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秘网    > 笔试经验

新能源汽车产业及其产业政策研究文献综述

作者:jnscsh   时间:2021-07-05 08:57:23   浏览次数:

新能源汽车产业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已被国家列入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新能源汽车的产业政策关系到该产业的健康发展,对我国从汽车大国向汽车强国迈进和实现汽车产业“弯道超车”的历史使命有重大影响。本文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现状出发,找出该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梳理了一些学者对政府政策的研究,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基础上对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进行了分析,力求提出建设性意见,着重研究政府对该产业补贴效应,认为新能源汽车产业应当逐步减少补贴依赖,走上市场调控的健康道路。

新能源汽车产业 产业政策

引言

经济发展往往与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产生一定矛盾。传统汽车产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然而传统汽车燃油是不可再生资源,汽车尾气也会污染环境。近年来,政府明确提出要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着力解决中国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矛盾。新能源汽车是未来汽车的发展趋势,新能源汽车产业也是朝阳产业,该产业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支持,已被列入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产业政策是影响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我国政府对新能源汽车产业制定了许多发展政策。在产业政策的支持下,国内催生了许多以研发生产新能源汽车为主的企业,新能源汽车产业已步入了快速发展期。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是我国汽车产业的一次重大契机,对于实现我国从汽车大国向汽车强国转变,重构全球汽车产业价值链,占据价值链环节制高点具有重要意义。

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现状

(1)新能源汽车概念

吴会敏(2014)总结认为,新能源汽车是指使用除了汽油和柴油常规燃料以外的其他车用燃料来作为动力来源的汽车,或是使用常规车用燃料,可是运用新式的车载动力装置的汽车,综合车辆动力控制和驱动等先进技术,具有全新的结构、采用不同于传统技术的汽车。新能源汽车主要包含以下种类:燃气汽车、纯电动车、燃料电池电动汽车、混合动力汽车、太阳能汽车、二甲醚汽车、生物燃料汽车等等。

可见新能源汽车与传统内燃机式汽车主要不同之处就是动力来源,新能源汽车是对汽油、柴油等不可再生资源的替代,代之以可再生的光能、电能、生物能,这是能源的革新。目前,我国新能源汽车主要是指纯电动汽车、增程式电动汽车、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和燃料电池电动汽车,常规混合动力汽车等。混合动力汽车是我国主流的新能源汽车种类,同时有向纯电动汽车发展的趋势。

新能源汽车产业,以产业经济学角度来看指从事新能源汽车生产与应用的行业。它是生产经营具有密切替代性的新能源汽车企业所组成的集合。

(2)发展概况

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有两大发展阶段。第一阶段:以混合动力汽车为主,燃料电池车等新能源汽车为辅的发展方向,开拓新能源汽车市场;第二阶段:在纯电动汽车技术成熟的基础上,纯电动汽车逐步替代混合动力及燃料电池汽车以至于完全占据新能源汽车市场,实现零排放的阶段。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仍处于第二阶段且处于过渡期。

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始于21世纪初。2001年,新能源汽车研究项目被列入国家“十五”期间的“863”重大科技课题,并规划了以汽油车为起点,向氢动力车目标挺进的战略。“十一五”以来,我国提出“节能和新能源汽车”战略,政府高度关注新能源汽车的研发和产业化。“十二五”期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完成了产业化起步阶段的任务,为十三五进一步提升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做了大量准备。“十三五”开始,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将由起步阶段进入加速阶段,政府在对新能源汽车产业制定新的产业发展政策的同时对作了新的发展要求

“十三五”期间,《中国制造2025》将会得到强有力地实施。在《中国制造2025重点领域技术路线图》中,提出到2020年,初步建成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新能源汽车产业体系,自主新能源汽车年销量突破100万辆,市场份额达到70%以上;打造明星车型,进入全球销量排名前十;动力电池、驱动电机等关键系统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在国内市场占有率达到80%。到2025年,形成自主可控完整的产业链,与国际先进水平同步的新能源汽车年销量300万辆,自主新能源汽车市场份额达到80%以上。

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统计数据,2016年新能源汽车生产51.7万辆,销售50.7万辆,比上年同期分别增长51.7%和53%。其中纯电动汽车产销分别完成41.7万辆和40.9万辆,比上年同期分别增长63.9%和65.1%;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产销分别完成9.9万辆和9.8万辆,比上年同期分别增长15.7%和17.1%。国内新能源汽车销量前五车企为比亚迪、众泰集团、北汽新能源、奇瑞汽车和上汽荣威,这也是目前在我国已形成一定产业规模的5大新能源车企。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问题研究

陈柳钦(2011)在数量对比和举例的基础上认为,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仍面临着,如核心技术方面还缺乏竞争力,关键技术瓶颈凸显;基础配套设施不够完善;价格普遍偏高,市场推广有一定难度;技术标准不统一;科研投入与人力资源不足等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张晓宇等(2011)基于实证发现我国汽车产业有存在以下三个问题:第一,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战略不明晰;第二,新能源汽车核心技术水平仍然不高;第三,新能源汽車的消费环境亟需改善。

吴军瑶(2014)从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市场环境人手,着重考察需求因素与厂商结构与竞争等两方面市场因素,对比研究下发现:第一,从生产者和消费者的角度考虑,仍存在大量阻碍因素,制约着产业化的市场化的步伐。一方面是价格因素限制了新能源汽车的购买量,虽然国家给予一定的购置补贴,但高技术成本使新能源汽车短期内普及较为困难。另一方面消费者的信息不足。由于宣传推广并未形成社会潮流,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技术不信任,并担心售后维修和燃料添加不方便,导致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仍持保守态度。第二,与国外跨国汽车公司相比,国内汽车企业还存在着劳动力结构不平衡、核心技术人才结构性短缺、研发费用低、生产力落后等等问题,导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自主研发创新能力低、行业规模小,实力较弱。

唐葆君(2015)通过调查和比较发现,消费者认可度不高和政府补贴存在金融风险是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存在的两个问题:首先,新能源汽车市场处于培育期,中国新能源汽车主要在城市公共服务用车领域进行推广,消费者的购买意愿普遍较低,其调研数据显示,仅有4.3%的用户在购车时会选择新能源汽车,而超过70%的用户选择不会或者不确定是否购买新能源,反映出中国发展新能源汽车市场需求不足,消费者认可度不高;其次,中国政府主要采取财政补贴或者税收优惠的方式扶持新能源汽车的发展,但是随着中国新能源汽车规模的不断扩大,政府补贴将会持续增加,这一方面会加重政府的财政负担,另一方面也在一定程度上扭曲了市场,造成了社会福利的损失。新能源汽车产业提供补贴只能产生“供血效应”,不能产生“造血效应”,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长远发展不能仅仅依赖于政府的补贴。

赵琳娜(2017)认为购置成本居高和安全性能存在隐患是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也是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两大壁垒:一方面,目前新能源汽车售价仍居高不下,与同一级别常规动力车型相比,并不具备价格优势,以比亚迪E6车型为例,市场价是31万-37万,最高可获得补贴约11万元,补贴后售价相对于国内自主品牌燃油车仍处于较高价位,不能很好的普及私人购车群体;另一方面,近年来新能源汽车自燃事件频发,2011年上海825路电动公交车自燃、2015年深圳纯电动大巴在充电站充电后发生火灾、2016年北京电动汽车行驶中自燃等事件都将新能源汽车的安全性隐患暴露无疑,另外电池安全隐患和碰撞安全隐患犹存。

笔者总结以上学者的研究认为当前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主要存在以下几个发展问题:

第一,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战略不全面,相关制度不健全,这与政府的产业发展政策密切相关并且近年来,尤其是在“十二五”前后已得到重大调整;

第二,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制造技术还要进步,尤其是核心技术方面还缺乏竞争力,但整体看来从技术方面看我们与发达国家相差不过3—5年,仍有赶超余地;

第三,消费者认可度不高,消费者的购买意愿普遍较低,这与购置成本和汽车安全性隐患有一定关系,归根结地与产业政策和技术发展水平密不可分,随着两者的发展会慢慢改善;

第四,政府补贴存在的金融风险也要值得注意,政府的财政负担不断加重的同时在一定程度上扭曲了市场,不利于产业长久发展;

第五,从国内新能源车企角度来看,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自主研发能力低、行业规模小,实力较弱,我国汽车产业的国际竞争力过弱,不利于以后产业长远的发展,这与我国新能源车企的实力有关。

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分析及发展展望

从“实用”意义上讲,产业经济学的研究是以支持政府制定科学的产业政策为导向的。产业政策理论不仅研究产业政策本身的制定、实施、修正和效果的科学性,而且研究根据特定产业的现状,如何制定科学的产业组织政策和产业结构政策,在产业内形成规模经济与竞争活力相兼容的有效竞争格局,在产业之间协调发展,实现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现阶段政府对新能源汽车支持力度较大且该产业集中度不高,笔者这里不研究反垄断与管制理论。下面内容主要针对上述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问题提出产业政策,并提出推进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相关建议。

吴会敏(2014)利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7种新能源汽车中长期的发展趋势进行评价,认为国家应该把氢燃料电池技术作为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的长远目标,脚踏实地地做好研究工作,燃料电池汽车以氢气作为燃料,具有不可比拟的优势,主要表现在它的零排放、能源利用率高、安全等方面,所以它具有巨大的市场潜力。

牛丽薇(2015)建立了新能源汽车购买意愿影响因素的综合理论模型,根据理论模型设计量表提出假设并以问卷调查为基础,运用多元统计方法对假设进行验证,在此基础之上对各因素的影响机理进行分析,并提出引导消费者选择新能源汽车的政策建议。唐葆君(2015)针对新能源汽车产业技术研发和补贴融资提出了建议,应当加大科研院所、高校、汽车企业协同研发的力度破关键技术难题,逐步提高电池续航里程和使用寿命,并降低成本,以提升消费者的认可度;通过引入民间资本,实现补贴来源的多元化。认为目前中国发展新能源汽车应该打破主要依靠政府补贴维持的局面,力争通过建立多方参与、多方受益的建设、运营和维护的机制,以及突破关键技术难题,形成新能源汽车市场的“造血”机制,笔者认为这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

李苏秀等(2016)在梳理和分类2001-2015年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政策(国家层面)全面展示了产业政策的时间演进与变化趋势,应用了产业链分析的方法,在搜集相关市场数据的基础上,采用该分析框架分别从技术专利、产销量和商业模式三个方面对市场表现和产业政策的关联关系进行深入剖析,发现随着产业政策数量与力度的增加,三个方面的市场表现整体均呈现出快速发展的趋势,且技术创新与商业模式创新的战略方向与发展路径均与政策导向基本一致。

张春晔(2016)建立了以固定预期利润为目标的损失规避报童模型,提出了包含消费效用和收益损失效用两部分的效用函数,根据其建立的模型研究结果,提出如下政策建议:政府补贴可以降低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的最低保本需求,增加最高保本需求,扩大以保本经营为目标企业的保本需求区间;政府补贴可以对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的产能进行调控;政府政策制定部门需要根据新能源汽车市场的情况对补贴额度进行适时适度地调整;当以随机预期利润为目标的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采取紧急生产策略时,政府补贴虽然可以提高生产企业的利润,但是已经无法影响新能源汽车的生产数量。

赵琳娜(2017)在对有利好的国家层面和地方层面政策进行梳理并探究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壁垒的基础上,提出推进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相关建议,认为应明确新能源汽车发展路径和技术标准;加强研发创新环节,进一步支持企业发展;培育车辆核心技术,提高车辆安全性能;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加快配套设施建设。

王浩淞(2017)用供给需求模型分析了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模式的效应,提出相关建议如下:首先,降低后的政府补贴水平仍然很强,相比之下远远高于其他新能源汽车产业较为发达的国家,应合理地减少直接对生产企业直接补贴,转而提高对零件制造商、基础建设等相关产业的补贴水平;其次,国家对新能源汽车行业应该建立起更加完善的评分机制,根据测评结果按等级对拥有核心技术的企业进行合理的补贴;最后,财政补贴模式需要政府进行大量的支出,而税收优惠模式会减少政府的收人,二者对政府的财政支持依赖性强,且长期的补贴将会给政府的经济状况带来很大的负担,应及时撤出部分财政支持,利用市场机制进行调节。

综上所述,以上学者主要从政府和企业两个角度提出了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且有多个研究者从政府对新能源汽车的补贴政策着手研究,要点如下:

第一,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战略、制度等的完善要以政府主导完成;

第二,新能源汽车产业技术的突破要靠政府和企业的共同努力,比如应当加大科研院所、高校、汽車企业协同研发的力度破关键技术难题;

第三,对于提高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认可度问题牛丽薇(2015)用模型进行了研究,应从宣传营销、经济激励、新能源汽车政策和相关技术支持型政策人手;

第四,对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的研究是一个热点,从张春晔(2016)的研究说明政府补贴利弊具存,王浩淞(2017)主张合理减少政府补贴,笔者认为新能源汽车产业应当逐步减少对补贴的依赖,走上市场调控的健康道路,另外唐葆君(2015)提出的引入民间资本,实现补贴来源的多元化的主张也很有价值;

第五,关于对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展望,笔者同意吴会敏(2014)的主张,认为氢燃料电池汽车具有巨大发展前景,是未来的发展趋势。

小结

本文从我国新能源汽车的现状出发最终回归到对该产业的政策分析上,其中补贴政策是一个关键点。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也不会一直靠补贴政策维持发展,从2017年起政府对车辆购置税减免政策实行阶梯式退出方案,意味着政策发展有着“去补贴化”的趋势,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将再次迎来一个发展的转折点。

推荐访问:产业政策 新能源 汽车产业 综述 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