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秘网    > 融资租赁合同

本市制造业转型升级工作进展及主要成效

作者:jnscsh   时间:2022-04-16 08:44:12   浏览次数:

按照国家战略部署和市委市政府工作要求,上海将制造业作为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战场,以产业结构调整为主攻方向,以产业技术创新为根本途径,以产业政策系统集成为基本保障,全力推进制造业转型升级各项工作,制造业转型发展成效显著。

聚焦国家制造强国战略,重大项目取得突破进展

近年来,上海始终以坚持国家制造强国战略为己任,紧紧围绕国家战略需求,发挥自身优势,推进一批国家战略专项任务在上海落地、实施并取得突破进展。ARJ-21新支线客机、C919大型客机、CJ-1000A航空发动机、长征六号火箭、“海洋石油981”号钻井平台、AP1000核电设备等一批重大装备取得创新突破。其中,6月28日,首架国产喷气式支线飞机ARJ21正式投入商业运营。通过承担国家战略任务,上海制造业在部分战略领域处于国内领先地位,如集成电路设计行业规模居全国首位,核电行业在全国三大核电制造基地中位列第一;上海已成为国内最大的工业机器人生产基地,形成了从机器人研发、生产到应用的完整产业链;北斗卫星导航应用系统迈出重要步伐,上海电气研制的百万千瓦超超临界火电机组国内市场占有率达到50%。

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质量效益水平全国领先

为更大程度地发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本市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引领推动作用,今年4月,市政府发布了《关于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工业稳增长调结构促转型的实施意见》的通知(沪府发﹝2016﹞30号),在优化供给结构、补齐创新短板、降低企业成本、推进供需协调、优化要素配置、深化制度改革等6个方面提出了27条具体措施,目前正在逐项抓好政策落实。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政策引领下,进一步加大推进结构调整和技术改造力度,不断提升质量、品牌和产品附加值,工业发展质量效益实现全国“三个第一”。一是提升产品附加值和降低企业成本双管齐下,利润水平位居全国第一。一方面大力推进一批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工业精品开发,如微电子装备、大型LNG船;另一方面着力推进降低企业成本,今年以来,本市企业降低养老、医疗和失业保险总费率2.5个百分点,给企业减负135亿元;下调工业用电价格2.12分/千瓦时,降低用能成本约20亿元。今年1-4月,本市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成本下降7.0%,工业企业利润率达到8.1%,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6个百分点,位居全国第一。二是抓质量和品牌,产品质量竞争力连续多年位居全国第一。上海认真贯彻《质量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一批质量优、品牌好的企业效益逆势增长。如获得中国质量奖的振华重工,在航运市场不景气的情况下,1-4月利润增长超过10%;上海老凤祥注重品牌建设和营销网络拓展,巩固国内黄金首饰第一品牌地位,利润增长超过30%。国家质检总局公布的制造业质量竞争力指数,上海连续多年位居全国第一。三是大力去库存,减少低端和无效供给,产品产销率全国第一。上海贯彻国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要求,持续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去库存、去产能情况相对全国而言较好。如宝钢集团上钢一厂2500万立方高炉于今年6月20日正式停炉。今年4月,本市工业企业产成品库存下降2.9%,比去年同期下降9.1个百分点;今年1-4月,本市工业产品产销率达到100.12%,位居全国第一。

聚焦科创中心建设,“四新经济”发展势头迅猛

按照上海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加快科创中心建设要求,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配置资源链,以“四新经济”培育发展为重要抓手,加快形成产业发展新动能。加强市政府与工信部战略合作,推动部市合作共建“四新经济”实践区。开展85个“四新经济”创新基地试点建设;向36家企业发放“四新”服务券,首批27家企业在科技创新板挂牌,累计解决“四新”企业问题50多项;编制发布上海“四新”经济发展绿皮书,明确41个,“四新经济”重点领域快速成长,新技术方面,3D打印、机器人等以高新技术为基础、引领制造业发展趋势的行业迅速成长;新业态方面,互联网教育、互联网金融等“互联网+传统服务业”新业态初具规模;新模式方面,探索发展网订店取、前店后库、个性定制等新型销售模式;新产业方面,制造业与服务业深度融合的车联网、北斗导航、智慧照明等拓展应用市场。同时,鼓励区县错位发展“四新经济”重点领域,如杨浦区将复旦大学、同济大学、上海财经大学等高校资源,与复旦软件园、云计算基地等园区平台相结合,着力打造“互联网+教育”新型产业基地。

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推进“制造”走向“智造”

近年来,上海高度重视并积极推动智能制造发展,建立了以应用为抓手、以装备为支撑、以网络为纽带、以平台为载体、以数据为驱动“五位一体”的智能制造推进体系。一是抓好顶层设计,以市政府办公厅名义发布了《关于上海加快发展智能制造助推全球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实施意见》,明确上海智能制造的总体思路、发展目标和重点方向。二是强化典型示范,加大政策聚焦力度,重点支持智能制造装备首台突破、智能制造新模式应用、传统制造业智能化改造等项目。今年上半年,本市9个智能制造标准化、试验验证和新模式应用项目成功列入工信部“2015国家智能制造专项”,3个国家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成为工信部“2015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项目总数在全国名列前茅。三是谋划区域布局,一方面重点推进临港国际智能制造中心建设,将临港打造成为辐射长三角、服务我国制造业能级提升并在国际上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智能制造中心;另一方面以宝山顾村、浦东金桥等区域为重点,打造工业机器人等智能制造装备的研发、生产和系统集成服务产业高地。四是加强综合配套,完善智能制造整体发展环境。协调推进“国家机器人测试与评定中心”、“国家机器人质量监督检验中心”落户上海,推动上海交通大学发起成立上海智能制造研究院,推进同济大学建设国内首个“工业4.0-智能工厂实验室”,支持上海工业自动化仪表研究院牵头组建“上海智能制造产业技术创新联盟”,依托同济大学、上海理工大学、上海电器科学研究所建立智能制造人才培养、培训基地。

统筹推进新和增、减和压,产业结构调整成效显著

调整产业结构、优化经济发展空间,是上海坚持创新驱动发展、经济转型升级战略的主要手段。近年来,上海从优化供给结构出发,一方面扎实推进“新和增”,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四新经济”,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另一方面主动做好“减和压”,从最初以被动调整高耗能项目促进节能减排,到主动调整高污染、高能耗、高危险和低附加值(“三高一低”)企业、工艺和产品,促进经济转型发展,再逐步转向以战略性调整推进重点区域整体脱胎换骨。通过一系列“减和压”措施,优化了产业结构、产业布局和就业结构,有力支撑了城市安全、环境整治及土地减量化等重点工作。“十二五”期间,共完成产业结构调整项目4208项,减少能源消费量超过435万吨标煤,相当于上海居民9个月的用电能耗;减少的二氧化碳、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污染排放量相当于100个世纪公园净化能力(1个世纪公园年减碳量8.3万吨);调整腾出的土地近8.8万亩,相当于杨浦区的面积;共减少有毒、有害、易燃、易爆危险化学品近118万吨。同时,完成了浦东张江、嘉定南翔等12个重点区域专项,正在推进普陀桃浦、浦东合庆等17个重点区域专项,着力支撑工业区转型升级、“198区域”土地减量、生态环境综合治理、郊野公园和外环生态经济圈建设。目前,焦炭、铁合金、平板玻璃、皮革鞣制实现全行业退出,铅蓄电池、砖瓦完成行业整合,外环线内传统纺织印染、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完成调整,钢铁行业除宝钢外完成行业整合。

推荐访问:本市 成效 转型 制造业 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