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秘网    > 经营合同

运用信息技术,促进科学教学

作者:jnscsh   时间:2022-04-17 09:28:34   浏览次数:

1 感性呈现 丰富表象体验

小学生认识世界主要是通过感性的方式实现的,多媒体技术能智能化地、最大限度地、生动有趣地、高质量地适时处理各种声音、语言、图像、图形、视频等,为学生提供形象逼真的、情节有趣的和色彩生动的感性材料,极易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更直观地获得感性认识。如教学《彩虹的秘密》时,首先播放课件:雨过天晴之后。天空出现了美丽的彩虹,同学们在欣赏彩虹的同时脑海里会产生这样的问题:这种现象是怎样产生的?是什么原因?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一下子调动起来,进入学习新知的积极状态,为学习新知提供了最佳情境。这时。再通过喷雾实验和三棱镜实验分析、推想彩虹形成的真正原因,从而揭开彩虹的秘密,深刻理解了教学内容。

2 补充知识 优化重组内容

2.1丰富观察材料

科学课所包含的知识面比较广,尤其是当今这个时代,很多学生家里都购置了电脑,他们从报纸、电视、互联网等众多媒体上都能得到各方面的知识。信息技术与科学课的整合,应该让学生真正学会怎样运用信息技术去搜集想要的资料,到哪里去找资料。比如《动物的卵》一课,认识各种各样动物的卵这一内容学生是不可能在课内筹集到足够丰富的观察材料的。多媒体手段的介入就可以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学生通过老师提供的网址查找资料,获得多种有关动物的卵的信息,从而建构了对动物的卵的认识。在下一节课汇报给同学生们听,当一回“小老师”。学生一听说可以自己上网找资料,还可以当“老师”都来了精神,学习效果很好。

2.2拓宽知识面

通过信息技术还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从课内引向课外。例如教学《鱼》一课时,要求学生认识鱼的共同特征。课前老师收集了许多不同种类、不同形状的鱼的图片播放给学生看。学生观察到了名目繁多的书本上没有的鱼,通过细致的观察、比较、辨认、综合,感受充分。概括出鱼的共同特征。这样,借助信息技术手段,增加了课堂容量,拓宽了学生视野,激起了观察研究的兴趣。

3 跨越时空 促进意义建构

多媒体技术能够变换时空,变换速度,变换大小,化无形为有形,化远为近。化虚为实,化隐为显。小学科学许多内容连接着广阔的自然界,由于受环境、阅历、时空、条件等局限,学生对天文知识、航空航天、地理环境、生物进化、地貌变迁、生物生长、内部结构等许多事物缺乏感性认识。利用信息技术可以使学生如临其境,突出表象,强化认知,意义建构。如学习《植物的一生》单元,学生要观察辣椒生长的过程,但这一过程时间较长,学生很难形成完整的表象。教师用数码相机拍摄辣椒从“种子——种子发芽——长出小苗——长出花蕾——开花——结果”这一生长过程的照片,将照片经计算机生成幻灯片播放给学生,让学生观察。

《宇宙与航天技术》等太空天文的内容,《生物群落》等表现生物之间联系的内容,《奇妙的人体》等人体生理的内容,都能利用多媒体技术把宏观和微观的、瞬间和漫长的、简单和复杂的事物,跨越时空,展现在学生面前,揭示事物现象的本质和发展变化的规律,促进学生的认知活动从感性向理性飞跃。

4 模拟情境 经历探索过程

有些自然现象或过程是很难在课堂上用语言讲清的。这些问题如何突破,多媒体课件是一种有效的手段。比如人体各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等课型,植物的生长过程、果实的形成、种子的萌发、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等课型,星球运动,四季成因,昼夜的形成等自然现象,传统的教学方法很难模拟。而多媒体技术能发挥丰富的表现功能,模拟事物发生发展的过程,使难以觉察的东西清晰地呈现在学生面前,克服了感官的局限,丰富了学生的经验。如教《呼吸器官》时,先让学生感受呼吸时气体经过哪些器官进入体内,是怎样排出体外的,学生感受后只能说出自己摸得着、看得见的器官,对胸廓内的肺和支气管无法感知。用多媒体把呼吸器官的模拟图展示出来,让学生指出人的呼吸器官。当学生利用气球、“V”形管、无底瓶和橡皮膜研究呼吸过程时,开始他们只能将“V”形管的两个气球胀大后再缩小。缩小后又胀大,就是说不出气球类似呼吸器官中哪个器官,“V”型管相当于什么器官。利用多媒体动画模拟实验过程,学生直观看到实验装置和人的实际呼吸器官的呼吸过程,类推出实验装置和人的呼吸器官的对应部分,并推测出实验装置呼进的气体与呼出的气体都是空气,而人呼进的气体中含有氧气,呼出的气体中含有二氧化碳。虽然学生观察课件后说法不一,但大同小异。最后让学生往澄清的石灰水吹气,石灰水变浑浊了,证明了学生的推理是正确的。通过模拟情境。促进学生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过渡,为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搭桥铺路,在内容上画龙点睛,在效果上事半功倍,在训练学生思维能力上更为有效。

5 辅助实验 提升实验品质

在实验教学中,利用信息技术能将微观的、宏观的、不可见的、抽象的、变化太快或太慢的实验内容,逐层展示给学生。视听并用,形象直观,浅显易懂,效果显著,能很好地启发学生领会实验方法,训练学生掌握实验技能。多媒体辅助实验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第一,有的内容由于受条件的限制,课堂上无法用实验形式展现给学生观察,有的实验学生根本无法看见和亲自操作。如《哺乳动物》、《鸟》这类课,学生不能直接理解这类动物的繁殖情况,对哺乳动物或鸟的繁殖情况进行口头说教,学生会学得迷茫。利用信息技术把繁殖情况进行演示,就非常形象,学生很容易理解。第二,在教学中遇到比较抽象的、反应时间较长或较短的实验。单凭讲解,学生无法准确理解。如教学《种子》时,学生对种子里面的胚看不清楚,对胚的生长发育过程更无从知道。多媒体技术不仅能使学生清楚地看到种子的构造。还能利用连续播放技术,使学生看到种子发芽的全过程,突破了难点。第三,运用信息技术能优化观察实验。如教学《鱼》、《爬行动物》时,由于受条件限制,课堂上学生很难看到这些动物,很难归纳出这些动物的共同特征。可以从网上搜集资料、图片,在教学中充分利用这些资源,拓宽学生知识面,优化学生观察;第四,有的实验可视范围小,可见度低,学生难以观察。利用多媒体变小为大,有助于学生正确地理解。如教学《花的构造》时,巧妙地运用了实物投影进行花的解剖操作,学生借助投影可以清晰地看到整个操作过程,从而使学生印象深刻,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总之,手段与目的是对立统一的。“骏马能历险,犁田不如牛;坚车能载重,渡河不如舟。”基于信息技术的多媒体手段辅助小学科学教学必须把握好“适时、适度、适当”的原则,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及学生的实际需要,准确把握多媒体最佳作用点及最佳展示时机,明确作用,合理选择,用其所长,着眼于学生科学素养的发展,以提升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为出发点和归宿。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实现教学的最优化。

推荐访问:信息技术 科学 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