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秘网    > 笔试题目

中学历史教师如何提升专业素质

作者:jnscsh   时间:2021-07-19 08:42:34   浏览次数:

摘要:中学教师作为新课程改革的具体实践者和操作者,他们的专业素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新课程改革的成败。新课程改革对中学教师的专业素质提出了许多新的更高的要求。新课程改革到底需要中学教师具备哪些专业素质呢?总的说来,教师的专业素质包括师德素质、教育专业素质、学科专业素质、心理素质等方面。笔者认为,在这些素质要求之中,学科专业素质尤为重要的,是中学教师一切专业素质的基础。中学历史教师除了具备中学教师的一般专业素质外,还应具备扎实的历史学科专业素质。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观察和思考,对发现的问题和如何提高中学历史教师的学科专业的素质,谈些看法和感受。

关键词:中学历史;教师;专业素质

就笔者所在的地区来看,当前中学历史教师的专业素质,从学历上来说,所有在职的专任历史教师都达到了本科学历的要求,40周岁以下的的教师拥有研究生学历的也为数不少。但根据在平常的教研、听评课等具体教学活动中的表现来看,很多历史教师的学科专业素质和新课程改革的要求相比,还存在着一些差距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教学的语言文字的表达不够精准精炼、驾驭教材和对教材的取舍把握不准、对历史概念的理解把握不够简明精准、历史知识的表述的逻辑性不够严谨和历史理论和史学理论的运用不够准确等。如何才能改变这种局面,使广大中学历史教师能尽快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呢?

一、提高语言和文字表述能力

中学历史学科教学中,很多教师存在着的语言文字表述不够严谨、模棱两可、闪烁其词、滥用词藻、花里胡哨、华而不实等问题。如瓦特改进了蒸汽机说成瓦特发明了蒸汽机。又如”秦王”和“秦始皇”,“秦国”和“秦朝”,混为一谈。虽然仅一字之差,但颠倒了时序,前后混用。又如把“封建君主制度”和“封建统治”等同使用,两者文字上相差无几,但意义却完全不同,这些都是科学性的错误。有人提出:“历史学科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与历史思维能力同为历史学科能力的支柱” 。我非常赞同这一观点。客观性是历史学科的生命,其文字表达也就必须准确无误。教学语言是历史教师的基本功,历史教师应注意训练,不断提高表达能力。

历史教师怎么样才能提高自己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使自己的表达做到准确无误呢?首先要从语义角度做到准确清楚,对历史名词的吐音必须准确,如吐蕃(bo)、玄奘(zang)、金兀术(wu zhu)等。在上课时要避免用词含糊不清、拖泥带水。对历史过程的讲述,对历史事实的描绘,必须做到语言确切,谨慎严密,切不可信口开河、无的放矢。养成说话干脆、清晰,肯定而自信,有明显的节奏感的良好习惯。在讲课时,应该少用白话、土语,尽量使用规范的语言,要注意多用短句,避免长句,使语言简洁明了。其次必须十分熟悉教学内容,养成随时查阅工具书和参考书籍的好习惯,对不清楚无把握的知识多向内行、专家请教。第三,历史知识是综合性的知识,内容广泛,包罗万象。在文字表达上用最为简约的语言表达最为丰富的历史知识。刘知几说:“夫国史之美者,以叙事为工;而叙事之工者,以简要为主,简之时义大矣哉。”“文约而事丰,此述作之尤美者也。”历史教师平时要多掌握一些历史术语,使提炼出来的内容言简意赅,实现科学性与概括性的统一。

平常我们习惯把教材说成课本,书本,那正说明了教材是教师上课、学生读书的根本。教材是文字表达最优秀的典范,想要提高历史学科文字表达能力,最简单而易行的方法,教师不妨首先充分利用中学历史教材,细心地去琢磨它的字、词、句,从中领会文字表达的特点和意义,强化自身的语言修养,养成良好的说话习惯,提高自己的语言和文字表述能力,使用准确的语言和文字来表述史实和历史知识,从而提高历史教育的质量,推进新课程改革。

二、培养逻辑思考和表达能力

在中学历史课堂教学中,由于文字表达缺乏逻辑,使得历史知识显得杂乱无章,变得令人费解。由于思维缺乏逻辑性,影响教学效果,影響学生理性思维能力的发展以及综合能力的提高,还制约教学水平的提高。

如一位教师在讲授洋务运动的内容时,教师先是讲述洋务派创办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然后讲到:

洋务派创办这些近代的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引进了西方先进的技术和设备,还聘请了国外的技术人员。但由于官员和工人都不懂外语,看不懂外国设备的图纸,也听不懂外国技术人员的话,造成洋务运动进展缓慢。洋务派认识到必须培养翻译人才,于是创办新式教育,设立京师同文馆,以后又陆续办了一些新式的学堂,培养了一批人才。

根据老师上课讲述的知识的逻辑,学生当然会明白洋务运动中创办新式教育的原因。但是,历史的实际情况这样的:在两次鸦片战争时期,清政府与西方国家进行交涉,使他们认识到培养自己的翻译人才的迫切性。用奕訢的话说就是:“欲悉各国情形,必先谙其言语文字,方不受人欺蒙。”曾国藩甚至认为“翻译一事,系制造之根本。”京师同文馆创办于1862年,与洋务派开始创办军事工业几乎是同时,并不存在必然的因果关系。也就是说,以京师同文馆为代表的新式教育的出现,是鸦片战争后国门被打开、与西方国家交涉增多的产物,而不是洋务派兴办近代工业以后才出现的。

在历史教学的过程中,这样的错误屡见不鲜,而且很多时候被人们轻易地忽略。这些错误的出现,主要是由于缺乏严密的逻辑思维造成的,就必须培养自己严密的逻辑思考和表达能力。

历史事件与历史现象都有一个发生、发展直至消亡的过程,它们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描述历史事件的发生、发展过程时,应注意其前后逻辑联系;在分析历史事件与历史现象的原因、影响、性质与经验、教训等问题时,必须揭示历史事件与历史现象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这都要求教师在历史学科的文字表达上做到逻辑严密。

教师应该注重自己思维逻辑的缜密性、语言的规范性,善于发现教学中的非逻辑、错误逻辑的问题,有意识的培养强化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

教师还要培养自己的逻辑思维,必须从概念入手,准确把握每一个历史概念。概念是逻辑思维最初、最基本的形式。历史教师首先要做到准确、完整、规范和有条理地掌握历史的概念,为思维的逻辑性打好基础。每一个历史概念都有特定内涵。对任何一个历史概念的理解必须遵循从外延到内涵的顺序。例如对“租庸调制”的阐述,首先必须交代它是一种赋税制度,然后再讲述其具体内容。再例如,抽象的说,“本质”是指事物的根本属性,其涵义是指某一事物从根本上看“是”什么,它是客观性的。而“目的”是指人们从事某一活动时对结果的设想,是“为了”什么,它是主观性的。

教师要充分利用逻辑思维,提高自身的思辨能力。教学语言的表述要准确、严密、规范;板书要具有层次和条理;要敢于打破教材一些不合逻辑的条目和章节,设计符合逻辑的教学进程。

历史学科的逻辑思维与理论素养有很大关系。历史教师必须能掌握和熟练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高度分析具体的历史现象,揭示其内在的本质和规律,做到“史论结合”。

史论结合,又称为史论统一。它既是历史学科逻辑思维,又是语言文字表达的最高要求和最大特点。在教学中,有的教师在历史课上时喜欢像语文老师上课一样洋洋洒洒,想象丰富、文辞华丽,但史论脱节,甚至找不出“史”与“论”,更谈不上“史论结合” 。“史论结合”具体来说就是史实、材料与观点、结论的统一,是历史研究和教学的一种方法,也是学习历史必须掌握的一种能力,教师应该在日常历史教学过程中注意加强“史论结合”的方法,提高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首先,坚持理论从史料中来,再到史料中去,加强“史论结合”。在教科研中要尽量挖掘史料中蕴含的理论因素,结合史实加深对理论的理解。任何理论本身,往往只是体现了一种认识的结果,并没有展示出得出这种结果的思维过程。坚持从史料中来,能够了解理论得出的思维过程,加深对理论的理解,从而提高运用理论的能力。教师要重视史料来源的真实性,尽量多地选取第一手(原始)史料,对多种史料进行甄选,选取客观、公正、正确的史料,不能随意的,甚至是胡乱的引用史料。

同时,要提高运用历史理论来分析历史材料,正确解决问题的能力。马克思主义的历史理论,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运用科学的理论指导史学研究,是“史论结合”的基本含义。如:拿破仑上台主要是由于他个人的才能,还是主要因为当时的机会?对此,恩格斯说“恰巧拿破仑这个科西嘉人做了被战争弄得筋疲力尽的法兰西共和国所需要的军事独裁者,──这是个偶然现象。但是,假若不曾有拿破仑这个人,那么他的角色是会由另一个人来扮演的。这点可以由下面的事实来证明,即每当需要这么一个人的时候,他就会出现:如恺撒、奥古斯都、克伦威尔等”。分析这一问题就必须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关于“时势造就英雄”的观点和“必然性与偶然性辩证关系的原理”。

历史教师必须重视理论学习,加强对历史现象进行因果分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将教材上的各个知识点串联起来,培养历史思维能力,突出历史知识的系统性,做到史论统一。

历史教师除了精通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还必须要掌握一定的历史理论和史学理论,这是中学历史教师专业素质的又一个重要内容。但上述所有一切都是建立在历史教师拥有扎实的专业知识的基础之上的。

三、必须拥有扎实的专业知识

恩格斯曾经说过:“凡不是自然科学的科学都是历史科学。”历史是一门包罗万象的综合性學科。虽然现在我所在的地区现阶段的中学历史教师都是经过高等师范院校深造后才走上教育教学岗位的,很多年轻教师拥有研究生学历,但高遗忘率和低更新率的现实,对历史教师提出了进行专业知识的再学习的要求。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人文素养低,文本解读浅薄片面,课堂教学效益低下,是新课程改革面临的困境之一。新课程改革重视不同课程领域对学生发展的独特价值,淡化学科界限,强调学科间的联系与综合。这就要求历史教师,对于与历史学科相关的其它学科,如社会学、地理学、经济学、哲学、美学、书法、雕塑、绘画、宗教、法律、音乐、军事等,也需要有相当的了解和理解。只有汲取多方面的知识,才能在教学中游刃有余,加深对历史问题的分析理解,适应历史新课标的教学要求。

高中历史必修三关于近代以来世界科学的发展的相关知识则更涉及物理学、生物学等很多知识。这就要求历史教师必须在这方面有所了解才能完成教学任务。而地理学与历史学的联系也很密切,每幅地图的解读、每一区域的历史发展历程,都必须有相应的地理学知识作基础。

教学是一个教师内在文化的外化,只有拥有比较扎实的专业知识和相关学科的知识,教学才能游刃有余。教师只有爱读书多读书,教师的专业素质才会不断提高。但是不能只读教材或教辅资料,要有计划地、有系统地阅读经典,这样才能逐步地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

因此,中学历史教师必须具备比较高深和广博的的知识,也只有对教材内容有着十分深刻的认识,善于进行教材分析,才能正确处理教材,更好的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

参考文献:

[1]程子学,张振全.中学历史教学常见的几种导入方法[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4(S1):108-109.

[2]李铮.浅谈中学历史教学的课堂导入方法[J].新西部(理论版),2015(04):128+116.

推荐访问:素质 提升 教师 中学历史 专业