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秘网    > 简历封面

艺术求学路上的误区

作者:jnscsh   时间:2021-08-07 08:41:43   浏览次数: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925X(2011)05-0015-02

摘要:艺术专业院校的增多,从艺术的普及性来看是时代的进步。但并不排除一些学校的功利性目的。在以经济为主要评判标准的价值系统中,艺术容易被附加进去更多的功利性目标。分析学校的现状及学生的认识上的误区,有助于帮助青年学生理性全面地看待艺术,从而确定恰当的人生目标。

关键词:艺术 传承 误区 功利性 审美 艺术精神

近几年来,许多综合性的大学都设置了艺术专业,称艺术系或艺术学院,具体专业以美术、音乐、表演等为主。对于有志于报考艺术院校的学生而言,又增加了一分希望。学生要上学,学校高收费,各取所需,一切欣欣向荣。笔者身处教育行业,也是学美术出身,十多年来,对这一行业的人和事耳濡目染,也见识过所谓的“艺术家”,现做一些浅陋的分析,以供他人参考。本文所使用的“艺术”这一概念属狭义范畴,专指艺术学校开设的专业领域。

一、官学中的艺术教育

中国古代的官办艺术学校具体是无从考证的。据记载:周代的乡学开设有音乐、礼仪课程,这算是最早的官方艺术教育了。汉代、唐代设有乐府机构,唐代的专科学校开设有音乐学,培养音乐、舞蹈的专门人才,由乐博士主持,培养乐工,主要用于祭祀或庆典。宋代开设书学与画学,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北宋末年的宋徽宗,他在宫中设书画院,招收青年才俊,亲自教学,可算作是皇家美术学校的雏形。清朝的国子监开设有乐律课。到清末,京师大学堂设置了画科,以实用美术为主。民国时期,外派留学生归国,正式组建了艺术学校,最早的是杭州艺专和北平艺专(音美兼办)。自此以后,在官办学校里有了普及性的美术、音乐教育。

中国古代没有现代意义上的“艺术”(an)一词,而只有“技”、“艺”、“道”、“术”、“法”等与现代艺术概念相近的词汇。现代意义的“艺术”(art),是指各种摆脱了应用功能、纯粹以审美为目的的艺术形式,而中国古代艺术似乎更为注重实用中的审美。留学生归国,引进了西洋的一些教育概念,艺术分科才更加细密。上世纪20年代,教育家蔡元培提出了“艺术代宗教”之说,无论其出发点是什么,艺术教育总算在官方受到了一定的重视。“艺术”作为一门课程在学校教育中开设,使艺术发展方向和对象具有了普遍性。

古代艺术教育在官方的教育体系中,相对是比较边缘化的。对漫长的中国历史而言,艺术是怎样代代传承的呢?美术是在民间,和其他的手工业一样,以师傅教徒弟的作坊式承传的。音乐、舞蹈的继承相传却要归功于一个特殊的行业——伎女(伶人)。追述这段历程,只是想得出一个模糊的结论:艺术的产生,发展及传承有其复杂性,对艺术方面的追求,通过学校教育未必就能实现。“学艺术成名”是当今许多学生及家长的一个思想误区,这并不否定今天的艺术院校为普及艺术教育所做的贡献。

二、市场经济下的艺术误区

近几年的艺术学院如雨后春笋,学生争先恐后,甚至不惜花重金、找关系、托人情一心要上。是否我们的教育真的发展到了这么一个高度,人不学艺术已经跟不上时代发展了?答案:否。学生方面(包括家长)和学校都有各自的误区。

1 学生的误区

艺术是什么?学艺术专业为了什么?相信大多数的人对此类问题没有明确完整的回答。艺术:本来就是不能绝对定位的一个概念。了解一下当下艺术院校的在校生,很少有人是为了追求纯粹的艺术而来的,其思想动因不外乎几种情况:(1)艺术专业“前途”好,而且有面子(贵族学校);(2)艺术类专业文化课分数线低一些,考上的可能性大:(3)自己爱好艺术,也有一定的基础。无论哪种情况,其出发点都很现实。第一种思想动因功利性太强,这正是违背艺术家思想规律的地方,优秀的艺术作品大都是在非功利的思想动因下创作的。一味地在“艺术”领域里附加太多的世俗目标,只会离艺术越来越远。人俗本不是错,错在带着世俗的目标去从事艺术。今天的许多所谓的“艺术家”都是这种状态,不是想着怎样出好作品,而是看怎样“炒作”能出名,挣钱。近百年来,全国艺术院校毕业的学生不下几百万,为什么最终只有很少的人留下了优秀的艺术作品?因为大多数人曾经的艺术理想让位于现实利益了。

艺术作品往往与功利性不相容。

其次,就算是为了就业前途,这一世俗目标也未必能实现,全国有多少个岗位是为艺术专业设置的?按当前国民的生活状态,艺术市场的需要远远低于现实生活的需要。最终还得为了生活重新选择,许多人毕业以后从事的行业基本上与艺术无关了。第二种思想动因,文化课学不好就去学艺术,这是对艺术的不理解和侮辱。艺术对人的整体素质要求是非常高的,没有人相信,一个连基础知识都学不好的人可以把“上层建筑”学好,这种说法等于是说艺术就是文化层次低的人瞎折腾。的确,现实中许多“伪艺术家”正在用行动验证着这句话,他们身上传达出的一些气息不是“艺术的美感”,而是“素质低”带给人的反感。而真正的艺术家大都是藏而不露默默无闻的,只用作品说话,作品的背后往往是全面的、深厚的文化积淀在支撑着。

其三,艺术爱好不等于艺术水平。优秀的艺术作品背后往往是以作者现实中的惨淡为代价的(西方梵高,东方徐渭)。这已经成为了艺术界的一个普遍现象。动人的艺术作品几乎不可能在轻松平淡中创造出来。每个人在儿童时期都是艺术天才,学了一些艺术基础知识,可以成为考学的条件,但并不能决定艺术路上的成败。

2 学校的现状

大学招生采取学生自愿的原则,这看起来非常民主、自由。而一所学校有没有资质开设艺术专业,却并不那么绝对,一切看市场运作。今天“大学”的含义早已不是正统意义上的大学了。

从学校角度讲,设立艺术专业的目的是什么?说培养艺术人才,只表面冠冕的说法。隐性目的有三个:1、追随时尚大流,抢占生源。相对于其他专业,艺术类专业的市场饱和度要小一些,艺术教育正处于发展趋势,热门专业生源好。其他大学能开设艺术专业,自己学校有什么不可以(想当然)。客观上讲:要办艺术学院,请问你的师资力量如何?外面聘几个老师就敢招本科生,這不是误人子弟吗?2高收费。艺术类专业比其他专业的收费总要高一些,如果报考人数多,录取人数有限,学校还可以收其他名目的费用,且名正言顺,“金钱就是这样“敛”成的。市场经济下的“艺术”关系也就是如此而已。3扩大学校知名度。什么事物一旦和“艺术”二字沾上边,性质、层次就会发生变化。因为艺术总是和贵族、高雅之类的想象关联在一起,学校因“艺术”而抬高层次,学生因“艺术”而抬高身份。这不过是学校和学生相互虚荣心的满足罢了。至于学生毕业后能干什么,已经不是学校最关注的事情了。

沉溺在认识误区中的学生与艺术学校的功利目的一经结合,就形成了今天看似热闹的艺术教育局面。

三、学艺术应有的理性态度

1 艺术学习是人生的必修课

任何人都可以通过对艺术的学习,提高自身生命质量。在大

学里开设艺术选修课,比开设艺术专业更具有社会意义。

人类所创造的文化,无论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都有其特殊的社会价值,这就是他们的社会功用。美国学者“韦勒克说:“诗的功用由其本身的性质决定”。它是什么,他就有什么功用。艺术的一个最基本的功用就是审美功用。审美,即对美的欣赏,人们在欣赏艺术或其他美的事物时,其想象、情感、认识等各种心理能力便被激发而活跃起来,最终获得了一种精神上的满足和愉悦,也就是说获得了审美享受。

艺术在给人们提供一种赏心悦目的形式的同时,它还执行着另一种崇高的使命,这就是从精神情操上陶冶人、提高人、帮助人们形成健康的价值观念,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个性,即人们常说的“美感教育”。原理何在呢?因为艺术的本质在于审美,一件艺术品就是一个审美对象。审美活动不是低级的感性认识活动,而是感性和理性相统一、情感和理智相协调的高级精神活动。在审美活动中,由于艺术形象是按照“美的规律”创造出来的,生活中经常碰到的真与善、个体与社会,必然与自由的分裂和对立在它内部得以消除,而实现了和谐的统一,即实现了美。所以人们通过对艺术作品的欣赏,在获得美感享受的同时,还学到了真,悟到了善,培养了想象力和创造力,加强了趋向真善美的意愿,陶冶和提高了人的情操,从而使个性得到全面的发展。

2 艺术精神

对纯粹的艺术追求者来说,艺术之路无疑是人生很艰难的一条路,既离不开个人天分,更少不了后天努力。真正的艺术家往往需要为艺术献身的精神支撑。

由于艺术生产是一种自由自觉地精神生产,真正的艺术家绝不把艺术作为谋生或获取名利的手段,而是看做自己畢生的事业和追求。杜甫在安史之乱中对当代统治的腐朽和人民所受的深重苦难,有着切身的体会和深切的感受,因而写出了不朽的作品《三吏》、《三别》。曹雪芹晚年更是在“举家食粥酒常赊”、“卖画钱来付酒家”的贫困清苦的生活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才完成了《石头记》(即《红楼梦》)的创作。就美术、音乐界而言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梵高生活潦倒,甚至精神错乱,却能在绘画艺术的追求中,物我两忘,留下许多不朽的作品。贝多芬一生坎坷,没有建立家庭,二十六岁就失聪了,但孤寂的生活并没有使他沉默和隐退,在一切进步思想都遭禁止的封建复辟年代里,依然坚守“自由、平等、博爱”的政治信念,通过言论和作品,为共和理想而奋臂呐喊,写下不朽名作《第九交响曲》。

社会责任感和对艺术执着的爱,在艺术创作活动中往往转化为强烈的真挚的感情,成为艺术家进行创作的内在动力。对于初涉艺术的学子来讲,没有坚强的意志力和执着精神,是很难创作出优秀作品的。

总而言之,当下的艺术学子们的基本状态是混沌的,感性的。作为学校方面,要生存发展,扩大招生是大势所趋。从学生个人来讲,一定要对“艺术专业”做理性的判断和选择。倘若把艺术作为生命的本能需要去学习,就会走进艺术。如果盲目地把艺术作为谋生或获取名利的手段,那只会注定与艺术无缘。

参考文献:

[1]孙美兰,艺术概论[M],高教出版社,1997,7

[2]彭吉象,艺术学概论[M],高教出版社,2002,7

推荐访问:求学 误区 路上 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