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秘网    > 技术合同

教育信息化进程中的马太效应

作者:jnscsh   时间:2022-03-10 08:40:32   浏览次数:

马太效应(Matthew Effect)是指好的愈好,坏的愈坏,多的愈多,少的愈少,强的愈强,弱的愈弱的一种现象。在教育信息化发展历程中,马太效应普遍存在,对中央政府和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而言,如何在教育信息化发展历程中避免数字鸿沟越拉越大的马太效应,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战略课题。

马太效应是什么?

“马太效应”这个名字来自于《圣经·马太福音》中的一句话:“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多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社会学家从中引申出了“马太效应”这一概念,用以描述社会生活领域中普遍存在的两极分化现象。

1968年,美国科学史研究者罗伯特·默顿(Robert K. Merton)提出了这个术语,用它来概括一种较为普遍的社会心理现象:“相对于那些不知名的研究者,声名显赫的科学家通常得到更多的声望,即使他们的成就是相似的。”此后,此术语逐渐为经济学界所借用,反映贫者愈贫,富者愈富,赢家通吃的经济学中收入分配不公的现象。

总体来说,我们可以把马太效应归纳为:“任何个体、群体或地区,一旦在某一个方面(如金钱、名誉、地位等)获得成功和进步,就会产生一种积累优势,就会有更多的机会取得更大的成功和进步。”

教育信息化发展历程中的马太效应

教育信息化发展历程中,马太效应也是普遍存在的。

就区域教育信息化而言,不同地区由于经济、教育、社会以及环境基础等方面的差异,存在一定的数字鸿沟。对政府而言,其宏观决策的一个重要意图就是缩小地区差异,实现教育均衡发展。而实际上,由于教育信息化基础、经济实力以及地方教育行政部门的观念与意识等原因,往往我们看到的情况是,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地区之间的数字鸿沟不是缩小了,而是进一步加大了。这正好符合马太效应。

在学校教育信息化进程中,知名度高、条件较好的学校,往往能获得更多的教育信息化投入,设备投入和配备往往也更好,呼声更能得到决策层的重视和回应。相反,那些投入不足的薄弱学校,教育信息化投入本身就不足,因“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也就陷入了发展的“瓶颈”。这种因教育资源分配严重不均而造成的名校与薄弱校的格局一旦形成,差距必将被不断放大,形成学校教育信息化发展进程中的“马太效应”。

对学校中的教师而言,越是信息素养良好,懂得如何利用网络促进个人专业发展的教师,他们能够经由网络获得更多的支持和资源,也能更好地与来自世界各地的同行进行交流互动。相反,信息素养较差,缺乏运用信息技术促进个人成长与发展的知识、技能与技巧的教师,他们往往无法获得更多的资源,也不善于利用教师实践社群与其他的教师进行交流。这也正是马太效应所揭示的现象。

学校教育中,信息素养比较好的学生,他们适应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的能力本身就强,数字化学习技能也好。而信息素养较差的学生,他们的数字化学习技能也差。结果,因为信息素养上的差别,导致学生数字化学习的马太效应越发普遍越发严重了。

反马太效应是教育信息化的重大课题

马太效应在教育信息化发展历程中普遍存在,那么,它究竟对教育信息化有哪些作用?通常,在社会心理学领域,学者们普遍认为,“马太效应”是一种既有消极作用又有积极作用的社会心理现象。就教育信息化而言,其积极作用包括树立典型,引进竞争等。但总体来说,消极作用更显著,危害更大。尤其是在教育信息化发展进程中所导致的资源分配不均,并因此加大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不同学校、乃至教师和个体之间的数字鸿沟,这是与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宏观战略政策相违背的。为此,中央政府和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应当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对西部地区和薄弱学校给予政策上的扶持,在教育信息化发展策略、方法、技术路线上,应适当超前而不是采用落后的技术方案,要进一步加大教育信息化研究,增强对西部地区和基础薄弱学校的教育信息化的科学决策和投入,抵制教育信息化发展进程中的马太效应,以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的均衡发展。

推荐访问:马太 教育信息化 效应 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