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秘网    > 党政总结

海绵城市建设规划设计要点探究

作者:jnscsh   时间:2022-02-19 08:43:32   浏览次数:

【摘要】近年来,由于我国深圳等多个城市多次出现内涝灾害,城市排水问题越来越受到国家关注。2014年10月,政府住房城乡建设部发布了《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明确了城市规划、工程设计、建设、维护及管理过程中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内容、要求、方法。本文主要探析海绵城市建设规划设计要点,以学习和了解海绵城市建设规划设计的意义。

【关键词】海绵城市;建设;规划;设计要点

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还具有能吸收,能渗透,能涵养,能净化,能释放的特点。同时,海绵城市建设应遵循生态优先等原则,将自然途径与人工措施相结合,在确保城市排水防涝安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实现雨水在城市区域的积存、渗透和净化,促进雨水资源的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

1、规划总体思路

根据降雨、土壤等因素,综合考虑水环境、水资源、水生态、水安全等方面的现状问题和建设需求,提出本地海绵城市建设要重点解决的问题。海绵城市的技术选择时,应优先选择具有水质、水量等综合作用的生物滞留设施、雨水花园等,并综合考虑性价比和景观效果。在城市地下水水位低、下渗条件良好的地區,应加大雨水促渗,补充地下水。城市水资源缺乏地区,应加强雨水资源化利用。在现状城市内涝严重地区,应侧重于水量的控制,并和排水管网、泵站、调蓄、城市内河整治等措施结合,确保城市排水防涝能力的达标。

城市水环境较差,或者存在水体黑臭的地区,或者城市排水的受纳水体为饮用水源地或者对水功能区较高的水库的,海绵城市的建设中的技术选择应该侧重于水质的控制,将其作为“控源”的重要组成部分,重点控制TSS、总氮、总磷等污染指标,并且和截污、截污、清淤等措施结合起来,统筹解决水体黑臭和水环境治理问题。

对于雨污合流,且分流改造确有困难的地区,应将海绵城市建设作为合流制污水溢流污染控制的重要解决措施,并和管网修复、调蓄等措施相结合,对合流制排水系统进行改造,控制合流制污水年度溢染次数和年度溢流总量,统筹解决合流制污水的溢流污染问题。地下水位较高或者土壤渗透性不好的地区,但是对于水质改善又确有需求的地区,技术选择中应侧重于过滤型的技术,对雨水径流进行净化后,通过底部渗透盲管进行收集或者缓慢排放。

对于填湖造地、截弯取直、河道硬化比较严重的地区,要加强河道系统整治,恢复和保持河湖水系的自然连通,加强对城市坑塘、河湖、湿地等水体自然形态的保护和恢复,逐步改造渠化河道,重塑健康自然的弯曲河岸线,恢复自然深潭浅滩和泛洪漫滩,实施生态修复,营造多样性生物生存环境。

2、建设规划方案

2.1海绵型建筑与小区

根据地块类型、容积率、规划建设状态、改建难易程度等,结合地形、土壤、地下水位等自然条件,识别适宜进行海绵化建设的地块,作为海绵型建筑与小区,并确定其建设的具体范围边界。对于海绵型建筑与小区,确定绿色屋顶、透水铺装、生物滞留设施等工程建设规模,核算其径流总量控制率。有条件的可结合典型地块的修建性详细规划,对各类设施进行布局指引,划分汇水区,进行规模结算校核,并且对各类设施的类型、布局和规模进行优化组合。

2.2海绵型道路与广场

根据规划建设状态、改建难易程度,道路的宽度、纵坡、横坡、横断面形式,广场的地下空间开发情况、竖向条件等,识别出可进行海绵化建设的道路与广场,作为海绵型道路与广场,并确定其建设的具体范围边界。对于海绵型道路,利用自身及周边改造范围内的中分带、侧分带、后排绿地空间等布局植草沟、生物滞留设施等,确定海绵工程建设规模,核算其径流总量控制率。对于海绵型广场,可布局透水铺装等设施,确定海绵工程建设规模,核算其径流总量控制率。有条件的海绵型广场,可结合周边地块竖向条件、排水管道布局情况等,通过布局下沉式广场或建设地下调蓄池等设施,收纳其汇水范围内的雨水,对非海绵型地块的年径流总量控制率进行核算。

2.3海绵型公园与绿地

公园与绿地宜按海绵理念进行建设和改造,布局植草沟、生物滞留设施、雨水花园、雨水湿地、透水铺装等设施,确定海绵工程建设规模,核算其径流总量控制率。有条件的海绵型公园与绿地,可结合周边地块竖向条件、排水管道布局情况等,通过布局地下调蓄、雨水湿地等设施,收纳其汇水范围内的雨水,对非海绵型地块的年径流总量控制率进行统一核算。结合典型公园的修建性详细规划,可对各类设施进行布局,划分汇水区,进行规模结算校核,并且对各类设施的类型、布局和规模进行优化组合。

2.4河湖水系生态修复

根据海绵城市径流控制与排水防涝安全的要求,对现有河湖水系的水量、水位及水环境容量进行分析与计算,划定蓝线,确定需要进行生态恢复和修复的河湖水系位置、规模与措施。

2.5相关基础设施

海绵设施应与城市雨水管渠系统,调蓄池、排涝泵站等内涝防治系统,合流制污水溢流污染控制系统以及雨水利用系统等相衔接,通过平面布局与竖向控制,实现设施的功能整合,最大限度地发挥海绵设施对雨水径流的渗滞、调蓄、净化等作用。

3、海绵城市建设规划设计要点

3.1透水铺装

主要是按照面层材料不同可分为透水砖铺装、透水水泥混凝土铺装和透水沥青混凝土铺装,嵌草砖、园林铺装中的鹅卵石、碎石铺装等也属于渗透铺装,主要使用于广场、停车场、人行道以及车流量和荷载较小的道路,如建筑与小区道路、市政道路的非机动车道等,透水沥青混凝土路面还可以用于机动车道。

3.2绿色屋顶

也称种植屋顶、屋顶绿化等,根据种植基质深度和景观复杂程度,绿色屋顶又分为简单式和花园式,适用于屋顶荷载、防水等条件的平屋顶建筑和坡度≤15°坡屋顶建筑。

3.3下沉式绿地

是指低于周边铺砌地面或道路在200mm以内的绿地,并且具有一定的调蓄能力,可用于调蓄和净化径流雨水的绿地,包括生物滞留设施、渗透糖、湿塘、水湿地、调节塘等,这种设计技术广泛应用于城市建筑和小区、单路、绿地和广场内。对于径流污染严重、设施底部渗透面距离季节性最高地下水位或岩石层小于1m及距离建筑物基础小于3m的区域,应采取必要措施防止此生灾害的发生。

3.4渗井设计技术选择

渗井是指通过井壁和井底雨水下渗设施,为增大渗透效果,还可在渗井周围设置水渗排管,并在渗排管周围铺设碎石。渗井主要适用于建筑和小区内建筑、、道路及停车场的(下转56页)(上接54页)周边绿地内,也可应用于径流污染严重、设施底部距离季节性最高地下水位或岩石层小于1m及距离建筑物基础小于3m的区域,应采取必要措施防止此生灾害的发生。

3.5雨水净化设计技术

居住区雨水收集净化: 居住区雨水收集净化过程中由于居住区内建筑面积和绿化面积较大,雨水冲刷过后大量水体可以经生态滞留区、雨水花园、渗透池收集起来经过土壤过滤下渗道模块蓄水池中,相对来说雨水径流量较少。所以利用海绵城市雨水收集系统将雨水惠存、下渗、过滤然后經过生物技术净化之后就可以大量用于绿化灌溉、冲厕、洗车等方面。

工业区雨水收集净化: 工业区有别于居住区,相对来说绿地面积较少,硬质场地和建筑较多,再加上工业产物的影响,所以在海绵城市雨水收集和净化环节就要格外注意下渗雨水的截污环节。经过承载海绵城市原理的园林设施对工业污染物的过滤之后,雨水经过土壤下渗道模块蓄水池,在这个过程中设置截污处理对下渗雨水进行第二次的净化,进入模块蓄水池之后配合生物技术再次净化后再次的循环利用到冷却水补水、绿化灌溉、混凝土搅拌等方面。

市政公共区域雨水收集净化: 市政公共区域雨水收集净化对比前两个区域环境有着不一样的方面,绿地面积大,不同地区山体高程不同所以导致径流量不同,并且河流、湖泊面积较大,所以减缓雨水冲刷对山体表面的冲击破坏和对水源的直接污染是最为重要的问题。就上述问题来讲,市政区域雨水净化在雨水收集方面要考虑生态滞留区和植物缓冲带对山体的维护作用以及对河流、湖泊的过滤作用。在雨水调蓄方面主要使用调蓄池来对下渗雨水进行调蓄,净化后的水一方面用于市政绿化和公厕冲厕,一方面排入河流、湖泊补给水原,解决了水资源短缺的问题。

结语:

选择合适的设计方向以及采用适当的设计技术是构建海绵城市的主要途径。构建海绵城市,不仅能解决城市内涝等问题,一定程度上也实现了城市发展与自然环境和谐相处的目标,对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具有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崔广柏,张其成,湛忠宇,等.海绵城市建设研究进展与若干问题探讨[J].水资源保护,2016(02).

[2]王文亮,李俊奇,王二松,等.海绵城市建设要点简析[J].建设科技,2015(01).

推荐访问:海绵 城市建设 探究 规划设计 要点


[海绵城市建设规划设计要点探究]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