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秘网    > 单位总结

搭起数学与生活的桥梁

作者:jnscsh   时间:2021-07-27 08:57:44   浏览次数:

zoޛ)j馝饨ky活动中进行学习,通过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获得直接经验,主动地进行学习 。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创设好的情境显得尤为重要。在新课的导入过程中要尽可能地选取一些富有时代气息,贴近学生生活实际,为学生熟悉和感兴趣的,能引起学生积极思考探索的题材,让学生深切体会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身边就有数学,使学生对数学逐渐产生亲切感,从而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愿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教学《认识分数》时,我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入手:小明和小红一起去郊游,你能帮他们分一分食品吗?一个蛋糕平均分给两个人,每人分得多少呢?要表示半个,就要来认识数这个大家族里的新朋友——分数。这时学生体会到分数产生于实际生活的需要,从公平合理的分配引入平均分,自然地将学生引入到分数的探究中。 这样利用捕捉到的生活现象引入新知,使学生的学习与现实生活离得更近,他们就会对数学有一种新鲜感、亲近感,并真切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进而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

再如,教学《认识角的大小》时,我选择了城镇孩子非常熟悉的体育项目——踢足球作为情境,并精心设计了一个问题:如图1,A、B两个足球运动员要把球踢进球门,这时球在B运动员脚下,他为什么要把球传给A?问题一提出,学生就议论纷纷,有的说:“B运动员离球门较远,A运动员离球门近,应该传给A运动员,这样射门才容易进。”也有的说:“B运动员射门的角度小,而A运动员射门的角度大,所以进球的可能性也大。”这时教师顺水推舟,引导学生探索“角的大小究竟与什么有关呢?”通过这一情境的设计,把“角的大小“的问题与生活中学生十分喜爱的足球运动相联系,让数学回到生活,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到学习数学是有用的、有必要的。

是的,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只有生活化的数学问题才能让学生看得见,用得着,让学生切实地体会到我们在生活中将要面临的和需要解决的种种数学问题,也让学生体会到自己是有权利选择解决问题的办法,因而迸发积极性和主动性,都主动地思考,积极地动手操作,认真地推理、归纳,在紧张热烈的氛围中很快地掌握了知识要点。

二、联系生活实际,创新运用教材

很多数学知识是对生活问题的抽象,而书本上抽象的知识,对小学生来说,如果没有具体的感受,也就成了枯燥乏味的知识,甚至有些学生还很不容易理解。因此,教师要善于处理教材,创新运用教材,把社会和生活中的鲜活题材引入课堂。

1.合理补充教材

数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但由于教材的滞后性,学生丰富多彩的生活在教材中难以及时体现。所以在教学中我们应该联系生活实际,就地取材,选择贴近学生生活的题材,让教材更好地为教学服务,以增进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如在《作息时间表》教学时,我在课前布置了这样的调查任务:和你的小伙伴们一起去调查学校每节课的上课、下课时间,并用你喜欢的方法做好记录。这样布置后,学生不但记录了亲自调查的数据,还知道了作息时间表的用途。通过课前调查,也拉近了教材与生活的距离,使学生深刻地感受到数学原来离自己这么近。课后布置学生进一步收集生活中见过的时间表,并让每位学生设计安排一份双休日作息时间表,既运用了所学知识,又教会学生学会珍惜时间。

又如在教学《认图形》一课时,我让学生课后观察周围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正方体和球形的,并思考这些物体可不可以做成其他形状,为什么?学生对完成这项作业热情很高,并且得到了多种不同的答案。有的学生说,冰箱的形状是长方体的,也可以做成正方体的形状,但正方体的冰箱不如长方体的冰箱有优势,长方体的冰箱占地面积小,容量大。还有的学生说,我想设计一个球形的电视,使无论坐在哪一面的人都能清楚地看到图像。这项作业,不但使学生了解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更体会到学习数学的重要性。

2.适当改编教材

通用的数学教材具有共同性的特点,但是由于学生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存在着客观差异,这就使得同一教材不可能同时适合不同地域的学生。教师要严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善于开发有利于教学的各种资源,“用教材教”,对教材进行适当地充实和调整。

例如苏教版第四册《认识方向》一课,原教材例题图片中学校周围的人民桥等建筑物,并不是学生所熟悉的,与现实生活存在差异,而在此基础上要去辨认方向,难度较大。因此我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灵活地改造了素材,选择了我们自己的校园作为学习素材,设计制作了校园平面图,让学生在现实的情景中来认识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四个方向。教学内容的调整更有利于学生亲历和体验教学过程。

又如在教学《认识千米》时,对于长度单位中的米、厘米、分米,学生能理解,而对千米的认识就困难些,只知道1千米=1000米,那它究竟有多长?学生还是模糊不清的。于是我把学生带到操场上,先告诉学生操场一圈有400米,1千米有二圈半,请学生跑一跑看要几分钟,然后请学生估测学校门口的水泥大道有多长,然后再进行精确测量。这样有层次地展开对1千米这一概念的感知、体验,让学生积累了250米、500米、1千米的丰富表象,有效地消除了学生对数学概念的抽象感、陌生感,使学生感到数学概念原来就是这样生动活泼、丰富多彩而与生活又是那么地联系紧密。

当然教材的充实、改编要求我们深入地钻研教材,了解教材的内在联系,把握好教学的重难点。同时,要深入地研究学生,了解学生的知识水平、知识结构,从而对教材进行大胆地舍弃和改编,要善于联系生活实际改编教材及例题,让学生在富有生活味的例题中,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这样不仅能有效地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热情,而且教和学的气氛积极而活跃。

三、探究生活问题,培养运用能力

数学源于生活,更要用于生活。学生掌握了某项数学知识后,可以有意识地创设一些把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实际中的活动,使学生体验到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现实生活问题的成功和乐趣,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通过寻找学生生活中的数学,能从现实生活中提取有用的数学知识,将其带入数学课堂,在课堂中实施教学生活化,以此来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使数学真正成为学生生活中的数学,也使学生能更好地理解学习数学的目的性,并能在生活中灵活地运用数学。通过参与一些数学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张扬学生的个性,使他们的数学素养得到真正的提高,为他们今后能进一步学习数学打下基础。

在教学《圆的认识》时,我随时引导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圆不仅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美,而且还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方便。想一想,生活中的一些物品为什么要设计成圆形?比如车轮,为什么要设计成圆形?车轴应装在哪里?你能用今天学的知识来解释一下吗?这样再次将“圆“融入生活,不仅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强调数学与生活的密不可分,更是把学生的数学思维引向生活,引向深处。

在教学《面积和面积的单位》后,我创设了“美化教室”的情境:学校将为教室铺上地面砖,现在市场上的地面砖有40cm、50cm、60cm三种规格,请你给出设计方案,告诉学校选择哪种规格的地面砖最经济实惠。因为是美化自己的教室,所以学生的兴趣很浓,个个都很努力,很投入,在纸上画图,认真地演算,调动一切创造性思维和已有知识经验去寻找问题的最佳答案。然后我请学生说出自己设计的理由,再安排学习小组相互评价设计方案的优点和缺点。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现实生活中去,体验到数学从生活中来,并运用于生活。 这样让教材内容“走出”教室,让学生在生活空间中学习,在生活实践中感知。同时也充分展示了学生自己的个性以及创新一面,让学生切实体验数学的无穷魅力。

总之,在教学中,不应视教材为“圣经“,教材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我们要深刻领会教材编写的意图,可以根据学生的生活实际灵活使用教材,对课本内容进行适当的修改,把生活内容引进课堂,让课堂教学生活化,使整个学习过程更活泼、主动,充满生活的气息。

让数学走进生活,生活中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教学资源,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搭起数学与生活的桥梁, 把生活内容引进课堂,使整个学习过程充满生活的气息。把生活经验数学化,把数学问题生活化,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学习效率,培养他们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数学课堂成为生活化的课堂,让数学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

(责编 金 铃)

推荐访问:桥梁 搭起 数学 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