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秘网    > 运输合同

“物与非物”——关于四川荣隆地区的夏布工艺研究

作者:jnscsh   时间:2021-08-09 08:52:18   浏览次数:

摘 要:本文立足于四川地区的土布——荣隆夏布,试图以它作为中国乡村社会生活形态变迁中的典型个案加以研究,透过对其历史、现状及发展线索的梳理和关照,借以说明,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中,民间工艺品的“非物质”特性固然重要,但是更不应忽略的是对其背后“物”的特征的深入研究。

关键词:四川荣隆;夏布工艺;乡村社会

中图分类号:J5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18-0139-02

一、四川荣隆地区夏布工艺产生的地域环境与自然生态

(一)荣隆地区夏布历史沿革

夏布指的是一种用苎麻原料手工分丝、绩麻织成的织品,因其多用于制作夏季衣被和蚊帐,而得此名。作为全国生产传统夏布的三大产地之一的四川荣隆地区,具体来说,指的是四川隆昌、重庆荣昌盘龙镇、内江观音滩等地。在地理位置上,隆昌县位于川东,荣昌位于渝西,两县毗邻接壤,名字仅差一字,发音也极为相似,因此,历史上,当地人都将“荣隆二昌”统称为“荣隆地区”。荣隆地区历史悠久,资源丰富,人文、自然景观独具特色,是全国著名的立体史书——石碑坊之乡,又因生产宫廷贡品“隆昌夏布”和中国三大名陶之一的“荣昌土陶”而享誉神州,驰名中外。

据地方志记载,“隆昌县,明隆庆元年(公元1567年)割重庆府荣昌县及泸州富顺县地置,属叙州府,以隆庆年号为名。永、荣、隆、内四县,都在大江以北,是嘉、涪与沱江之间的主要交通要道。自隆昌置县以来,一直与荣昌分隶叙、渝二府。”①在近代,两地仍被分开管辖,但两县山水相连,民风相近,面积相仿,人口相当,民间来往也十分频繁,如同一对孪生兄弟。四川地区曾广为流传着一首民谣:“潼川豆豉保宁醋,荣隆二昌出夏布。”②荣隆地区的各乡历来把种麻、绩麻、织布,作为从事农村农业生产外一种非常重要的副业生产。该地区夏布生产起源很早,在汉代称夏布为“蜀布”,外销大夏国(即当今的阿富汗和印度北部)。《元和郡县志》③中有“昌州贡筒布、斑布”的记载,这里的昌州即“大足、昌元、静南、永川”四县,而这四县中独昌元(今荣隆地区)素产夏布。《太平寰宇记》④亦载有“昌州产斑布”的记录。在唐、宋以来,夏布作为昌州的特产,享誉四方。

(二)荣隆地区夏布与移民文化的关系

荣隆地区夏布的生产历史可追溯至明末清初,由于明末张献忠率领的反清农民运动遭到清朝统治者的严酷镇压,使四川人口锐减,清政府不得不大量迁移湖、广等地的人口填至四川。而荣隆地区是各地移民由重庆进入川中的一个重要集散地。其中闽、粤、赣的客家人迁居荣隆地区的为数甚多。入川的移民定居后,都大规模修建各自的会馆,而修建会馆的多寡是与各省入籍四川的人数成正比的。根据对现存会馆的统计,客籍会馆占会馆总数的2/5以上,可见客家人在荣隆的数量之多。以荣昌盘龙镇为例,该镇现有人口78000多人,客家人的后裔就有30000余人。其中大建村3960人中,客家人就有2800人,占全村人口的77%,至今该村上下,不论长幼都还能说流利的客家话。除客家人外,湖南浏阳,江西万象,潮州等地的移民也大量迁入四川,这些地区都曾是夏布生产的重要产地,随着他们的迁入,带来了大量种麻,绩麻线,织布的技术。在文化和习俗的交流、融合中,移民文化逐渐分化形成了一个个特殊的移民聚落,各种规模的村落也随之形成,使得夏布的生产在跨出小农经济自产自足的单一模式后转向了不同村落间的交易。约在公元一八五零年左右荣隆地区的夏布工艺开始由最初的自产自足,转向成熟的商品性生产。

二、西南荣隆地区夏布工艺的人文环境与文化生态

(一)荣隆地区夏布工艺简介

夏布历史悠久,自汉代起由于其制造技术复杂、工艺精美曾一直作为贡品上缴朝廷。夏布原料挑选考究。其原料麻属于亚热带植物,好温畏寒。当地手工艺人要制造一段精美的夏布,首先应当对麻的生长、成熟、产量、质量的规律及水分的要求掌握十分娴熟。待麻收割后,必须选用厚薄均匀、色白块宽的优质原麻才能用于制作夏布。夏布制作工艺十分独特,至今人们的生产制作仍沿袭着几百余年来的传统手工艺制作,其工艺流程为:绩线—绕线—排线、浆纱—绕芋子—织布五个工序,其过程依次经过分丝、绩麻成线、牵经、上浆、织造等。坯布的布面须平整丰满,布边整齐才能制作出一匹上好的夏布。布的质量与麻线配搭的均匀与否息息相关,而这全要靠工匠们的肉眼判断取得。

(二)荣隆地区夏布生态性及可持续发展研究

夏布是民俗文化与实用美学的典范。由手工绩成的麻线编制而成的夏布,可织成平布和罗纹,其后可通过漂染印花,制作成蚊帐、衣物或挂饰、窗帘,既是生活用品又可用于审美,点缀。编织印染与民间美术结合一体,使之成为了当地一种独特的民俗文化。

近年来,随着手艺人的创新与不断实践,已开拓出了夏布更为广泛的用途。低档产品用于襟布、拭布、中庄布;中档可作衣料、被料、纱窗、椅垫、麻席、工艺装饰品等。高档(特细布)夏布因其细嫩轻软,莹洁润泽,制成的衣服挺括透气,排湿快、凉爽、古朴舒适,大多销往国外,也因此在国际市场上享有“麻绸”、“珍珠罗纹”等美称。夏布取材于自然,以手工劳动的方式追求舒适、绿色、健康,因此,使得它不同于其他各类化纤织品及塑料织品等。正因为如此,夏布一直深受国外侨胞的喜爱,同时在韩国、日本、东南亚等地一度成为畅销产品,现在仅韩国、日本、泰国及香港等国家和地区,年需求量就达100万匹以上。但尽管市场呈积极态势,但是就笔者的数次实地走访与田野考察,所看到的情景却不容乐观。当前荣隆地区夏布生产一直沿用着传统的手工生产方式和制作工艺,产品主要为粗加工的胚布、漂白夏布和简单染色的夏布半成品。由于手工劳动的局限性,技术含量及附加值低,生产的不规范性,市场的不稳定性,流通渠道的畅通性、可供交易的专业市场、宣传力度、深加工的缺乏,使得夏布产业在其他各类纺织业异军突起之时岌岌可危,随着农村人口向城市化的迁移,农村的青壮年劳动力逐步转移至城市中寻求生存发展,仅存老人及妇女从事着夏布的简单生产,能否留住这种有着上千年独特制作工艺的手工产业,令人堪忧。

三、荣隆地区夏布工艺的研究现状

除上述忧虑外,荣隆地区的夏布工艺研究现状也不容乐观。尽管当今非遗的保护工作正逐步走向成熟化、制度化,但是就当今荣隆地区夏布工艺的研究现状而言,对其历史文化、工艺研究、保护等还缺乏整体、系统的研究及思考。首先是文献历史资料的缺乏,纵观当今对夏布做过详细介绍的文献仅有《隆昌夏布简史》(钟振武著)及《新都见闻录》(吴济生著)等。这两本书对于初步了解夏布的历史、生产技艺、制作过程和销售情况等虽有较大帮助,但由于文献的出版年份距现今历史久远,已难以对了解当前夏布的发展状况有清晰、明了的指导作用。而有关夏布研究的核心论文仅有《我国夏布产业的发展现状与策略》,该文对夏布的美学特征、生产用途、历史、工艺和技术特征、产业现状等虽做了相对清晰的梳理工作,但该文系于1998年发表,对了解当前夏布的情况还显得有所欠缺。由四川省纺织厅主编的《隆、荣二昌夏布生产情况及建议的汇报》中对荣隆两县的交通、环境地理状况、气候等基本情况、夏布目前的从业者、原料种植、及夏布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和建议做了相对详细的介绍。由四川省动员委员会资源组编的《开发四川资源方案》立足于政府如何推动开发省内资源的角度对四川夏布主要产地、生产状况、品质等等作相对介绍。此外还有一些区域性的夏布资料研究。由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四川省珙县委员会编制的《珙县文史资料选辑》,对解放前后珙县苎麻生产情况、当地厂商及作坊的销售情况等做了清楚地介绍,但是仅限于将夏布作为推动当地经济发展的某一项产业来描述而未能做更进一步的深入;荣昌县安富镇编制的《近现代四川场镇经济志》对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的特色产品安陶、夏布的出口等做了简单的整理;内江市东兴区编制的《内江市东兴区文史资料》则着重介绍了观音滩夏布的生产状况,而未能从种植、加工、成品制作、加工印染和销售、流通上做更进一步的描述,因此也难以成为系统研究荣隆地区夏布工艺的参考对象。纵观上述文献资料不难看出对于当前夏布历史、工艺及价值的记载相当零散,缺乏系统的、逻辑清晰的整理。其次囿于时代及知识背景的局限,上述文献出版年份较早,随着经济及社会的发展,当初的文献整理者由于未能对夏布的发展及走向做出前瞻性的规划,因此也难以对夏布潜在的市场潜力做出明确的指导。夏布作为传统手工纺织技艺留存的历史,曾见证了多次族群的大迁徙,其发展进程中所呈现出不同的地域文化特征是对少数民族身份的认同,是社会凝聚力的所在,是精神的象征,是文化连续性发展的标志,它所反映的是当时的社会生产、生活方式及科学技术水平、工艺技巧、艺术风格、风俗习惯、文化面貌。在一定意义上,它们是“历史记忆的符号”,是人类文化相互影响、交流、传播、整合且在不同时期继承、演变和发展的遗存。试想,如果能系统的将这一极为珍贵的、且正在消失的手工纺织技艺放入一个整体的社会环境中做详细梳理,其所传承的历史、文化和经济价值将难以估量。

如果能系统的对荣隆地区夏布工艺历史、制作过程、与客家移民的关系进行系统、全面的梳理,将会使更多人了解到这一传统工艺的文化变迁及历史传承,这将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精神、文化意念上的一种延续和发展,将意义重大。此外,在追求低碳环保、回归自然的今天,夏布的精美制造工艺及麻纤维的绿色、生态等特点极大地满足了当今人们对环保、生态、健康舒适的诉求。在机械化、批量化、高端科技的产品充斥全球的语境当中,重提手工劳动的价值将是引导人们尊重个性化历史、回归地域文化的重要途径,也是弘扬非物质文化遗产、建立本土知识体系的必要手段。

小结:笔者试图将荣隆地区手工夏布的现状与发展作为中国乡村社会生活形态变迁中的一个典型个案来加以研究,但囿于一手文献资料的缺乏,在写作本文中,笔者唯有借助历史档案记载、地方志书及各种文件、有关正式的出版物中找寻到部分文本资料,借助数次实地考察,才依稀追寻到荣隆地区夏布工艺发展的历史轨迹,但已很难寻觅到正式的历史性文本,这让我不禁想起约翰·伯格在《观看之道》中写到的“一个被割断历史的民族和阶级,它自由选择和行为的权利,就不如一个始终得以将自己置身于历史之中的民族和阶级。”⑤我们的民族是注重历史记载的民族,但是对于距离我们不遥远的历史却常常语焉不详,这或许是一种文明的缺失,也是一种失落的人文、历史及记忆,因为只关注当代的民族,无法取得整体的进步,唯有置身于浩瀚的历史长河中,才能对当下取得更清醒、透彻的认识。那么,曾经绵延几百余年的夏布工艺能否再次焕发新的生机,我们在守望、在期待也为之深感焦虑。

注释:

①引自《四川地名考释》,任乃强著,第245页。

②引自《近现代四川场镇经济志第二集》,荣昌县安福镇办公室撰写,第102页。

③又名《元和郡县图志》,唐李吉甫撰,。书中以贞观时划分的关内、河南、河东、河北、山南、淮南、江南、剑南、岭南、陇右等十道为纲,配以宪宗时的四十七镇,分镇记述了各镇所属州县的等级、户口、沿革、四至八到、贡赋、山川形势、盐铁、垦田、水利设施、军事设施、兵马配备等,是我国现存最早又较完整的地理总志。

④又名《元和郡县图志》,唐李吉甫撰,。书中以贞观时划分的关内、河南、河东、河北、山南、淮南、江南、剑南、岭南、陇右等十道为纲,配以宪宗时的四十七镇,分镇记述了各镇所属州县的等级、户口、沿革、四至八到、贡赋、山川形势、盐铁、垦田、水利设施、军事设施、兵马配备等,是我国现存最早又较完整的地理总志。

⑤转引自《观看之道》,[英]约翰·伯格著,戴兴钺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76页。

推荐访问:夏布 与非 工艺 地区 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