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秘网    > 党政总结

用优秀的民间文化滋养幼儿的心灵

作者:jnscsh   时间:2021-08-29 09:51:28   浏览次数:

编者按:2010年,本刊在“特稿”栏目以连载的方式介绍了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理事长、南京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虞永平教授有关“幼儿园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课题的研究成果,探讨了儿童图书馆、儿童博物馆、种植园地、科学发现室、炊事室、饲养区、表演区、民间工艺坊等的建设与课程和教学的关系。在虞教授的指导下,课题实验园深入开展了这方面的实践研究,充分挖掘各种有利于幼儿成长和发展的资源,真正关注幼儿的生活,关注幼儿的特点、兴趣、需要,让幼儿全身心、多感官地投入到以观察、操作、交往和表达为主要形式的各类活动中去。2011年本刊在第5期、7/8期、11期分别介绍了有关儿童博物馆、儿童图书馆、炊事室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实践研究。今年,本刊将继续介绍有关科学发现室、民间工艺坊等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实践研究,敬请关注。

民间文化是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是我国劳动人民共同拥有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而今。越来越多的幼儿教育工作者认识到民间文化作为课程资源的价值,并挑选出其中优秀的部分,经过适当的加工、改造,将其纳入幼儿园课程,以帮助幼儿获得各种有益的经验,促进其和谐发展。在这方面,南京市梅花山庄幼儿园和厦门市第九幼儿园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一、筛选适宜幼儿发展的民间文化

1 适宜幼儿发展的民间文化是贴近幼儿心灵的

成人理解世界的方式与幼儿截然不同,因此如何让幼儿理解、接受、体认成人创造的民间文化。是需要幼儿教育工作者审慎思考的问题。筛选适宜幼儿发展的民间文化,需要从幼儿独特的发展特点入手。幼儿的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而民间文化是抽象的、深层次的,反映了一个地区或民族的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行为规范等。因此,只有借助具体、可感、生动、有童趣的文化表达物,才能让幼儿体悟到民间文化的精髓。换句话说,这些文化表达物必须贴近幼儿的心灵。南京市梅花山庄幼儿园的教师们发现民间剪纸艺术精彩纷呈,可利用的资源很多,其中“库淑兰剪纸”形象稚拙而鲜明,色彩对比强烈而协调,描绘了一幅幅幼儿熟悉的生活百态图,特别适合幼儿欣赏。例如,凶猛的老虎、狮子被创作者塑造成可爱、稚拙、令人发笑的形象;剪纸作品“老鼠嫁女”反映了人类熟悉的生活事件,赋予老鼠以人的生命与情感。这是民间艺术作品本身对幼儿“泛灵”心理的关照,教师选择这些富有童趣、童真的剪纸作品,是对幼儿移情式体验方式的尊重,是对幼儿心灵的理解与呵护。

2 适宜幼儿发展的民间文化是契合幼儿生活的

民间文化与日常生活中的时令、节气、习俗、节日密切相关。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应该说,如果缺失了生活性,民间文化就丧失了源泉,失去了传承的价值。纳入幼儿园课程的民间文化应该以本地区、本民族的文化为切入点,将地域的特色与幼儿的生活融为一体。彰显地域民间文化的独特性,唤醒幼儿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归属感。例如,厦门市第九幼儿园的教师充分挖掘闽南文化资源,将闽南特有的戏曲、茶文化、小吃、珠绣、建筑风格、漆线雕、漳浦剪纸等纳入幼儿园的教师课程。激发幼儿对这方土地的热爱之情。南京市梅花山庄幼儿园的教师则侧重于秦淮文化的传承,如金陵剪纸、秦淮花灯、江浦手狮等。两所幼儿园的教师所选择的民间文化都是本地区土生土长的,对幼儿具有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契合幼儿生活的民间文化,应该是贴近幼儿真实生活和现实世界的。脱离了幼儿生存、生长、生活的真实世界的民间文化,即使再优秀也无法起到塑造与熏染的作用,因为这样的民间文化是没有幼儿经验生长基点的文化。

3 适宜幼儿发展的民间文化是和合幼儿精神生长的

对于和合幼儿精神生长的民间文化的衡量标准不是它的艺术地位,更不是经济利益,而是能让幼儿理解什么,获得什么经验或技能,发展什么能力,形成什么样的态度与性情。如果仅仅将民间文化的传承理解为说方言、做工艺品,就曲解了将民间文化纳入幼儿园课程的本意。单纯地说方言、做工艺品,仅仅是将幼儿园课程定位在语言技能、动作技能这个层面,还没有深入到幼儿的心灵,更无法促进幼儿的精神生长。南京市梅花山庄幼儿园的教师在学习、梳理民间文化的过程中,挖掘皮影戏工艺蕴含的五大领域的发展价值,让幼儿欣赏皮影独特的造型美和色彩美,感受皮影戏表演的生动有趣,体验与同伴合作演出的快乐与成功感。在皮影戏这个主题活动中,动手操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都是幼儿获得的浅层次发展,只有通过感受、体验、操作、创作而浸润心灵、丰富精神的发展才是深层次的发展,才是幼儿教育工作者应该努力的方向。

二、将适宜幼儿发展的民间文化还原为幼儿的有益经验

幼儿在幼儿园中正在做的事情,正在感受的状态,正在倾听、述说、观察、探究的一切都是幼儿园课程,也都是经验的获得。要将民间文化转化为幼儿园课程资源。并利用这些资源促进幼儿全面和谐发展,就需要将适宜幼儿发展的民间文化还原为幼儿的有益经验,还原为幼儿正在做的事情,正在感受、倾听、述说、观察、探究的有意义的活动。

1 要让幼儿浸润于富含民间文化的环境中充分体验

幼儿的学习是感性的、整体的、直接经验性的。因此,幼儿园课程必须是“经验化的”,“经验化”的第一步就是要允许幼儿充分体验、感受、欣赏。优秀的幼儿园教师会以具体生动的形式,引发幼儿充分体验、感受民间文化中的人、事、物的特点及其相互关系,引发幼儿用自己独有的方式理解、同化,产生共鸣。例如,厦门市第九幼儿园的教师与幼儿一起布置环境,巧妙地将窗户、走廊、墙面变成了会说话的“第三位教师”,诉说着闽南文化的特色,让幼儿在闽南文化的熏陶下感受美、发现美和创造美。

2 要帮助幼儿在立体的民间文化教育资源中积累经验

对于幼儿而言,理解就是一种深度体验,一种多元交流。幼儿只有通过多感官参与,才能对民间文化有一定的认识。南京市梅花山庄幼儿园的教师对南京民间艺术进行了前期调查,以“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综合利用多方资源。例如,在中山陵园茶圃、明孝陵博物馆、甘熙故居、六合雨花石展览馆等建立幼儿社会活动基地;请南京市皮影艺术传承人等多位民间艺人作为特色资源教师走进幼儿园,为孩子们展现鲜活的民间艺术;带领幼儿外出参观,了解艺术家创作的每一道工序;请家长做“民间文化资源志愿者”,共同搜集、整理民间文化资源。立体的民间文化教育资源库为幼儿深入理解与交流搭建了平台,有助于幼儿积累相关经验。

3 要帮助幼儿在行动中表达经验

融入幼儿园课程的民间文化如果是静止的、平面的展现,就无法帮助幼儿获得有益经验。因此,必须将融入幼儿园课程的民间文

化动态化、立体化,即将民间文化所蕴含的历史、故事、艺术家创造艺术的过程还原为幼儿的行动。幼儿只有通过反复操作、创作,将动手、动脑、用心紧密结合起来,才能更加深入、透彻地理解民间文化,更富有个性地表达民间文化,将民间文化有效转化为自身素养的一部分。厦门市第九幼儿园的教师设置了不同的闽南工艺坊,如漆线雕加工厂、剪纸屋、面泥馆、影雕角等,为幼儿提供了动手操作的空间。幼儿在参观漆线雕工厂。了解制作工序后,用橡皮泥代替漆线雕工艺生产所用的泥浆,用各种废旧物作为原材料,尝试用搓、切、盘绕、上胶等美工技能制作漆线雕。在这个民间工艺“再造”的过程中,幼儿通过多种感官获得相关的认识、体验和能力,不断深化对本地区、本民族文化的了解。

三、以适宜幼儿发展的本土民间文化为核心,同时吸纳多元文化

1 吸纳本土、本族民间文化中的优秀经验

美国著名人类学家露丝·本尼迪克特指出:“个体生活的历史首先是适应由他的社区代代相传下来的生活模式和标准,从他出生之时起,他生于其中的风俗就在塑造着他们的经验与行为。”这里强调的是本土、本族文化对个体发展的重要影响,幼儿需要深深扎根于自己文化的土壤,用民族的视野关注和弘扬本土文化、本族文化,实现优秀民间文化的传承、延续。近些年来,内蒙古师范大学的蔡淑兰教授带领一批幼儿教育研究者深入研究蒙古族的民间文化,不仅丰富了当地幼儿园课程的内容,而且起到了传承、扬弃、创新传统文化的作用。

2 在多元文化的学习中扩展幼儿的经验

新时代的幼儿必须立足本土、本族文化,以“有吸收力的心智”吸纳多元文化,扩展不同的文化经验,不断成长为具有世界眼光和开阔胸襟的健全、完整的人。在上文提及的案例中,蒙古族幼儿园的教师们不仅让蒙古族幼儿学习本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保持本民族的自尊感和自豪感,而且让幼儿保持开放、宽容的态度。学习族际共同的文化,尤其是汉族民间文化,切合了民族大融合的发展趋势。在这个过程中,幼儿能够逐渐学会理解和尊重异文化,学会平等地对待不同文化,善于从不同文化中汲取营养,能与来自异文化的人沟通心灵,善于同异文化的人建立友好关系。唯有这样,才能让本土、本族的民间文化获得生生不息的生长力。

总之,将各地、各族优秀的民间文化有效地转化为幼儿园课程资源,支持幼儿的有益探索,扩展幼儿的视野,滋养幼儿的心灵,让幼儿在生活化、儿童化、富有文化气息的氛围中快乐成长,是我们每一位幼儿教育工作者的使命。

推荐访问:滋养 民间文化 幼儿 心灵 优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