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秘网    > 买卖合同

摇摆不定的新能源政策

作者:jnscsh   时间:2021-07-04 08:46:30   浏览次数:

在官方文件里。字眼的变化至关重要。发改委对柴油车的政策前后不一,回应更颇有深意。从鼓励到不鼓励。是各方博弈的结果,还是发改委本身就很迷茫?

在百度上搜索国家发改委对柴油车的态度,(《财经文摘》记者惊奇地发现,相关网页几乎可以划分为完全相反的两类:支持和不鼓励。

若仔细研究,一个时间点——2007年12月14日凸现。在此之前,几乎全是“发改委支持发展柴油车”的报道;在此之后,“发改委不鼓励柴油车”则成为主要声音。

只因为那一天,发改委在其网站上公布了《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07年本)》(征求意见稿)(下称《目录》)。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有关柴油车的表述:“升功率在40kW以上的柴油发动机系统设计开发属于鼓励之列。”

这自然让人想起两年前的《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当时明确提及,“先进的轿车用柴油发动机开发制造”在鼓励类之列。

基于此细微变化,许多人分析认为,发改委对新能源汽车的政策已经发生改变,未来国家更趋向于鼓励混合动力车而非柴油车。

事实果真如此么?

一片质疑之声

鉴于《目录》对汽车产业的指导意义,一经发布,就成为汽车界关注的焦点。

一位业内专家告诉《财经文摘》记者:“从明确鼓励到细化标准,这里面大有文章。”

他指出,虽然《目录》提到了升功率在40kW以上的柴油发动机系统设计开发属于鼓励之列,但目前不管是大众旗下捷达和宝来使用的柴油发动机,还是诸如长城等自主品牌研发的柴油发动机,升功率都达不到40kW。

“换句话说,目前国内的轿车用柴油发动机,都不在鼓励范围之内。这其实是变相的不支持。”身为“挺柴派”,该专家一针见血地指出。“寒心。”一位柴油捷达经销商在对记者说出这两个字后,便是长久的叹息。“轿车柴油化还没走向正轨,怎么鼓励发展的阶段就已经过去?”他不理解,国家政策为何说变就变。

据报道,由于《目录》中同时提到,鼓励“电控内燃机及关键零部件技术开发与制造”,有业内人士分析,在商用车领域,柴油机仍然占据主导地位,但是关于轿车柴油化的问题,已经暂时告一段落。

更有敏感人士指出,由于《目录》中明确提出了鼓励混合动力汽车、电动汽车、燃料电池汽车等新能源汽车整车,而没有提及柴油轿车整车。这很可能意味着,发改委将直接跳过柴油路线。也就是说,在新能源未来话语权的争夺中,以日本丰田为代表的混合动力,已经全面压倒以德国大众为代表的柴油技术。

文件解读出现偏差

虽然舆论一边倒,但肯定《目录》的声音同样存在。

国内一家大型汽车集团的发动机研发人员告诉本刊记者:“许多人对文件的解读出现了偏差。发改委没有不鼓励柴油车。升功率40kW以上的轿车用柴油发动机,在国际上是很先进的,欧洲达到欧IV、欧V标准的柴油车,升功率都在40kW以上。目前,国内轿车柴油发动机的发展刚起步,发改委制定该强化指标,目的就是更好地鼓励先进柴油发动机的设计研发。”

这与业内一些专家的观点不谋而合。“提法改变并不等于不允许。”中国汽车工业咨询委员会秘书长滕伯乐接受《财经文摘》记者采访时,反复强调这句话。作为一名老汽车人,他一直见证着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此次政策调整,主要是国家针对市场变化以及新的现实情况。”他肯定地表示。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副秘书长姚杰日前也对媒体表示,作为《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汽车行业起草部门的中国汽车工业协会,之前按照发改委的要求,尽量淡化了“先进的、高级的和精密的”等描述性字眼,“但是并没有不支持鼓励柴油车的发展”。姚杰表示,新的指导目录将通过发动机具体内容和参数,进一步推进柴油车的整车应用和产业化引导。

不仅如此,一汽大众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高管告诉《财经文摘》,去年发改委和商务部联合发布了《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鼓励外商对“升功率不低于40kW的排量3升以下柴油发动机、升功率不低于30kW的排量3升以上柴油发动机等新能源发动机制造”进行投资,也是对轿车用柴油发动机的鼓励和支持。

耐人寻味的回应

《目录》公布后,最耐人寻味的是发改委的态度。“仔细查看《征求意见稿》,还是能看到的。”发改委产业政策司副处长周小兰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她所指的,就是《目录》中提出的“升功率在40kW以上的柴油发动机系统设计开发属于鼓励之列”。

然而,据相关报道,发改委产业政策司杨永新处长去年12月20日对记者表示:“我们综合了方方面面的意见,最终决定将这一条款撤掉,先进的轿车用柴油发动机已经不在受鼓励的类别。”

显然,杨永新所提到的撤掉条款,是指上一个《目录》中“先进的轿车用柴油发动机开发制造在鼓励类之列”。

此次《目录》调整,为什么柴油车被排除在鼓励类别之外,杨永新没有解释具体的原因,他只透露“取消轿车柴油化的内容,是经过多方论证的结果”。而“柴油化不是鼓励类,不过仍然是被允许类,关于轿车柴油化的问题,目前仍存在着坚持发展的声音”。

国家发改委汽车专家组组长张书林对此做了进一步解释:“轿车的柴油化目前还在试点,并不是很成熟,而且没有形成太大的规模。现在关于轿车柴油化的方向也不确定,而且以后的柴油供应也不是很充足,会有枯竭的一天。所以,政策在每一个时期,有一个调整是很正常的。”

这让人感到奇怪。为什么周小兰和杨永新的回答有出入?《目录》中明明有“升功率在40RW以上的柴油发动机系统设计开发属于鼓励之列”,为什么杨永新频频提出“取消轿车柴油化的内容”、“柴油化不是鼓励类”?为什么张书林给出“轿车柴油化的方向也不确定”的解释?

作为政策制定者,发改委的官员们自然对文件的内容了如指掌。那么,杨永新和张书林这样回应媒体,就不得不让人们思考其话语背后的深层含义。“事实上,发改委还是选择了不鼓励柴油车。”一位资深业内人士一针见血地指出。

柴油车和混合动力之争

目前在中国道路上行驶的乘用车,绝大多数仍是汽油发动机。但针对轿车未来应该采用柴油发动机还是混合动力的争论,在国内外一直存在。

从国际方面看,欧洲汽车制造商多不遗余力地推广清洁柴油车,而日本汽车企业则大力宣传混合动力。“美国过去对柴油车持谨慎态度,主要原因是欧美对柴油车排放的颗粒物持不同观点,美国人认为颗粒物可以致癌。但现在随着技术进步,可以达到更高的排放要求,美国也开始重视柴油车的推广发展。”北京工业大学汽车工程系教授冯能莲告诉《财经文摘》记者。

据了解,欧洲目前已经有45%以上的乘用车是柴油车。日本实野经济研究所曾预测,到2010年,欧洲50%以上的轿车是柴油轿车,日本会达到10%,美国将达到5.7%。

从1996年日本推出第一辆混合动力车开始,混合动力车市场也逐年呈现出快速发展趋势。截止到2005年底,日本混合动力车的销量已达到25.66万辆,占其清洁能源汽车总销量的81.19%。2007年底,美国混合动力车的销量也达到34.5万辆。

在此背景下,以大众集团为代表的欧系企业和以丰田为代表的日系企业,便在中国的新能源汽车领域展开了对决。

有报道称,“柴油技术的政府公关”是大众(中国)近些年的主要工作之一。2007年11月,大众汽车集团(中国)负责财务的执行副总裁、奥迪全球董事会成员史博科还公开表示:“几周以前,德方代表还在就柴油车与中国政府沟通,几年来这种沟通一直没有停过。”

谈起一汽一大众的柴油化,身为高级工程师的洪治平如数家珍:“从2002年6月,中国第一辆国产柴油轿车亮相起,一汽一大众就宣布实施柴油战略。大众已经提前实现了柴油轿车在中国的量产,截至2006年底,一汽一大众的全线产品均进行了柴油化,柴油捷达迄今为止已销售了8万多辆。”

上海大众也与同济大学携手,在沪组建了“柴油出租车示范车队”,以配合大众汽车轿车柴油化的宣传。

与大众不遗余力发展柴油车针锋相对的是,丰田代表的日本厂商积极推广混合动力技术。

2006年1月,丰田混合动力车普锐斯(PRIUS)在中国上市,这是在中国境内第一款进行量产的混合动力车型,其代表的节能和环保势头一度压过大众。

虽然混合动力因其购置和使用成本过高而“叫好不叫座”,但丰田的能量和策略,在《新能源汽车生产准入管理规则》的制定和实施过程中充分显露:普锐斯凭借“技术成熟”,成为目前国内惟一不需要进行准入审核的车型。

保护自主品牌?

有人认为,国家发改委此时出台新能源汽车新政,与国内的柴油车与混合动力之争密切相关。

据《财经文摘》了解,时至今日,中国的柴油轿车尚未得到普及。中国的自主品牌汽车企业除奇瑞外,几乎都还没有启动轿车柴油化的计划,上汽集团、长安汽车甚至比亚迪汽车,其发展重点都集中在混合动力、生物燃料以及电动车等领域。“本土企业在汽车先进技术领域与国外存在差距,是不争的事实,短期内自行研发出类似欧洲的先进柴油发动机是不可能的。”上述发动机研发人员认为,“大众为旗下产品配备的柴油发动机,都是从欧洲进口的。”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政府大力推动轿车柴油化,一旦市场出现强烈需求,结果显而易见:大众等欧系企业可以利用垄断的先进柴油轿车技术,实现在中国市场的领先;而自主品牌企业若想分一杯羹,就不得不从欧美厂商购买相关技术,只能被人家牵着鼻子走。

这显然不是发改委期望的结果。

与柴油车的成熟技术相对比,混合动力和电动车等其他新能源技术,目前还处于摸索研发阶段,本土企业在这些领域的发展势头旺盛。因此,对自主品牌的压力倒显得不是那么紧迫。

熟悉中国汽车产业的人都知道,欧美厂商受高额利润驱使,一直不愿意在中国实现彻底的国产化,尤其是发动机、变速箱等关键零部件的技术转让和国产化。随着中国汽车市场的竞争日益激烈和《构成整车特征的汽车零部件进口管理办法》实施期限(2008年7月1日)临近,越来越多的合资厂商虽不情愿,也不得不将关键零部件转移到国内生产。

而如果在国内推广柴油轿车,欧美厂商就重新拥有了与政府和中国合资方讨价还价的资本:中国缺乏轿车柴油化的技术支持和配套体系。换言之,中国缺乏投产环境,只能依赖进口的先进柴油发动机。发改委恐怕就不得不品尝在谈判中处于弱势的滋味,这也是发改委不愿意面对的。

摇摆不定的政策

事实上,《目录》公布之前,国家发改委一直在鼓励支持柴油车。

2007年6月,有记者从发改委了解到,在《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中,国务院明确表示,要加快发展柴油车,并对多项与汽车行业发展有关的事项做出明确规定。

去年9月,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张国宝在“2007年中国汽车产业发展国际论坛”上指出,根据预测,中国石油消耗量在2020年将占全球57%,而其中86%的汽油被机动车消耗。为此,发改委将汽车产业的研发重点确定为节能减排。

“到现在为止,并没有一种替代能源占据主流地位、并形成规模化生产。”张国宝称,“现阶段应该加快柴油车的生产发展步伐,这将降低25%-30%的燃油消耗。”

仅仅3个月后,政策就发生了很大改变。“可以用摇摆不定,来形容发改委对柴油车甚至新能源汽车的政策。”知情人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透露,“这是由发改委的政策制定方式决定的。”

据了解,发改委的政策出台,要经过多方面的论证,实际上就是从企业和专家等处听取意见。而现在的情况是,虽然国内外厂商对氢动力是终极解决方案达成共识,但对于新能源汽车的过渡车型,基本处于各自为政的状态。

国内企业和专家也是如此。对于是技术成熟的柴油车,还是宣传较热的混合动力更能适合中国国情,他们各执己见,没有统一的看法和标准。“企业的公关能力和地方政府的能量也不可小视。”这位知情人士表示,“丰田等日本企业出于东亚文化的共性,在与政府沟通方面比欧美企业更有优势。但是,大众等欧系企业在中国推广柴油轿车方面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也不会轻易放弃。”

据介绍,以北京市为代表的一些地方政府,近年来以环保为由,出台了限制柴油车上牌的政策,成为众所周知的“限柴派”。中央与地方政府历来存在博弈,发改委的新能源汽车新政,或多或少都要受到地方政府的影响和导向。“受这些因素影响,在制定政策时难免没有清晰的方向。”知情人士说,“再说,汽车领域并不是发改委政策左右摇摆的先例。”

据了解,长期来看,中国的能源政策一直也是摇摆不定:当环境问题突出时,政策就偏向于限制煤炭在能源结构中的比重,提倡清洁能源,当国际石油价格不断上涨时,煤炭比重的增加又得到政策支持。“这种摇摆不定,不但不利于中国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更危害到中国汽车工业在未来世界汽车工业格局中的地位。”这位人士一脸担忧。

推荐访问:摇摆不定 新能源 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