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秘网    > 承揽合同

简论民国时期科技书籍的出版特点

作者:jnscsh   时间:2022-02-15 08:40:34   浏览次数:

民国时期,我国自然科学读物的出版品种较少,且多为教科书,通俗读物次之,学术专著更少,反映了中国科学技术落后的实态。由于时局动荡,大批优秀的科技著作是在国外发表。很多科技图书的主题彰显着国人救亡图存的诉求。

民国;科技书籍;出版

一、民国时期科技书籍呈现的特点

1. 一般通俗读物多,学术专著少

民国时期,自然科学与应用科学读物的数量明显小于社会科学读物。据当年商务印书馆负责人王云五的《十年来的中国出版事业》(1927年至1936年)一文统计:具有代表性的1935年和1936年两年平均数字表明,社会科学著作占整个出版物的28%,而自然科学著作只占3%,应用科学著作也只占4%[1]。

1949年以前,我国科技图书的出版发行企业,据《文物参考资料》第10期统计,约有40家。除出版自然科学、理工、农业、医药卫生书籍的商务印书馆和中华书局外,还有出版技术读物的大东书局,出版科学技术书籍的中国科学图书仪器公司,出版自然科学读物的永祥印书馆,出版电工学书籍的科学书报社,出版无线电学书籍的无线电科学社,出版应用技术书籍的龙门联合书局,出版医药卫生书籍的济南医务生活社、上海锦章书局、广协书局、新医书局、西南医学书社、东北医学出版社,以及出版妇婴卫生书籍的民本出版公司和出版畜牧兽医书籍的南京畜牧兽医图书出版社等。这些机构出版的科技读物都是一般通俗读物,学术专著比较少。这反映了当时国难当头,时局动荡,个人和国家集中精力和财力从事学术研究的客观条件和必要基础还不具备。

但当时已经出版具有一定规模的丛书,这反映了出版人的规划意识。在自然科学书籍方面,在1927年至1936年十年期间,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小丛书有200种,分为科学总论、天文气象、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动物学及人类学、植物学、地质矿物学及地理学、科学名人传;大东书局出版了《中国医学集成》千册;世界书局出版珍本医书集成90种、皇汉医学丛书73种。

在科技著作方面,商务印书馆出版了工学小丛书和化学工业大全两套。前者先后已出版百种以上,各科目大致俱备。后者共15册,涵盖化学工业领域。

与此同时,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条件极端艰苦的红色根据地,也非常重视自然科学书籍和教科书的出版。如在中央苏区,苏维埃中央教育人民委员会于1933年编印了《化学常识》、《算学常识》和《解剖生理大意》,1934年编印了《理化常识》、《生理卫生教授大纲》;苏区中央农业学校于1934年出版了《防治虫害病害》和《防毒瓦斯简易方法》等书籍。

2. 出版了一批享誉世界的科技著作

民国时期,有一批著名科学家,撰写了一些名闻中外的学术专著,像李四光、竺可桢、侯德榜、梁思成、华罗庚等。由于国民党当局轻视科技著作的出版,加上战乱的客观环境,这些科学家的优秀学术论著大多是在国外出版的。他们凭借治学的勤奋、努力取得轰动世界学术界的成果,提高了华人的声望,也从信念上鼓舞着国人探索救国之路。

比如,地质学家李四光在国内陆续出版了《中国地势变迁小史》《中国北部之虫筳科》等著作。1934—1936年,他应邀赴英讲授中国地质学。讲稿整理后于1939年在伦敦正式出版了《中国地质学》,成为享誉世界学术界的经典。他还于1937年完成了《冰期之庐山》一书的初稿,但由于战争影响,直到1947年才正式出版发行。

气象学家竺可桢因教学需要,编写了《地理学通论》和《气象学》两种讲义,成为中国现代地理学和气象学教育的奠基性教材。此后陆续出版了《测候须知》《国际云图节略》等书,其中《气象学》1933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因其影响大,社会需求量高,于1947年再版。

化学家侯德榜经过十余年的精心研究和反复实践,写成了世界上第一部制碱工业的专著《纯碱制造》。该书于1933年在美国出版,立即轰动了整个化工界,被誉为纯碱工业的经典。1934年,侯德榜被英国皇家学会(化学工业)推举为名誉会员,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也授予他荣誉博士的称号。后来,他的著作还有《制碱》以及百万字的巨著《制碱工学》等[2]。

建筑学家梁思成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出版一批科研成果,其中的《中国建筑和艺术》(英文稿,1946年)专门为美国百科全书所作。

数学家华罗庚的30万字《堆垒素数论》中文稿在1942年底完成,他寄给重庆的中央研究院,遗憾的是,对方拖了半年才告知手稿已被遗失。此后,他完成了《堆垒素数论》英文手稿,最早于1947年作为苏联科学院“斯捷克洛夫数学研究所”的第22号专著出版。这本书发表40余年后仍居世界领先地位,先后被译为俄文、匈文、日文、德文、英文出版,成为20世纪经典数论著作之一。

3. 高校科技教材初具规模

“五四”以后,国民政府教育部令国民学校、中等师范学校、高级中学、高级工校和高级农校都使用新的教科书。自1919年至1925年,这批教科书主要由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国立编译馆(前身为教育部图书编审处和教育部编译馆)、世界书局和教学会等单位出版发行。其中的普通中学与师范学校用书有10多种,涵盖了数、理、化、地理、医学各门类,尤其数学已经细分为代数学、解析几何、三角术等小类,并开设科学、科学方法、实用自然科学等课程,以促进学生科学精神的养成。高级工业学校用书是工业学校的教科书,注重实用性。高级农业学校用书涵盖农林病虫害防治、作物栽培改良、土壤、肥料等领域。

二、对民国时期科技书籍出版状况的几点认识

1.教育兴国是科技教材大量出版的助推器

在科技书籍出版物中,各类教学用书占的比例较高。晚清及至民国政府借鉴西方文明,对传统教育方式、方法、内容进行改革,开设新专业、建立新学制,推动近代科技的传播与发展。科技人才的培养、行业专门教育的兴办使得培养制度和教育制度规范化,呼唤着统一的应用教材与分层差别教育教材。为此出版了与学科细分相适应的教科书。

2.改变了以外国科技译著为主的出版格局

鸦片战争至五四运动前夕,大量自然科学知识传到中国,对中国科学技术的进步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但中国自己的创新成果少,科技著作数量增长慢,反映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科技落后的实态。但经过五四及新文化运动的民主、科学精神的洗礼,新一代知识分子的眼界和胸怀都变了,他们把撰写科技书籍作为振兴中华的价值追求,其立意张扬在科技书籍内容中。事实上,这个时期的科技书籍的出版发行,在数量和结构上一改“入超”的局面,影响力大的科学巨著频频出现,如上文提及的李四光、竺可桢、侯德榜、华罗庚等人,都是这段时间出版的力作使他们走向了世界。

3.出版受时局的影响

抗日战争爆发后,随着一些大城市的沦陷,很多科学书籍、实验仪器都遭遇浩劫、损失,因此科技读物的印行一直很少,只有数学著作出版稍多些[3]。

参考文献

[1] 中国文化建设协会.十年来的中国[M]//中国现代出版史料乙编.北京:中华书局,1955:340.

[2] 陈歆文,方阜.从“挂车攻读”的农村少年到誉满世界的化工专家[J].中学生数理化,1983(7).

[3] 张召奎.中国出版史概要[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5:468.              ■

推荐访问:民国时期 书籍 出版 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