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秘网    > 简历模板

电厂热能动力装置专业“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研究需解决的关键问题

作者:jnscsh   时间:2021-06-28 09:48:34   浏览次数:

摘 要:本文分析了当前电厂热能动力装置专业教学改革的现状及意义,依据教育部相关文件精神确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内容和目标,并研究确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解决的关键问题是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和“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实施等。

关键词:热动专业 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问题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2-0083-02

1 项目的现状及意义

1.1项目的现状分析

电力工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性工业,主要由发电和输配电组成,具有资金密集和技术密集的特点。“坚持以煤为基础、多元发展,努力构建煤炭为主体、电力为中心、油气和新能源全面发展的能源结构” 是国家发改委对未来一个时期对中国能源政策的阐述。因此,在未来一个时期,发电行业以燃煤为主体的局面将会延续。到2013年底,全国电力总装机容量已达到12.47亿千瓦,其中69%是火力发电机组,预计每年新增装机容量达0.8亿千瓦左右。随着电力的发展,新建火力发电机组的参数和容量不断提高,并随着“上大压小,节能减排”的实施,发电企业要安全、高效、清洁生产,对机组的安装、检修、运行、维护等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从事本专业的工作人员具备较高的理论水平和动手操作能力。

河南省地处中原,具有良好的资源优势和交通优势,国有五大发电公司和外资发电企业纷纷在河南定点建厂。河南省拥有大批火力发电机组,新增火力发电项目基本为600MW和1000MW机组。因此,目前火力发电机组发展对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的需求保持旺盛势头。

电厂热能动力装置专业及专业群在区域乃至全国同类院校中具有很强的办学特色和影响力。它具有明显的发电行业特点,是一个技术应用性很强的专业,主要有两大技术方向:火电厂运行方向和火电厂热力设备检修方向,此外还涉及电站安装、调试、维护等方向,主要为火力发电企业培养运行、检修、维护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目前发电企业中主要生产岗位用人层次主要为本科和专科学生,其中专科学生以“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上手快”为特点深受发电企业喜爱,只要保证人才培养质量,专科学生在电厂主要岗位就业仍有很大发展空间。但因为火电厂运行检修岗位的技术要求高,预计专科类型学生将是大型电站用人能够接受的最低学历。所以电厂热能动力装置专业及专业群仍应培养高级技术应用性人才,人才培养档次不能降低,只能提高。

1.2项目的意义

根据电力行业发展对人才需求的现状和趋势,结合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定位,深化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明确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定位,按职业岗位(群)标准,基于工作过程开发构建电厂热能动力装置专业的课程体系,开发工学结合的专业核心课程。加强专业教学团队建设,通过专业建设,提高专业人才培养水平,提高本专业的行业和社会知名度。

2 项目的具体改革内容

以教高〔2011〕6号和教高司函〔2011〕226号的精神为指导,围绕“中原经济区”建设、以区域产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为依据,强化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推进学校与企业深度联合,构建与之相适应的教学课程体系。参照电力行业职业资格标准,改革课程教学体系;推行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等教、学、做一体的教学模式;加大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加强实境和仿真教学基地建设,加强具有电力行业特色的职业能力训练与考核体系建设,强化“双证书”制度,提高职业资格证书含金量。建设一支校企结合的专业教学团队,通过建设使师资水平得到极大的提高。加强人才培养质量和社会服务能力的建设,开展深度产学合作,加大对社会、对行业的培训和技术服务力度,强化第三方评价体系,形成电力行业特征突出的教学优势和特色,建成培养目标明确、人才定位准确、教学团队优秀、教学资源丰富、培养模式先进、办学条件优良的特色专业,为同类专业建设和改革起到示范和带动作用。

3 项目的具体改革目标

3.1人才培养模式

以中原经济区建设发展以及电力行业对人才的需求为依据,明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联合河南省电力公司、大唐发电集团河南分公司、河南省电力科学研究院、中国电力投资集团公司等企业,校企结合,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联合参与人才培养,构建完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 的人才培养模式。

3.2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

根据国家电力行业职业标准,专业社会需求预测,征求产教结合指导委员会企业专家意见,明确本专业人才服务的岗位群。根据本专业人才服务的岗位群,以电力行业各岗位规范为参考,与企业共同构建专业课程体系,实现专业教学要求与企业岗位技能要求相对应;实现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的对接,推行双证书制度。积极引进企业的新技术、新工艺、校企合作共同开发优质核心课程。

3.3教学模式

在专业核心课程中全面推行项目导向等学做一体的教学模式。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和网络技术,开发网络课程和虚拟实验、模拟实训室,实现开放式教学过程。紧贴现场实际,将企业技能竞赛项目如火电厂仿真运行技能大赛等和评价方法引入学校,每年定期开展学生技能和设计竞赛活动,激发学生的潜能和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4教学团队

通过聘请客座教授、有计划安排中青年教师出去进修或攻读在职硕士或博士学位,提高现有教师的素质和业务水平,积极申报教研和科研项目、参与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对外技术服务以及获取职业资格证书等多种措施,建成由2名专业带头人、6名专业骨干教师和10名企业行业技术专家组成的专兼结合的教师团队。

3.5实(习)训基地建设

深化实践教学改革,建立人才培养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机制。

加强实训基地建设,重点建设火电厂仿真培训中心、热力设备安装与检修车间、汽轮机状态检修实训中心和节能与环保检测技术实训中心等四个实训场地,建成涵盖热力发电行业主要生产岗位如运行、安装、检修、维护等主要领域、特色鲜明、功能完善、具有国内领先水平的发电技术实训中心。

加强校外实习基地建设,适应企业发展需要,通过适时积极参与企业职工培训、技术改造、企业文化建设,调动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积极性,提高学生生产实习效果。探索半年顶岗实习模式,逐步增大比例。

3.6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

积极开展电厂热能动力装置专业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为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提供制度保障。

4 项目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本项目拟解决的关键问题是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和“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实施等。

我们坚持开展校企合作、产学合作,积淀了深厚的企业资源。借助企业办学的(学校隶属电力公司)平台,我们组织行业企业技术骨干与教学团队成员共同开展广泛的调研和深入的研讨,围绕电厂热能动力装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构建“校企合作、课岗结合”的“一条主线、二个课堂、三项融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即以职业能力成长为一条主线,通过“学校企业两个课堂螺旋交替、模拟进岗训练和真实岗位实践交替”,保障“课、岗、证”三项融通的专业核心课程群实施,达到“育职业人”的目的。在专业核心课程中基本实现了教学与生产实践相结合的三个“一致”:仿真实训设备与生产现场一致,学习过程与生产过程一致,课程评价与企业评价一致,形成了“课-岗-证”融通的“双证书”保障机制。

4.1学校、企业两个课堂交替

在人才培养的实施过程中,我们利用学校课堂夯实学生的专业基本理论基础,训练娴熟的职业专项技能;借助企业课堂,使学生对生产现场的认识得到加强,通过训练使他们应用专业理论解释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以及校验所学的专业理论和技能,初步形成职业综合实践能力。通过这种校内、校外两个课堂的交替学习,采用“虚实交替、讲练结合”的一体化教学,不断强化和提高学生岗位的适应能力强和实践能力,真正实现学生的培养过程和就业岗位的有效对接。

4.2学生、“准员工”两类角色交融

在专业主干核心课程的教学中,重视学生“职业人”素质的培养。在校内模拟企业真实的生产过程,采用“岗位团队模拟”的方式,组织学生以岗位团队模式开展课程学习,并通过引入相应职业资格证书的考核标准和要求,使课程学习与职业岗位要求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以职业人的角色,在职业化的学习情境中,开展职业化的学习,并以职业化的考核检验学习校果,真实地体验“职业人”的要求。这种学生、“准员工”两类角色交融的课程学习方式已在《电厂汽轮机运行》《电厂锅炉运行》《热力设备安装与检修》等课程中实施,实践证明,学生学习目标达标率和学生满意度都达到了90%以上,保证了学生职业岗位核心技能的形成。

4.3仿真、真实两种场境交互

在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上,善于利用虚拟设备和真实现场来训练和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一方面,本专业面向的岗位群中,大多涉及到锅炉设备及系统、汽轮机设备及系统等大型工业设备,它们的生产过程无法在校内实训基地实现,这必将对学生职业核心岗位技能的形成带来不利的影响,为此,我们借助大唐首阳山发电有限责任公司培训中心,开展专业现场教学,提高学生的现场认知能力,检验并提升所学的知识和技能,积累工程实践经验。另一方面,针对火电厂生产现场安全操作要求高,很难为学生提供大量的现场操作机会来练就娴熟专业技能的特点,我们在校内实训基地建设仿真电厂和接近真实现场的检修实训场,为学生提供大量技能训练机会,形成稳定的专业技能,再进入大唐首阳山发电有限责任公司培训中心的生产现场校验和提升。两种场境的交互,为学生形成稳定的实践能力提供了保障。

作者简介:孙为民(1966-),男,河南省郑州市人,郑州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副教授,2014河南省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获得者,河南省电力公司省公司级优秀专家人才,热动教研室主任,电厂热能动力装置专业建设负责人,主要研究方向:电厂热能动力装

置。

张玮(1972-),男,汉族,河南省郑州市人,郑州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工程师。

推荐访问:热能 工学 电厂 装置 关键


[电厂热能动力装置专业“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研究需解决的关键问题]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