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秘网    > 笔试题目

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

作者:jnscsh   时间:2021-07-19 08:45:45   浏览次数:

摘 要:历史研究是一切社会科学的基础,承担着“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使命。世界的今天是从世界的昨天发展而来的。今天世界遇到的很多事情可以在历史上找到影子,历史上发生的很多事情也可以作为今天的镜鉴。重视历史、研究历史、借鉴历史,可以给人类带来很多了解昨天、把握今天、开创明天的智慧。所以说,历史是人类最好的老师。

关键词:高中历史;教学;素养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指出: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包括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五个方面。时空观念是在特定的时间联系和空间联系中对事物进行观察、分析的意识和思维方式。历史学科的时空观念包括历史时序的观念和历史地理的概念,在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体系中居于基础地位,时空观念是了解和理解历史的基础,是认识历史所必备的重要观念,是整个历史认识过程的必经阶段。下面就以“从蒸汽机到互联网”一课为例,谈谈我对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时空观念的架构的一些探讨和体会。

历史是曾经发生过的事情,历史学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是一门有关历史时空性的科学。历史上出现的事件、人物和现象都是在特定的、具体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发生和发展的,是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没有完全相同的事件、人物和现象,都具有确切的时空规定性。历史的研究和学习就是要沿着时间的长河让人们追溯人类的过去、缅怀先辈的丰功伟绩、感怀人类的精神风貌,让历史鲜活起来。三次工业革命的内容在必修二已具体讲过背景、内容和影响,在必修三重新讲到这一段历史,似乎有点重复,我从科学技术在人类历史发展中的作用去架构三次工业革命的时空观念,让学生深入那段历史,更清晰地感受三次科技革命的历史时序性,感受它们的地理分布的延展,在18世纪中后期即工业革命这一独特的时间框架内,以工业革命的发生、发展及其影响为线索,探讨世界历史体系的形成与发展。用专业的时间术语和空间概念,探讨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冲突与碰撞,深刻理解全球化,正确评价中国近代历史所经历的艰难而又曲折的近代化历程。

一、增强时序性和地理空间分布的架构,形成整体认识

为了给学生从时序性上对三次工业革命有清晰的认识,我设计了三个大的标题:

(一)“蒸汽时代”的到来——轰隆作响的工业先声(18世纪60年代—19世纪中期)

(二)电气革命的出现——电光火石的科技之光(1870年以后—20世纪初)

(三)信息技术的发展——全球时代文明关怀(20世纪40、50年代—至今)

在教学中,和学生共同构建一个时空框架。在教学中,我设计了地图教学法,让学生看地图,并在地图上明确发生工业革命的国家的准确的地理位置和区域范围。第一次工业革命的中心在英国,后扩展到美国、法国,进而影响其他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美国、德国后来居上,成为中心区域,超越英国,日本、俄国等国家则是两次工业革命交叉进行;第三次工业革命则是以计算机网络技术、航天科技、生物工程等高新科技为载体,以美国为中心在全球范围内展开,几乎所有国家都在积极参与其中。在展示地图的同时,学生标上每次工业革命的起止时间,并教会他们起止时间的各种表达方式,在时序性上对三次工业革命进行梳理,弥补过去专题史的不足。

二、横向联系,构建同时代中西方的时空架构,体会文明的差异性

在讲述两次工业革命成果时,我补充了第一次工业革命时瓦特改良蒸汽机吸收前人研究成果的资料,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科学家的理论成果与实践创新的材料,让学生感受第二次工业革命更多的是科学技术对社会生产力的推动,而不同于之前的工匠的技术积累。同时,自1500年以后,人类历史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史,我也补充了沈括的《梦溪笔谈》中早有对磁偏角的认识,但并未推动现代电磁学的产生,延伸至中国四大发明,都来自中国,但并未推动中国社会的转型和进步,帮助学生从整个人类文明史的角度架构大的时空观念,体会到工业文明和农业文明的区别,比较同时期的西方和中国,体会科学技术能否产生巨大的政治和经济效益取决于社会的环境。

三、联系生活,感受自己所处的社会信息化时代,达到情感的升华

“明镜所以照形,古事所以知今。”历史学科教育教学要为社会生活服务。21世纪以来,社会信息化深入发展,信息技术创新日新月异,互联网日益成为创新驱动发展的先导力量。作为21世纪的青年,我们身处这个全球经济的时代,更需要文明时代的人文关怀,我补充了清华大学邹广龙的《技术时代的人文关怀》的材料,让学生体会理性的觉醒和科技对社会的双重作用,现代社会更需要一个完整的人,科技时代需要更多的人文关怀。全球化时代,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成为时代潮流,互联网发展不平衡、规则不健全、秩序不合理等问题日益凸显,当今人类社会所面临的全球性问题,超越了任何一国的利益,也非任何一国所能解决的。中国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并以实施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发起创办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等实际行动来实践这一理论,使自己的发展惠及世界。正如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所说:一切存在的基本形式是空间和时间,时间以外的存在和空间以外的存在,同样是非常荒诞的事情。在教学中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学习感悟,充斥我们生活的网络时代的语言、微信、淘宝等社交手段所带来的数字化生产等概念,教师补充网络时代下信息隐私权的争端、青少年受到网络诱惑等材料,使學生关注自己所处的时代,构建全球信息化的时代框架。在当今世界,在当今中国,在时间和空间维度上关注身边事,关心身边人,全球意识不断增长,升华情感,达到历史学科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

参考文献:

任世江.高中历史必修课程专题解析[M].光明日报出版社,2013.

推荐访问:天人之际 之变 通古今


[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