  欧洲、北美和日本等地的学者对区域经济发展中空港经济的影响进行了较多的研究,Malecki(1986),Massey(1984),Markusen(1986),Huddleston、Pangotra和Caves(1990),Doganis(1992),Weisbrod(1993),Ashford(1994),GhobriaandFleming(1994),KeithG.Debbage(1995),Brueckner(2000)及Keith(2002)通过研究均发现,通过机场产生的客运量和货运量与区域经济和就业之间存在着1定的数量关系,得出了航空运输将1直能够作为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而存在的结论。叶舟(2005),杨松(2006)、曹允春(2001),彭语冰、董振强、彭峥(2007),刘海波、刘明君(2009),崔婷(2011),宋伟(2006),谢菲(2015)分别利用模型对机场范围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联性进行分析与研究。

  4、对空港经济与区域经济耦合作用机制与路径的研究

  虽然已有大量文献对空港经济与区域经济相互关系进行了研究,但对空港经济与区域经济耦合调和机制与机理的研究还比较少。赵文(2011)、刘会(2013)以首都国际机场为例,探讨了空港经济与区域经济互动的耦合作用机理,并分析了北京南部区域的空港经济区与环首都经济圈相互对接的机制,进而诠释了对京冀间实现区域经济合作关系的新理解。早在2008年,刘雪妮便在其博士论文中提出,要想增进空港经济与区域经济的耦合发展,就要从政策层面上进行推动。赵文(2011)指出,增进空港经济与首都区域经济的耦合发展必须从3个方面构建其实现路径。

  5、研究述评

  从目前理论界与实务的研究来看,国内外对空港经济的研究仍存在着明显的不足。

  (1)概念的模糊性。从目前已有的研究成果来看,在空港经济发展、空港经济与区域经济耦合=调和发展等概念的界定上,学术界还没有达成共鸣,没有统1的界定。

  (2)空港经济发展与区域经济发展关系的不明确性。厘清空港经济发展与区域经济发展关系是研究空港经济与区域经济耦合调和发展问题的基础,只有空港经济与区域经济发展存在着相干关系,才能进1步研究其调和关系。已有文献中国外研究定量较多,国内研究则是定性研究较多;研究空港经济发展中的部份因素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较多;研究结论比较多样。国内评价空港经济的影响则比较偏重机场本省的盈利能力和效力水平,针对区域经济发展中空港经济的影响作用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定性研究和描写性研究上,定量研究极少。

  (3)分析方法比较单1,组合分析方法极少。从对空港经济效力问题来看主要是围绕着机场效力展开分析,定量分析主要采取Malmquist指数法、层次分析法、数据包络分析(DEA)等方法进行分析,分析方法比较单1,将分析方法组合利用的研究相对匮乏,加上数据搜集困难致使相干的实证研究尤其不足。

  (4)影响因素与影响机理的缺位。已有的研究虽然也有少数学者对空港经济与区域经济的相互影响进行了1定程度的分析,但研究分析的深度远远不够,对空港经济构成的动力机制主要集中在其与腹地经济的关系层面。

  (5)缺少对空港经济和区域经济两个子系统间的耦合调和发展问题的深入分析与研究。在现有的研究中,国内外学者只是单纯地采取1定的计量方法去验证空港经济与区域经济的因果关系或相互关系,极少对空港经济与区域经济的耦合调和发展程度展开研究,特别是将其作为两个子系统建立耦合度模型和调和度模型进行系统分析的文献几近没有。鉴于此,关于空港经济与区域经济的耦合调和发展问题还有待学者们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

  参考文献:

  [1]孙淑美.临空经济与区域经济发展互动关系[J].科技和产业,2010(1).

  [3]曹江涛.临空经济区与区域经济发展的互动关系研究[D].南京: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7.

  [4]彭语冰,李艳伟.关键机场竞争力评价研究[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1(9).

  [5]刘晓晶,等.基于熵值法的物流管理专业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指标赋权方法研究[J].物流科技,2011(4).

  [6]于剑,等.机场运营效力的组合评价方法研究[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7).

  [7]杜栋,庞庆华.现代综合评价方法与案例精选[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8]谢春山,等.基于熵权模糊评价的区域旅游效应评价模型级实证研究[J].生产力研究,2010(9).

  发展国民经济论文摘要:京津冀地区是我国3大经济圈之1。最近几年来,北京的“大城市病”愈来愈严重,以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为目标的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逐步遭到关注。与长3角和珠3角两大经济圈相较于京津冀的经济发展明显落后。本文主要对京津冀协同发展中制约经济增长的因素及其产生的缘由进行分析,以期找出问题所在,为京津冀地区扫除经济发展障碍,实现更好更快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京津冀;经济增长;制约因素

  1、引言

  京津冀地区位于我国华北地区环渤海心脏地带,被称为“首都经济圈”,具有10分重要的战略地位。自2014年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以来,京津冀地区生产总值在全国所占比重从2014年的10.4%降落至2018年的9.5%,经济发展明显落后于长3角和珠3角地区,协同发展并没有起到预期的良好效果。本文分析最近几年来京津冀地区经济发展缓慢主要是遭到生态环境污染、本位主义泛滥、市场化水平滞后、人材单向活动、交通1体化不完善等诸多因素的制约。

  2、制约因素

  (1)生态经济调和发展的矛盾突诞生态环境问题是制约京津冀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水污染、土壤沙化、雾霾污染等10分严重。目前京津冀是我国水污染最严重的地区,同时也是我国荒漠化土地集中散布的地区之1,土壤沙化致使可利用的土地资源日趋减少,沙尘天气频发,为生产生活带来极大的不便。雾霾污染对本地区经济发展的制约尤其突出,在2018年全国雾霾最严重的10个城市中有5个属于京津冀地区,北京、天津均位列其中,都为重度污染,唐山为严重污染。京津冀在“保卫蓝天”和“发展经济”之间面临着艰巨的取舍。近几年,北京将部份高耗能、高污染企业迁往河北地区,1定程度上改良了北京的环境质量,但京津冀地区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问题并未得到有效解决,因此,京津冀仍需不断探索将“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可行性措施。

  (2)缺少全局意识,本位主义严重由于地区整体观念的缺少,京津冀3地的发展都是以本地区为主,造成了“竞争多,合作少”的局面,致使地区内部资源配置效力低下,难以构成相互带动的产业链,制约了地区整体的经济发展。北京的目标是在不影响经济发展的条件下,解决“大城市病”问题。天津的目标是成为北方的经济中心。京津两地在经济上存在着很强的竞争关系,造成地辨别工不明确,给合作造成1定困难。北京和天津作为京津冀地区的中心城市更多地斟酌经济会聚而忽视了经济辐射。作为经济腹地的河北谋求合作的意愿最为强烈,但多年来河北为了推动京津冀1体化付出的努力不但没有得到北京和天津的有效回应,反而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不但环境污染严重,与京津的差距也愈来愈大。如图1所示,2000~2018年3地地区生产总值在京津冀生产总值中的占比情况,近几年,河北省占比显现出明显的降落趋势,与北京市的经济发展差距进1步拉大。

  (3)市场化水平滞后京津冀地区的市场化水平明显滞后于长3角和珠3角地区,制约了经济的发展。京津冀地区是我国的首都所在地,传统的政府管理观念根深蒂固,京津冀的经济发展1直受政府主导,带有浓厚的政治色采,阻碍了市场发育,3地之间的优势互补不能充分发挥。近年,企业加快了调剂所有制结构的步伐,但是京津冀地区内国有经济的占比仍然较高,政府仍然对资源有相当强的控制力,对企业有较大干预。相比之下,地区内民营经济发展10分落后,其气力还不足以打破行政区划的界限,信息、技术、资金等生产要素难以在地区市场内公道活动和配置。

  (4)科技创新不足创新是驱动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最近几年来,京津冀地区的科技投入不断增加,科技进步对经济的带动作用比较明显。但就目前来看,京津冀地区科技创新发展仍然不平衡、不充分,在高新科技研发和重大产业科技创新等方面未能获得突破性进展。京津冀地区协同创新还处于初步构建阶段,3地的协同创新协力还未能有效发挥,协同创新体制机制还需要进1步完善。3省市之间的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差距较大,北京的科技成果转化能力远高于天津和河北,并且区域内科技成果同享机制尚不健全。河北的第2产业依然占据主导地位,对自然资源有较高的依赖程度,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缓慢。

  (5)地区内部人材的单向活动人力资源是1个地区经济发展的动力源泉,是产业、企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从全部京津冀地区来看,科研院校众多,聚集着大量的高素质人材。但从地区内部来看,人材的空间散布极不均衡,高素质人材大部份集中于北京和天津。北京具有8所985高校和26所211高校,天津具有2所985高校和3所211高校,河北省辖区内没有985和211高校。由于河北距离京津距离较近,大量优秀人材通太高考涌入京津地区。另外,河北高校的水平相对较差,对其他地区的优秀人材吸引力较小,终究造成了河北人材匮乏的局面。随着京津人材引进政策的推出,区域内人材的单向活动更加明显。大量人材的单向活动使得经济中心北京的“大城市病”愈来愈严重,经济腹地河北发展愈来愈落后,可谓两败俱伤,不利于区域经济的平衡发展。

  (6)交通1体化有待完善较低的运输本钱和良好的交通运输网络是区域经济高速发展的重要保障。虽然京津冀交通1体化进展顺利,但路网布局和交通方式衔接不足等仍然是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京津冀地区的轨道交通还需进1步加密路网和优化布局。目前,京津保地区基本能够实现1小时交通圈,但张承、冀中南等城市间的交通运输所需时间较长。从整体上看,北京和天津之间,北京和河北之间交通线路比较完善,交通运输相对便利,但天津和河北各城市之间的交通仍存在障碍,造成了北京交通运输压力过大,津冀之间的经济联系弱化。北京首都国际机场人流拥堵不堪,河北石家庄正定机场和天津滨海国际机场却没有足够的客流量。京津冀距离实现空运交通1体化还存在较大差距,空运乘客的转接还未实现,航空资源的闲置与浪费严重。

  3、结语

  京津冀地区经济增长面临诸多因素的制约。3省市之间未能构成良好的合作局面共同应对发展问题,仅仅依托任何1方的努力都难以带动全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因此,真正实现京津冀协同发展才是当务之急,也是增进经济增长的根本之策。

  参考文献:

  [1]刘琳.京津冀产业链对接的制约因素分析[J].农家顾问,2015(2):5.

  [2]赵绘存.加快构成支持京津冀“创新围裙”[N].北京日报,2019-07⑴2(10).

  [3]徐文,马丽.京津冀协同发展中的制约因素及突破途径[J].商业经济研究,2015(36):139⑴40.

推荐访问:国民经济论文 国民 发展 经济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