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秘网    > 技术合同

菲律宾马斯巴特岛阿罗罗伊金矿地质特征及其找矿方向

作者:jnscsh   时间:2022-02-12 08:37:18   浏览次数:

【摘 要】菲律宾马斯巴特岛阿罗罗伊金矿是菲律宾首个采用露头坑采的矿山,为菲律宾重要的金矿生产地之一。阿罗罗伊金矿位于菲律宾大断裂成矿带上,矿床的形成主要受曼道恩组火山岩系和兰昂组英安质岩、闪长岩体和构造的控制,矿体多呈脉状充填于石英脉或者硅质岩中。根据矿床的地质、构造、岩浆岩等地质特征,研究分析认为阿罗罗伊金矿为浅成低温热液脉型矿床,并提出了找矿方向。

【关键词】马斯巴特岛;阿罗罗伊金矿;地质特征;找矿方向

0 引言

阿罗罗伊金矿位于菲律宾第五大区马斯巴特岛北端,是菲律宾首个采用露头坑采的矿山。二战前(1939-1940)阿罗罗伊金矿的产量占据菲律宾金矿总产量的12%(Bureau of Mines and Geo-Sciences Ministry of Natural Resources,1986)。地质专家研究认为,根据菲律宾的地质特点,最大和最富有的金矿床很可能蕴藏于菲律宾接近自然力的错位地区-菲律宾大断裂成矿带上(王思德,2008)。近年来随着全球经济的复苏,菲律宾的金矿勘探业呈现出一片繁荣的景象,国内众多学者亦对菲律宾金矿地质特征及其成因开展了广泛研究(杜劲光,1984;毛伦锦,1987;石原舜三,1986;赵国权,1990;等),但是研究对象大多为菲律宾的区域地质矿产,未就某个矿区进行过深入的了解。Andrew J. Vigar(2008)为CGA公司编制的马斯巴特资源报告表明马斯巴特矿床为浅成低温热液矿床,为作者研究阿罗罗伊金矿提供了很好的技术支持。本文旨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通过实地勘查,对阿罗罗伊金矿的矿区地质、矿(化)体特征等方面深入研究,以探讨该矿床的形成机制,为进一步找矿指明方向。

1 区域地质背景

菲律宾金矿床广泛分布于西太平洋构造-岩浆活动带的印尼-菲律宾地区,多为低硫浅成低温热液矿床,呈束状沿菲律宾大断裂分布,矿床的形成与大断裂有密切关系(图1)。菲律宾大断裂横穿活动带的中央部分,北起吕宋岛,南至棉兰老岛,穿过马斯巴特省东部,在马斯巴特岛内南部陆地延伸12km,是形成环太平洋部分地区和大量构造板块边缘的重要地震活动构造之一,是闪长岩-安山岩的主要分布地带,两侧铜金矿成群分布(Bureau of Mines and Geo-Sciences Ministry of Natural Resources,1981;Mitchell, Leach,1991)。Barcelona就菲律宾裂谷进行过研究,菲律宾裂谷沿着马斯巴特和北莱特岛分布,表明自古生代以来断裂就处于活动状态,是岩浆和热液流体侵入的通道。

根据菲律宾地质背景和构造条件可以把整个菲律宾划分为三个成矿区:东菲律宾成矿区、中菲律宾成矿区和西菲律宾成矿区。根据成矿时期和矿床成因类型的不同,在中菲律宾成矿区内可进一步划分出:三宝颜(Zamboanga)铜-金-铬成矿带、内格罗斯岛(Negros)铜-金成矿带、马斯巴特(Masbate)金成矿带和三描礼士(Zambales)铬-镍-铂-铜-金多金属成矿带。本矿床即位于中菲律宾成矿区马斯巴特成矿带上,成矿潜力巨大。

2 矿区地质特征

本区出露地层从老到新主要有白垩纪曼道恩组(Pkm)、早第三纪萨姆巴拉望组(Nps)、晚第三纪兰昂组(Nlc)和第四纪冲积物(Qal)(见图2)。白垩纪曼道恩组(Pkm)为黑色厚层强固化火山砂岩、火山砾岩和玄武岩岩流,偶见红色钙质岩以及锰矿层;萨姆巴拉望组(Nps)为火山碎屑岩,主要为钙钾质安山岩和玄武岩,夹有砾岩、粉砂岩、杂砂岩以及少量泥岩;兰昂组(Nic)岩性主要有安山英安质流体和集块岩,块状砾岩夹薄层凝灰质页岩,偶见透镜状钙质砂岩和条带状膨润土;第四纪冲积物主要为松散的粘土、泥岩、砂岩和碎石。

图1 菲律宾金矿分布图(“〇”为金矿床)

Fig.1 Philippine gold deposits districts

区内构造以断裂为主,发育NE、NW、近SN等3组断裂,其中以北东向为主。规模较大的断层有Batuila和Panal断层。Batuila断层为推断逆断层,贯穿全区,近南北-北北东向,近直立,区内长约5km。Panal断层为推断断层,贯穿全区,近南北-北北西向,断层近直立,区内长约10km。

岩浆岩主要有闪长岩(Pad)、辉长岩(Kg)、安山斑岩(Nmna)。闪长岩是本区重要的侵入杂岩之一,走向NW-SE,穿切皮纳纳安断裂东部,近平行于菲律宾断裂带的主方向,岩石组成不一,多为花岗闪长岩、石英闪长岩、英安岩、闪长岩和角闪闪长斑岩。辉长岩(Kg)为柏冉肯(Boracay)深海火山流的一部分,蚀变较弱。角闪石K40-Ar40测年显示闪长岩等深成岩年龄为18.3±4.6百万年,黑云母K40-Ar40测年显示侵入岩闪长岩为13.6±1.6百万年。安山斑岩主要包括火山流、火山颈和安山质集块岩。

3 矿床地质特征

3.1 矿体特征

根据前人地质矿产调查成果,结合此次调查情况综合分析,划分出了3条金矿(化)脉,编号为M1、M2和M3,矿脉赋存在曼道恩组岩石、兰昂组岩石和闪长岩接触带附近的围岩中,沿构造裂隙发育,出露于构造交叉处,呈网脉状分布。

M1:位于矿区西北角,走向北北西,倾角40-60°,长约600m,宽0.2-1.0m,黄铁矿化强烈,金品位为1-7g/t。矿化脉中发育多条石英脉、石英细脉,见有较为自形的黄铁矿颗粒。

M2:位于矿区北端,走向北北西,倾角40-60°,长约750m,宽0.4-1.0m,硅化、黄铁矿化强烈,金品位为0.75-5.40g/t。石英脉宽0.01-0.2m,脉中可见黄铁矿化、黄铜矿化。

M3:位于矿区西南角,走向北北西,倾向南西,倾角40-60°,长约500m,宽0.1-0.5m,金平均品位为3g/t。

3.2 矿石矿物

脉石矿物主要为石英和方解石,也含有数量不等的粘土矿物(主要是蛇纹石和高岭土)和硫化物。石英与金成矿有重要关系,主要包括裂隙充填石英脉(图3)和围岩硅化,单个矿化石英脉延伸达2-3km。方解石是常见的脉石矿物,但是在氧化带含量少。硫化物平均含量为1-10%,含量虽少但在石英脉中及其外围、围岩边缘均可见到,其中黄铁矿含量最多,为自形-半自形粒状,约为85-95%,其次为方铅矿、闪锌矿、黄铜矿和锰矿。

金多以自然金的形式出现,呈细粒分散状,矿物统计显示粒度在5-20微米。自然金以自由金、线金、薄片金的形式存在于石英中,亦见于方解石中,呈浸染状和不规则充填,或者与硫化物共生、交代或晶格充填。

3.3 矿化特征

矿化主要有黄铁矿化、黄铜矿化、闪锌矿化、方铅矿化等,多呈明显带状、浸染状(图4)和细脉状。

3.4 蚀变特征

本区最常见的蚀变有硅化、绢云母化、泥化和绿泥石化,其中硅化最为常见。矿脉的外围硅化形式主要表现为裂隙充填、网状脉、围岩交代充填,其次绢云母化和泥化多位于矿脉的接触带上,是围岩蚀变的显著特征。围岩中可见一定的绿泥石化。石英脉和网状脉中硅化、绢云母化和泥化发育最为强烈。石英脉多与围岩接触界线截然,但围岩蚀变与石英脉相比分布范围有限。

4 矿床成因类型探讨

阿罗罗伊金矿发育于西太平洋构造-岩浆活动期,成矿机制受菲律宾大断裂的影响,矿床的形成与区内断裂密切相关,断裂是低温热液、矿化流体渗透和侵蚀母岩的通道。矿体多呈脉状分布在曼道恩组火山岩和兰昂组英安质岩石与闪长岩的接触带及其附近围岩中,围岩局部蚀变为硅质岩,闪长岩为矿床的形成提供热源。岩体和围岩中裂隙发育,充填有石英和方解石脉,可见自形-半自形黄铁矿、黄铜矿等硫化物。根据钾氩法测定,本区闪长岩侵入期为晚第三纪,侵入深度在几百米至地表范围内。以上特征显示阿罗罗伊金矿为浅成低温热液脉型矿床。

5 找矿方向

阿罗罗伊金矿为浅成低温脉型热液矿床,明显受构造、岩体和围岩的控制,因此矿床应形成在闪长岩体或其附近的围岩中,石英和方解石脉以及硅质岩发育的地方,且断裂构造发育叠加处,这一发现为下一步找矿指明了方向,主要表现在:

①矿区中部,曼道恩组与闪长岩体的交界处,Panal断层附近;

②矿区东南部,闪长岩体内,Batuila断层附近,尤其是石英脉发育区带;

③Panal断层下盘东南部,曼道恩组围岩中,断裂构造交汇处。

6 结论

菲律宾马斯巴特岛阿罗罗伊金矿位于菲律宾大断裂成矿带上,矿床的形成主要受曼道恩组火山岩系和兰昂组英安质岩石、闪长岩体和构造的控制,矿体多呈脉状充填于石英脉或者硅质岩中,分析认为矿床成因为浅成低温热液脉型矿床,并为下一步找矿指明了方向。

致谢

本文在成文过程中得到了我单位境外项目组工作人员的大力帮助,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参考文献】

[1]Andrew J. Vigar. Technical Report on the Mineral Resources of the Masbate Deposit, Masbate Province Republic of Philippine for CAG Mining Limited[C]// Unpublished for Mining Association. 2008.

[2]Bureau of Mines and Geo-Sciences Ministry of Natural Resources. Geology and Mineral Resources of the Philippines: Mineral resources wolume two geology[M]. Manila: Bureau of Mines and Geo-Sciences Ministry of Natural Resources,1981.

[3]Bureau of Mines and Geo-Sciences Ministry of Natural Resources. Geology and Mineral Resources of the Philippines: Mineral resources wolume two mineral resources[M]. Manila: Bureau of Mines and Geo-Sciences Ministry of Natural Resources,1986.

[4]Barcelona, B. M., the nature of faults in Philippine-fault zone. in Norman Q. B.

[5]Mitchell, Leach. Epithermal gold in the Philippines: Island arc metallogenesis, Geothermal systems and geology[M].London: Academic press, 1991.

[6]杜劲光. 菲律宾地质矿产概况[J].地质与勘探,1984(9):33-36.

Du J G. Overview of Geology and Mineral Resources Philippines[J]. geology and exploration, 1984(9):33-36.

[7]毛伦锦.菲律宾金矿类型简介[J].国外铀矿地质,1987(2):75-77.

Mao L J. brief introduction of Philippine gold deposits style[J]. World Uranium Geology.1987(2): 75-77.

[8]石原舜三,刘燕华.菲律宾金矿床类型及成矿模式[J].地质地球化学,1988(11).

Shi yuan shun san, Liu Y H. Style and metallogenic model of Philippine gold deposits [J]. geology and geochemistry.1998(11).

[9]王思德.菲律宾矿产资源开发与利用[EB/OL].http://wangside.blog.163.com/blog/static/58974608200812344411102/.2008-02-23.

Wang S D. mineral resources development and exploit of Philippines[EB/OL].http://wangside.blog.163.com/blog/static/58974608200812344411102/.2008-02-23.

[10]赵国权. 菲律宾主要金属矿产及其地质概况[J].有色金属:矿山部分,1990(1):46-48.

Zhao G Q. Major metal minerals and geology of Philippines [J].Nonferrous Metals (Mine Section), 1990(1):46-48.

[责任编辑:王迎迎]

推荐访问:马斯 罗罗 菲律宾 金矿 地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