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秘网    > 教育总结

如何培养数学应用意识

作者:jnscsh   时间:2021-07-28 08:56:47   浏览次数:

应用意识主要表现在: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数学信息,数学在现实世界中有着广泛的应用等方面。重视数学应用意识的培养,将标志着我们的数学教育进一步走向未来、走向世界。培养数学应用意识应特别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一、联系生活实际,注重数学知识的来龙去脉

数学知识的形成源于实际的需要和数学内部的需要。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习的大量知识来源于生活实际,这就为我们努力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入手引入新知识提供了大量的背景材料。从生活实际入手引入新知识有助于学生体会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为学生主动从数学的角度去分析现实问题、解决现实问题提供示范。比如七年级(第二学期)“平移”一课,在教学中就可从学生生活中熟悉的滑滑梯、地砖的铺设、电梯的上下运动等引出平移这一概念,并进一步引导学生探索、发现得出平移的性质,并运用它的性质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如建筑物的装饰图案问题。学生马上想到应用刚学过的平移,只要在墙上不断移动带有图案的模板,就可形成一幅幅漂亮的图案。这样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认清数学知识的实用性,从而产生兴趣。从现实背景出发引入新的知识,让学生经历发现问题、从数学角度分析问题并探索解决途径、验证并应用所得结论的全过程,使学生在知识的形成过程中体验数学知识产生的实际背景和数学思想方法,发展数学应用意识。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克服“重结果,轻过程”的倾向,因为知识的形成过程,正是前人从实践中发现和思维的结果,是从特殊到一般的总结归纳,是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认识的升华.让学生了解知识的发生过程,让他们亲自体验数学概念、数学知识产生的实际背景和形成的思维过程,这将为日后创造性地应用数学打下扎实的基础。因此,在数学教学中,若让学生了解新知获得的背景,展现出知识的形成过程,不仅让学生知其然,而且更让学生知其所以然,定能充分发挥学生主体的能动性,促使应用数学意识的发展。

二、实施“问题解决”形式教学,培养学生应用意识和解决应用问题的能力

在“提出问题”阶段,教师的作用是创设问题的情境,而“问题”的设计是关键,它要符合学生可接受、有障碍、易产生探索欲望的原则,激发起学生的探索兴趣,接受问题的挑战。在“分析问题”阶段,教师要从观念和方法的层次上去启发学生,鼓励学生探求思路,克服困难,进行独立的探究,展开必要的讨论和交流,在探索的过程中培养毅力和坚忍不拔的精神。在“解决问题”的阶段,教师要引导学生落实解答过程,把能力培养和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学习结合起来,使学生感到成功的喜悦并树立学习的自信心。在“理性归纳”阶段,教师要引导学生对问题的解答过程进行检验、评价、反馈、归纳、小结,并结合问题解决的过程进行学法指导,而学生要通过理性归纳形成新的认知结构,学会学习,并不断提出新的问题,培养进取心和创造精神。这样通过“问题解决”的形式和程序来设计教学过程,必将进一步提高教学的效益。

三、参加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

培养学生应用意识的最有效办法是让学生有机会亲身实践。实践对于知识的理解、掌握和熟练运用起着重要作用。亲身体验过的才会理解和运用。因此,要加强学生课外实践。比如,“垂线段最短”性质学完了,利用体育时间让学生跳远,并测出自己的跳远成绩;解直角三角形学完后,让学生测量计算建筑物的高度;统计初步知识学完了,让学生了解附近市场或超市的销售情况,并提出进货建议等等。学生通过亲身实践既理解了知识,又学会了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逐步形成应用数学的意识。

总之,通过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将数学知识应用于实践的积极性,加大学生体验成功的频率,提高他们利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促进学生数学素质的提高。

作者单位:江苏江都市宜陵镇中学

推荐访问:意识 培养 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