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秘网    > 面试经验

“迷”住了几代人的袁阔成评书表演

作者:jnscsh   时间:2022-03-03 08:40:30   浏览次数:

一代评书艺术大家袁阔成先生生前十分关心中国评书评话博物馆的建设。2010年,他委托女儿袁田到泰州参加了中国评书评话博物馆的筹建会议,其后通过中国曲协向博物馆捐赠了一批他的评书作品和音像资料。袁先生去世后,袁田又捐赠了一批她父亲的遗物。睹物思人,翻检着袁先生的一件件藏品,阅读着袁先生的评书作品,观看着袁先生的视频资料,总使人不断回味他的艺术身影,感受到他那与时俱进、影响广大的艺术风格。

袁先生的评书风格是怎样的呢?通过他的藏品,我们可以来作一番探讨。

在袁阔成先生的藏品中,有一件他平时悬挂在家中的镜框,里面陈列着老一辈革命家王震写给他的亲笔信,非常醒目鲜明,足见袁阔成先生生前是如何珍爱这封信。书信写于1984年,用毛笔书写在白底红条格子的竖式信函纸上,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王震在信的开头说:“我的孙子是初中生,他非常喜欢听你广播的三国演义。我也是你的忠实听众。” 袁阔成的评书在上个世纪风行全国,迷住了几代听众的盛况由此可见一斑。然而,王震副总理并不仅仅是喜欢袁先生的评书,还以一个忠实听众的身份对袁先生的广播评书表演提出了自己的想法:“向你恳切地提一点建议,那就是要求你把《三国》上那些主要人物的对话,从原本上还有选择多讲几句。我在公余之暇,在讲了之后,翻开书读读,有此感想。”王老是在久听广播评书和阅读《三国》原著之后提出了自己对于袁先生广播评书《三国演义》的改进意见。那么王老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想?这还得从袁先生的评书特点说起。先以评书《三国演义》为例,袁阔成先生说书,被人誉为有“漂、俏、帅、脆”之特色。“漂、俏、帅”三个字都见诸形象的形容,是对袁先生说书的形象比喻。从《三国演义》评书来看,他的《三国》内容干净利落,人物、情节交待清楚明白,绝不拖泥带水。即使是原著中有一些需要解释的古语词,他也二三句话解说其意,使听众基本了解即止。相比原著,只是略有细节的添加变化,语言表达的通俗化调整,较少长篇铺陈叙述,比较忠实于原著。但袁先生对原著中的人物对话,往往因为其文字比较偏于文言文,直接讲述原文怕观众听不明白,有时就较多地直接翻译过来讲述,有的人物对话就略加调整而不表。这大概就是王震副总理在亲笔信中提出建议的来由。收到书信后,袁阔成虚心接纳了这一建议,开始对自己的《三国演义》评书进行调整修改。拿1986年2月出版的袁阔成评书《三国演义》与其后几年出版的光盘版《三国演义》作比较,就能看出这种变化,光盘版的《三国演义》较多地加入了原著中的人物对话,但对其中不太好懂的语句,随之加上解释,听起来十分亲切明白,形成了他的“既念原文,又作解释,深入浅出”的特点。如《三国演义·舌战群儒》一节,1986年版的评书中,人物对话大多是直接用经过翻译的白话来表述,而光盘版的《三国演义》中,人物对话往往先表原著的对话原文,难懂的部分会作相应解释。试看一例:

原著:昭曰:“若此,是先生言行相违也。先生自比管、乐——管仲相恒公,霸诸侯,一匡天下;乐毅扶持微弱之燕,下齐七十余城:此二人者,真济世之才也。……且刘豫州未得先生之前,尚且纵横寰宇,割据城池;今得先生,人皆仰望。虽三尺童蒙,亦谓彪虎生翼,将见汉室复兴,曹氏即灭矣。……何先生自归豫州,曹兵一出,弃甲抛戈,望风而窜;上不能报刘表以安庶民,下不能辅孤子而据疆土;乃弃新野,走樊城,败当阳,奔夏口,无容身之地:是豫州既得先生之后,反不如其初也。管仲、乐毅果如是乎?”

1986年版评书:张昭:“倘若如此,这就是孔明先生言行不一,言行相违,言过其实了。先生自比管、乐,而无管、乐之才智也。昔日管仲做齐桓公的宰相,称霸诸侯,一匡天下;上将军乐毅扶持微弱的燕国,攻下了齐国七十多座城市。这两个人,才是真正的济世之才。……其实呀,刘皇叔在未得先生之时,还能够纵横寰宇割据城池,有名气,有地盘,现在反而不如从前了。皇叔得到先生,人人都抱着很大的希望呀,就是三岁的娃娃,也以为皇叔如彪虎生翼,能够看见汉室复兴曹操的灭亡了。……为什么先生自从辅佐刘皇叔以来,见曹兵一出,就弃甲抛戈,望风而逃,上不能报刘表以安百姓,下不能辅刘琮而据疆土,而是弃新野,走樊城,败当阳,奔江夏,无容身之地。这就是刘皇叔得到孔明军师之后,反而不如当初的情形。你自比管仲,乐毅,比得上吗?”

光盘版评书:张昭接着孔明的话又问起来:“要是这么说,先生的言行可有些相违啦。先生自比管、乐——管仲相恒公,霸诸侯,一匡天下;乐毅扶微弱之燕,下齐七十余城;此二人者,真济世之才也。说你诸葛亮要是这么回答我的话,你说的做的可就不一样了,你不是自比管乐嘛,管夷吾相桓公,保桓公成了五霸之主,那乐毅呢,燕国拜他为大将,燕国是一个很微弱的小国,可是他攻下了强大齐国七十余座城池。他们都有济世之才,你怎么能比得了呢?……而且刘豫州未得先生之时,尚且纵横寰宇,割据城池;这张昭说得多厉害,这张昭是有两下子。他说刘备呀,没请你出山的时候,他东走西闯的,还真有点名气,而且还有几块地盘,现在可好,跑江夏去了,今得先生,人皆仰望。虽三尺童蒙,亦谓彪虎生翼,将见汉室复兴,曹氏即灭矣。说是把先生您请出来之后哇,大家都有了希望啦,就连那三岁的小孩儿,也认为皇叔刘备如虎生翼,这回汉室可有救了,曹操也该完啦。……可是先生,您自归豫州,曹兵一出,弃甲抛戈,望风而窜,上不能报刘表以安庶民,下不能辅孤子而据疆土;乃弃新野,走樊城,败当阳,奔夏口,无容身之地:是豫州既得先生之后,反不如其初也。我们大伙儿盼来盼去,没想到哇,曹操一发兵,您啦,是望风而逃,既不能帮助刘表安抚一下荆襄九府之民,又不能保住刘琦和刘琮保住这块地方。您把新野给人也丢了,由新野跑到樊城,败到当阳,直奔夏口。连个立足之地都没了,怎么这位皇叔刘备得了先生之后倒不如不请您那时候了?管仲乐毅果如是乎?……管仲乐毅就像您这样啊?”

上面1986年版的《三国演义》是袁先生收到王震副总理信函之后不久就已经出版的书籍,其中人物对话原文引述的并不多,不知之前的广播评书中是不是更少。但到光盘版的《三国演义》,人物对话多是先用原著中的对话,再很协调地用通俗白话加以解释性的复述,让人既能听得到简练古雅的原著文字,又能让绝大多数观众明白对话的意思;就使得他的《三国》评书对于人物对话的表现,多了一种比较干净而不啰嗦的细腻,更多了几分古雅的韵味。加上袁先生表演时节奏轻重缓急有致,吐字断句顿挫脆劲,表演形象漂亮帅气,他的评书在“漂、俏、帅、脆”的基础上,还多出一种细腻和古雅的风格。这应该是袁先生传统评书风格一个比较全面的基调。

袁先生说《三国演义》,比较忠实于原著,对原著大的改编较少。但他在说其他传统评书的时候,尤其是在说《水浒》的时候,有的却有很大的节选和改编。这对于一些传统名著评书,无疑是一种别开生面的表演。

1979年,袁阔成进京参加建国三十周年献礼演出,说的是《水浒》片断《桃花庄》。他的这段传统评书,减省了原著中对于鲁智深进庄前后的时间环境等内容的交待,开门见山,直奔主题,开篇就是:“鲁智深一进桃花庄,他饿了。”之后的情节发展,也减省了原著中与庄客的对话等等,直接与庄主刘太公对话,让情节的发展更快更直接,充分表现了他说书“脆”的特点,让人耳目一新。他的这段评书荣获了文化部的一等奖。据说表演后在召开征求意见座谈会的时候,有人提出,这段书还是应该先交待时间、地点、人物;但袁阔成认为,《水浒》的故事大家都熟悉,不必过多地交待时间与背景。他的这种“脆”劲十足的表演风格获得了多数同道和听众的支持与认同。

袁阔成先生的《水泊梁山》,截取《水浒》中时迁、卢俊义、燕青等人故事,以他们在大名府的活动为中心事件,吸收了一些武侠小说的情节,变换时间空间,将一些水浒故事重新组合,增添若干奇巧的情节,形成了《大闹大名府》(又名《时迁大闹大名府》)这样的一段《水浒》评书。《水浒》原著中只有四十六回、五十六回和六十六回的部分段落有关于时迁的故事情节,涉及到大名府的故事也在六十一到六十六回;而《大闹大名府》改编成十六回,书中增加了时迁等人物的许多细节,把一个原本在《水浒》中分量极轻的普通人物,塑造成一个血肉丰满,才能独特、性格爽直、侠肝义胆的英雄,还在书中起到串连全局的作用。这样的评书可以说是对《水浒》创造性的改编。类似对《水浒》故事的改编与创造,还有《巧破乾坤楼》和《燕青打擂》等书。《巧破乾坤楼》大致对应的是《水浒》中《三打祝家庄》的故事,它与《水浒》原著的故事来了个时间倒转,《水浒》原著中《三打祝家庄》在前,赚取卢俊义上山在后;《巧破乾坤楼》中,晁盖的牺牲变成了发生在三打祝家庄的战斗中,大名府的卢俊义此前已成功上了梁山,在本书中不但参加了攻打祝家庄的战斗,还在祝家庄前活捉了史文恭,为晁天王报了仇。《巧破乾坤楼》全书有32万字,相当于《水浒》全书三分之一的文字量,书中调动了《水浒》原著中大量人物故事素材,改变情节发展顺序,添加人物背景资料,把三打祝家庄的战斗,从原著四回拓展到四十四回,是又一部能够独立成书的《水浒》故事。书中使一些原著中交待不足、情节发展略显不合理的地方,增加了合理的成份。如矮脚虎王英与扈三娘的联姻,原著中是扈三娘被梁山人马捉住后由宋江做主嫁给王英;《巧破乾坤楼》中,首先增加了许多王英作战英武的故事,对扈三娘还有过一次歪打正着的相救之恩,增加了王英身世及与扈家有通家之好的关系介绍,跟扈三娘还有父辈指腹为婚的情节。这样他们二人后来的联姻关系就能够顺理成章,而不致于像《水浒》原著中二人的婚姻带有强迫的性质而感到不合乎情理和伦理。这种改编通过增加大量新的情节来增加故事的合理性与曲折性,是袁先生在保持传统评书“脆”的风格的基础上,更有“细腻”风格而运用的一种艺术手段。《燕青打擂》则是完全借用《水浒》人物发展出来的另外一个故事,是袁先生对《水浒》评书的新创作,评书中着力刻画了以燕青为主的一批民间侠义英雄的形象。这里就不一一赘述。

在袁先生擅长表演的传统评书藏品中,还有《春秋五霸》《战国七雄》《西楚霸王》《封神演义》等,这些都作为其代表性作品捐赠给了中国评书评话博物馆。在这些评书中,袁先生利用他丰富的社会历史知识和驾轻就熟的语言表达能力,对历史故事的改编幅度较大,把那些略带艰深的半文言故事,变成了带有现代知识评说的生动评书。如郑庄公初霸中“黄泉见母”的故事,就演化得篇幅长而有趣。《封神演义》更是展开想象的翅膀,糅合进中国民间的神话传说,令神话带有科幻的色彩,也称得上别具一格。这些都是袁先生表演传统评书“与时俱进”的特点之一。

袁阔成在解放后带头说新书,尤其是革命题材的新书,是他评书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1952年在唐山说《吕梁英雄传》和《二五长征》等新书,1958年参加全国第一届曲艺会演时,表演《舌战小炉匠》,1963年又说《许云峰赴宴》等新书,先后在电台播讲《烈火金刚》《林海雪原》《红岩》《赤胆忠心》《野火春风斗古城》等;此外还有《暴风骤雨》《敌后武工队》和若干短篇评书,可谓琳琅满目。因此他也被誉为“说新书的带头人”。袁先生在表演现代题材的评书时,于人物塑造下了特别大的功夫,用其独特的嗓音描摹不同的人物,各人各音,令人从耳听过程中即可区分;且内容上表现不同人物远较传统题材评书更为细腻,人物的外貌表情、举止动作、心理活动等都有详细的表述,这与传统评书中以情节表述为主的手法有很大不同,虽然有小说原本的依据,但也是袁先生在评书中二度精心创作的结果。如《敌后武工队》中魏强、贾正、刘太生、赵庆田等人的性格、对话、形象、动作、语音等都有不同的表现,魏强声音的脆亮、赵庆田声音的厚而缓、刘太生声音的宽而亮、贾正声音的奔放等,一一衬托着人物的性格形象,让人从听书中能够想象到人物的活动影像,如临现场。袁先生短篇新评书大多塑造的是英雄人物形象,如《红岩》的《许云峰赴宴》、《烈火金刚》的《肖飞买药》、《林海雪原》的《舌战小炉匠》等,此外还有独立成篇的短篇评书《老轿顶上庆丰收》《孙光进山》等。《孙光进山》塑造了老红军干部张志达的平易近人带头实干的厚朴形象;《老轿顶上庆丰收》则表现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社员改天换地的奋斗精神,都是上世纪六十年代创作改编的新评书。《舌战小炉匠》等则是根据经典小说改编,袁先生以绘声绘色的表演,塑造了革命战争年代不同战线的革命英雄人物,表现了他们英勇无畏的高大形象;在内容上,这一经典短篇经历了多次表演,多次修改,情节的合理性、人物心理的描写、人物对话的精练程度都千锤百炼,入情入理;与原著相比,内容也有所丰富。在艺术塑造上,简洁明快的叙事,铿锵有力的语调,快慢相济的节奏,描摹变化的语音,深入内心的剖析,是袁先生塑造这些英雄人物着力运用的手段,也形成了他说现代评书的主要风格。

综上所述,袁先生在传统评书和现代评书的表演方面都有其“独门绝技”。深入研究他的这些艺术特色,能够给人启迪,有益于曲艺事业的继承发展,也是对袁先生最好的纪念。愿袁先生在艺术上求新求精、与时俱进的精神激励今天的曲艺艺术家们更好地前行。

推荐访问:住了 评书 几代人 表演 袁阔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