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秘网    > 经营合同

提升高新技术产业创新能力——基于产业特性视角

作者:jnscsh   时间:2022-04-17 08:58:03   浏览次数:

[摘要] 创新是高新技术产业持续发展的力量源泉,也是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获取竞争优势的重要途径。在阐述高新技术产业特性的基础上,从培育创新企业、创新人才培养、投融资环境、知识产权保护,以及完善产业发展环境等方面提出提高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创新能力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 高新技术 高新技术产业 创新能力

一、高新技术产业的内涵

关于高新技术产业,国际上一般采用技术密集度(R&D经费强度或R&D人力强度)作为确定的基本依据。美国对高技术产业的定义经常采用两种指标,其一,产品研究与开发费用在销售额或增加值中所占比重;其二,科技人员(包括科学家、工程师、技术工人)占总劳动力的比重。因为,研究与开发强度反映了产品和技术变化的速度,以及产业和公司的技术含量。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把研究与开发密集度(即R&D经费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作为界定高技术产业的标准,将相对于其他制造业而言具有较高R&D密集度的产业定义为高技术产业。OECD在20世纪80年代将R&D经费占总产值高于4%的行业划分为高技术产业,90年代后期这一标准提高到8%,其成员国均按该组织确定的划分标准统计高技术产业并进行国际比较。2001年OECD依照新的国际标准产业分类重新确定了高新技术产业分类标准,根据13个成员国1991年~1997年间的平均R&D经费强度(R&D经费占产值的比重和R&D经费占增加值的比重),将制造业中的航空航天制造业,医药制造业,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无线电、电视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医疗、精密和光学科学仪器制造业5类产业确定为高新技术产业。

欧盟《科学技术指标报告》把有很高的经济增长率和国际竞争能力,有较大的就业潜力,同时R&D投入高于所有部门平均水平的航空航天制造业,化工产品制造业,医药品制造业,汽车及零部件制造业,科学仪器制造业八大产业作为技术密集型或先导产业。

我国对高新技术的界定基本上采用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的新旧两种口径。采取概括法,也称例举法,即按技术类型定义高技术产业。1991年3月原国家科委公布了《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的条件和办法》,对高新技术的范围进行了规定,把新兴科学与技术融合在一起,把高新技术的范围划定为:(1)微电子科学和电子信息技术产业;(2)空间科学和航空航天技术;(3)光电子科学和光机电一体化技术;(4)生命科学和生物工程技术;(5)材料科学和新材料技术;(6)能源科学和新能源、高效节能技术;(7)生态科学和环境保护技术;(8)地球科学和海洋工程技术;(9)基本物质科学和辐射技术;(10)医药科学和生物科学工程;⑾其它的新工艺、新技术。

根据2006年科技部、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共同组织编制并颁布的《中国高新技术产品目录2006》,涉及电子信息、现代交通、航空航天、先进制造、生物医药和医疗器械、新材料、新能源与节能、环境保护、地球空间与海洋、核应用技术、农业共11个领域的产品。

二、高新技术产业及其产品属性

高新技术产业同传统产业相比有着独特的特征,主要是高投入、高风险、高收益等。OECD提出的高技术产业的五个特征是:(1)强化研究与开发工作;(2)对政府具有重要战略意义;(3)产品与工艺老化快;(4)资本投入风险大、数额高;(5)研究与实验成果的生产及其国际贸易具有高度的国际合作与竞争性。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知识技术密集性。高新技术产业是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与产品或劳务相关的新知识、新技术、人才和R&D资金密集程度决定产业的发展水平和层次。

第二,高投入性。高技术产业的高投入主要体现在研究与开发阶段的投入,这是与资本密集型产业在投向上的主要区别,因而技术密集度(R&D经费支出占总产值比重)成为划分高技术产业的主要依据。从事高新技术R&D活动要取得科技成果,这项科技成果无论是自己研究产生的,还是他人研究产生的,都需要投入研究费用。通常,技术难度越大、越复杂,需要投入的资金就越多。此外,高新技术企业在产业化阶段推向市场和扩大市场占有率方面也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

第三,高风险性。高新技术企业的高风险来自它所面临的众多不确定性因素,主要体现在:(1)技术风险。高新技术及产品R&D过程的不确定性,高新技术转化为现实的产品或劳务的不确定性,存在因技术失败而造成损失的风险;同时还有其他新技术、替代技术的产生使现有技术急剧贬值所带来的风险。(2)侵权风险。如果企业通过大量的R&D投入所取得的技术、发明、产品或软件等得不到法律的有效保护,在推向市场后被其他企业仿冒或侵权,研制该产品的企业很快便会无利可图,甚至可能无法回收R&D费用。因而,构建良好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是维护高新技术企业利益的核心工具和手段。此外,高新技术企业的高投入意味着,如果企业的生产规模与效益、投入与产出等不匹配,企业会面临巨大的财务风险。

第四,高回报性。高新技术企业如果创业顺利,通常具有极高的收益率。这种高收益性往往来源于内在化于企业产品的知识和技术的垄断性、排他性。借助于市场的需求和技术的垄断,给企业带来超出传统产业的垄断利润。

第五,创新性。高新技术是以最新科学研究成果为基础,通过代价高昂的研究和探索,促成技术和应用不断创新。高新技术在产品开发中的应用加速了高新技术的渗透和辐射,只有不断创新的产品才具有持续的国际市场竞争力。创新过程的实质是技术知识的投入产出过程。无论是以新产品还是以新工艺出现的创新,其中都包含了新的技术知识。知识往往具有公共品的特性,即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创新正是由于包含了新的技术知识而具有一定公共品的特征,从而具有技术方面的外部性。可以说,高新技术产业的核心特征就是创新特性——技术创新、产品创新,以及组织和制度创新。

第六,时效性。当代世界科技发展日新月异,高新技术成果不断涌现,而且从研制、开发到生产应用的周期也在迅速缩短,高新技术产品的生命周期也在缩短,高新技术及其产品的市场竞争的激烈、时间效益特性更加突出。只有及时将高新技术成果产业化,高新技术产品才会有竞争力。

三、创新能力:高新技术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创新是高新技术产业持续发展的力量源泉,也是提升高科技企业核心竞争力、获取竞争优势的重要甚至惟一途径。我国高新技术产业虽然近年发展较快,但总体规模小,高技术密集度、高附加值、高效益的优势尚不显著,国际竞争力不显著;企业传统的“重产品引进,轻消化吸收”、“重模仿创新、合作创新,轻自主创新”的模式导致创新能力尤其是自主创新能力薄弱,缺乏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产品,在国际分工中所处的地位和发展水平与领先国家尚有较大差距。

以软件产业为例,印度2005-2006财年软件出口236亿美元,整个产业产值达296亿美元;中国2005年的软件出口值为35.9亿美元。从软件外包业务看,我国的软件外包项目大多为低端外包出口,中高端的项目很少;以做数据录入、编码测试等工作为主,这不利于中国软件业的长期发展和做大做强。2005年中国软件外包服务市场规模达9.2亿美元,约占全球软件外包的2.3%;2006年达到14.3亿美元。在全球软件外包服务市场的竞争格局中,排名第一的印度约占有全球离岸外包业务50%的份额。这些数据表明,中国软件外包业整体规模与印度相去甚远。

为了改变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创新能力不足的问题,本文提出以下建议:

1.鼓励并培育具有创新能力的企业组织,提高高科技产业核心竞争力。加强科研机构、大学与企业之间的知识交流,使之逐步形成企业创新能力的新知识和新技术来源。诱导企业通过学习和模仿,形成技术创新的新思维,以解决技术创新不足的问题。

2.注重创新人才培养。高素质的人才是最为稀缺的创新资源,是决定创新水平的关键因素,也是企业创新的根本动力和竞争制胜的关键。因此,必须加强人才开发,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培养和引进自主创新带头人,形成企业多元创新人才结构。值得注意的是,大学在重视完成人才宽厚的基础知识储备的同时,更应重视让学生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让学生学会独立地分析和思考。加强对学生自主学习、科学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为创新提供必需的能力基础,使创新型、创业型人才培养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体系的一个重要部分。只有培养出具备创新才能的人才,才有现实意义上的创新企业和创新产业。

3.构建良好的投融资环境。健全的风险投资体系和完善的资本市场是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基本要素,这是由高新技术产业的成长规律决定。时下技术创新不能够顺利转化为实业、不能够顺利实现创业,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融资困难。对于创业型的企业,特别重要的就是广义的风险投资,包括风险投资和私募股权基金,能帮助以技术人员为主的这些创业企业成长壮大。尽快建立健全风险投资、创业投资机制,通过产权抵押、知识产权专利入股等资本化操作方式分散企业创新的风险,确保企业创新的收益。

4.建立以知识产权为核心的现代产权制度。加快有关知识产权保护的立法进程,严格执法程序,严厉打击侵犯知识产权的行为。没有对创新产品知识产权的保护,就没有对创新者的利益实现保护,也就无法提高企业研发创新的积极性。明确市场与政府的职能,优化技术产业化的环境。

5.完善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环境。政府的主要责任,就是要为创新和创业构建一个好的环境。强化对高技术企业的综合服务能力,重点发展各类科技企业孵化器,加快高科技园区、大学科技园、科研机构创业园、留学人员创业园的建设;加强孵化服务的公共技术基础设施平台建设。鼓励多种模式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中介服务机构,引导以生产力促进中心、风险投资机构等科技中介机构的发展,为科技型企业发展提供市场化服务平台。另外,政府还可以通过财税优惠、融资资助、研究发展经费补助等奖励措施或优惠政策来鼓励产品技术创新。

参考文献:

[1]刘友金:集群式创新与创新能力集成——一个培育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战略新视角[J].中国工业经济, 2006,(11):22~29

[2]王雷高长春:小企业集群自主创新能力不足的路径依赖[J]. 软科学,2006,(5):109~112

[3]向刚汪应洛:企业持续创新动力机制研究[J]. 科研管理,2004,(6):108~114

[4]徐冠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加快国家高新区建设与发展[J]. 中国软科学,2006,(8):1~8

推荐访问:创新能力 视角 高新技术产业 特性 提升


[提升高新技术产业创新能力——基于产业特性视角]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