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秘网    > 教育计划

《内燃机》课程教学探讨与体会

作者:jnscsh   时间:2021-07-05 09:16:44   浏览次数:

摘要:《内燃机》是职业学校机械类专业极为重要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为提高《内燃机》课程的教学质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扩大学生的知识面,让学生在学习后真正的了解内燃机,能有一定的能力保养、维修内燃机,到企业后能短时间成为“能用、好用”的人。笔者根据培养就业能力的目标,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对课程进行不同程度的教改和探索总结出目前《内燃机》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拟通过构建“上岗就能用、好用”的课程内容体系、采用教学方法与手段多样化、不断加强教学软硬件建设等几个方面提高教学课堂效果。

关键词:主要问题上岗就能用好用教学方法教学软硬件

《内燃机》是职业学校机械类专业极为重要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涉及到 “内燃机构造”、 “内燃机保养与维护”“内燃机故障诊断与维修”等多方面的内容,具有概念、名词和原理多,内容抽象,实践性强等特点。在教学中,教师根据培养“上岗就能用、好用”的目标,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和企业的需求,对课程进行不同程度的探索和教改。

传统《内燃机》的教学方式是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学习处于被动地位的“填鸭式”教学方法。从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实施等方面来看,只突出教师如何“教”学生,而忽视了学生如何“学”。这种教学形式使得课堂气氛沉闷,学生学习不能主动思考,学习效率较低。因此,要提高《内燃机》课程的教学质量,必须改革其教学方式。

一、目前《内燃机》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 教材方面

现有适用于中职学生的《内燃机》教材相对较少,且不少教材原理占了大量的篇幅,教材内容偏深、偏难,即使有大量零件图,也很难看懂。教材注重知识的传授,弱化了对知识的应用,教学与社会生产联系不紧密,学生难以形成熟练的职业技能。学生往往难以理解,并且理论知识内容较为枯燥、难懂,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往往都是死记硬背。因此学习积极性不大,根本没有反映目前中等职业学校的教育特色。

2. 学生方面

近年来中职生源素质普遍下降,底子差,知识储备薄弱,而且缺乏学习的自信心和求知欲,又缺乏内燃机方面的感性认识,学习难度较大。特别是现阶段的学生熬夜玩手机现象严重,第二天上课时睡觉、不能集中精力等现象常有出现。

3. 教学环境方面

由于学校经济等方面原因, 本门课程的可用资源相对短缺,教学设施、实验实习器材偏少,很多实践课程根本开不出,再加上教师的教学方法老旧,没有与时俱进,教学内容不新奇,所以学生对本课程学习无爱好。

那怎样才能让学生学好专业课呢?笔者认为,可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软硬件建设、实践教学等方面的入手,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课程教学质量。

二、构建“上岗就能用、好用”的课程内容体系

职业学校作为职业技术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学生到企业上岗就能用、好用,直接关系到他们今后能否胜任职业工作、能否顺利发展。因此,以培养能用、好用的技术应用型人才为其根本任务的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应加快职校内涵建设将是中职学校未来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教材中大量涉及的理论推导和繁琐计算可以不作要求,只要记住结论即可。对新出现的技术,如:涡轮增压技术、直喷系统、电喷系统等内容要及时补充到课程中来。同时,在教学中适当补充一些与生产一线联系紧密的实例,如:内燃机的拆装、机油的更换、火花塞的清洁、活塞环的更换等等。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多元化

1. 理论联系实际,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提高学习的兴趣

《内燃机》课程是一门实践性比较强的课程,,教师上课时如果仍然按照书本照本宣科地讲解,学生由于基础较差,无法理解老师所讲的知识内容,学习的兴趣就会越来越小,以至最后放弃该课程的学习。《内燃机》的很多理论目前都已经用于实际产品,因此在一些课程内容中可引入一些实际应用例子进行介绍,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具体实例有:可变配气相位、可变进气管长度、增压技术、可变汽缸控制技术、电控缸内燃料喷射技术、燃烧室结构、代用燃料、排放控制技术。

经过这样的联系实际过程,课堂上的气氛就被调动起来,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增添了不少,也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让他们愿意去学习知识,提高了教学成效。

2. 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网络等现代教育手段,增大课堂信息量,提高教学水平

《内燃机》相对其他基础课程有较大的区别,很多零件的结构、工作原理很难用黑板展现出来,由于学生没有实际工作经验,对机械零件、机械设备没有感性认识,如果还是用传统的授课方法“一支粉笔,一张嘴,众人听”,内容就会显得枯燥、乏味,学生会渐渐丧失学习兴趣,教学效果非常差。笔者的做法是:在网络上搜索适合中职《内燃机》课程的图片、PPT和视频等素材,笔者把它们应用在教学过程中应采用多元化教学,应结合模型和内燃机实体进行教学,这样学生才有兴趣学、学得懂、记得住。

例如,在讲解润滑系统的齿轮式机油泵时,笔者曾经花了两个课时,在黑板上详细的讲解了齿轮式机油泵的组成结构及工作原理,最终要求写出齿轮式机油泵的工作原理,全班46为学生只有8位学生能写出来。后来与学生交流发现,大部分学生觉得黑板上画的图不直观看不懂,越听越听不明白,最后就不想听课。

后来把齿轮式机油泵的模型带到教室,结合PPT和视频用了二十分钟再次跟学生讲解齿轮式机油泵的组成结构及工作原理,之前反应听不懂的学生全部都理解了,不少学生打趣说:这么简单的原理,我之前怎么老是听不懂呢?后来问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像这样齿轮式机油泵工作原理的东西有哪些。学生开始热烈的讨论起来。最后有很多学生说:柱塞泵、打气筒。经过这样的过程,课堂上的气氛就被调动起来,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增添了不少,也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让他们主动去学习知识,提高了教学成效。

3. 增加实践课程比重,加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和动手能力

大部分中职生底子差,知识储备薄弱,缺乏学习的求知欲,不喜欢理论学习,而到企业后靠的是动手能力。有不少学生告诉笔者说:上课学习理论,真的听不进去,也听不懂,要是能动手去实践,保证很容易就学明白了。经过笔者观察,学生对实践课程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远远好于在教室进行理论学习。因此,笔者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适当增加实践课程,这样能增加学生对内燃机认识,学生要亲自对内燃机进行拆装、保养、维护与维修后,才能加深印象,到企业后才能短时间的能用、好用。

4. 更新课堂教学方法

改革灌输式和过去偏重讲授的教学方法,实施多元化教学方法,如:启发式、案例式等教学法。

(1)启发式教学

采取注重学生能力培养、促进创新意识的“启发式”教学法。以实际问题为线索,引导学生课下主动找资料自主学习,准备问题求解内容。而在课堂上,通过提问题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本课内容的理解。

例如,配气机构的进气门和排气门为什么可以在内燃机转速不一样的情况下可以准确的开启或关闭?学生对这个问题表现的非常感兴趣,迫切想知道其中的原因,不约而同的热烈讨论起来,教师再从中进行深入的引导、分析、探究。通过不断的师生互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造性思维,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2)案例式的教学法

利用生产中的案例进行教学活动,不仅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加深了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而且也锻炼提高了教师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能力,达到了教学相长的效果。在润滑原理讲解中,笔者采用了洗衣台上无肥皂水和有肥皂水的例子。采用生活实践中案例进行教学,使学生掌握分析的方法和步骤,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提高了教学效率,缓解了内容多、学时少的矛盾。

四、不断加强教学软硬件建设

在《内燃机》教学中要突破以往的传统教学模式,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加强教学软硬件建设,即达到二个“加强”:加强实验室建设、加强教师实践能力建设。

1. 加强实验室建设

根据教学大纲,通过购买实验设备和自制实验模型,以满足基本性的实验,其中包括:内燃机、配气机构模型、内燃机工作原理模型、润滑系统模型、冷却系统模型、燃油供给系统模型等。通过实践,让学生了解发动机的基本结构、工作原理,锻炼动手能力,判断可能零部件损坏的原因。通过实践,起到对相关的理论知识进行验证和加深印象的作用。

2. 加强教师实践能力建设

学校选派教师到企业实践、到兄弟学校进修和内部培训,提高专业教师的业务水平和素质。授课教师必须能独立的对内燃机进行拆装、保养和维修,才能上好課,教的好学生。

以上是笔者近几年对《内燃机》课程教学的一些体会,虽然取得了一些成效,提高了教学质量,但教学是个无止境的课题,还有很多工作有待继续实践、研究和完善。

作者简介:罗永德(1983-),男,四川成都人,成都工业职业技术学校,电子科技大学机电学院软件工程2011级在职研究生,职称:助理讲师。

推荐访问:内燃机 课程教学 探讨 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