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秘网    > 建设工程合同

大力发展能源教育,建设低碳社会

作者:jnscsh   时间:2022-04-17 09:08:04   浏览次数:

编者按:应对气候变化,科技是基础,教育是关键。在气候变化科学研究、技术开发、适应减缓措施技术等方面需要加强科技创新与教育推广。行业特色大学在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中具有独特的优势,是行业领域高层次人才培养的主要基地,是行业科技进步的重要技术支撑,当前尤其需要充分发挥行业特色大学在低碳技术创新和教育推广中的作用。为此,本刊特约华北电力大学、北京邮电大学、北京交通大学就行业特色大学在低碳技术创新和教育推广中的作用撰写文章,以飨广大读者。

宋代吴自牧《梦粱录·鲞铺》中语:“盖人家每日不可阙者,柴米油盐酱醋茶。”开门七件事中,柴居第一位,足见人类发展与能源的密切关系。柴借火而成为能源,从这个意义上说人类使用火是能源科技的第一次创新。进入工业社会以来,人类由于大规模使用化石能源给自然生态带来了严重后果,能源危机、气候变化等问题日渐严峻。为应对这些问题,教育战线上兴起了能源教育。能源教育的主旨一是提高能效,二是节能减排,本质是促进低碳发展。从当前全球面临的气候变化形势来看,建设低碳社会的关键是发展低碳经济,发展低碳经济的关键是发展低碳能源,因此教育战线仍需大力发展能源教育,进—步促进低碳社会建设。

1 能源教育的内涵及作用

1 能源教育的内涵

什么是能源教育(Energy Education),目前国内外教育界对此尚未达成共识。依据国内外能源教育发展的历史、现状和趋势,从广义看,能源教育是关于能源本身及其与人类之间关系的教育,其主旨是通过教育改变人类的能源意识和能源利用行为,树立“天人合一”的可持续能源发展观和社会发展观,从而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从狭义看,能源教育是以提高能效为主旋律,以节能减排教育为主体,包括能源科普教育、能源科技教育,能效提高和能源节约综合利用项目推广等实践活动教育活动的总和。其基本目的是使受教育者理解能源的基本含义,认识能源的有限性和节能的必要性,树立节能观念,提高能源效率,通过能源意识和行为的改变提高能源效率并减少能源绝对使用量,从而构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最终建设低碳社会。

依据上述概念,能源教育有如下分类:从能源属性来看,能源教育可分为不可再生能源教育、可再生能源教育、传统能源教育和新能源教育;从能源过程来看,能源教育可分为能源勘探开发教育、能源生产加工教育、能源运输配送教育、能源销售消费教育;从能源的消费载体来看,能源教育可分为建筑能源教育、交通运输能源教育、工业能源教育、公共部门能源教育、生活能源教育;从能源教育覆盖的主体来看,能源教育可分为学校能源教育(学前能源教育、初级能源教育、中等能源教育、高等能源教育)、社区能源教育和家庭能源教育;从节能和能效提高的决定因素来看,能源教育可分为能源科技教育(科技发展提高了生产效率,减少了能耗)、能源管理教育(政策激励、流程优化减少能耗)和能源行为教育(直接减少水、电等能源的浪费)。

2 能源教育的战略作用

能源教育的主旨是提高公众的节能意识和技术、提高能效及减少能源利用。节约能源、提高能效是巨大、廉价的优质能源,是零污染的绿色能源,国际上称节能为继煤炭、石油、可再生能源、核能之后的第五能源。建设节约型社会,首要的措施是节约能源,因为大部分能源都是不可再生的。从这个角度看,必须加强能源教育来尽可能减少能源利用量。能源教育在节约能源和提高能效上是最有成本效益的方法,全球很多的研究和实践都证实了这一点。

能源教育的主旨是促进低碳发展

能源问题的真正症结是能源效率问题。能源效率是一个宽泛的术语,但主要包括两个领域:一是通过提高能效技术更好地利用能源;二是通过改变消费者能源意识和行为节约能源,即如何在能源供应领域和需求领域运用最好的技术促进能源效率提高和尽可能减少能源消耗。若干年来,能源效率领域一直都是被科技方法所占据,人们大多是通过科技方法来提高能效,而通过社会科学的价值教育来提高能效是近年来才被认可并被提倡的事情。

1 能源教育的主旨是低碳

能源教育的兴起并不是偶然的事情,有其深刻的历史动因和迫切的现实需求。人类社会大规模的传统的化石能源利用方式导致的能源枯竭趋势和不断发生的石油危机是其历史动因之一;由传统化石能源的使用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和能源危机带来的不可持续发展问题是其迫切的现实需求之一。在这种形势下,国际社会开始探索新的解决办法,能源教育的应运而生只是解决办法中的一种。在改变人的意识、提高人的能源利用技术方面,教育领域是一个主战场,是一个大规模传播知识的关键领域。日益增长的能源需求、全球气候变化和日益受到约束的能源供应对未来有着多方面的影响。应对这些问题,首先一个行之有效的解决办法就是提高能效,在住宅、商用建筑物、工业等领域发展低碳经济来应对能源和环境面临的挑战,同时也可以创造新的就业岗位和刺激经济增长;其次是通过教育倡导绿色生活和低碳生活,减少能源的绝对消耗量,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子孙后代的福祉而改变现有的生产方式、消费方式和生活方式。因此,能源教育的本质及其作用是形成低碳生产和生活方式,促进低碳发展,建设低碳社会。

2 低碳的关键是能源低碳

从百度百科的定义看,低碳社会就是通过创建低碳生活,发展低碳经济,培养可持续发展、绿色环保、文明的低碳文化理念,形成具有低碳消费意识的“橄榄形”公平社会。低碳社会是通过消费理念和生活方式的转变,在保证人民生活品质不断提高和社会发展不断完善的前提下,致力于在生产建设、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领域控制和减少碳排放的社会。低碳社会强调日常生活和消费的低碳化,强调通过理念和行为方式的转变,达到人类社会与自然系统的和谐发展,这与能源教育节能减排的主旨完全一致。

从人类发展活动的轨迹来看,建设低碳社会的关键是发展低碳经济。依据维基百科的定义,低碳经济是指对生物圈具有最小温室气体排放的经济形态,尤其是指二氧化碳温室气体。…普遍达成的共识是温室气体的增长尤其是二氧化碳的积聚主要是人类活动的结果,从而引起了气候变化,这种变化对人类可预见的未来会产生极其负面的影响。因此,在全球发展低碳经济是避免灾难性气候变化和建设低碳社会以及可再生能源经济的先导。

从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尤其是工业社会以来的发展历史来看,人类社会从总体上还不是一个和谐社会。从能源技术的发展来看,进入工业社会的标志是蒸汽机的发明和使用,其实质是能源科技的创新。当前以效能、低碳、清洁为目标的新能源技术的突破是进入低碳社会的标志,这个突破还没有发生,人与自然的最终和谐问题还没有解决。从这一点上看,建设低碳社会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必经之路。

从国际视角来看,2008年7月,英国政府正式发布《英国低碳转换计划》的国家战略文件,提出2020年碳

排放量在1990年基础上减少34%,其内容涉及能源、工业、交通和住房等多个方面。其中关键是电力工业的低碳发展,主要集中在电源建设、电网发展和相关配套机制建立三个方面。其总体目标是实现碳的最低排放,关键在于构建一个社会体系,使得工业、行政、公民等社会的所有组成部门都充分认识到通过节能、低碳能源利用、提高资源生产率等方式来实现二氧化碳的最低排放的重要作用。

人类社会要想真正建设和谐社会,必须大力加强绿色低碳技术的研发、利用和推广,真正做到社会发展动力的持续和不竭。从低碳经济的本质来看,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首先是能源领域的低碳或者零碳,其次是一些高耗能领域的低碳或者零碳。这些领域包括能源行业(电力行业、油气行业、新能源行业)、钢铁行业、建筑行业、水泥行业、化工行业、交通运输行业、林业、农业、废弃物回收处理行业,这些行业如果能够实现低碳或者零碳化,低碳社会在一定意义上就建成了。

据麦肯锡公司研究报告指出,如果要将全球气温升幅限制在2℃以内,到2030年在1990年的排放水平上必须减少排放35%~70%。但减排需要成本,麦肯锡公司预测,要达到减排目标,从2010年开始到2030年全球每年平均需要减排投资2,000亿~3,500亿英镑,不到全球GDP的1%。麦肯锡公司预测指出,只要人类行为方式积极发生改变,从2010年到2030年可以减少9GTCOe的碳排放。而要达到这样的效果,就必须提高教育在节能减排和低碳发展中的作用。

大力发展低碳能源教育,建设低碳社会

实现低碳发展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是涉及人类方方面面的巨大工程。宏观上涉及各种政策的改革,微观上涉及人们的日常生活。“节能减排”“清洁能源开发”“高效、清洁利用化石能源”也已谈了多年,足见绿色低碳发展道路曲折。低碳经济不仅需要政策支持,而且还要靠教育发挥重要作用。人类减少排放走向绿色低碳经济主要依靠两大法宝,即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和发展清洁能源。因此,发展低碳经济、建设低碳社会的根本途径:一是发展新技术、提高能效,二是通过教育改变人类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在各个领域实现节能减排。由于低碳技术主要涉及能源,因此凸显了能源教育的重要作用。

从国际社会低碳发展的实践可以看出,实现低碳发展的基本途径:一是发展低碳能源,从源头上减少碳排放;二是提高各个行业和领域的能源效率,减少排放;三是引导公众消费行为,形成低碳生活方式。所有这些基本途径都离不开政策、技术和理念的创新。而创新需要人才,尤其是高级人才的培养需要教育领域的参与,发挥教育的作用。低碳经济竞争本质是低碳人才的竞争。当前,我国实施低碳发展最大的挑战就是低碳技术研发和创新能力不足,总体技术水平落后。据研究,只有在二氧化碳捕捉和封存技术(cos)得到广泛运用的情况下,2050年中国碳排放水平才能维持在2005年水平。由于技术水平落后,目前我国高耗能工业产品能耗水平比国际先进水平高出约40%,能源效率比国际先进水平低约10%。

1 发挥行业特色大学作用,开展低碳能源教育

当前,发展低碳能源教育,应该发挥行业特色大学的重要作用。行业特色高校不同于一些综合型大学,它不仅符合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而且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一支重要力量,在高等教育体系中占据重要位置。行业特色大学在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中具有独特的优势,是行业领域高层次人才培养的主要基地,是行业科技进步的重要技术支撑。行业背景、学科高峰是这些特色高水平大学最明显的优势。2008年最新数据显示,在挂靠我国高校建设的149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中,有50个设在有行业背景的高校,比例超过30%。因此,如果能够在有行业背景的高校内联合开展低碳能源教育,是当前发展低碳能源教育可行而有效的途径之一。

发挥行业特色大学作用,在中国迅速开展低碳能源教育,一是依托各自行业特色高校的学科、人才和科研平台优势。在发展低碳经济方面就各自的行业特色研究开发低碳技术并推广,如华北电力大学主要研发绿色电力技术,北京邮电大学主要研发低碳信息化技术,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主要研发低碳航空航天技术等。各行业特色大学还可以联合开展技术攻关,如低碳能源技术中的智能电网研究,其实质是电网的智能化、自动化和信息化,因此需要自动化技术、控制技术、信息化技术的交叉融合,需要联合攻关。

二是建立大学碳排放监测联盟。由各行业特色大学在各自的行业领域尤其是高耗能行业领域开展节能减排现状调查,并在此基础上制订碳排放指标和节能减排指标体系,然后在这个体系的基础上建立联合数据库,从而建立全国联网的各行业碳排放监测平台和数据库,为国家的碳市场提供信息基础和交易平台。

三是依托各高校向行业、社区、中小学校、家庭进行全面的低碳能源教育。发挥各行业特色大学的师资力量和学生力量,开发针对行业、社区、学校、家庭、青少年等对象的科普型低碳教育课程和实践活动,加强行业和整个社会的低碳意识教育,形成低碳生活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从而使每个公民真正参与到低碳社会的建设行列中来。

总之,在当前低碳时代来临的背景下,必须建设低碳型社会,要以能源教育为基础发展低碳教育,将低碳教育纳入公民教育体系,美国一些能源服务公司和教育公司也开展了低碳社区教育和家庭教育等活动。因此,如何探索中国的低碳教育体系及其行动战略,是当前的一个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2 借鉴国际经验发展低碳能源教育,建设低碳社会

开展低碳能源教育,可以结合中国国情,借鉴国际经验。国际社会已经开始了探索:在高等教育序列中,英国爱丁堡大学商学院设立了碳管理理学硕士学位;英国东安格利亚大学开设了战略碳管理MBA学位,专门培养碳排放管理人才。爱丁堡大学在2008年开始招收碳管理理学硕士,学制为脱产1年或者在职2年,每年9月中旬参加入学考试。在第一学期,主要课程是“导论”“商业与气候变化”(该课程目标主要是明确公司的碳足迹概念及其评估方法,内容覆盖目前通用的公司减少碳排放的方法和管理政策,以及这种减少的伦理价值,并研究供应链的碳足迹以及公司对供应链碳排放的影响,还研究公司减缓气候变化的投资基本理论和障碍以及气候变化的法律驱动力等)“碳经济学”(该课程主要是介绍碳市场及其效率以及碳市场缺乏所带来的影响等概念,内容覆盖目前经常应用的碳绩效评估模型和基于时间和地理区域的碳排放比例模型等,主要探讨现有的或者拟采用的基于财政工具和关键成本绩效分析机制的碳管理政策工具,还会对排放交易机制进行深度分析,包括其机制、发展和障碍等)“气候变化影响与应对”(该课程主要是研究人为原因和自然原因引起的气候变化科学,依据IPCC的第四次评估报告为基础,还探讨气候变化的预警模型及气候变化的全球和地区影响等,以英国为案例,还探讨这类影响的经济意义,修正斯特恩报告,探讨人为因素引起的气候变化对伦理影响及国家在减缓气候变化问题上的责任等)等课程。在第二学期上半学期,主要是学习“气候变化管理”(该课程主要是整合第一学期3门主要课程来探讨减缓气候变化的程度,探讨碳管理的技术角色和碳管理政策其他驱动因素的交互作用等,包括国家目标和综合行动方案,地方和家庭减排以及消费有关的非直接碳排放管理等)“碳管理实用方法”(该课程主要是帮助学生为撰写论文训练必须的研究技术,最大程度熟悉碳管理事务,并加入一些组织进行实习来获取有关碳评估和管理方面的核心技术和知识,以便最终作出进展展示报告)以及一些选修课;第二学期下半学期主要是作论文,学生自己选题作毕业设计,与指导教师交流讨论,并设定研究进程,研究题目主要依据未来的就业方向设计。

2009年底,温家宝总理向世界宣布中国应对气候变暖的减排计划表,承诺到2020年时GDP二氧化碳排放强度将在2005年基础上降低40%~45%。完成这样的指标,对中国来讲,不仅需要优化产业结构,控制高耗能工业发展,减少和控制高耗能产品出口,而且还必须争取在2025年左右使中国工业的能源技术效率达到当时世界先进水平;在能源发展战略上必须大力发展使用可再生能源技术,如风力发电、水电要进一步大规模普及,光热发电、光伏发电技术要进行接近商业利用的示范,大力发展核电,特别是着重第三、四代先进核电技术;在社会层面必须通过低碳教育,提高公众低碳意识,使低碳生活方式成为普遍行为。

面对严峻的能源和气候变化形式,必须采取调整能源政策和强化低碳教育等有力措施,转变不合理的产业经济结构,制定可持续的能源发展战略,加强终身性的低碳教育来促使公民提高能源意识、树立节能减排观念、提高节能技术、养成可执行的低碳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努力建设低碳社会。这不仅需要教育领域的努力,而且更需要全社会共同行动起来,共谋绿色发展、共享发展成果、共建低碳社会、共处和谐世界。

推荐访问:大力发展 能源 社会 建设 低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