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秘网    > 推荐信

从《梅兰芳艺事新考》看梅兰芳的出版价值

作者:jnscsh   时间:2022-02-23 08:37:08   浏览次数:

2012年9月,由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了吴开英的著作:《梅兰芳艺事新考》。

京剧艺术大师梅兰芳出生于京剧世家,祖父梅巧玲是清末著名旦角演员,伯父梅雨田是京剧胡琴演奏家。父明瑞,字竹芬,小生改花旦,母为杨隆寿之长女长玉。他8岁学艺,师从名小生朱素云的哥哥朱小霞,11岁登台,他刻苦钻研不断实践,继承并发展了京剧传统艺术,形成风格独具的“梅派”,成为中国京剧四大名旦之首。

梅兰芳先生在促进我国与国际间文化交流方面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他是我国向海外传播京剧艺术的先驱。他曾于1919年、1924年和1956年三次访问日本,1930年访问美国,1935年和1952年两次访问苏联进行演出,获得盛誉,并结识了众多国际著名的艺术家、戏剧家、歌唱家、舞蹈家、作家和画家,同他们建立了诚挚的友谊。他的这些活动不仅增进了各国人民对中国文化的了解,也使我国京剧艺术跻入了世界戏剧之林。梅兰芳表演体系与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布莱希特体系并称为世界三大表演体系。

自民国早起创立梅派艺术以来,宣传和研究他的著述数以千计,尤其是自1997年国家举办纪念梅兰芳、周信芳诞辰100周年座谈会,振兴京剧和1996年江泽民在中国第六次、中国作协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讲话中将梅兰芳与鲁迅、郭沫若、茅盾、聂耳、冼星海、齐白石、徐悲鸿等人一起列为我国现代大文学家、大艺术家代表人物之后,国内梅兰芳研究随之升温,推出了一大批研究成果。

近几年来,在市场经济和全球化的背景下,在文化生活、表演艺术日益多元化的今天。包括京剧在内的戏曲走向没落,很多人开始宣称:戏曲将从此将淡出人们的视野,泱泱中华的戏曲文化将逐渐消亡,只能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才能了解,而与之相关的梅兰芳研究也随之失去了其文化意义,包括梅兰芳研究在内的传统戏曲已失去出版价值。

有人认为影视文化有市场,而戏曲文化已经没有市场。走向商业化发展的出版产业必然导致戏曲文化出版的没落。

其实,在一个成熟的社会,不管是在美英等发达国家,还是其他一些商业化程度很高的国家,这两种文化都是不可或缺的。换另外一句话说,不能用商业这一把尺子来评价文化出版的品质。

还有的人认为,关于梅兰芳的影视作品和研究资料以及研究论著已经浩如烟海,这标志着梅兰芳的研究已经走到了尽头,再也没有研究下去的空间和价值。

在戏曲研究领域,也是种种质疑声音不断。

而事实情况是什么呢?近十几年来,相对于梅兰芳在中国和国际上的成就和影响,国内对梅兰芳的基本研究目前仍较为薄弱,总体上较有分量、有影响的研究成果还比较少见,而且当前戏剧理论上还出现一些令人担忧的现象:一是有些作者在编撰有关梅兰芳的文章及影视作品中,对一些不确切、不可靠的史料未做甄别和查证而信手拈来。二是有些知名人士评论梅兰芳以及梅兰芳表演艺术时,未加证实随口而出,却被世人奉为圭臬,广为流传。三是随着新史料的挖掘和发现,关于梅兰芳本人和梅兰芳的艺术成就,一些成论有了漏洞,需要及时考证和厘清。

在这个背景下,2011年初,中国戏剧出版社收到了吴开英先生的书稿《梅兰芳艺事新考》。

吴开英先生与中国戏剧出版社渊源颇深、颇善。先生1954年出生,海南万宁人。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研究生院美学专业,研究生学历。1990年在北京大学首届书法艺术研究班进修一年。曾任总参谋部研究室研究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社会文化司综研处、艺术教育司综合处处长等职。现任文化部教育司副司长。全国艺术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国家《规范汉字表》研制领导小组成员、全国艺术考级领导小组成员兼办公室主任、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1991年在北京中国革命博物馆(现更名为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央大厅、2000年在法国巴黎东方文化中心、2001年在广州世贸中心、2002年在广东江门艺术城举办过个人书画作品展。作品还多次参加过国内外大型展览并获奖和被多家艺术馆、博物馆收藏。出版有《标题书法》、《中国书法鉴赏大辞典》、《邓小平文艺理论读本》等专著,在全国性报刊发表书画理论和文化艺术方面论文60余篇。2004年11月,调到梅兰芳纪念馆,对梅兰芳大师潜心研究。

2010年由其与出版社共同努力出版的《中国古戏台研究与保护》称得上是优秀图书,获得第三届中华优秀出版物(图书)提名奖,为出版社争得了荣誉,增添了光彩,其文化价值在大众的认可中得到体现。

先生渊博深厚的学识、严谨求实的研究作风,以及对宏大题材的良好把握,都为本书奠定了良好的坚实基础。

先生的《梅兰芳艺事新考》资料详实丰富,考证深入浅出,视觉和观点与众不同,有较高的出版价值。一开始就打动了出版社的领导和编辑。经过数月的努力,新鲜出炉的成品图书呈现在眼前。

出版本书的意义在于:

首先,本书因其真实性、艺术性而具有较强的艺术价值。梅兰芳在50余年的舞台生活中,精心钻研,勇于革新,创造了众多优美的艺术形象,积累了大量优秀剧目,发展和提高了京剧旦角的演唱和表演艺术,形成一个具有独特风格的艺术流派,世称“梅派”,深受国内广大群众的喜爱,并在国际上享有盛誉。梅兰芳的艺术成就,对现代中国戏曲艺术的发展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可以说,梅兰芳是中国京剧艺术集大成者。他的为人及艺术成就近八十多年来长盛不衰,远播海内外,甚至溢出了京剧行当的范围,在社会上拥有很高的知名度。“梅兰芳”几乎成为了“京剧”的代名词。

本书为顺应当前喜欢图文书的阅读趋势,同时为了帮助读者尤其是年轻读者理解书中内容,精选了二百八十余幅历史照片和三十余幅新排的照片作为插图。这些照片一部分为作者的珍藏(原版照片和有关梅兰芳的旧版书刊中的照片);另一部分为梅兰芳纪念馆提供(署名者除外)。成品书是一部图文并茂、精心设计、内容与形式和谐统一的精品书。

人靠衣装,佛靠金装。为了匹配本书珍贵的内容,书的封面采用了梅兰芳1929年摄于上海中华照相馆的照片,上有梅兰芳的题字。封面封底依次是梅兰芳经典剧目的优美舞台形象:《贵妃醉酒》之杨玉环、《天女散花》之天女、《洛神》之洛神、《红线盗盒》之红线女、《女起解》之苏三、《御碑亭》之孟月华、《西施》之西施。这些照片很多都是世所罕见。

因此,这部书稿,具有了很强的艺术审美功能。也从另一侧面大大丰富了人们对中国京剧史和京剧代表人物的研究。

其次,本书因其内容的客观性、唯一性而具有文化积累价值。在戏曲研究类图书中形成一定影响,占有一席之地。

此书所征引的资料和所配的三百二十余幅图,大多为建国后首次面世,颇为珍贵。人们从中了解梅兰芳之家世、梅兰芳各个时期的思想信仰与艺术思想、梅兰芳主要剧目编创及其艺术特色、梅派形成的时间及其对当时剧坛的影响、“梅党”之称始自何时、梅党主要成员及其对梅派创立的贡献、民国时期梅兰芳参加国民党组织的各种重大演出、新中国成立后梅兰芳参加的各种重大演出和文化艺术活动等。基于此,使这部图书具有了辨别是非、大浪淘沙的作用;具有了传承文化、传播知识、弘扬艺术的文化积累价值。

本书的出版,为了再度引起国内学术界对梅兰芳研究的新热潮,起一个抛砖引玉的作用,作者在书中抛出了很多悬而未决的问题:潘光旦考证为梅兰芳曾祖父之梅鸿浩的籍贯;梅巧玲江姓义父的名字、身世以及梅巧玲缘何为其设立祭祀牌位,慈禧太后是否观看过梅巧玲的戏并称之为“胖巧玲”;梅兰芳是否与刘喜奎谈过恋爱蒋介石1946年是否在梅兰芳重新登台时为其书写过“国族之华”题词等等。国内《人民艺术家》《大舞台》《艺术界》,香港《华夏纪实》等刊物于此书完稿之前,已经分别摘录部分内容予以发表,在学术界、艺术界引起较大反响。本书的出版,预示着艺术界、学术界对梅兰芳的研究,正在从一般的记述生平事迹、分析其表演技巧,转向以梅兰芳的艺术思想、身世家世、梅党何以能形成和何时形成以及梅党成员对创立梅派的作用、梅兰芳表演体系的形成与内容、梅兰芳开创的对外艺术交流模式的文化意义、梅兰芳成功的改革经验对当下戏曲发展的启示等更深层次的探讨。

继本书出版之后,作者计划推出梅兰芳研究系列丛书:《梅兰芳与<天女散花>》、《梅兰芳藏书概述》、《梅兰芳初演戏戏单》、《民国时期梅兰芳著述释注》、《民国时期梅兰芳专集评析》。相信此套丛书的出版,将会对梅兰芳研究的新方向起到一个开拓作用,促进梅兰芳研究向更高层次发展和更好地弘扬梅兰芳的艺术精神。

本书第一次印刷5000册,已基本售磬,现作者和出版社正筹备再版,以餍读者所需。

最后,以当当网上一位读者的评论结束本文:研究梅兰芳的人很多,不过人云亦云的大路货也很多,本书作者长期在梅兰芳纪念馆工作,接触过许多一手的资料,加上本人的解读,自会得出与众不同但又言之成理的看法。

推荐访问:梅兰芳 价值 出版 艺事新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