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秘网    > 乡镇农村

构建理论与实践之间的桥梁

作者:jnscsh   时间:2021-08-06 08:44:23   浏览次数:

艺术评论在艺术史演进的总体历程中,既经历了长时间的发展过程,可谓古已有之,又时常会被认定为一种新鲜事物,具有概念界定与规定性上的种种含混与模糊现象。当今社会,艺术评论呈现出多样化并存的现状,一方面,发布在报刊、书籍之上篇幅相对较长的艺术评论,一定程度上延续着传统媒体的风格特征;另一方面,发布在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等新媒体或自媒体之上篇幅相对简短的“感言式”艺术评论,又带有中国传统艺术鉴赏方式的风格重构意味,可谓十分繁荣。而其中,值得注意的是,发布在学术期刊或学术书籍之上的艺术评论,则在努力建构更加完整的艺术学理论体系。正如王一川所言:“当前艺术批评出现传统媒体艺术批评、新兴媒体艺术批评和学术型艺术批评三分天下这一新格局。 ”[1]因而,在对艺术评论,特别是学术型艺术评论的特殊性进行研讨之前,有必要先对艺术评论及其发布场域进行一定的界定与梳理。

一、艺术评论及其发布场域

艺术评论与其发布场域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联,一方面,艺术评论作为艺术系统中的组成部分之一,应有其独立性,不受制于其他媒体或个人的喜恶与价值判断;而另一方面,艺术评论又无法避免因发布场域的媒介特征差异所带来的限制与影响,并从而产生内容与形式、题材与体裁上的区分。

(一)艺术评论的界定

关于艺术评论的界定,是一个既简单又复杂的问题。说其简单,是因为顾名思义,艺术评论即指对于艺术的相关评论活动。说其复杂,则是因为艺术评论可以涵括书画、乐舞、戏剧、影视以及建筑园林等等艺术种类,细分为绘画艺术评论、音乐艺术评论、舞蹈艺术评论、戏剧艺术评论、电影艺术评论、建筑艺术评论等多个分支;也可以贯穿艺术家、艺术作品与艺术鉴赏的完整艺术系统,成为关注某一创作者或某一艺术作品、艺术现象、艺术事件的专门评论;更可以作为一种艺术实践活动,生发优秀艺术创作的同时,进行自身艺术化的再创作,某种意义上,有些见解深刻、剖析准确、文辞俱佳的艺术评论本身即是一件艺术作品 [2]。笔者认为,优秀的艺术评论是连接艺术实践与艺术理论的一个重要环节,既在艺术实践与艺术理论两种形态之间重叠存在,同时又会在其存在的形态一端,对另一种形态产生相应的影响。

首先,从“物”的角度来看。艺术评论通常是对某一件艺术作品的相关品评,一幅绘画、一首乐曲、一段舞蹈、一出戏剧或者一部电影,艺术评论并非单纯从理论到理论的推演、论证,而是具有一定依附性的再创作过程。而且,如果脱离了具体的艺术作品,艺术评论也将无法成立,并会随之成为评论者的一种自由抒发,从而失去对艺术实践的指导意义。除此之外,对于当代艺术而言,“笔墨当随时代”,艺术评论从更加狭义的视野而言,还是指对当下热点以及引起社会普遍关注的艺术作品、艺术现象的评论,因为,唯有如此,才有可能引起具有更加广泛社会基础的、跨越学科局限的讨论、交流,也更有可能建立起创作者与评论者之间的对话空间,从而进一步推动艺术总体上的发展、繁荣。

其次,从“人”的角度来看。以往,艺术评论更多只是“物”的概念,而缺少”人”的身份,或一时有感而发,或长期鉴赏研究,艺术评论更多是从作品到作品的言说,虽也有关注到”人”的艺术评论,但那也是评论者对某一位或某几位创作者作品的持续关注,可以说,艺术评论的重心始终倾向于具体的艺术品创作层面。而艺术评论者则要么兼具着某一艺术种类艺术家的角色,要么是某一领域艺术理论的研究学者,要么是观众,始终没有独立的身份定位。而随着艺术评论的不断升温,”人”的重要性也被进一步地发现与认知,艺术评论者逐渐拥有了一种独立的艺术家身份,如中国文联的“文艺评论家协会”等机构的成立,就正式将艺术评论者纳入到了与其他专业协会艺术家同等的定位,艺术评论成为了区别于业余艺术欣赏、艺术观后感言的专业艺术活动,艺术评论家也具有了更多身份上的特殊性和独立性。

再次,艺术评论是艺术实践与艺术理论的连接。如前所述,一方面,艺术评论是针对当下艺术创作、关注具体艺术作品的艺术再创作,另一方面,艺术评论又是具有一定专业性质的艺术活动。因而,在实践层面,优秀的艺术评论同时也可被视为艺术作品,艺术评论者是从事艺术评论实践的艺术家;而在理论层面,艺术评论则不是单纯的艺术感受抒发,而是建立在艺术创作与艺术作品基础之上的提炼、归纳与总结,具有一定理论深度。艺术评论既可归属于艺术实践,又可归属于艺术理论,并且,艺术评论还会在实践中影响理论,也会在理论中影响实践,是艺术实践与艺术理论之间不可或缺的连接。

(二)艺术评论的发布场域

一般来说,艺术评论可以包括的范围十分广泛,任何人,关于任何艺术作品的评论皆可称作艺术评论,而如前文所述,艺术评论作为一种专业的艺术实践与艺术理论,又具有其进一步的概念界定。不同概念范围的艺术评论,发布的场域也不尽相同,且发布场域的不同媒体特征,也会对艺术评论产生相应的影响。下面笔者将对艺术评论的发布场域作出简要的梳理。

其一,文字形式的艺术评论。从现有的评论作品来看,艺术评论大多以文字评论的形式存在,发布场域则包括纸质媒体、网络媒体以及新媒体等,其中,纸质媒体又包含一般的报纸、杂志、书籍以及专业的学术期刊、理论著作等;网络媒体包括门户网站、艺术专门网站以及基于这些网站而搭建的博客、微博、专栏、论坛等;新媒体则包括移动互联网技术应用中的智能终端发布平台,如APP应用以及微信公众号、订阅号等。

其二,影音形式的艺术评论。艺术评论有时也会以影音的形式存在,如一些含有艺术评论内容的电视栏目、网络视频、播客以及自媒体等,就都属于此类。

当然,从现今的传播方式来看,网络媒体、新媒体中的文字评论以及电视、网络、自媒体中的影音评论,由于发布场域的传播速度快、传播范围广等媒介特征,更容易引起受众的普遍关注。如以电影艺术评论为例,“在新浪微博上,无论各大娱乐网站、新闻广播报纸媒体、还是独立影评人均可免费注册账号”。其中,“新浪娱乐粉丝量达到 1500万,《看电影》杂志的粉丝数有 222万,万达电影生活粉丝数有 50多万等。 ”[3]而一些艺术或艺术评论相关的公众号、订阅号更是阅读量巨大,甚至成为了受众艺术信息的主要来源。同样,自媒体在艺术评论中也发挥着越来越显著的影响作用,如罗振宇的“罗辑思维”、高晓松的“晓松奇谈”、马未都的“都嘟”、陈丹青的“局部”,以及常被媒体称为 2016年第一“网红”的“Papi酱”等等,虽然都有各自不同的栏目定位,且播出的内容也相对广泛,但其中偶有的艺术评论段落还是不容忽视,相信未来也会有更多、更有针对性的艺术评论自媒体出现。

可见,艺术评论与其发布场域之间存在着相互的制约关系。简言之,简短、通俗,具有更强欣赏性与娱乐性的艺术评论,一般会发布在网络、新媒体或自媒体之上,而长篇、较深入,具有一定说理性与辨析性的艺术评论,则会选择发布在传统的报刊、书籍等媒体之上。这其中虽不乏交集,但总体的趋势基本可以认定。并且,值得注意的是,在艺术评论众多的发布场域中,学术书籍与学术期刊还具有既等同于传统媒体,又区别于一般书籍、报刊的特征,而这也使得学术型艺术评论具有了独特的角色定位与理论价值。

二、学术型艺术评论的角色定位

从对艺术评论及其发布场域的界定与梳理不难看出,一方面,区别于广义存在的“感言式”艺术评论,当代艺术评论呈现出了更加专业化的发展态势,在逐步纳入到艺术实践活动之中的同时,也出现了身份定位更加明确的艺术评论家群体;另一方面,随着艺术评论更趋专业化,不同内容与形式、题材与体裁的艺术评论也根据发布场域的不同特征,实现了进一步的调整,一些相对更长篇幅、更具思想深度、更趋向于艺术学专业范畴探讨的文字形式的艺术评论,一般也会刊发在传统的纸质媒体之上,而在这其中,学术型艺术评论又因其更加细分的目标受众,拥有了不同于一般发布场域的角色定位。

(一)实践与理论的同场对话

由于学术书籍与学术期刊刊发的文章一般以学术论文为主,所面对的目标受众也更加倾向于学术专业领域(高校、科研机构)以内的读者。因而,区别于以刊发报道、体会、知识等文章为主的非学术一般媒体,学术书籍与期刊能够为艺术的实践与理论提供一种同场对话的交流空间,并由此在创作者与评论者之间形成直接的相互影响,而这即是学术型艺术评论的首要角色定位之一。

艺术家创作一件艺术作品,一幅书画、一出戏剧或者一部电影,完成一次艺术实践,其后,无论是艺术创作者还是艺术评论者都会产生相应的感受,对于创作者来说,这样的感受是对整个创作过程的回想、沉淀与反思,而对于评论者来说,这样的感受则是由作品所引发的理论思考,或将作品放置于艺术史脉络中的意义思辨。非学术的传统媒体虽然也可以将这两方面的观点并列刊发,但面对大众读者,自然会弱化其中的理论成分,更多地关注于作品本身或其社会反响,而学术型艺术评论正好可以填补这一方面的缺失,为创作者和评论者双方同时提供一个对话的空间,从而在思想碰撞的过程中挖掘出更具有深度与广度的艺术观念。

(二)创作与理论的深度结合

如前所述,艺术评论既是生发自优秀艺术作品之上的再创作,属于专业的艺术活动范畴,同时,又是具有相当深度的艺术研究,在对艺术作品的评论过程中,逐步发掘出新的理论价值。艺术评论者兼具艺术创作与理论研究的双重身份,因而,使创作与理论实现深度的结合,将二者合而为一,则是学术型艺术评论的又一角色定位。

虽然,艺术评论作为一个专门领域,得到了越来越显著的重视与明确的界定,但不容忽视,在当代艺术评论的现实环境之中,一个艺术评论家还具有着多种角色,“或许是也写小说、写杂文、写学术研究论文、写文化新闻报道、调查报告、做报刊编辑……身份角色甚多” [4],艺术评论只是一个视需要而设的随机身份,尚缺少致力于此的专门人才。然而,能够不失艺术创作才情,又具备相应的理论素养,并能将二者结合展现于文字之中的艺术评论家,恰恰是最为难能可贵的存在,正如苏轼所言:“能使是物了然于心者,盖千万人而不一遇也,而况能使了然于口与手者乎? ”[5]因而,艺术评论家撰写的更加专业、更具针对性的艺术评论,保留艺术评论的创作与理论成果,正是学术型艺术评论区别于一般艺术评论的优势所在。

(三)艺术与学术的矛盾并存

当然,学术型艺术评论也同样面临着艺术与学术的矛盾并存,如前所诉,当代艺术评论有必要向时下艺术热点以及引起社会普遍关注的艺术作品、艺术现象适当倾斜。但是,时效性较强的文章往往不具备足够的沉淀与积累,从长时间来看,其学术影响力也会随之减弱。然而,如不刊登此类文章,又无法实现艺术实践与理论的对话交流,也无法保留艺术创作与理论的结合成果。因而,笔者认为,把握艺术评论时效性与恒久性、艺术性与学术性的“度”,使鲜活的艺术实践与深沉的艺术理论同时并存,既符合学术型艺术评论的理论深度,同时又能够及时地反映出当代艺术发展的最新动向,既不过于艰涩,将学术型艺术评论束之高阁,也不过于流俗,使学术型艺术评论一味地追求关注度,而是在灵动的艺术评论创作中,为艺术理论提供进一步提炼与归纳的基础,相信这也正是学术型艺术评论最为重要、也最值得思考的角色定位。

三、学术型艺术评论的理论价值

综上所述,学术型艺术评论作为艺术评论的众多形式之一,有其区别于网络媒体、新媒体、自媒体,以及一般非学术报刊等传统媒体上艺术评论的独特的角色定位。而基于这样的角色定位,不难发现,学术型艺术评论,最重要的价值即在“理论”。无论是架设在艺术作品创作者与评论者之间的实践与理论的对话,还是并存于艺术评论家及其评论文章之中的创作与理论的结合,亦或是学术型艺术评论所面对的艺术与学术的矛盾,其实都紧紧围绕在学术型艺术评论的理论价值周围。于是,对艺术实践起到引导与影响的作用,就自然成为了学术型艺术评论不容忽视且应努力追求的现实价值,而除此之外,能够紧扣理论特色,进一步发挥学术型艺术评论区别于其他艺术评论的优势,并从而在丰富多样艺术评论的逐渐积累中,最终提炼与总结出专属于当今时代的艺术精神,则是学术型艺术评论更加重要的理论价值。

注释:

[1]王一川.当前艺术批评的学术自觉[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4(6):93-97.

[2]在近现代艺术理论中,关于艺术的分类方法多种多样,如根据美学原则,则可将艺术划分为实用艺术、造型艺术、表情艺术、综合艺术与语言艺术五大类别,广义来说,艺术评论也可称作语言艺术的一种类型。

[3]王宜文、张云.互联网时代的电影评论[J].艺术评论, 2015(8).

[4]陈振濂.关于“艺术评论”的几个学术范畴问题研究[J].青少年书法.2014(8):13.

[5]陶秋英编选.宋金元文论选[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163.

推荐访问:桥梁 构建 实践 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