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秘网    > 先进事迹

我国智能电动汽车产业的发展文献综述

作者:jnscsh   时间:2022-03-25 08:42:37   浏览次数:

摘 要:世界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的日益加快,能源消耗速度的不断激增,环境污染的越发严重,使得能源与环境问题逐步成为制约世界经济发展的瓶颈,因此,各国将目光投向了ITS建设项目,其中包括电动汽车。本文在研究电动汽车的技术特点以及我国电动汽车发展的现状的基础上,总结影响我国电动汽车发展的关键问题,并对国内外电动汽车研究现状进行总结分析。

关键词:ITS;电动汽车;发展现状

0 引言

自2015 年开始,在政策效应叠加的作用下,我国电动汽车产业呈爆发式增长,正跑步进入新能源时代。虽然,2015 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化水平成功跃居世界第一,但在核心技术的研发上,还不具备很强的竞争力。我国电动汽车的发展存在的系列问题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一是新旧国标的转换进展缓慢。二是互联互通方面。三是充电安全问题,包括功能安全、信息安全、设备安全等。四是公共充电基础设施布局不合理。五是现有电动汽车对充电技术要求越来越高,快充的相关设施已无法跟上其发展。除此之外,还有充储一体化,不仅可以充电,还可以往电网回馈电,这种形式现有的充电设施也难以适应。

1 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1.1 国外研究现状

(1)电动汽车环保节能效果的实证研究。与传统汽车相比,电动汽车更环保更节能。电动汽车的有机化合物、一氧化碳的排放量降低99%,氮氧化物的排放量降低90%[1]。YASUYUKISUGII[2](1999)和R.Graham[3](2001)也得出电动汽车在排放废气和能源利用效率方面优于传统汽车的结论。LesterB.Lave,a和Heather L.MacLeanb(2001)发现丰田第二代普锐斯混合动力汽车比传统内燃机花冠,污染程度低、CO2排放量少、燃油经济性高。电动汽车的推广使用还能带来更多意想不到的好处。如果电动汽车获得较大发展,可能使石油使用量每天减少670万桶。Thomas A.Becker,IkhlaqSidhU和BUrghardtTenderich(2009)认为,到2030年,电动汽车的推广会使美国石油进口减少,石油进口赤字减少,就业增加、医疗健康费用支出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减少。

(2)电动汽车推广的制约因素研究。制约推广电动汽车的主要因素有:其一,电动汽车的成本高。Department of Energy(2006)认为插入式混合动力汽车价格太高(无财政补贴或税收减免等优惠政策)、电池更换等的高保有成本风险,导致消费者不能接受。BarkenbUs(2009)也提出电动汽车价格高,性能差,车型小;其二,电动汽车技术未突破,和提出了插入式混合动力汽车的电池技术是插入式混合动力汽车推广的障碍之一。Hadley, S.W.和Tsvetkova, A.(2008)提出了插入式混合动力汽车的电池技术是插入式混合动力汽车推广的障碍之一。Romain BeaUme,Chrisophe Midler(2008)认为电动汽车主导设计范式还不成熟;其三,电能储存技术及电动汽车从生产到运营的相关服务。EPRI.(2008)提出电动汽车产业发必须首先解决充电站的建设(资金来源、分布密度)、充电方式、电力供应等问题。

1.2 国内研究现状

基于电动汽车的重要战略意义,以及国内外电动汽车相关技术的不断进步(王宇宁[4]等,万钢[5]。),电动汽车产业化是必然趋势,但这并非易事,面临很多制约因素。能否成功克服困难关系到电动汽车未来的发展前景。

(1)电动汽车产业化的技术方面。目前来说,电动汽车电池容量小,续航里程短,充电网络尚未全面展开。充电桩群与充电站等基础设施的缺乏,对电动汽车产业规模化发展构成极大束缚,因此电动汽车充电电池性能、充电技术与充电网络问题一直是学者们的研究焦点。王建(2013 年)的研究认为,电动汽车在采用无序充电与有序充电两种模式情况下,对电网会产生不同的冲击影响,通过模拟仿真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电动汽车无序充电对电网负荷、电压质量、网损等方面都会产生不同程度的负面影响,进而提出优化电网负荷波动的方法,用以降低系统网损和电压偏移[6]。

(2)电动汽车产业化的可行性方面。付翔、代聪、朱会杰等人(2008)基于钻石模型理论,从生产要素,需求条件,相关及支持产业,企业的战略、结构和竞争对手以及政府和机遇六方面,对我国电动汽车商业化的制约因素进行了分析[7]。金友平(2009)从产业链的角度入手,认为存在以下薄弱环节:大部分基础原材料依靠进口,车载电池、动力系统和电控系统的自主核心技术低,配套设施严重欠缺。金灵和宋磊(2009)从生产企业、消费者及基础设施建设三方面对电动汽车商业化的制约因素进行了分析[8]。

2 结语

总体来看,国内外学者的大量研究工作取得了一些有价值的成果,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

(1)缺乏系统的指导电动汽车产业化的理论。现有文献多从实践或者经验方面来谈如何加快电动汽车产业化,并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体系来指导电动汽车的产业化的发展。

(2)相关政策建议对实践的指导作用不是很大。尤其是国内的相关研究多是宏观的,从财政、税收等方面来支持和鼓励电动汽车的发展,不能够提出针对性强、操作性强的建议或措施。

(3)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结合的研究较少。

参考文献:

[1]Mader·GH.《The early 1990s:Laying the foUndation for commercializing electric vehicles》.1991.http://mdl.csa.com/parthers/viewrecord.php?reqUester=gs&collection=ENV&recid=2554155.

[2]YASUYUKISUGII.《ResUlts of Electric Vehicle Demonstration at TEPCO》.Electrical Engineering in Japan.1999.

[3]R.Graham.《Comparing the Benefits and Impacts of Hybrid Electric Vehicle Options》.Electric Power Research InstitUte.2001

[4]史忠良,何維达.产业兴衰与转化规律[M].经济管理出版社, 2004.

[5]芮明杰.产业经济学[M].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12.

[6]王建.电动汽车充电对电网的影响及有序充电研究[D].山东大学, 2013.

[7]付翔,代聪,朱会杰等.基于钻石体系的电动汽车产业化制约因素分析[J].上海汽车,2008(07):15-18.

[8]金友平.我国电动汽车产业链的发展状况及优化路径[J].湘潮月刊,2009(11):73-74.

[9]金灵,宋磊.电动汽车配套设施建设的制约因素与建议[J].汽车工程师,2009(07):17-20.

推荐访问:汽车产业 综述 文献 我国 智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