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秘网    > 心得学习

产业升级背景下的工艺美术的审美特征研究

作者:jnscsh   时间:2021-08-05 08:50:03   浏览次数:

作者简介:丁勤(1973-),女,江苏南京人。美术学硕士、博士,东南大学艺术学博士后。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艺术设计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艺术学理论、美术学。

摘要:中国正处于产业结构调整、经济全面复苏并带动社会发展的关键时刻。传统工艺美术作为文化载体的作用越来越凸现出来,向国外推广本国工艺美术产品已成为文化传播的重要手段。许多国家甚至已经把通过推广工艺美术产品列入了国家战略,变成了一项重要的政府行为。创新是任何时代、民族艺术发展过程的一种必然规律。而对工艺美术造型的创作来说,传统文化的思维方式贯穿着其始终,并且这种独特的思维方式成为它艺术和审美价值构成的基础与文化内涵。

关键词:产业升级;工业美术;创新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战略抉择”,应“着力增强创新驱动发展新动力,着力构建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所谓产业升级,实质上是指产业各部门由于要素禀赋的变化而引起生产要素密集程度不断变化升级的过程,即产业结构从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发展到以资本密集型产业为主,最后形成以技术密集型产业为主的一种演变过程。

目前,从时间纬度上看,中国正处于产业结构调整、经济全面复苏并带动社会发展的关键时刻。从当前空间维度上看,世界上发达国家如美国、英国、日本、德国、韩国,都已经相继根据国内的实际情况推出了支持相关产业升级,谋求更大更为长远的产业推进计划,以此推动国内经济的蓬勃发展。人才、教育、科学已经成当前各国最为重视的发展动力,并成为国家发展的传略性决策。针对中国的经济发展现实,如何保证健康长远的发展势头,就并须改变当前诸多经济发展模式,改变粗放型的的低产值的经济增长模式,发展成为结构合理、次序井然的经济新形态。新的社会经济发展和转型不仅需要“硬性”的条文规定、大手笔的经济刺激方案和更多机器与厂房,也更需要“软性”的文化产业的发展配合。只有将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合理地定位于城市文明进程和产业升级发展的良好平台以及社会经济转型中重要的产业链条和纽带,才能使它产生更大的驱动力,也才能更好地服务当前社会经济的发展。

美国美学家理查德·舒斯特曼说:“由于现代生活的支离破碎及其带来的震惊、流水线劳动的机械重复以及大众传媒任意并置的信息和露骨的轰动效应,我们对事物的直接经验已经不再能形成一个有意义的、连贯的意义整体,而只是在碎片似的、非整合的感觉——一种只是生活过而不是被有意义地经验了的东西——中的挣扎。”①或许正因为这样,承载着传统意蕴和美感的传统工艺美术产品又重新吸引了人们的视线。

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应“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加快文化产业基地和区域性特色文化产业群建设,培育文化产业骨干企业和战略投资者,繁荣文化市场,增强国际竞争力”。在信息时代的今天,世界各国之间的政治、经济联系日益密切、频繁,文化交往不断增多,各国对文化传播越来越重视,传统工艺美术作为文化载体的作用越来越凸现出来,向国外推广本国工艺美术产品已成为文化传播的重要手段。许多国家甚至已经把通过推广工艺美术产品列入了国家战略,变成了一项重要的政府行为。

宗白华说:“世界是无穷尽的,生命是无穷尽的,艺术的境界也是无穷尽的。”②每一种艺术都有其技巧语言,即便是最富有个性的艺术家都得用它来进行交流,甚至可能用它进行观察。造型是艺术创作的手段之一,艺术造型形成的因素源自对象与艺术家两者。由视觉形象要素——点、线、面等综合构成的艺术造型,并非简单地模仿和“再现”现实中各种人物、动物、背景,而是突出了作品形式的特有造型语言的表现因素和观念因素。因为某个造型体系的形成,本身便是先民各种观念形态交互作用、综合而成的结果,与此同时,工艺美术的创作又是出于各代技术工匠之手,他们对技术的认知与理解,以及社会环境与思想观念,都会对工艺美术的艺术造型产生影响。

从过去节庆时节的特殊内涵的艺术形式,到如今大众化的快餐式的艺术消费。工艺美术已经从作坊式的加工形态逐渐形成具有自我特色的产业模式雏形,其自身的内在审美形态已经在市场化、城市化的现实环境的冲击下形成巨大的变迁。脱离广大农村土壤的乡村艺术,如何适应时代变迁成为其生存发展的首要问题。实际上,一种艺术种类成熟之后,会塑造出与之相适应大众审美心理结构和欣赏习惯,艺术形式的变化,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这种大众审美心理结构和欣赏习惯。

创新是艺术发展的内在动力,也是自身完善的必然规律。首先,“艺术来源于生活”,生活所指的社会环境是发展变化的,为此艺术必然随之产生种种变化。这也充分证明艺术的本质在于创新,这是其魅力所在之处。此外艺术的创新也是由创作主体与接收主体所决定的,随着时代的变化,艺术家的思想、情感、创作理念、技术材料都会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而艺术接收者也是如此,两者的结合,也必然导致艺术必须具有不停的创新变化,才能跟上时代的脚步,成为人们思想情感的寄托,成为社会文化的代言人。

创新是社会发展的助推器,并随着社会的发展,以满足人们的需求为目的。创新一般分为两个层次,一个层次是对事物的固有标准的改革。工艺美术有着自身的传统标准、形式体系、功能效用,只有重新建立标准,才能称得上创新。另一层次是升华品质,强化固有的形式和内容的审美。

创新是指对原有事物模式的改变,这种新模式不仅具有新颖性、领先性,还与社会环境相适合,以自我独特的审美,形成新的物化形态。所以说,创新就是创造,是发展,是突破。而艺术的创新,尤其是工艺美术的创新,就必须是创作者新颖的创造思想的物质化表现,是满足消费者审美心灵的精神需要,是符合社会环境的审美需要,是产生更多附加产值的突破性的创造。在这一思想指导下,工艺美术产品的转变就绝不是内容的扩充,也不是形式的借鉴与深化,而是在内涵本质上进行变革,要与时代的社会需求相适应,在功能、材料、形式等全方位的变革。

但随着时代的变革和社会的发展,经济似乎成为了唯一的动力,在市场经济的推动下,价值衡量标准产生了巨大的变化,这对中国传统工艺来说,是一个非常大的冲击。工艺美术的技艺传承,如同其他手工艺一样,在社会大变革的面前,显得羸弱不堪。我们常说,

艺术的继承表现在思想、内容、作品形式、创造技法的传承。工艺美术的传承更表现出直接的师徒传承的特点,其不仅是对一种技术的传承,更表现在人与人之间的文化的认同。实际上,就是对某种文化的守护与延续。手工艺作品在文化视角上,可以说体现着本民族的文化精神与特质。宗白华说:“形式之最后与最深的作用,就是它不只是化实相为空灵,引人精神的飞跃,超入美境;而尤在它能进一步引入‘由美入真’,深入生命节奏的核心。世界上唯有最生动的艺术形式——如音乐、舞蹈姿态、建筑、书法、中国戏面谱、钟鼎彝器的形态与花纹——乃最能表达人类不可言、不可状之心灵姿式生命的律动。”③从工艺美术的实际功用可以看出,实用是其存在的根本,但艺术性是其发展的推动力。

每一种艺术都源于社会环境的需求,由于这种需求的内在推动,才产生满足这种需求的审美创造,并在生产实践的过程中形成特有的文化特色与创作经验。这些经验并形成某些特定规律,世代被创作者们传承与发展,从而形成具有自我区域内特有的文化与艺术内涵。可以说,工艺美术正是一文化传统的直观反映,使其成为民族文化的物化载体,成为民族特有文化内涵有审美观照。

从工艺美术的艺术形式进行观照,可以说,从造型、构图经营、色彩运用和装饰艺术等方面的应用;无不体现着创作者的艺术洞察力和审美能力;在造型构思上追求意象创造,不受客观事物的限定,充分发挥艺术家内心的想象力,追求人们的一种美好的艺术理想,表达人们心中的愿望和期待,通过各种夸张、装饰、象征等手法来体现;色彩运用上更是明艳活泼,又简单纯朴,体现了中国人传统的色彩观念,深受中国传统民俗生活的影响,用色上,看似极其简单但画面却呈现丰富的艺术效果。而这些艺术思维又都是其背后的祈福求平安的精神动因使然。因此,工艺美术的艺术审美价值,一方面体现在作为一种民俗意义上的文化内涵,另一方面体现在作为一个艺术种类所沉淀下来的艺术思维,从而具有重要的审美价值。

罗杰·弗莱说:“人类积累和继承下来的艺术珍品,几乎全是那些形式结构为主要因素的作品。”④构成是一种造型概念,它的含义就是将不同形态的几个以上的单元重新组合成一个新的单元,并赋予视觉化的、力学的观念,实际上就是组成一个有意味的形式。所谓有意味的形式就是美的形式,它是积淀了社会内容的自然形式,包括观念和想象的成分。

构成的特点就是形式美,是人们在从事造型艺术活动中,单独抽出构成形式作为审美对象,是美学关注人类实践活动的产物。工艺美术在构成上不仅遵循了形式美感的要求,在理念传达上又有进一步的创新,表现历代人们对工艺美术形式美的深刻理解。工艺美术往往被理解为特定形式的艺术作品,割裂了其内在的意义与趣味,无法与特定文化习惯联系起来,造成形式性的单纯审美,从而造成一些误解与浅读。这也是当前文化语境内,工艺美术面临的最大问题。

工艺美术是一种文化的载体,也是充满民俗内涵的艺术形态。所谓的民俗艺术,是指艺术的内涵与特定环境的民俗内涵产生契合,形成具有一定指向性的艺术形式。所谓“民俗艺术”,系指依存于民俗生活的各种艺术形态,作为传承性的下层艺术现象,它又指民间艺术中能融入传统风俗的部分。“民俗艺术”往往作为民俗传统的象征符号和民俗生活化的原生艺术,在岁时节令、人生礼俗、民间信仰、社会交际、衣食住行、消遣娱乐等方面广泛应用。“传承性”、“传统性”、“风俗性”和“群体性”作为民俗艺术的主要特征,具有深厚的文化背景和坚实的社会基础。“民俗艺术”并非强调“民俗”与“艺术”在形式上的相互交叉,而主要指在精神内涵上的整合和一统。“民俗艺术”也并非简单的等于“民俗”加“艺术”,而应视作艺术体系中的一个完整而独立的概念。

民俗是特定区域内传承有序的文化现象。工艺美术与之相契合,必然在精神的内核上产生超于现实形式性的审美特色,成为人们精神上具有特殊内涵的物品,并由此产生具有浓郁乡土情结的文化现象,成为人们生活中精神慰藉和文化物品,演变为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艺术作品,成为一种观念化得形式。(作者单位:东南大学艺术学院;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

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江苏省工艺美术产业化发展研究”(09YSC007)阶段性成果之一;江苏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经济转型背景下的高职院校艺术类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项目编号2013SJB760010)阶段性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1]《中国戏剧史长编》.周贻白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60 年

[2]《中国影戏》.江玉祥著,四川人民出版社,1992 年

[3]《中国皮影艺术史》.魏力群著,北京文物出版社,2007年6月。

[4]《中国民间美术史》,王树村著,岭南美术出版社,2004年11月。

[5]《论工艺美术产业集群的发展策略》.丁勤,《创意设计》,2012.6

注解

①[美]理查德·舒斯特曼.生活即审美——审美经验和生活艺术[M].彭锋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22-23

②宗白华.艺境[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150

③宗白华.宗白华全集·第3卷[M] .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4.99

④朱立元.现代西方美学史[M] .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6.341

推荐访问:工艺美术 审美 产业升级 特征 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