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秘网    > 简历模板

陶诗言,中国现代气象学的奠基人

作者:jnscsh   时间:2022-02-15 08:37:31   浏览次数:

总结了各种天气预报方法,陆续发布了寒潮、台风、暴雨、霜冻、中期降水等预报,填补了中国天气预报史上的空白。

陶诗言利用当时日益稠密的地面气象观测资料及少数的高空观测资料,系统地划分了入侵中国的寒潮路径,这一研究成果,至今仍在中国气象台(站)寒潮路径的预报中被广泛应用。他在寒潮研究上第一次提出了寒潮过程爆发是高空大型天气过程急剧调整结果的新观点。他发现亚洲阻塞形势的崩溃也是导致东亚寒潮的一种常见高空环流形势。他用从高低空流场相联系的观点分析东亚寒潮的爆发,使预报时效延长3天左右,而且寒潮预报的准确率大大提高。

跨领域研究成果卓著

作为一个气象学家,陶诗言学识渊博,在许多领域中研究成果卓著,他的特点是善于将气象理论与预报实践相结合。

1950年,虽然陶诗言主要在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所以及大气物理所从事气象学研究工作,但他始终保持与生产业务预报部门的密切合作,参加了气象局中央气象台、卫星气象中心等许多工作,这些工作促进了科研机构和业务预报部门的协调合作。对于指导和提高预报水平,起到了重要作用。1954年8月,长江流域发生百年未遇的特大洪水。由于陶诗言等人的正确判断和预报,使国家和人民避免了重大的经济损失。这一成功的预报,受到国务院的嘉奖。1956年,由于他在工作中有突出成绩,被提升为研究员。

20世纪60年代,中国开展了核弹、导弹等的国防尖端科学技术研究工作。国防气象保障预报工作是一项十分艰巨的任务,陶诗言等人毅然接受了这项预报任务。1964-1967年,他多次到试验基地工作。每次去基地,他跟解放军指战员一起吃苦耐劳,有时连续几天不睡觉,以极大的责任心,顺利地完成了国防试验的气象保障任务。为此,陶诗言荣立个人一等功和二等功各一次。此外,他还帮助部队培训气象人员,当年他所培训的20多名军队气象员,如今都已成为各个特种部队气象部门的高级指挥员。60年代末,业务气象卫星开始实行传送APT云图,陶诗言及时指导中国气象卫星接收和卫星资料应用的研究工作,并亲自参与中央气象台卫星资料的应用研究,开创了中国利用气象卫星监测灾害性天气,从而提高了天气预报水平。

1981-1985年,陶诗言作为项目主要负责人,与国家气象局的几位专家合作,研究利用卫星云图分析预报台风的移动、强度变化以及灾害性天气出现的分析预报方法,提出了一个分析预报程序,目前已在中国沿海各省台风预报业务中普遍使用。这项研究在1985年获国家级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他的气象理论与预报实践相结合的学术风格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对中国气象事业发展作出的贡献为气象界所公认。

观念更新 学以致用

在做预报、搞科研的过程中,陶诗言培养了大批青年业务骨干,他们当中很多人已成为一些省市气象局、台的负责人。在陶诗言86岁时,依然带着两名博士生。他敏锐的科研视角,卓越的洞察力和领悟力,像空气一样,无声无息却又无处不在。

从多年的科研经历中,陶诗言总结搞科研人必须具备三个素质,第一是发现问题的能力,第二是找寻到解决方法的能力,第三就是要有不怕失败、不怕困难的勇气。而这三点中他最看重第一点:“发现问题”。他不仅自己遵从素质理念,还一直以这三个素质来要求他的学生们。

“要抓住问题”,他用自己一生践行着这个原则。在60年的科研生涯中,他就是这样要求自己,从国家之所急出发,抓住一个又一个国际前沿问题进行研究。上个世纪50年代,他和叶笃正院士合作,共同研究了东亚大气环流。当时对冬季寒潮的预报深深地困扰着广大预报员,他从北半球大气环流出发,提出影响中国的寒潮主要有三条路径;60年代,他看到发达国家已将卫星云图用于天气预报,于是率领学生开展了卫星气象学研究,总结出一套卫星云图应用方法推广到全国;70年代,他对暴雨以及中小尺度系统的天气学特征及动力学进行了系统而全面的研究;80年代后,他牵头在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和中国气象局联合开展季风研究,使中国在季风研究方面跨进世界先进行列。

陶诗言掌握英、日、德、俄四种语言,早在嘉兴一中上学时的数学、物理课本就是英文教材,另外几门外语则全靠自学,深厚的外文基础给他获取国际前沿知识以极大的帮助。但他认为,掌握外语是必要的,然而更重要的是人的观念更新和学以致用。

平淡的物质生活

陶诗言一直保持着做学问者的朴素风格。他一直住在1989年搬进来的旧房子里,地面是城里居民家中如今很难见到的“原装”水泥地。在客厅旁的卧室门上挂着的是在南方农村很常见的竹帘。三只装得严严实实的书柜,占了客厅的半壁江山。

除了专业书籍,陶诗言还热爱音乐。除了书架上繁多的音乐家传记,还有整箱整箱的CD,他收藏了音乐家们各个时期的作品。他在工作之余最大的享受就是将自己沉浸在这些古典音乐中。相伴40多年的老伴离世后的很长一段时间,他将自己关在房间里听音乐,这是他对音乐最刻骨铭心的记忆。

他家离海淀图书城不远,他爱逛图书城,遇到喜欢的就一本本买回家,所有的好书都是一口气读完,然后共同的结局就是换了主人——插在了别人家的书架上。对此他解释说:“我不搞文学研究,书存在我这儿浪费,不如送人”。

“我只喝白开水”。他一辈子不嗜烟酒,连茶叶都不用。受其影响,跟他生活在一起的家人也爱上了白开水,简单即最好。他眼里的物质生活就像他最喜爱的白开水一样平淡却意味悠长。

这位俭朴的学者于2012年12月17日在北京因病逝世,享年95岁。

陶诗言乐观豁达、虚怀若谷、与人为善、淡泊名利、气节高尚。他临终前夕还在关心、思考大气科学和气象事业的发展问题,陶诗言用生命谱写了精彩的人生,为后人树立了光辉的榜样。

历程评述:

陶诗言见证半个多世纪以来中国气象科技的兴衰沉浮,伴随着气象事业的风风雨雨,他屹立于大气物理学的浪尖潮头,在中国天气学和卫星气象学的创立和发展方面取得了大量的系统性成就;不仅获得过多项国家重要科学奖励,还培育了该领域的大量杰出人才,在海内外同行中赢得广泛美誉。

推荐访问:气象学 奠基人 中国 陶诗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