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秘网    > 融资租赁合同

辽宁地区长历时降水时空分布特征研究

作者:jnscsh   时间:2022-02-16 08:41:10   浏览次数:

工作者们对强降水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例如,金炜昕[1]研究得出,中东部降水历时总体呈上升趋势,尤其以我国长江与黄河之间的中部地区变化最为显著;同时该地区短历时(1~6h)降水无显著的年代际转折,长历时(>6h)降水的年代际增加是20世纪70年代末至90年代初降水增多的主要原因。孙力[2]分析了吉林省不同地区的短历时强降水的时空分布特征,得出:短历时强降水在地理分布上有着明显的密集性,一般来说,它们容易出现在吉林省中部地区,特别是逐时超过30mm强降水的极值区一般只分布在长白山脉西侧的迎风坡。林新彬等[3]研究得出不同离海距离等级内短历时降水气候概率的日分布差异是十分明显的,在一般情况下,短历时降水气候概率是从内陆逐渐向沿海递减的,内陆地区的短历时降水气候概率日变化幅度较大,而沿海日变化比较平缓。

目前,有关短时、短历时强降水的相关研究较多[4-10],但是对于长历时强降水的研究还比较缺乏,长历时降水的时空分布规律如何,特别是在考虑长历时的突发性强对流降水等方面更是如此。为此,本文利用辽宁地区降水资料,研究了长历时降水时空分布特征,为防灾减灾提供理论参考。

2 研究资料及方法

2.1 研究资料 本研究所用资料为辽宁国家级观测站和区域自动观测站2005—2015年的4—10月降水资料,应用前进行了质量控制,去除奇异值,同时保证资料降水时段的完整。

2.2 長历时降水定义及统计方法 本文中1次长历时降水定义为:连续降水≥6h,并且1h雨强≥10mm。通过FORTRAN数据处理程序挑选长历时降水个例,然后进行影响系统和分布特征分析。

3 特征分析

3.1 长历时降水影响系统 对2005—2015年的36个典型长历时降水过程进行系统分析,得出结果详见表1和表2。由表1可知,高空主要影响系统有:纬向环流、鄂海阻高、贝湖高压;地面主要影响系统有:高压后部、蒙古气旋、江淮气旋、华北气旋、台风,其中高空影响个例最多的为鄂海阻高23次,占总数的63.9%。由表2可知,地面影响个例最多的为蒙古气旋16次,占总数的44.4%。

3.2 长历时降水空间分布特征 从长历时降水出现站点和单站最大小时雨强来看,辽宁省大部分站点均出现过长历时强降水过程,主要集中在辽河流域地区和东部地区,小时雨强最大为丹东五龙背站90.6mm(图1)。从长历时降水单站点出现次数和单站最长持续小时数分布来看,明显东多西少趋势,2个密集区为辽河流域部和辽宁省东部,单站出现最多次数和最长小时数均为东港黑沟站分别为3次和16h(图2、图3)。

3.3 长历时强降水时间分布特征 对2005—2015年长历时降水的年变化、旬分布、日变化进行研究,以期对降水特点进行较好地描述。从年变化来看,存在3个大值年,分别为2010年5次,2012年8次,2013年7次;从近5年分布来看,2015年辽宁省干旱小雨,没有长历时降水事件发生(图4);从旬分布变化来看,6月下旬至8月下旬为长历时降水高发时期,其中以7月下旬最多、为10次(图5)。

从长历时降水日变化可以看出,午后发生较多,14—17时为1个上升趋势(图6)。午后频数增加是因为午后对流明显,强降水易发造成了这一特征。但除此之外,还存在2个峰值,是在傍晚和午夜时分。

4 结论与讨论

(1)长历时强降水高空主要影响系统有:纬向环流、鄂海阻高、贝湖高压;地面主要影响系统有:高压后部、蒙古气旋、江淮气旋、华北气旋、台风。高空影响个例最多的为鄂海阻高,地面影响个例最多的为蒙古气旋。

(2)从长历时降水年变化来看,存在3个大值年,分别为2010年5次,2012年8次,2013年7次;从近5年分布来看,2015年辽宁省干旱小雨,没有长历时降水事件发生;6月下旬至8月下旬为长历时降水高发时期,其中以7月下旬最多为10次。

(3)从长历时降水日变化来看,午后发生较多,从14到17时为1个上升趋势。午后频数增加是因为午后对流明显,强降水易发造成了这一特征。但除此之外,还存在2个峰值,分别是傍晚和午夜时分。

(4)从长历时降水出现站点和单站最大小时雨强来看,辽宁省大部分站点均出现过长历时强降水过程,主要集中在辽河流域地区和东部地区,小时雨强最大的为丹东五龙背站90.6mm;从长历时降水单站点出现次数和单站最长持续小时数分布来看,明显呈东多西少的趋势,2密集区为辽河流域南部和辽宁省东部,单站出现最多次数和最长小时数均为东港黑沟站,分别为3次和16h。

参考文献

[1]金炜昕,李维京,孙丞虎,等.夏季中国中东部不同历时降水时空分布特征[J].气候与环境研究,2015,20(4):465-476.

[2]孙力,安刚,王琪,等.吉林省短历时降水时空分布特征[J].吉林气象,1994(2):21-25.

[3]林新彬,刘增基,邹燕,等.福建省前汛期短历时降水气候的统计特征[J].应用气象学报,2002,13(4):469-477.

[4]黄鹤.于雷,丁峥臻,等.保定暴雨气候特征及其变化趋势[J].气象与环境学报,2013,29(5):69-73.

[5]李巧媛.唐明晖.1962—2011年湖南省大暴雨时空分布特征[J].气象与环境学报,2013,29(3):52-57.

[6]龚宇,花家嘉,陈昱.唐山近50年不同时间尺度降水变率及降水量变化分析[J].中国农学通报,2008,24(9):448-451.

[7]岳艳霞,陈静,郭志斌.区域自动站雨量资料质量控制方法及应用[J].气象科技,2009,37(004):452-456.

[8]袁晨,马力.都江堰短时强降水时空分布统计分析[J].气象科技,2013,41(6):1086-1090.

[9]公颖,陈力强,隋明. 2001—2010年辽宁区域性暴雨阶段性特征分析[J].气象与环境学报,2011,27(6):14-19.

[10]祝小梅,朱弋.1961—2009年新疆伊犁地区暴雨日时空变化特征[J].气象与环境学报,2013,29(5):63-68.

(责编:张宏民)

推荐访问:辽宁 降水 区长 历时 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