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秘网    > 学习总结

中国民间宗教艺术初探

作者:jnscsh   时间:2021-08-08 08:44:04   浏览次数:

中国民间宗教既包括秘密民间宗教,也包括一般民间宗教,后者所占比例最大。中国民间宗教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非正统性、三教合一、世俗性等鲜明的艺术特点和中国民间宗教的劝善、因果报应、脱凡入圣等母题;同时,它在说唱叙述方式、对神话的颠覆、对民间艺术的诠释性意义等方面,有着许多值得研究的地方。

[关键词]民间宗教;艺术;三教合一

[中图分类号]B9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18X(2007)12-0225-04

孔庆茂(1964—),男,南京艺术学院人文学院副教授,东南大学艺术学院博士后,主要研究方向为艺术学。(江苏南京 210018)

宗教与艺术,是两个不同的学科,但往往有相同之处,艺术的极致有近乎宗教般的信仰与情感;而宗教的世界里,又蕴藏着丰富的艺术资源。虽然,宗教的清规戒律与艺术追求的自由相矛盾,但这种相反的发展趋向,却可能产生相辅相成的效果。挖掘、研究宗教中的艺术资源,丰富艺术研究领域,是艺术学的一个重要方面。在宗教艺术研究方面,前人已经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但仅仅局限于佛、道正统的宗教,内容丰富的中国民间宗教艺术,尚未引起艺术学研究的关注。本文尝试对中国民间宗教及其艺术资源做一初探,以期引起学术界的关注。

一、艺术学视野中中国民间宗教的范畴

民间宗教是相对于正统宗教而言的。正统的宗教在其发展过程中,免不了要走民间化的道路;走民间化的道路并不表示它成为了民间宗教。只有发展到一定程度,信教的主体完全民间化了,教义也经民间的改造,脱离了原来的经卷,产生新的经卷等才被称为民间宗教。

因此,首先要明确中国民间宗教的基本范畴。中国民间宗教是宗教学的一个分支。在宗教学中,民间宗教是指在正统宗教之外,流行于民间、未被当局许可的民间教派[1],如摩尼教、明清的罗教、闻香教、黄天教、八卦教、清水教、义和团等。这些教派又被称为“秘密宗教”或“民间秘密宗教”、“秘密教门”①。在宗教学研究的意义上,这一概念是约定俗成的,便于对教派进行研究。但从艺术学的视野看,这一概念内涵和外延都不全面,它不能涵盖中国民间宗教的全部内容。实际上,从宋元明清以来,中国有许多百姓立足于儒家的传统生活,吸收儒佛道的内容,形成了庞杂的中国民间宗教信仰,并非一些秘密教派所能包含的。而且,一些秘密教派比较异端,具有更大的叛逆性,不断地爆发起义、暴动以引起社会的关注。绝大多数的民间宗教受儒教影响最深,其信众是一些受儒道佛影响、居家生活,又信奉佛道神祗的下层人民,他们是中国民间宗教的主体,他们所创造出的艺术比那些秘密教派创造的更丰富、更有研究价值。

笔者认为,中国民间宗教的概念有广义与狭义之分。狭义的中国民间宗教,如上面所说,是指民间秘密宗教或秘密教门。广义的中国民间宗教,是指流传于社会下层、非官方、非正统的宗教。它既包括秘密民间宗教,也包括一般民间宗教。本文所用的“民间宗教”一词,是广义上的民间宗教。也就是说,既包括明清那些秘密教派的经卷,也包括大量的没有明显叛逆色彩的、安分守己的信众和团体的宗教信仰。

二、中国民间宗教艺术的形式及特点

中国民间宗教艺术,就是中国民间宗教在其宗教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艺术成分。民间宗教艺术与宗教艺术虽有一些联系,但不等同。即使是许多题材来自于正统的宗教,但经过了民间的改造和嫁接,已经脱胎换骨,成为一种新的艺术。比如,道教里的神仙,到了民间的序列里,就没有那种阴森压抑的氛围,而带着民间宗教里的轻松与智慧。虽然民间宗教的艺术比起正统的佛道要粗糙、简陋很多,也缺乏完整的体系,但它却带着民间的清新和朴拙,是民间下层百姓的智慧,没有正统宗教的程式化和清规戒律的束缚,体现了民间稚拙、质朴的艺术风格和民间下层人民的智慧。

中国民间宗教艺术就其载体,从现在保留下来的,可以分为以下三种:一是民间宗教的宝卷和善书。明清以来的宝卷几乎全是民间宗教的产物。宝卷中一小部分是秘密教派的教义,大多数是佛道的俗讲,因果报应之类的故事,还有一些是善书。二是民间信众崇拜的神像,如雕塑及版画、壁画。三是一般民间宗教活动的场所建筑,如寺观,佛堂或三教堂,以及各种祭祀的庙堂。从形式上分,一般包含以下一些艺术形式:一是宗教的创世神话、传说;二是最高神和主要的神谱;三是宗教规范科仪;四是宝卷善书的说唱艺术;五是宗教美术,如画像、雕塑、版画、壁画;六是庙宇建筑艺术。

基于以上分析,笔者认为,中国民间宗教艺术的特点主要有:

1.非正统性。中国主要的正统教派是儒、道、佛三家。儒家不是单一的宗教,但儒家的政治、文化中含有宗教的因素,政教合一。中国民间宗教的首要条件,就是不属于儒、道、佛等正统的宗教。儒、道、佛有自己的经书,有自己崇拜的神明,有自己严格的制度。中国民间宗教和儒、道、佛有或多或少的联系,但在经卷、神祗、讲唱各方面都有所不同,其艺术形式也有带有明显的非正统性。

2.三教合一。中国民间宗教的形成往往是正统宗教的世俗化与民间化,如佛教、道教被民间下层百姓接受改造,成为世俗化、民间化的佛教、道教。中国民间佛、道教,被受儒教影响很深的下层百姓,特别是并没有多高文化的百姓吸收改造,就成了兼有儒、道、佛三教烙印的民间宗教。不过,由于地缘的关系,受某教影响可能或多或少,如在道教名山的地方,像四川青城山、湖北武当山、河南王屋山、江苏茅山,可能偏于民间道教,其他地方可能偏于民间佛教。但它们或多或少地对儒、道、佛艺术进行再创造,形成了民间宗教三教合一的特点。

3.世俗性。中国民间宗教的信众,应该是居家生活的世俗之人。这一点至关重要。因为,这些百姓平时耕种稼穑,婚娶生子,他们所从事的宗教信仰活动是“业余”性的,没有正规僧道那样的清规戒律,他们的信仰相对来说是比较自由的,能把平时所受的儒教的纲常伦理、祭祀鬼神、道教的神仙、佛教的佛随意拈来,熔为一炉,经过民间百姓的智慧与想象力,再创造出自己的神来。中国民间宗教主体的世俗性,使其艺术创造上也和正统的宗教截然不同,没有那么多约束,带着民间的简陋朴拙,也显示出民间的幽默智慧。

4.地域性。中国民间宗教的主体都是中国古代的下层人物,文化水平有限,也没有正规统一的组织,都是一些相近的村民自发组织的,带有很明显的地域色彩。他们吸收儒、道、佛的一些知识,加以改造,动手编些简便易行的经书,如宝卷与善书,宣传他们信奉的神仙、菩萨,就形成了民间宗教的雏形。语言是当地的方言习语,说唱形式是利用当地的地方唱腔,反映的是当地百姓的民风民俗。

三、中国民间宗教艺术的母题

中国的民间宗教是在中国儒家宗法的主要影响之下,同时受佛教、道教思想的影响,形成了以儒家宗法为主导、三教合一的中国民间宗教。

中国的民间宗教虽缺乏一套严格完整的宗教制度。但这并不妨碍民间宗教活动的开展,同时,中国民间宗教艺术的母题很有价值,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种:

1.劝善。中国的儒、道、佛三教,都特别讲究善行,劝善可以说是中国民间宗教的永恒的主题。既使明清时代那些异端色彩很重的秘密教派,他们的经卷中也是要人极力行善的。中国古代刻印善書、讲唱善书,以及那些宝卷中大都是教人行善的。

2.因果报应。这是和劝善相一致的,以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叙事模式来强化劝善主题,虽然它起源于佛教的因果报应说,但在实际中,已超越佛教,成为整个民间宗教的一个最基本的母题与范式。

3.求子与祈福。中国的民间宗教的信众是一般的百姓,他们求神拜佛的目的,是祈求现世的平安与来世的入天堂。相比较来说,中国人更注重现世的要求。在传统多子多福的观念下,求子是一个重要的母题,在中国民间宗教的庙宇里,送子观音或送子娘娘特别多。民间宗教中还会根据现实中所需祈求的事,造出一个相应的菩萨或神灵来崇拜,如各行业有各行业的神,各地方有各地方的神,甚至家里的不同方位,人身的部分器官也有相应的神等。

4.天堂与地狱。佛教的天堂与地狱说在中国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在中国的民间宗教里,形成了天地人“三界”的观念。以“人界”为中心,下为地狱,上为天堂。地狱为鬼的世界,是冥界;天堂为神仙世界,是仙界。民间宗教把佛道融合在一起,天堂既有阿弥陀佛和弥勒佛、西方极乐世界,也有玉皇大帝、王母娘娘、太上老君等。地狱里的十殿阎罗,又是被中國本土改造过的,名号也都是历史上的人物。地狱的阴森可怖和天堂的逍遥自在成为因果报应的明证和行善弃恶的动力。

5.劫难与救度。起源于佛经的“劫变”与龙华三会的说法,被民间宗教赋予了新的意义。在民间宗教里的传说中,无生老母是世界的始祖,开辟天地,她生了儿女伏羲、女娲,让他们结婚生子,下到东土,后来就繁衍出了东土九十六亿“原子”。但这些“婴儿姹女”到了东土以后,迷恋现世红尘,不想回到真正的空乡,无生老母看到这些孩子迷失真正天上的家乡,在现实中忍受生老病死之苦,就发誓要度回这些流落红尘的儿女。先后派燃灯佛和释迦佛两次度回了四亿原子。还有九十二亿未尽度回。又派弥勒佛作为龙华三会,下凡救度剩余的尘世儿女。弥勒佛是未来佛,这种将要降临的末劫与救度众生,就成为人们每当社会大变动时一种预言,唤起人们的强烈恐惧感和对宗教的皈依心理。

6.脱凡入圣。中国民间宗教的宝卷和善书中常常讲起人们行善积德,修成正果。成仙成佛,进入天堂是民间宗教的最终理想和终极目标。这当然是一个美好的幻想,在民间宗教里,常以遇到神仙,进入仙界,或长生不老,或死而复生等结局象征着脱凡入圣的境界。

其实,有许多民间艺术,都有其宗教的背景与含义,随着时间的推移,有些意义已经湮没。单纯地看民间艺术,忽略其中的宗教背景与意义,是很肤浅的。如《西游记》就包含着很浓厚的民间宗教意义。

四、中国民间宗教艺术的价值

中国民间宗教在其宗教活动中,往往要调动各种有效的艺术元素,从听觉的、视觉的或综合的多方面地为其服务。概括起来,中国民间宗教艺术的价值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中国民间宗教的神话传说

明清时代,民间宗教的发展,尤其是秘密宗教的发展,需要对世界做一个自我的解释,中国民间宗教的神话构建是既大胆又不拘常格,在中国几千年的传统中,都是盘古开天辟地,女娲造人,历三皇五帝至今。而到了民间宗教,可以把这一切三皇五帝都抛开,创造一个无生老母这样的集盘古、三皇五帝于一身的最高神。无生老母是最高的,天上、人间、地下三界都归她管,可以差使释迦佛、弥勒佛,或达摩,下到凡间,投胎转世。孔子、老子、释迦牟尼三教教主并列,都成了无生老母座下的“小神”,随时受无生老母的差使。民间宗教里,没有那么多繁琐威仪,可以直呼其名随意称呼,孔子被叫作“儒童祖”, 释迦牟尼与太上老君也是这样的。这是民间宗教三教合一的思想在秘密宗教里的折射。

2.中国民间宗教的说唱与戏曲

中国民间宗教对戏曲小说和说唱,都有很深的影响。从宋元以来,民间宗教的祭祀活动,往往与说唱、戏曲、舞蹈紧密结合在一起。所祭祀的神都是与生活劳动比较密切的民间俗神,如龙王庙、山神庙、牛王庙、后土庙、汤帝庙以及各行业神庙,在祭祀的时候,往往会伴有音乐、歌舞或戏曲来娱神,这是中国民间宗教人神沟通的主要办法。神庙剧作为一种戏剧形式,就是相对于勾栏剧场的戏曲,更近于下层百姓。据冯俊杰《山西戏曲碑刻辑考》所载:“从宋代早期就了民间宗教的娱神的神庙剧,历金元明清而不衰。”[2]一般宗教里的祭祀娱神的庙会,通过歌舞音乐,祀神活动使庙宇寺观成为游玩交易的场所。后来的各种香会、庙会都起源于民间宗教的活动,而成为民间的艺术和娱乐活动。

明清的宝卷,除了极少一部分是给人书面阅读宣传的,大部分还是讲唱故事用的。宝卷里的很多与弹词评话一样的说唱故事,目的也都是通过说唱故事劝人行善的。其中,明代的民间宝卷,多用明代戏文的宫调,如套用“耍孩儿”、“山坡羊”主、“西江月”、“清江引”、“驻云飞”、“黄莺儿”、“南吕一枝花”等宫调,语言也多是元明散曲或戏文中的唱调,但并不严格按照宫调填。这一方面说明,中国民间宗教主要受当时的戏文影响,同时,对于宣讲经卷来说,也是便于按版合拍,便于歌唱,与当时流行的昆腔班戏相似,下层人民容易接受。

3.中国民间宗教的雕像绘画

宝卷是中国民间宗教最主要的载体。宝卷在表面上与佛经、道经很相似,都是当时通行的经折装的形式,宝卷名称起初也与佛经一样很相近。宝卷的前面,一般也有几幅版画,如阿弥陀佛或无生老母或弥勒佛的画像,然后是“开经偈”、“举香赞”等佛经的程式。所以,明代许多人把这些宝卷当作佛经来对待。

明代正德嘉靖以后,这些秘密教派借着当时浓厚的宗教氛围,公开印造宝卷,并通过各种关系进入宫廷,得到后妃与太监的资助,且封面极为精美。清代的宝卷没有明代那样的精美豪华,康熙前还有些经折装的,后来逐渐变成线装,字也如一般的线装书,乾嘉以后印刷的少了,大量都是手抄本。清代宝卷前面的雕像也不如明代多、精细,大多是简笔的勾勒,与一般坊刻本的版画无异。但这些版画更贴近民间的信仰、更世俗化,所刻的神像也是民间宗教里的无生老母、弥勒佛、观世音及民间诸神。即使佛道教里有的神像,在画法、笔致上也有许多不同。民间宗教的塑像很多,但比较敏感的无生老母像或庙宇遗留下来的很少。如山东淄萌山、河南济源王屋山、陕西长安县太兴山等还有极少的无生老母庙宇塑像。

4.中国民间宗教的民俗学价值

一个地区的民间宗教,都植根于当地的文化土壤之中,与当地的方言习语、民间传说、小说戏曲及风土人情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宝卷蕴含着许多民俗学的资料,如靖江宝卷里《三茅宝卷》讲的是茅山三茅祖师的故事,融入了靖江及南通、句容、无锡的风俗传说,尤其是保留了靖江的许多风俗资源,而且,其讲经活动现在还在承传,宝卷在历代递讲的过程中都留有时代的烙印,能看出从明代早期到现代的风俗的变迁。

总之,中国民间宗教艺术,虽然稚拙俚俗,但却蕴含很多的艺术资源,对于今天的民俗学与艺术学研究,都是一个尚未充分开采的矿藏,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注释:

①一般又称秘密社会或秘密宗教,濮文起先生在民间宗教加上"秘密"二字作为区别,见其所著《中国民间秘密宗教辞典》、《中国民间秘密宗教史》等。

[参考文献]

[1]马西沙.中国民间宗教简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2] 冯俊杰.山西戏曲碑刻辑考[M].北京:中华书局,2002.

【责任编辑:张 丽】

推荐访问:初探 中国民间 宗教 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