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秘网    > 自荐信

“排放门”的企业文化背景及其影响

作者:jnscsh   时间:2021-07-05 08:47:59   浏览次数:

自9月19日大众公司在美国销售大众品牌和奥迪品牌的柴油汽车排放造假之事曝光之后,“一石激起千层浪”。此事的波及程度及影响之深远,将远胜于2011年丰田汽车在美国的“踏板门”事件。因为前者是故意蓄谋的造假丑闻,而后者是属于产品技术问题,而且即使是到今天,其原因还是未弄清楚,甚至可能是一桩“冤假错案”。因为在技术上根本说不通。

The VW TDI Scandal exposed on 19th September gave the whole industry a shock. The range of influence and further effects will be well beyond the Toyota accelerator pedal recall in 2011.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m is that the former is deliberately circumventing the law, while the latter was just technical problem.

一个多月过去了,大众汽车的“排放门”事件正面临着“诉讼洪流”的危机。此事在美国已被上纲上线至“公共安全事件”。美联社统计并经过所谓计算机分析得出,由于柴油车超标排放造成死亡人数为每年5~20人。据《南德意志报》报道,美国多家法院已受理了包括汽车经销商在内的37起针对大众公司的联名诉讼,并且众多律师事务所就像豺狼嗅到了猎物一样,号召大众柴油车的买主加入联名诉讼。同时,美国至少有27个州的总检察长在9月24日启动了对大众汽车的调查。由于大众汽车至少在欧洲也有280万辆柴油车(仅奥迪品牌在西欧就有142万辆)涉及排放造假,因此欧盟于9月25日敦促所有成员国参与调查此案。挪威、法国、英国、意大利等都已开展了调查,瑞士甚至下达了禁售令。不仅如此,欧盟以外的韩国、印度、澳大利亚、墨西哥也展开了相关调查。另据报道,瑞典、英国和意大利的车主也可能向大众公司提出赔偿要求。瑞典已提出来索赔的英国利-戴律师事务所表示,其正在考虑采取行动保护消费者权益。

据美联社柏林9月28日电,位于大众汽车总部沃尔夫斯堡附近的不伦瑞克检察院已接到了十几份起诉书,其中包括了一份来自大众汽车内部员工的起诉书。同时,该检察院于10月8日启动了对大众公司前CEO马丁·文德恩的调查,并对当地多处汽车厂和某些私人寓所展开突出搜查。相信随着案件的深入调查,“诉讼洪流”的规模将越来越大。

企业文化使然

像大众汽车公司这样的世界级大公司,因其业绩、声誉、地位的显赫已经把自己顶到了只可升不可降的位置上。

而来自各方面的压力却与日俱增。监管层希望公司能做到政府提出的各项高标准节能减排要求;顾客希望能买到价廉而动力性好,且节油的汽车;投资者又想要丰厚的利润回报;高管们则想要得到更高的职位和更丰厚的薪水。这几乎是一项不可能面面俱到完成的任务。但高管们通常只能做出不可能实现的承诺。这是保住职位和高薪的无奈之举。无论怎样编织德国神话,但德国人也是人,总是有人性之弱点。

于是压力就传导到了中层管理人员,他们是实现具体技术经济指标的负责人。他们怎么办?其原则是无论如何不能成为实现公司目标链条中“掉链子”的一环。最近《华尔街日报》报道,奥迪总工程师乌尔里希·哈肯贝格和保时捷研发人员沃尔夫冈·哈茨很可能卷入了此案。他们和另一名高管海因茨·雅各布都是前CEO文德恩身边最亲近的顾问。但他们只是替罪羊而已。他们要完成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只能“巧干”。所谓“巧干”就要让供应商配合,装一套能“化腐朽为神奇”的软件,实现NOx排放能够在实验室中达标的目的(详见附录)。尽管据说博世在2007年就对此行为提出异议,但供应商必须服从采购部门的要求,否则就有可能被置换。但谁又能放弃1000多万辆汽车的配套市场呢?这就是行业中的潜规则。

最近博世表态,“认为这是汽车工业的危机。作为供应商,相关技术路线、系统集成和标定是主机厂的职责,如何调控系统从而控制排放和油耗完全由主机厂决定。”真是漂亮的自我表白。

这种大公司的管理文化并非大众所特有。 举目望去, 比比皆是,这已经成为全球大企业的一种通病。

那么柴油车出问题了, 汽油车又如何呢?要完成欧盟95g/km的CO2排放,还有中国的5L/100km油耗目标, 除了新能源汽车之外,常规燃料车几乎不可能实现。在这种高不可攀目标的压力之下,就算是监管层,有时候也不得不“眼开眼闭”。情况不正时这样吗?两年前,在一场与欧洲伙伴备受瞩目的冲突中,柏林政府使德国汽车业免于接受更严格的排放目标。有批评人士说,柏林努力庇护德国汽车制造商,使其免受更仔细的检查。另据路透社报道,德国相关部门和欧洲其它国家多年前就知道,官方实验室排放数据与现实行驶情况有很大的差距。

中国的情况如何?在这场“排放门”风暴的影响之下,监管部门有何新的思考?还是认为是老问题了,解决不了的。

不说是“造假”, 就说是生产不一致性吧! 或者说并没有达到“生产一致性”的要求。叹!有些事情也只能听之任之!

“排放门”的蝴蝶效应

接替文德恩CEO职位的保时捷董事会主席穆勒,很可能因为资历的不足而加速了大众旗下四大品牌的分拆。“排放门”丑闻可能成为大众12个品牌“合久必分”的催化剂。

目前, 大众汽车算是站在了由“排放门”引起的丑闻风暴的风眼之中, 但是其它厂商的日子也并不好过,先不说宝马汽车也卷入“排放门”丑闻的“传言”, 大众的嫡系品牌奥迪,还有斯柯达的4款车型和西雅特的车型都被卷入了。

今天大众公司被揭露了, 其他公司没有类似的问题吗? 据英国“每日电讯报”网站9月28日报道,博世集团上周发表声明称,“我们还向其它几家汽车制造商提供了排气后处理装置。如何使用该装置则由汽车制造商负责”。而美国“石英”财经网站9月26日则报道,不仅是大众公司,多年来几乎所有大型汽车制造商生产的汽车,实际排放量都高于实验室中的检测量。美国国际清洁运输委员会日前发表最新报告称,目前正常行驶条件下的汽车平均CO2排放水平比欧洲实验室认证的官方水平高出约40%,而2001年这一差距不足10%。而大众还不是差距最大的。检测中发现,戴姆勒集团生产的汽车实际排放量和实验室官方数据的之间相差近50%。

环保丑闻将影响德国汽车的国内外销售, 尤其是出口。这必将波及到其国民经济甚至政治层面, 其严重程度无法估量。

现在尚未明确涉事的各大车企都在忙于自身洗脱, 但柴油机技术发展前景却受到了严重的质疑和打击。 至少在欧洲, 过去几十年来一直以柴油机的CO2排放和油耗比汽油机低20%~30% 而被大力推广。 欧洲销售汽车的一半左右是柴油车, 但在NOx排放被造假的情况下,柴油机的形象可能毁于一旦。 这种情况还可能蔓延到本来就对柴油车半信半疑,市场推广刚刚起步不久的美国、日本、韩国、澳大利亚、印度、甚至中国等国。

在中国柴油乘用车已经作为清洁能源车被列入了“中国制造2025”汽车工业发展规划中。 虽然还应对这次排放造假事件深入研究,不能人云亦云,更不能“因噎废食”, 但是也不得不承认在本来就对柴油车的NOx和颗粒排放有诸多疑虑的情况下,至少会对柴油车“清洁”两字打上一个很大的问号,并为“反柴派”制造了很大的口实。这或将影响下一步的产品开发和市场推广。

大众作为德国工业制造的杰作代表竟做出了如此造假“下作”之事, 那么还有哪家公司可以信任呢?这是否又是行业的潜规则呢?作为对此件事做出的反映, 美国环保署的一名发言人证实, 将对此做深入调查, 其范围将扩大到其他汽车公司的柴油车产品。欧盟和法国生态及能源部长等均已宣布将深入调查。

这次“排放门” 对上游汽车零部件供应商, 比如博世这样的德国汽车零部件供应商的信任度和形象也将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 尽管博世对此称之为“相关技术路线、系统集成和标定是主机厂的职责, 如何调控系统从而控制排放和油耗完全是主机厂决定”,企图将此事推得一干二净, 但“助纣为虐”的责任是逃脱不了的。

作为“排放门”引发的另一个多米诺骨牌效应, 就是大众在全球的经销商将受到“丑闻”引发的冲击,至少会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将会门庭冷落顾客稀,甚至就此倒闭。尽管大众经销商是无辜的, 也是受蒙骗的,但是对顾客而言,全世界汽车品牌那么多,为什么偏偏要去买一个造假的品牌呢?这也是为什么在对大众的诉讼中也有经销商参加的原因。

至于大众公司说不会让丑闻而引发裁员的表态,那要走着瞧,关键是把当前的问题修补好。最新的消息是大众将停产或推迟多款富有个性化的小众车型,包括新一代的甲壳虫、终极性能版高尔夫R400、斯柯达多款SUV、宾利欧陆GT之下的两座包车等等。

作为商用车而言, 更加依赖柴油机, 同时也有严格的排放标准, 那么乘用车有排放作假的案例, 商用车有吗?商用车中配置了SCR之后, 有没有设置阻止用户在尿素用完之后为了省钱而不及时去添加的装置?等等。

总之,“排放门”爆发之后最大的负面效应就是影响了柴油车的推广。在欧洲,因无法面对更严苛的排放审核,纷纷传来奔驰已经宣布放弃柴油车研发转而发展混合动力等新能源车、路虎也发力新能源汽车、奔驰宝马奥迪合作开发动力电池、雪铁龙宣布新能源车策略等等消息。在大众“排放门”东窗事发之后,摩根斯坦利的一份研究报告指出,这桩丑闻将引发严格的监管政策,从而会使经营内燃机业务的公司成本增加,加快向电动车业务转移的速度,并称“这只是个开始”,也可能是柴油乘用车历史的结束。

德国神话之后的自我认识

尽管中国的社会经济发展都取得了巨大的进步, 但仍有一些人, 尤其是那些对社会现实存在某些不满,总是牢骚满腹的那帮有本事在网络上编段子的伙计们,总是喜欢把“屎盆子往自己头上扣”。 同时编造一些虚拟世界中的德国神话。 譬如说,上世纪初德国人在青岛(当时人口5万)造了3km的下水道, 在3m范围之内必然能找到能修复损坏之处并被包装得锃光瓦亮的零件,尽管这段下水道只占当下青岛排水管道的千分之一,但也成为了今天青岛下雨不淹水的原因。

其他网上的“德国神话”和“德吹”还有很多,譬如桥的故事、儿童学前教育、默克尔献花的故事等等。以至于德国《南德意志报》 实在看不下去了, 今年发表了一篇名为“德国的完美神话”文章, 对其进行了逐条辟谣。尽管德国汽车业不是消费者心目中那么完美无缺,譬如2011年大众DSG的在全球范围内召回,但在中国市场只肯以“软件刷新”处理,某些德国豪华品牌,用同样的发动机配置,只是通过改变转速,形成多款不同功率和扭矩参数的车型,在加上若干可有可无的配置,赚取中国消费者20万~30万元的巨大利润,并且让购买基本功率和扭矩的消费者,买回去一款安全系数过剩的发动机。

至于说到汽车质量不能简单一言以蔽之,仅2015年前9个月的时间里,包括进口汽车在内的德国品牌在中国市场上共召回了80多万辆汽车,占了全部召回汽车数量近20%的份额,与其在中国市场的份额差不多,因此既不完美,也并无优势可言。当然,不管主动还是被动,能召回这些有安全隐患的汽车,重新采取补救措施总还算是好事情,总比死硬顶住不办要好,但毕竟给消费者带来了麻烦和不便。

以上所列举的部分涉及汽车方面的情况,至于其它多起内阁部长论文涉嫌抄袭、剽窍等事件,告诉我们不必过分迷信老外们的诚信,而肆意贬低自己中国人。

当然, 不能否认德国产品有其正面的形象, 工业和智能化等都是无可厚非, 但正如前文所说, 人性的弱点驱使企业的逐利性往往可能盖过其社会责任感和公益性的。一旦把握失当,就会出现大众“排放门”的造假丑闻。其造假不就是为了降低成本, 促进销售吗?最终不就是为了赚取利润, 升职加薪!说来说去还是个企业管理文化问题。

什么才是企业追求的最崇高目标?

推荐访问:排放 文化背景 影响 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