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秘网    > 自荐信

论19世纪20年代后“硬设施”的飞跃发展对美国城市郊区化的影响

作者:jnscsh   时间:2021-07-05 08:45:33   浏览次数:

摘 要:在此分别从交通运输、通讯技术、动力资源等方面系统论述19世纪20年代后“硬设施”的飞跃发展对美国城市郊区化的影响。

关键词:有轨电车 通讯技术 西进运动

中图分类号:F291.3文献标识码:A

Discussion on Leap Development of " Hard Facilities" after the 1820s of the 19th Century Had a Profoundly Effect on the United States’ City Suburbanization

LI Bin

(Anhui University Anhui·Hefei 230039)

Abstract: This paper from the transportation, communications, power resources and other aspects of system separately discusses that leap developmentof "hard facilities" after the 1820s of the 19th century had a profoundly effect on the United States’ city suburbanization.

Key words: Tram;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Westward movement

引言

郊区化是城市化的一种方式,是城市有机体向外围地区扩展并将郊区纳入城市化轨道的一个过程。①430 “1870年美国有990万人居住在663个城市中,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25%”。

历史的发展具有多样性。在城市化、郊区化的关系中,并不是城市化完成以后,即某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在集中以后再去分散,呈现出一种线性的发展模式,而是在集中的同时就已经分散。而分散又为更大规模的集中创造了条件。因此,集中与分散交错进行的城市与郊区的发展呈现出多维发展模式。②

孙群郎教授认为,美国的郊区化特征早在19世纪初就已经出现。此后,郊区化与城市化呈交错发展的模式。这是因为,郊区化是工业化、城市化和城市交通发展的产物,同时又是城市化的一种方式、是城市的生态组织演进的一种方式。③

爆发第一次工业革命的英国将先进的生产技术通过移民等形式传到北美大陆,先天赋有创造性和勇于开拓进取精神的美利坚人充分利用了后进优势进而取得了更大的成功。19世纪20年代美国开始工业化。第一次工业革命为美国的第二次工业革命做了有利地铺垫,以致美国在19世纪的最后三十年里,在自然科学技术的促进之下,迅速的发生了第二次工业革命。从而为美国的大国地位奠定了雄厚的经济基础。而在两次工业革命之中发展起来的交通运输业在给美国社会的政治、经济带来极大影响的同时,也为美国城市的郊区化带来发展的契机。

一、交通运输的变化

第一,在道路建设方面,19世纪20年代到30年代,在全国范围内开始筑路热潮,从公路到运河再到铁路一系列的筑路工程,沟通了南北美之间的联系。19世纪20年代,美国开始有人提出修建横贯大陆铁路的计划,19世纪末,5条横贯大陆铁路相继建成,渐渐美国就建成了比较完善的交通运输网。而到了1900年全国铁路总里程从1870年的5.3万英里增加到近20万英里,超过当时欧洲铁路里程的总和,相当于当时世界铁路总长的1/3。

这从某种意义上说也使得北美的资本主义工业与南美的种植园业的联系更加紧密,同时也拉近了城市与乡村的距离。市内交通出现了地下铁路、高架铁路、有轨电车等,这些运输手段补充了铁路运输的不足,构成了更广更宽的全国运输网络。运输事业的巨大发展使邮政、通讯事业相得益彰,城市居民开始实行自由投递制度,电话、电报得到了普及,国内建立起比较完整的电报系统和电话系统,这些都加强了城市间、城乡间的经济交流和人民往来,从而为城市市民走向郊区提供了方便之路。

第二,在交通工具方面,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发展起来的电力工业、电气工业、化学工业、石油工业、汽车工业等,给美国城市郊区化提供了有利前提。1866年德国工程师西门子制成发电机;1870年比利时人格拉姆发明了电动机;而内燃机的发明是这一时期应用技术上的又一重大成就,1883年,德国工程师戴姆制成以汽油为燃料的内燃机,具有马力大、重量轻、体积小、效率高的优点,可以充作交通工具的发动机;1832年,曼哈顿首次出现了有轨马车,运行平稳、速度加快的有轨马车一定程度上拉近了城市与郊区的距离。19世纪30年代美国,曾经为城际运输服务的长途火车开始为纽约、波士顿等东部大城市的郊区提供通勤服务,直到对美国近代郊区化产生巨大影响的有轨电车出现。1888年弗兰克斯普拉格发明的电车首先在里士满试用成功。电车因其卫生清洁,灵活方便,运客量大,造价低廉,而且速度更快(平时时速为10-15英里,最高时速可达20英里)而被迅速地采用进而普及。而电车公司的出现,更加剧这种普及的速度。如,在1890—1910年间,加州电车大王亨利·E·亨廷顿(Hey E. Huntington)将几条主要的电车线路合并起来,成立了“太平洋有轨电车公司”(Pacific Electric Railway Company)。该公司从1901年建立以后的20年里,每天用4000节车厢,运送25万名乘客。①551924年,洛杉矶的大众交通系统运输乘客达1.1亿人次。①55另外,电车公司的老板为了增加电车公司的客流量在电车线路两旁进行地产投资,出卖建筑民宅,并且实行一票制和免费转车制,这些措施的实行,使得郊区更快的发展起来,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20年代,电车在城市交通系统中占据主导地位,因此称其为“电车时代”。

除了有轨电车在美国郊区化的进程中有这重要的作用外,汽车工业的发展也不容小视。1892年,有一名德国工程师狄赛尔发明了一种结构更简单、燃料更便宜的内燃机——柴油机,可用于大型运输工具。由于内燃机的发明解决了交通运输问题。经过科学家们不断的探索与努力,19世纪80年代,一种新型的交通工具——汽车诞生了。20世纪20年代,汽车的普及使这一切大为改观,推动了一场社会革命,郊区化成为一个有规律的现象,迁往郊区的人们,再也不必依赖于公共交通线,甚至有些人索性离开这一地区到更远的地方,寻找更适宜的环境。如汽车拥有最多的洛杉矶,就成为郊区化的先行者,20-30年代,洛杉矶的西部人口竟增长612%,市中心区人口增长仅为26②。

这些城市交通网络与全国铁路交通系统相结合,不仅把全国大大小小的城市紧密地联系起来,而且还把中心城市各部分及其郊区紧密地联系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使得城市之间、城市内部及城郊之间人口和物资流动不断加快。因此城市公共交通的发展是郊区化最为基本的因素之一。

二、通讯技术的发展

1838年,美国人莫尔斯(公元1791—1872年)发明了一种新的电报系统,可以使用时断时续的电流发送文字信息。新的电报系统的发明,拉开了电信时代的序幕,开创了人类利用电来传递信息的历史。从此,信息传递的速度大大加快了。“嘀嗒”一响(1秒钟),电报便可以载着人们所要传送的信息绕地球走上7圈半。这种速度是以往任何一种通信工具都望尘莫及的。而1876年亚历山大·贝尔发明了第一部电话,在通讯技术史上是一次伟大的革命。

美国的电话数量自那以后,如雨后春笋一般不断增加。1900年,美国拥有电话135.6万部,平均每1000人拥有电话17.6部。到1920年,美国电话数量激增到1327.3万部,每1000人拥有电话的数量也达到了123.4部,35%美国家庭已拥有了电话。①56电话的广泛使用,缩短了城市与郊区的空间距,对于个人来说,隔离感减弱。而对于企业来说,促进了企业管理部门与生产部门的分离。因此,通讯技术的进步促进了郊区化。

三、动力资源的开发

1861年美国发生了内战,即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运动。这次运动与美国第一次资产阶级运动和其他国家的资产阶级革命运动最大的不同点是与美国的西进运动紧密联系的。“西进运动”带来的巨大而丰富能源储备和资源给美国城市带来了活力,与先进交通运输技术,先进的通讯技术相互促进,相互影响,成为促使美国城市郊区化不可忽略的重要因素。

在美国历史上,“西部”其实是一个很不确定的概念。它最初只是指从阿巴拉契亚山到密西西比河之间的地带,以后,由于美国领土的扩张才扩大其范围,以至包括太平洋沿岸的整个领域,同时也就有了“旧西部”“新西部”和“远西部”之别。“西部”东接平原,落基山的几处山口为西部与东部发达地区之间的联系提供了通道,西临太平洋,它像纽带一样把西部与环太平洋国家连在一起。这里有辽阔的土地和牧场,太平洋沿岸有大面积的森林,西南地区有丰富的光热资源,落基山脉等山区蕴藏大量有色金属、煤和油、页岩等矿藏,山地高原的河流水能资源极为丰沛。

1848年加利福尼亚发现金矿,触发了美国历史上最疯狂的淘金热潮,致使加州境内和太平洋山脉的一些不毛之地飞速发展起来。第二年,到加利福尼亚的淘金人数达到6至10万,但淘金热的发展始终处于浅层采矿阶段,因为只有进入深层采矿阶段才能形成全面性开发。于是,出现了依赖资本主义雇佣关系组成的采矿企业,这些企业以股份公司的形式筹资,购置设备,雇佣劳力,使采矿能力逐渐走向机械化采掘,从而取代了淘金热时的个人采矿。以此为标志,远西部的矿业开发进入了工业性开采阶段。

美国城市的郊区化发展由多种因素促成,诸如有利于郊区居民的联邦住宅政策、不利于低收入者贷款买房的红线制度、有利于郊区投资的税收政策等美国联邦政府政策;以及黑人大迁徙、城市工业化等带来的城市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的破坏;亦有存在于美国根深蒂固的种族优越感等等。但促成美国郊区化的最根本原因便是经济的发展,而如上所述那正是当时带动美国经济发展的根本因素。

注释:

① 孙群朗.美国城市郊区化研究[M].商务印书馆,2005:430.

② 王旭.美国城市史[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③ 孙群郎.试析美国城市郊区化的起源[J].史学理论研究.2004(3).

责任编辑:琰柽

推荐访问:郊区化 美国 飞跃 设施 年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