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秘网    > 面试技巧

基于声凝并的PM2.5脱除技术研究进展(Ⅰ):声凝并预处理技术

作者:jnscsh   时间:2021-07-04 09:03:13   浏览次数:

总结.在20世纪70年代,随着发达国家环保意识的增强,声凝并相关研究报道增多.1975年,Scott等[20]采用锯齿波对ZnO气溶胶进行了声凝并实验,取得了较好的效果.1976年,Volk等[21]采用声压级为100~120 dB、频率为1~6 kHz的声源,对粒径为0.01~1 μm、质量浓度为0.5~2 g·m-3的炭黑颗粒进行声凝并实验,结果表明:声压级的提高和质量浓度的增加均有利于声凝并;声场频率为3 kHz时声凝并效果最佳;但由于采用的声压级较低,因而需10~50 s才能达到较好的声凝并效果.1979年,Shaw等[22]采用单分散分布的聚苯乙烯(PSL)颗粒(粒径分别为0.17、1、2 μm)和邻苯二甲酸二辛酯(DOP)颗粒(粒径分别为0.24、0.34 μm)进行声凝并实验,取得了一定的效果;Rajendran等[23]对比了平均粒径为1.3 μm、质量浓度为1.6 g·m-3的NH4Cl颗粒分别在行波和驻波声场中的凝并效果,发现驻波声场对颗粒的凝并更为有效;GallegoJuárez等[24]对平均粒径为0.6 μm的炭黑颗粒进行声凝并实验,在声压级为159.5 dB、频率为20.4 kHz条件下,发现声场作用后颗粒的平均粒径增加到9.6 μm.1983年,Cheng等[25]采用声压级为145~155 dB、频率为0.6~3 kHz的行波声场,对平均粒径为0.16~0.3 μm的NH4Cl颗粒进行声凝并实验,结果显示,声凝并效果随频率的增加而提高.1986年,de Sarabia等[26]利用频率为20.4 kHz的驻波声场对粒径为0.07~3 μm的炭黑颗粒进行声凝并实验研究.1987年,Tiwary等[27]对平均粒径为5 μm的燃煤飞灰开展声凝并实验,发现温度、颗粒质量浓度以及声压级的增加均有利于颗粒的凝并.1989年,Magill等[28]针对橡胶燃烧产生的烟尘开展声凝并实验,在声压级为150 dB、频率为21 kHz的声场条件下,发现颗粒粒径显著增大.1991年,Magill等[29]分别在9.4、21 kHz的声场中对平均粒径为0.8 μm的乙二醇液滴进行声凝并实验,结果显示,9.4 kHz时声凝并效果更好;GallegoJuárez等[30]分别对微米尺度的炭黑颗粒、粒径为0.8 μm的液滴以及炭黑与液滴混合颗粒进行声凝并实验,结果表明,液滴的凝并效果优于炭黑颗粒,炭黑颗粒中混入液滴后凝并效果增强.此后,Capéran等[31-34]采用21 kHz的超声换能器作为声源进行了一系列声凝并实验,发现该声源对乙二醇液滴(0.5~2 μm)、TiO2颗粒(0.5~5 μm)、燃煤飞灰(0.6~6 μm)和油滴(0.6~7 μm)均能产生明显的凝并作用.1999年,GallegoJuárez等[35]将声凝并技术与工业应用相结合,利用4台功率为400 W的压电换能器作为声源,在频率分别为10、20 kHz时对流化床燃煤锅炉排放的含尘烟气(烟温为150 ℃、颗粒数目浓度峰值粒径为1 μm、粒径为0.018~10 μm)进行预处理,结果表明,增设声凝并预处理装置后,静电除尘器出口处颗粒数目浓度降低40%左右,但20 kHz时的预处理效果比10 kHz时的略好.2000年,de Sarabia[36]采用与GallegoJuárez等[35]相同的声源控制柴油机尾气中的亚微米颗粒(0.02~0.7 μm),实验发现,20 kHz时颗粒数目浓度减少56%,10 kHz时颗粒数目浓度仅减少8%.2004年,Komarov等[37]实验研究了900 ℃时不同频率(0~1 kHz)下Zn颗粒(0.1~80 μm)在氩气中的声凝并效果.

推荐访问:脱除 预处理 技术 研究进展 PM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